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外部資源引進策略之研究
作者:陳榮富
作者(外文):Jung-Fu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林曜聖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學校外部資源資源引進策略慎思型策略應變型策略External Resources to Elementary SchoolsStrategies for Introducing External ResourcesDeliberate StrategyEmergent Strate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1
國民小學外部資源引進策略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引進學校外部資源的可行策略,分析國民小學外部資源引進的影響因素,並從國民小學引進學校外部資源的現況,瞭解國民小學外部資源引進策略與現況的關聯。
本研究兼採理論分析與實證探究之方法。在理論分析部分,透過文獻整理歸納,分析國民小學學校外部資源引進策略的類型與影響因素;在實證探究方面,以調查問卷探討國民小學外部資源引進策略與現況之關聯。另以焦點團體座談蒐集國小校長對策略類型在引進外部資源適用性之意見。獲致以下結論:
一、「慎思型」與「應變型」策略均為國民小學引進學校外部資源之適用策略。
二、「溝通」與「企業社會責任」是國民小學目前外部資源引進之重要影響因素。
三、國民小學引進外部資源之現況仍有待加強。
四、國民小學教師在學校外部資源引進策略及影響因素的認知上呈現「良好」情形;而在學校外部資源引進現況的認知上呈現「普通」的情形。
五、不同所在地區及規模的學校與不同職務及服務年資的教師在外部資源引進策略的認知上有明顯的不同。
六、不同所在地區及規模的學校與不同職務及服務年資的教師在外部資源引進影響因素的認知上有明顯
的不同。
七、不同所在地區及規模的學校與不同職務的教師在外部資源引進現況的認知上有明顯的不同。
八、應變型策略與外部資源引進現況各層面之關聯較慎思型策略為高。
九、企業社會責任因素與外部資源引進現況之關聯較溝通因素為高。
十、當教育人員有較好的應變型策略認知時,學校引進外部資源的類型可能較多。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對國民小學教育工作人員、教育行政機關與未來相關研究者,提出若干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學校外部資源、資源引進策略、慎思型策略、應變型策略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Introducing External Resources to Elementary Schools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plores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introducing external resources to elementary schools, analyzes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such present-day, and interpre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strategies and the status quo through studies on how present-day elementary schools introduce external resources.
There are two main components to this research: theory and field data analyses. By systematically collecting and categorizing past recognized researches, factors influencing distinct,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introducing external resources to schools are carefully examined and analyzed. Schools’ responses to surveys on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ir resource introduction strategy and the status quo, as well as focus group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school principals, are meticulously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o formulat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Deliberate” and “emergent” strategies are suited for introducing external resources to elementary schools.
2. “Communication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r CSR, are important influential factors to present-day external resource introductions.
3.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present status quo when it comes to introducing external resources to schools.
4. Whereas the level of awareness is “ok” for the status quo in terms of external resource introduction to schools, the level for teachers in terms of influential factors to the strategy is “high.”
5. Awareness of strategies for external resource introduction is significantly variable judging from following background variables: school locale, school size, distributions of staff job functions and tenure.
6. Awarenes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external resource introduction is significantly variable judging from school locale, school size, and distributions of staff job functions and tenure.
7. Awareness of status quo in terms of external resource introduction is significantly variable judging from school locale, school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staff job functions.
8. Compared to deliberate strategies, emergent strategies are more correlated to all facets of the external resource introduction status quo.
9. Compared to communications, CSR is more correlated to all facets of the external resource introduction status quo.
10. When school staff and education authorities have better awareness of emergent strategies, the types of external resources to schools may therefore increase.
Based on above findings, this research presents several concrete recommendations for school staffs,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s focusing in related areas.
