:::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學校創新經營影響因素及其評量指標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
作者:田福連
作者(外文):Fu-lian Tain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曾燦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創新經營影響因素評量工具創新經營影響因素創新經營指標an evaluation tool of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flinfluencing factor of innovative managementInnovative management targe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8)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0
本文旨在研究發展學校創新經營影響因素衡量指標,亦即發展出本土化學校創新經營影響因素評量工具。盼能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及教育工作人員,正確且有效評量創新經營影響因素的水準,建立雙向回饋機制,提昇創新作為、內涵與策略之品質,進而創造學校組織績效,建構優質高效能教育品質,提昇國民素養與國家競爭力。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studying the developing of school innovative management target construction. It means developing evaluation tool of influencing factor of weight target of the localization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Hope it can provide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staffs a correct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stablishing the bidirectional feedback mechanism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innovation work,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strategy quality. Then creates the school organization achievem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efficient education quality, promotes the people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and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power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上官譯(2000)。閔茲伯格談管理。台北:中天出版社。
王文中、鄭英耀(2002)。影響科學競賽績優教師創意行為之因素。應用心理研究,15,163-189 (行政院金鼎獎之人文及社會類優良期刊)。new window
王柏年(1999)。「高科技產業革新性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與組織創新之關係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湘淩(2002)。員工終身學習經驗與其組織創新氣氛之關聯性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紹羽(2003)。創新與組織學習的協同作用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臺灣電子產業為例。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王明政(2003)。高中職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組織創新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令宜(1995)。教育創新的推廣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實施全面品質管理體系之個案為例 。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曉菁(2004)。以創新擴散與融合概念探討組織創新因素對創新績效之影響。立德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精文、洪瑞雲,(2003)。「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對管理者問題解決過程的影響」。交大管理學報,23(1),183-208。new window
中華創意協會(2003)。Inno School 2003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方案集。中華創意發展協會。台北:中華創意協會。
中華創意協會(2004)。Inno School 2004全國中小學學校經營創新獎方案集。中華創意發展協會。台北:中華創意協會。
中華創意發展學會(2006)。InnoSchool 2006 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
上網日期:2006/10/13,檢自:http://www.ccda.org.tw
司徒達賢(1985)。經營理念與創新。工商雜誌,33,頁13- 16。
司徒達賢(2005)。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貝塔/智勝。
伍家德(1991)。企業技術政策與新產品發展績效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伍孝春(2006)。學校組織創新作為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江榮俊(2003)。產品創新、新產品類型與組織網絡運用研究-以速食麵產業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任金剛(1996)。組織文化、組織氣候、及員工效能:一項微觀的探討。台大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吳明隆(2007)。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五南。
吳靜吉、陳淑惠、李慧賢、郭俊賢、王文中、劉鶴龍(1996)。創意生活經驗量表之編制與修訂,未出版手稿。.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吳清山(2003)。學校效能研究:理念與應用。台灣教育,619,2-13。new window
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頁133- 135。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頁30-44。
吳素菁(2003)。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怡靜(2001)。TOP10 標竿企業營運全球,為台灣打前鋒。天下雜誌,第245 期。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文化。
吳佩珊(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淑靜(1992)。影響組織創造力發展之因素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高科技公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桂林(2003)。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土地銀行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思華(2005)。2005台灣創新模範企業調查」-創新經營之創意、創新、創價三部曲。商業周刊與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吳宗立(2003)。學校行政研究。高雄:復文。
余建業(2000)。由軍隊創新論國軍變革。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玉惠(2003)。「國民中學學校革新的社會動力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自在(2003)。戶政人員的知識學習、成就動機、組織文化對其組織創新、組織承諾與組織行政績效之影響性研究:以嘉義縣市各戶政事務所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金娥(2005)。高雄縣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學校品牌覺知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子平(2000)。台灣食品企業組織溝通與學習之關聯性研究。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new window
