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閱讀教育政策與學生閱讀素養之比較研究
作者:林孟君
作者(外文):Lin,Meng Chun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孫劍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PISA學生閱讀素養閱讀教育政策PISAReading LiteracyRead education poli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9
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終身學習能力成為每個人最大的保障,負有人才培養責任的教育政策,應朝著更具效能的政策而努力。各國為強化下一代公民在知識經濟時代占有一席之地,紛紛重視閱讀能力的提升,然而,國際性閱讀評量除了成為各國閱讀教育指標外,政府在其中所推動的教育政策才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際性學生閱讀素養評量的內涵;二、分析臺灣、香港與新加坡三地國際性學生閱讀素養歷年評量結果之差異; 三、比較臺灣、香港與新加坡三地閱讀教育政策之異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提昇臺灣學生閱讀素養的建議。
本研究採用比較教育研究法,從PISA 2009年的閱讀素養研究成果及臺灣、香港與新加坡三地近十年來的閱讀教育政策進行比較,結果顯示(一)臺灣、香港與新加坡約2000年起皆進行閱讀教育改革,提升人力品質;(二)臺灣、香港與新加坡閱讀教育政策的動機轉變有殊途同歸的趨勢,皆朝兼顧「品質改進導向」與「績效責任導向」的方向發展;(三)臺灣、香港與新加坡三地在閱讀教育政策推動的歷程,官方的力量與民間的力量互相支持;(四)臺灣、香港與新加坡三地的閱讀教育課程發展均以學校為本位。台灣的閱讀教育從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到課程發展;香港及新加坡則是由學校課程推動並納入評量,最後推展全面性的閱讀活動;(五)臺灣、香港與新加坡三地均重視教師專業發展,惟相較而言,臺灣較重視教學策略與評量;而香港較重視教學理論與學習社群;新加坡則較強調教師經驗傳承與創新;(六)臺灣、香港與新加坡三地都由政府主導成立教材資源中心。
In the current trend of “globalization,” competence of lifelong learning is the best guarantee to people’s life and work. Thus, the most effective education policy is supposed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with such concept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 to survive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 governments of the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seek to promote the reading literacy of the citizens. Th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essment which indicates the outcomes of a reading policy of a country reveals the education policy of a country is the key factor after all.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reading literacy assessment, to analyse the variations of the assessment outcome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and to compare the reading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three countries or economies. Conclusion from the study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students’ reading literacy in Taiwan.
Comparative education was adopted with regard to the methodology in this stud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PISA 2009 and comparision of the reading education policy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in the past decad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e followings: (1) All of the three countries or regions have conducted education reform programs since 2000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human resource. (2) The reading education policy of the three countries or regions all turned to emphasize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through the years. (3) The reading education policy is fully supported by both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4)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reading education is school-based in all of the three countries or economies. (5)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highly valued as well, but in contrast, instruc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are stressed in Hong Kong, and teachers’ experienc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s are stressed in Singapore, while strategies in terms of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are stressed in Taiwan. (6) Teaching-resource centers were created by the governments in all of the three countries or regions.
壹、中文部分
PISA香港中心(2010年12月28日)。HKPISA 2009 學校講座投影片概覽。取http://www.fed.cuhk.edu.hk/~hkpisa/events/2009/files/PISA2009_Seminar_Overview.pdf
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1年1月5日)。臺灣參與PISA2009年精要報告。取自 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data/1207_2009PISA_REPORT.pdf
丁志權(2003)我國教育制度 王家通主編。各國教育制度。台北:師大書苑。
天下編輯(2008)。二十一世紀所需的素養。親子天下雙月刊,no.1(創刊號試閱本)。台北市,天下。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8)。閱讀,動起來。台北市:天下雜誌。
王學鳳(2011年2月28日)。新加坡中小學課程與教材改革及其啟示。取自新加坡文獻館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921
王保進(2011年2月14日)。知識經濟時代下之教育省思。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pdr/data/relatedresource/symposium/vol7/7-2-4.pdfnew window
王生佳(2009)。閱讀教學策略對閱讀態度與能力影響之研究-以智慧國小三年級閱讀童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似萼(2007)。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政策執行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深耕書田追求卓越專案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芳盛、李懿芳(2009)。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試題特色分析及其對我國教育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7,27-50。new window
李大偉(1989)技職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 師大書苑。
何佳怡(2009)。提升國中生國文「反思與評價」閱讀素養之教學策略研究-以PISA閱讀試題分析為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清基(2010)。推動台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