Key words:External resources to schools, strategies for resource introduction, deliberate strategies, emergent strategie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馬世驊(2007)。教育資源整合的另一章:策略聯盟模式理念與實務。
教師天地,147,22-28。
丁榮金(2006)。國民中學校長學校策略管理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臺北市
王文君(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及其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王保進(1991)。臺灣地區國民教育發展型態之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4,207-234。new window
王保進、蔡文標(1999)。臺灣地區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資源分配公平性之研究。國new window
民教育研究學報,5,63-94。
王泰豐(2001)。台灣中小企業對社會責任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王國明、顧志遠(1994)。績效獎勵制度建立之理論與實務-以元智工學院教師績
效獎勵制度為例。研考雙月刊,18(5),32-41。
王揚智(2004)。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意婷(2010)。從顧客關係管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探討企業的永續經營(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王蕙珍(2007)。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競爭力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方世杰(譯)(1988)。當代經濟學。(原作者:Milton H. Spencer)。臺北市:曉園。
方至民、鍾憲瑞(2006)策略管理。臺北:前程文化。
毛治國(2003)。決策。臺北市:天下雜誌。
白安平(2006)。大學與社區互動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臺北:遠流。
司徒達賢(2005)。管理學的新世界。臺北:天下文化。new window
江志正 (1997)。策略管理在學校經營上的應用。臺中師院學報,11,167-192。new window
江志正(2004)。校長策略領導能力。「現代教育論壇」發表之論文,臺中師範學院。
沈詒成(2001)。談教育資源利用率及提高途徑。教育與現代化,61,12-15。
李月貞(2009)。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new window
李永霑(2005)。學校運用社區學習資源態度與現況之研究 -- 以淡水地區學校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明軒、邱如美(譯)(1999)。競爭優勢(上)。臺北市:天下文化。
李宜倩(2010)。彰化縣埔鹽鄉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私立大業大學,彰化。
李雨龍(2008)。臺中地區高職學校教育資源策略聯盟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
李雅婷(2008)。臺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園會(1985)。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臺北:文景書局。
吳功顯(2007)。台灣農業政策對農地利用之影響。華崗農科學報,19,45-66。
吳宗立(2002)。學校校務發展的策略管理。初等教育學刊,11,77-94。new window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市:臉譜。new window
吳浚碩、魏鈺(2009)。學校教育資源分配議題之探究。教育趨勢導報,33,106-113。
吳晉同(2007)。策略管理在學校行政上的啟示與意涵。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6。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6/66-23.htm。
吳清山(1997)。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五南。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7)。教育行政議題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吳清山(2008)。教育行政議題研究:CH6-學校效能的理念與應用。臺北:高等new window
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碧霞(2009)。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及其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何宗霖(2008)。突現策略管理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
科技大學,高雄市。
阮翊峰(2009)。織創新觀點運用於學校經營策略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1,96-116。
杜華綠(2006)。新竹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天祐(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_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教師天new window
地,134,32-39。
林文達(1998)。教育財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林永河(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學校環境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芝后(2009)。企業社會責任之策略類型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大學,臺北市。
林明地(2003)。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秀琴(2006)。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溝通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度及組織承諾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易蓉(2002)。國民小學運用策略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姿吟(2005)。公立國中校長學校經費籌措現況與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建煌(2008)。策略管理。臺北:新陸書局。
林清江(1972)。教育社會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臺北:臺灣書店。
林勝義(1995)。運用社會資源之策略。社教雙月刊,70,8-10。
林新發、王秀玲、汪宗明、顏如芳、仲秀蓮(2006)。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知識延續管理對學校創新經營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三縣市為例。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編號:NSC96-2413-H-026-004),未出版。new window
林慧蓉(2004)。國民中學學校人力資源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林曜聖(2010年12月)。從企業社會責任觀點探討學校外部教育資源之取得與
利用。「2010教育行政創新與組織再造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臺科
技大學。
林顯正(200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之研究-ISO評鑑模式(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邱邦洋(2005)。影響產學合作計畫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
大學,臺中市。
邱承宗(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策略管理運用與卓越學校指標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婉麗(200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邱鈺惠(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公平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邱瑾瑜(2000)。臺中市非營利組織資源網絡連結分析:社會網絡取向。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9, 117-165。
周崇儒(2003)。淺析組織溝通的原則。中等教育,54(2),144-157。new window
紀惠容(2002年9月1日)。非營利組織的募款策略 【奇摩部落格】。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OxOPh2GERS7gjbeCvnASA--/article?mid
=2337
洪啟昌(2003)。學校權力結構改變與校長領導因應轉變。學校行政雙月刊,23,
69-84。
胡夢鯨(1993)。臺灣地區城鄉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差異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
5(1),89-166。
馬信行(1992)。臺灣地區近四十年來教育資源之分配情況。政治大學學報,
67,19-56。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臺北:五南。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new window