沈明權(1998)。個人特質、組織特性與組織創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汪宗明(2005)。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桃園縣為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汪昭芬(1999)。組織學習、知識創造、知識蘊蓄與創新績效之關聯性研究: 科技製造業、一般製造業及服務業之實證。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杜長樹(1990)。服務業知識管理創新與經營。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浤源(2008)。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林鈺欽(1997)。個人學習、組織氛圍與學習型組織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林頌恩(2003)。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創新能力,決定創新的因素與創新績效之比較。崑山科技大學企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林佳慧(2000)。組織內部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機制關係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林義屏(2000)。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林信志(2005)。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林永裕(2003)。台灣保健食品暨中草藥產業競爭優勢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新發(1993)。學校組織氣氛意義、層面與類型之探討。臺北師院學報,第6期,頁1-42.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林虹妙(2004)。臺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文勝(2005)。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稹甫(2003)。在教育創新中超越--陳明德校長的教育之路。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靈宏(1993)。「消費品類型、創新類型與新產品行銷策略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計所謂出版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林明地等(2003)。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高雄:麗文文化。
林明地(2004)。創意的學校經營。發表於面對新世紀,學校創意經營國際學術論壇,嘉義大學三樓演講廳。
林啟鵬(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建棕(2005)。一所百年老校活化創新~永續校園經營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韋如(1999)。高科技產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百略企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東清(2008)。知識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
周翠萍(2002)。影響組織創新的前置因素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金周英、田克錄、侯世昌、陳勁等譯(2001)。知識經濟的創新策略- 智慧的覺醒,譯自Amidon(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The Ken Awakening)。台北:知書出版社。
邱皓政(2000)。組織環境與創意行為-組織創新量表的發展與創新指標的建立。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書。
邱皓政 (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胡俊鱷(2000)。台北市職業學校組織結構再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慧如(2002)。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校院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洪雪真(1993)。創新組織的知識體系的發展與尋求之研究: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榮昭(2001)。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臺北:五南。new window
洪榮昭(2003)。學校環境的創新策略。中華創意發展協會。台北:中華創意協會。
洪榮昭(1999)。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學校創新經營學術論壇。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
姚欣宜(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支持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竹軒(2001)。國際觀光旅館市場導向之組織學習與知識創造、組織創新對經營績效關聯模式之實證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秦夢群 (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文化。
秦夢群、黃貞裕(2003)。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論。台北:五南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4)。高雄市創造力教育白皮書。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翁明祥(1996)。技術密集技術創新過程及關鍵影響因素關係之研究。輔仁管理評論,3(2),21-48。new window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徐瑞霞(2005)。臺北縣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鴻文(1986)。高科技研究機構工作群體群體環境與創新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稚美(2000)。學校實踐多元智慧論的方針和挑戰。文教新潮,5(1),29-33。
張明輝(1997)。學校組織的變革及其因應策略。輯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教育研究集刊,38。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張明輝(1999a)。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張明輝(1999b)。九O 年代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43,頁103-137。new window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市:學富。
張明輝、顏秀如(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上網日期:2005年5月8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7Eminfei/artical/schoolinnovationmanagement.pdfnew window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文化。new window
張仕岦(2004)。台灣IC設計產業之競爭策略與創新經營。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91-94年度中程發展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2004- 2008施政主軸架構教育願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莊立民(2001)。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new window
莊立民(2002)。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new window
黃麗美(2003)。國中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黃瓊容(2003)。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海山(2008)。臺南縣市國民小學智慧資本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雅琪(200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韻如(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建翔(2007)。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博聲(1998)。專業分工、知識管理與創新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世昌(2008)。高雄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明賢(2001)。社會資本、創業導向、組織創新暨組織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以台灣電子製造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黃麗美(2003)。國中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黃翔俊(2005)。創新經營模式分析架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俊英(2001)。行銷學世界。台北:天下遠見。
黃昆輝(1995)。教育行政學。台北市:東華出版社。
黃仁良(2008)。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組織創新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程炳林(1993)。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理論與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15,23-82。new window
陳瑞典(1991)。資訊工業研究發展部門人員產品創新因素探討。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惠芳(1998)。組織正當性、組織學習、與組織同形之關係研究—制度理論整合觀點。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陳聖謨(2004)。從更新到革新-談學校創新經營的進化論。發表於面對新世紀學校創意經營國際學術論壇,嘉義大學三樓演講廳。
陳木金(2003)。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會學校經營的天空。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陳正昌、程炳林(1994)。SPSS/PC、SAS、BMDP統計軟體在多變量統計上的應用。臺北:五南。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4- 49。高雄市:麗文。