吳和堂(2011)。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臺北市,高等。
吳清山(2008)。解讀臺灣教育改革。臺北市,心理。
吳政達 (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吳明修 (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閱讀教育政策行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教育大學,新北市。
吳明烈,(2010)。UNESCO、OECD與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之比較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3(1),45-75。new window
李雪莉(2007)。卡住的閱讀:臺灣十年為何不如香港四年。天下雜誌,386,206-209。
何琦瑜(2008年4月25日)。香港:新課程改革-學會學習,從閱讀開始。取自http://www.lcenter.com.tw/trend/trend.asp
何瑞珠 (2007)。從PISA看香港中學生的閱讀表現、習慣及態度。教育政策研討系列之6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
何佳怡(2010)。提升國中生國文「反思與評價」閱讀素養之教學策略研究-以 PISA閱讀試題分析為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hQxBPC/record?r1=1&h1=2。
林曉芳(2009)。國際大型教育評比資料庫介紹:TIMSS、PISA。趨勢導報,12月號,110-123
林天祐(2011年2月16日)。APA格式第六版。取自 http://lib.tmue.edu.tw/service/Data/APA_format_990830.pdf
林煥祥、劉聖忠、林素微、李暉(2008)。台灣參加PISA2006 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522-S-026-002)。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珊如(2010)。數位時代的閱讀:青少年網路閱讀的爭議與未來。圖書資訊學 刊(8),2,29-53。new window
周祝瑛 (2009)。比較教育與國際教改。臺北:三民。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
柯華葳(2008)。台灣的閱讀現況-閱讀動起來。天下雜誌,78-103。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培養孩子堅實的閱讀力,打開學習之門。台北:天下。
洪蘭(2009)。洪蘭開講--如何提升學習效果?。臺北市:天下。
祝建華(2010年1月25日)。台灣青少年每週上網時間東亞居冠。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8/9/n1416075.h tm;www.d g b a s.g o v.tw/p u b l i c/Data/6951703971.pdf
洪雯柔(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究。台北市:揚智文化。new window
許芳菊(2006)。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海闊天空 十週年-關鍵能力,23-27。
馬信行(2000)教育與經濟關係之檢定。教育與心理研究,第 23 卷第 1 期.頁 25 - 45new window
陳益興(2006)。我國師資培育政策發展趨勢。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暨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主編),95學年度全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聯席會議暨教育政策研討會會議記錄(頁6-28)。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簾筑(2009)。民國90-97年國中基測國文科試題之內容分析─對比「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綱」與「PISA閱讀素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陳昱霖(2009)台北市國中國文教師使用閱讀素養教學策略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昱霖、陳昭珍(2010)國中閱讀素養及教學策略初探。國文天地,26,113-128。new window
曾志朗(2008)。閱讀,培養創造故事的下一代。載於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編),閱讀,動起來,6-8。台北:天下雜誌。
教育部(2011年2月14日)。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10003-OK.pdf
楊思偉(2007)。比較教育。臺北市:三民。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臺北,教育部。new window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電子報(2011年1月31日)。PISA 2009對閱讀教學的啟示。取自http://epaper.cere.ntnu.edu.tw/index.php?id=496。
教育部(2009年7月13日)。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取自http://www.openbook.moe.edu.tw/。
教育部(2010年12月8日)。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推廣徵選計畫。取自:http://140.115.107.17:8080/RST/menu/index.php?account=admin&logo=1
教育部(2011年3月27日)。閱讀,從 0歲開始—教育部閱讀推動再向下紮根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096
教育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教育部。
張鈿富、吳慧子、吳舒靜 (2009)。國際學生評量計畫 (PISA) 表現頂尖五國優勢條件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87,27-50。new window
張瓊元(2003)。國際性學生閱讀能力評量之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張佳琳(2010)。美國閱讀教育政策發展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183-216。new window
許宏綺(2009)影響中學生PISA成績因素之估計-臺灣、香港、日本、韓國之比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台中市。
張芳全(1998)。教育政策:理念與實務。台北:元照。
張芳全(2006)教育對經濟發展貢獻的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173-210。new window
曾屏憶(2008)。閱讀能力與國家競爭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游常山(2008)。新加坡培養天生讀書種。臺北:天下雜誌。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齊若蘭(2002)。哪個國家學生閱讀能力最強?。天下雜誌,263,52-60。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市:天下雜誌。
鄭勝耀、單文經、曹常仁(1999)。香港升學機制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7 (6 ),102 - 122。new window
廖佩莉(2009)。析論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教師為學生準備「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策略。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109-128。new window
顧長永(2006)。新加坡-蛻變的四十年。臺北:五南。
戴維揚(2005)。從PISA與TIMSS國際學測檢視課程改革與評量機制。課程研究,1(1),119-147。new window
張貴琳、黃秀霜、鄒慧英(2009),從國際比較觀點探討臺灣學生PISA2006閱讀素養表現特徵。課程與教學季刊,13(1),21-46。new window
香港教育局(2008)。提升學校的學與教和改善學校生活的素質-給校長和教師的課程改革中期報告。香港:教育局。
香港教育局(2010年11月25日)。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有關語文教師培訓和資歷的建議-教育局通函第54/2004號。取自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697/cm%2054_2004_with%20annex%201_chi_updated%2019-8-08.pdf
香港教統局(2010年12月5日)。香港教育制度與改革建議。取自http://www.e-c.edu.hk/tc/reform/annex/Edu-reform-chi.pdf
香港教統局(2010年12月5日)。教育改革進展報告2006年12月(四)。取自http://www.e-c.edu.hk/tc/reform/Progress%20Report%20(Chin)%202006.pdf
香港教統局(2010年12月5日)。教育統計數字一覽。取自http://www.e-c.edu.hk/tc/reform/Edu%20Stat%20(Chin)%202006.pdf