2(3),123-150。。
孫志麟(1994)。臺灣地區各縣市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教育與心理研new window
究 ,17,175-202。
孫識宸(2008)。為何要推動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屏東。
徐文灝(2008)。台灣企業社會責任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
臺中市。
徐明和(2009)。雲林縣國小組織變革、策略管理與優質教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new window
徐瑛英(2009)。結合民間資源發展學校特色之研究─以桃園縣乙所國民中小學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翁望回、黃俊英、劉水深 (1988)。企業正當性之實證研究─社會責任的觀點。new window
管理評論,7,153-171。
陳文燕(1998)。國民教育經費分配之研究-以北高兩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new window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世聰(2004)。金門縣國民小學教育資源整合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彥旭(2009)。探討台灣中小企業策略轉折過程之研究-以順盟工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陳炳男(2004)。析論教育資源分配對學校經營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33,
79-99。
陳為華(1995)。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
中市。
陳紅菊(1998)。建構績效導向的教育政策預算:以台灣省各縣市國民教育預算為分
析焦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陳奎熹(1982)。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陳奎憙(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0)。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盈利 (2005) 。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資源整合可行途徑之研究-以臺北市中正區
身心障礙資源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瑜沂(2006)。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知能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燕禎(2005)。社區老人照顧支持體系及政策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158-175。new window
陳瓊姬(2009)。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對學校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公立國民小
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陳麗珠(1993)。國民教育經費分配機會公平之研究:以縣市財政狀況考量。教育學new window
刊, 10, 225-259。
陳麗珠(1997)。臺灣地區國民教育資源分配的現況與展望。教育學刊, 13,17-148。new window
張小秋(2010)。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玉茹(1997)。臺灣省各縣市國民中學教育資源分配公平性之研究。教育研究,5,
249-259。
張可翰、陳盈如譯(2005)。管理學的探索。新北:韋伯文化。
張明輝(2003)。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社教雙月刊,114,頁15-19。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9-22。
張明輝(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行政管理、領導與學校文化。教師天地,134,
9-20。
張清濱(1991)。學校效能與教育評鑑。師友月刊,291,34-37。new window
張鈿富(1998)。跨世紀教育改革與教育資源分配策略。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
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張碩玲(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郭丁熒(2010)。何處有塵埃?~學校教育不公平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new window
6(3),34-59。
郭工賓、郭昭佑(2002)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意涵探究。「地方教育行政論壇 –
中小學校長儲訓、證照、遴選、評鑑制度」研討會發表之論文。私立淡江大
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
郭明華(2008)。台灣企業社會責任評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元智
大學,桃園。
郭明堂、羅瑞玉(1995)。教育機會均等與城鄉差異問題之探討: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城鄉差異之比較。高師大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1,245-277。new window
郭俊男(2002)。運籌能力、競爭策略與經濟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許士軍(1990)。管理學。臺北:東華。
許長田(2005)。策略管理。臺北:新文京。
教育學(無日期)。維基百科全書。取自http://zh.wikipedia.org。
游秀蘭(2005)。苗栗縣南庄鄉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曾仕強(2006)。大易管理—中國式管理的真諦。臺北:百順。
黃昆輝(1984)。中外教育行政制度。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東華
黃政傑(1994)。教育資源理念與問題。臺灣教育,528,9-10。
黃錦峰(2007)。臺南縣市公立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學校經費籌措策略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程詩喬(2010)。學校與社區的資源共享模式研究—以雲林縣小型學校轉型優質計
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湯 堯(2001)。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臺北:五南。
彭建國(2010)。企業社會責任”三因三色三力”理論。載於范紅主編,企業的社
會責任: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曾祥龍(2009)。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企業社會責任之行為意圖(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楊千(2007)。策略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華泰文化。
楊筱翎(2010)。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績效之關聯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new window
東海大學,臺中市。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師大書苑。
葉純哲(2009)。企業社會責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市補教業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資源(無日期)。教育部電子辭典。取自http://health91.bhp.doh.gov.tw/1-3-5m.htm;
2011/2/24 19:40:16。
資源(無日期)。百科大辭典。取自http://health91.bhp.doh.gov.tw/1-3-5m.htm
資源(無日期)。韋氏線上字典。取自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resource
資源(無日期)。劍橋線上辭典。取自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british/resource
齊若蘭(譯)(2004)。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臺北,遠流。
蓋浙生(1985)。教育經濟學。台北:三民。
蔡金田(2006)。國民中小學校長能力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new window
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蔡金田(2009)。中小學校長能力論述之跨國分析與指標探究-中、美、英、紐、
澳五國教育機構的觀點。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245-294
蔡展維(2005)。戦略論の展開とその理論的構図(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日本国
立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経済学研究科。
蔡進雄(2007)。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管理成效、實踐困難與有效途徑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7,1-26。
廖倪妮(2005)。臺北市國小教育資源分配情形之研究:以額滿學校與非額滿學