陳尚蓉(2002)。農業產銷班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玉川(2004)。台電公司組織創新氣候量表之發展。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今珍(2004)。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智妃(2003)。資訊融入教學教師關切調查及策略規畫之研究--以台北市健康國民小學為例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銘舜(2002)。線上遊戲產品特性與創新組織平台之研究--以台灣自製遊戲廠商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銘賢(2004)。探討影響金融控股公司組織創新因素之研究 --以台灣14家金融控股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宇甄(2004)。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創新經營模式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許宏銘(2005)。跨領域技術整合的新創事業創新經營之探討。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純真(2003)。組織創新氣氛、研發人員創造力與組織創新能力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郭誌光(2002)。個人創造力、組織創新氣候、及組織創新績效之關係─台北市廣告公司的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葉玉珠(2002)。「科技企業研發人員的創意組織環境-從企業類型、性別及創造經驗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4,299-332。
辜皓明(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分享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清皇(2001)。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淺談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學校行政雙月刊,8,頁31-40。
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頁32-4
教育部(2000)。新世紀的挑戰 -教育行動方案。台北:教育部。
彭惠苓(2002)。基於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氣氛分析學習型組織之研究-以大葉大學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世吟(2003)。物流中心組織創新內涵與影響因素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曾民賢(2001)。公部門創新管理之研究----以大肚鄉戶政事務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游琇雯(2005)。宜蘭縣公辦民營人文國小創新經營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燕祥(2003)。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鄭 波(2002)。組識創新的影響因素探討:以電子公司研發部門為例。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英耀(2005)。超越時空的驚艷:高雄市創造力教育願景與推動策略。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鄭志隆(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人格特質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鄭福妹(2005)。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光泉(2002)。台灣生技與製藥產業之企業競爭優勢與創新經營模式之建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廖勝能(2001)。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new window
廖川億(1996)。研究發展團隊特性與創新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傳結(2008)。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鎮寧(2003)。國民中小學學習型學校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new window
劉曉雯(1998)。《創造力工作環境特質對組織創租行為影響關係之研究兼論內外在動機與資訊科技基磐特徵的作用》。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劉碧琴(1998)。個人學習、企業文化對組織創新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劉富明(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團隊組織運作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 濬(2001)。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創造績效之研究--以資訊產業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志峰(2000)。創新組織 - 以台糖公司量販事業部之新創與變革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秋珍(2004)。國小校長課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鶴龍(1996)。資訊電子產業科技人員與非科技人員創造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趙志浤(2004)。組織創新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立區域醫院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蔡幸芳(1997)。創造性領導者與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明達(1999)。市場資訊處理程序與組織記憶對行銷創新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純姿(2003)。龍華傳奇-二十一世紀新學校。載於Inno School 2003全國學校創新獎方案集。中華創意發展協會,頁191-200。
蔡純姿(2005)。學校創新經營模式與衡量指標之建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new window
蔡興中(2005)。從產業的崛起、不期然創新來源看經營策略 - 軟性電路板產業個案分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蔡今中(2009)。社會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成功發表秘笈。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潘松彬(2002)。中小企業在知識分享中創意表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慧玲(2002)。學校革新的脈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1-47,。台北市:學富。
趙崇峰(2002)。影響軍事創新因素之探討。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歐連檔(2001)。液晶事業創新經營策略之探討--- 以K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錢幼蘭(2007)。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new window
賴士葆 (1980)。管理新思潮。台北:管拓文化事業公司。
賴士葆(1997)。研究發展、行銷、製造三部門互動與新產品發展績效相關之研究。台北:華泰出版社。new window
賴振權(2008)。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賴明凱(1999)。資訊電子產業研究發展創新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賴姿蓉(1998)。組織創新對人力資源管理角色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簡文娟(1999)。組織創新氣候評鑑量表之建立-以高科技產業為實證研究對象。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韓志翔(1998)。整合製造業、管理者特性與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關係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顏秀如(2006)。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富男(2005)。博物館組織文化取向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達賢、劉世南、袁建中 (2002)。從科技人到創業家:由台灣積體電路技術引進團隊的發展為分析。管理與系統期刊,9(1),頁1-10。new window
羅達賢、劉世南、袁建中、高宜君(2002)。高科技創業家之培育EIPT訓練方案芻議。發表於2002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義守大學:高雄。






英文部分
Adair, J. E. (2007). Leadership for innovation : How to organise team creativity and harvest ideas. London : Philadelphia: Kogan Page. Retrieved November 10, 2008, from MyiLibrary on-line database.