星洲日報(2011年3月9日)。新加坡教師進修機會與選擇。取自新加坡文獻館http://www.sinchew.com.my
新加坡教育部(2011年3月12日)。50年新加坡教育。取自http://www.moe.gov.sg/publications/many-pathways/
新加坡教育部(2011年3月12日)。新加坡的教育。取自http://www.moe.gov.sg/about/files/moe-corporate-brochure.pdf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2011年3月11日)。新加坡圖書館與青少年。取自http://www.pl.sg/page/PlJustBrowseContentBook2/TeensLibrarianServices&_parent=TeensLibrarianServices&_nfls=false
新加坡教育部(2011年3月11日)。Competencies for a Changing World。取http://www.moe.gov.sg/committee-of-supply-debate/files/nurturing-our-young.pdf
資訊工業策進會(2010年3月31日)。2009年12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取自上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51
曾屏憶(2007)。閱讀能力與國家競爭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葉雅鏽(2008)。國中學生線上閱讀素養與策略調整特徵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美華、王盈文(2006)。新加坡圖書館再發現:知識、想像力與無限可能性。中華圖書資訊教育學會會訓,26,6-20
劉潔玲(2010年12月28日)。香港學生在PISA2009年閱讀評估的結果。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hkpisa/events/2009/files/PISA2009_Seminar_Reading.pdf
劉潔玲(2009)。香港中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計劃的閱讀表現對語文課程改革的啟示。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2),85-105。new window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年1月12日)。臺灣PISA 2009精簡報告。取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_tw.htm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年1月12日)。關於PISA-評量內涵。取自:http://pisa.nutn.edu.tw/pisa_tw_03.htm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年1月12日)。關於PISA-評量宗旨。取自:http://pisa.nutn.edu.tw/pisa_tw_02.htm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年1月12日)。關於PISA-計畫概述。2010年1月12日。取自:http://pisa.nutn.edu.tw/pisa_tw.htm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年1月12日)。學生能力國際排名。取自http://pisa.nutn.edu.tw/link_rank_tw.htm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0年1月12日)。國際學生評量計畫參與國家。取自
http://pisa.nutn.edu.tw/pisa_tw_06.htm


貳、西文部分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Kuhl, J. & Beckmann, J.(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11-39.
American Libraries. (2007). Teens and the uture of reading. American Libraries,53-54
Buzzetto-More, N., Sweat-Guy, R., & Elobaid, M. (2007). Reading in a digital age:E-Books,are students ready for this learning object?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Objects, 3, 239-250
Bereday, G. Z. F. (1964).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Benhabib. J., & Spiegel, M. M. (1994).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4(2), 143-173.
Bils, M., & Klenow, P. (2000). Does schooling cause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5), 1160-83.
Goodman (1967) Reading: apsycholinguistic gueddinggame . goodman ,kenneths.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Vol 6(4),1967, 126-135.
Jennings, P. A., & Greenberg, M. T. (2009). The Prosocial Classroom: Teacher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in relation to child and classroom outcom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9, 491–525.
OECD (2007).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7: OECD indicators. Paris: The author.
OECD ( 2010). PISA 2009 results: 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 Student Performance in Read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Volume I)
OECD ( 2010). PISA 2009 results: learning to learn: Student engagement,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Volume III). Paris: The author.
OECD ( 2010). PISA 2009 Results: Learning Trends: Changes in Student Performance Since 2000 (Volume V) . Paris: The author.
Sammons, P. (1999). School effectiveness: Coming of ag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wets and Zeitlinger, Lisse.
Scheerens, J. & Bosker, R.J. (1997).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xford: Pergamon.
Taylor, B., Pressley, M. & Pearson, P.D. (2002). Research supported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and schools that promote reading achievement. In B.M. Taylor & Pearson P.D. Teaching Reading: Effective schools, accomplished teacher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ilak, B. G. J. (1989). Educ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pover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Past evidence and further analysis.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Tilak(2002)Tilak, B. G. J. (2002). Building human capital in East Asia: What others can learn. Washington, DC: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Bank.
Webb, L. D., McCarthy, M. M., & Thomas, S. B. (1988). Financ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Toronto: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Wigfield, A., Guthrie, J. T., & McGough, K. (1996). A Questionnaire Measure of Children’s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National Reading Research Center.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