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雙玉(2010)。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與資源整合可行途徑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趙忠傑(2007年3月2日)。臺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規範及其經營管理。【公共
政策與公民社會論點】。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ajackperson-2006/article?mid=36&prev=40
&next=35
榮泰生(1997)。策略管理學。臺北:華泰書局。
鄭世仁﹙2000﹚。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鄭崇趁(2011)。教育經營學導論—理念、策略、實踐。臺北:心理出版社。
劉慧玉(譯)(2008)。策略直覺:偉大成就來自靈光一閃。臺北市:財信。
劉憲通(1994)。我國各級學校教育經費分配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春龍(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教育經費分配與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謝文全(198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2002)。學校行政(8版)。臺北市:五南。
謝進裕(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雅惠(2002)。教育資訊資源整合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
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賴明怡(1991)。臺灣省對各縣市教育經費補助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駱昱君(2009)。學校知識管理導向、類型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市
InnoSchool獲獎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薛義誠(2008)。策略規劃與管理。臺北:雙葉書廊。
戴玉綺(1992)。臺灣地區各縣市教育機會公平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鍾祁芳(2008)。雲嘉南地區國民小學社區資源應用 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簡宗堯(2007)。金門縣國小教師對學校運用社區資源意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國禎(2006年6月)。募款的策略分析--募款策略九觀與成果管理。「第七屆非
營利組織管理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南華大學。
嚴竹華(1999)。溝通能力與溝通態度對溝通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
文)。中原大學,桃園。

貳、外文部分
Anderson, L. (2002).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allocation. In Bush, Tony & Bell, Les A. (Eds.),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207-222).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
Barney, J. B. (1991).Looking Insid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9(4), 49-65.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Carroll, A. B. (2000), “A Commentary and an Overview of Key Questions o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usiness and Society, 39, 466-478.
Chandler, A. D.(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ristensen, C & Dann, J. B. (1999): The Processes of Strategy Defin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Teaching Note: 9-399-179.
Christensen & Raynor(2003).Innovator’s solution. p,215.
Collis, David & Cynthia A. Montgomery (1995). Competing on Resources:Strategy in the 1990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 (July-August), pp.118-128.
Floyd & Wooldridge(1997).Middle managers' strategic influence and 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4, 467.
Francois Couillard(2010, October 17).Should strategies be planned?〔Online forum
comment〕.Retrieved from http://www.strategies-direction.com/should-strategies-be-planned/
Grant, R.M. (1995). Contemporary Strategy Analysis: Concepts, Techniques,
Applications, 2nd ed., NY: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Grant, R.M. (1991).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114-135.
Harrison, R. (1970).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Dimentions in Communication
(Edited by Campbell H. J. & Harper H. W.),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Hill, Jones & Galvin (2004). Strategic Management: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risbane: John Wiley & Sons.
Hill, C. W. L., & Jones, G. R. (2008).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8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Hoskisson, R.E. (1999).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Swings Of A
Pendulum, Journal of Management, 25 (3), 417-456.
Idenberg(1993):Four Style of Strategy Development. Long Range Planning, Vol,26,No.6,pp132-137.
Johson, G., & Scholes, K. (2002). Exploring corparate strategy (6 ed.). London:
Prentice-Hall
Lazarsfeld, P. F. (1972). Qualitative Analysis, Boston, Allyn & Bacon.
Marks Files(2012,June 14)Re:Strategy and culture in an entrepreneurial
/ intrapreneurial context〔Online forum comment〕.Retrieved from
http://sites.google.com/site/marcko08/uploaded-files/accessibility-basic-html.
Mintzberg, H., & Waters, J. (1985),Of strategies, deliberate and emerg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6(3), 257-272.
Mintzberg, H. Ahistrand, B. & Lampel, J. (1998). Strategy safari: A guided tour
through the wi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Porter, Michael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Y, Free Press.
Quinn. (1980). Strategic for change: Logical incrememtalism. Homewood,Ill: Irwin.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Pearson Education
Strat (2006). What to do next? The case for non-predictive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Volume: 998., Issue: December 2004, Publisher: Wiley Online Library, Pages: 984.:
Terry Hill & Roy Westbrook (1997). SWOT analysis: It's time for a product recall,
Long Range Planning, 30, 46-52
Weihrich, H. (1982). 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
Planning, 15(2), 52-64.
Wernerfelt ,Biger.(1984).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 171-180.
Yukl, G.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5th ed.). NJ: Prentice Hal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