Amabile, T. M., (1996).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of anagement Journal, 39(5), 1159-1162.
Amidon, T.M. & Debra, M.,(2001).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Ken Awakening, Utterworth-Heinemann.
Argyris, C., & Schon, D.,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NY: Addison-Wesley.
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 (2000). Zukai Knowledge Management, Tokyo: Toyo Kenizi.
Benner, A., & Bennet, D. (2004).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 Knowledge Management, 1(23). Holsapple Clyde(eds.) W., Springer.
Boggs W. B. (2004). "TQM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 Case Study." The Quality Management, 11(2), 42-52.
Carlsson, S. A. (2003). Knowledge Manag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10(3), 193- 206.
Carmeli, A., & Freund, A. (2004). Work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Behavior,7(3), 289-309.
Cummings, T., & Worley, C. (2005).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8 OH: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Damanpour F. & Evan W. M.(198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 392-409.
Damanpour, F. & Fariborz, (1996). “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and innovation:Developing and testing multiple contingency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42, 693-716.
Damanpour, F. & Shanthi Gopalakrishnan (2000).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n innovation adoption in commercial bank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47 (1),13- 25.
Day, G. S. (1994). 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drive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58(October), 34- 52.
Drucker, P. F. (1992). Managing for the Future: The 1990s and Beyond,New York: PLUME
Ericsson, K. & Simon ,H.A. (1993) Protocol Analysis: Verbal Reports as Data,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MIT Press.
Gazioglu, S. & Tansel, A.(2006). Job satisfaction in Britain: Individual and job related factors, Applied Economics, 38, 1163-1171.
Gatignon, Hubert, Xuereb, Jean-Marc(1997).“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the firm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JMR), 34(1), 74- 90.
Grant, R. M. (1996). 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7(4), 7-8.
Hair, J.,Anderson, R.,Tatham, R.,& Black, W. (1998).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5th. ed.).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edlund, G. (1994).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 73-90.
Hellriegel, D., & Slocum, J.W. (1974). “ Organiaztional Climate: Measures Research and Contingenc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7, 254- 280.
Hochwarter, W. A., Kiewitz, C., Gundlach, M. J. and Stoner, J. (2004), The Impact of Vocational and Social Efficacy on Job Performance and Career. Leadership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10, 27-40.
Hochwarter, W. A., Ferris, G. R. & Frink, D. D.(2003).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Affect and Gender on the Influence Tactics-Job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10(1), 1-18."
Hrebiniak,L. & Joyce,W.(1985). Organizational adapation: Strategic choice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0, 334-349.
Huber, G. P. (1991).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Sciences, 2 (February), 88-115.
Johannessen, J. A., Olsen, B., & Olaisen, J. (1999). “A Spects of Innovation Theory Based Knowledge-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9, 121-139.
Kaiser, D. C. (1974).Fiche & Film- Forms of the Future. Data Management, Park Ridge, 12(9), 12.
Katz, D. & Kahn, R. L. (196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John Wiley & Sons.
Kim, Y. G., Yu, S. H., & Lee, J. H. (2003). Knowledge strategy planning: Methodology and case.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4(3), 294- 307.
Koppula, R. (2006). Is job satisfaction the ultimate measure of employee well-being? ChinaStaff, 12(4), 30-35.
Lesniewski, T. A. (2003). School Superintendent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Styles and School Climate: Teachers’ Perceptions in Western Pennsylvania Small School Distric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itwin, G. H.&Stringer, R. A., (1968).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Boston, MA: Harvard University.
Lyles, M. A., (1988), Learning Among Joint Venture Sophisticated Firms, MIR Special Issue, 28, 84- 97.
Maher, M. L. & Midgley, C. (1996). Transforming School Culture. CO:Westview.
Marquardt, M. J. (1996).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A system approach to quantum improvement and global success, London: McGraw-Hill.
Marsh, H. W. & D. Hocevar, (1985).“Application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o the Study of Self-Concept: First- and Higher-Order Factor Models and Their Invariance Across Group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7(3), 562-582.
Marsh, H. W., Balla, J. R., & McDonald, R. P. (1988). Goodness-of-fit indexes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effect of sample siz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3), 391-410.
Mavondo, F., & Farrell, M. (2003). Cultural orientation: It is relationship with market orientation, innovation and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Decision, 41(3), 241-249.
McGourty, J., Tarshis, L.A. & Dominick, P. (1996). Managing Innovation-Lessons from World Class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1(34), 353- 368.
Miller, W.L. & Crabtree, B.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ndQualitative Road Map. In: W.L.Crabtree & B.F.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Miles, R. E. & Snow, C. C. ( 1978).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ss, McGrwa-Hills Press.
Moorhead, & Griffin,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Nonaka,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creat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naka, I., Toyama, R. & Konno, N. (2000).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Long Range Plamming, 33 (1), 4-34.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Y: McGraw-Hill.
Owens, R.G. (1991).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N.J.: Prentice-Hall.
Owens, R. G. & Valesky, C. T. (200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ducation:
Adaptive leadership and school reform ( 9th ed ). Boston, MA : Pearson/Allyn and Bacon.
Pang, S. K. (2008). Managing strategie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Academia-Industry Strategy Alliance.
Peggigrew, A. M. (1979). On 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570-581.
Pollack, T. (1995). Creative climate. Electric Light & Power,731(7), 30.
Raudsepp, E. (1987).Establishing a creative climate (two dozen ways to turn on your organization’s light bulb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4, 50-53.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bey, D. (1986). Designing Organizations (2nd ed.). Homewood, IL: Irwin.
Sandine,&Brian, (1996).”Communication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Sarvary, M.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on in the Consulting Industr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41(2).
Schein, E. H. (1996).Three cultures of management:The key to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loan Management Review,38(1)
Schein, E. H. (2004).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3r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cott, S. G. & Bruce, R.A. (1994).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 580-607.
Senge, P. M. (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Silverman, D. (1997)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London: Sage.
Smith, Bucklin, & Associates, (1994). The Complete Guide to Nonprofit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Spek , & Spijkervet, (1997). Knowledge management: dealing intelligently with knowledge.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ntegrative elements. New York: CRC Press.
Stata, R. (1989).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key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63─74.
Tang, H. (1999).An inventory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 Technovation.19(1).
Tayor, S.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cond Edition. London: Wilsy.
Thomas, D.R. (2000)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Using A General Inductive Approach. Health Research Methods Advisory Service,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Tidd,J.B. & Pavitt, K.(1997).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New York: John Wiley.
Tushman, M. L. & C. A. O.,Reilly, (1997). Winning through Innovation: A Practical Guide to Lead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newal,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Tytler, R. (2007). School innovation in science: A model for supporting school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7(2), 189-216.
Tzeng, G. H., Chiang , C. H. & Li, C. W.(2007) Evaluating Intertwined Effects in E-learning Programs: A Novel Hybrid MCDM Model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DEMATEL.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32(4).
Veen, P. (1984).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Saving Attitudes in a Large Organization”,M & O, 323-338.
Waterhouse, J., & Tiessen, P. (1978). “A contingency framework f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s research.”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3(1), 64-76.
Weick, K. (1976).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 1-9。
Wolfe, R. A. (199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Critique and Suggested Research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1(3), 404- 4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