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學校整併歷程的不確定性及其影響研究:以臺北市一所受併小學為例
作者:陳秀宜
作者(外文):Hsiu-I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吳明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學校整併不確定性質性研究School MergerUncertaintyQualitative Researc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8
本研究係以學校整併中一所受併小學為個案,探討學校整併歷程中組織不確定性的內涵及其影響。探討重點包括:學校整併各階段的特徵、學校利害關係人對整併政策的知覺以及整併對利害關係人的衝擊及其回應。本研究採質性取向研究,實徵資料的蒐集包括:受併學校7位教師和4位家長的訪談、學校現場的觀察扎記、整併政策與行動相關之官方文件等。其中,訪談內容係以扎根理論研究之方法進行分析,從抽取概念、聚合範疇,逐步找出主軸,形成學校整併歷程的故事線,提出以實徵資料扎根的學校整併歷程模式。至於觀察扎記與官方文件則與訪談資料之分析交叉補充與印證,以確定研究的結果與發現。
依據資料之分析與歸納,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學校整併歷程依其脈絡與特徵分為:「隱晦不明」、「各自表述」、「正面對決」及「重返協商」四個階段。
二、利害關係人質疑整併決策的正當性,不滿整併執行的倉促粗暴,故認為整併的配套類似補償作為。
三、學校整併對教師的職涯規劃、家長的教育選擇權、學生的心理適應,以及學校的組織運作均產生衝擊。
四、整併過程中的諸多不確定性,造成學校組織運作的負面影響,並阻礙整併工作的執行。
五、針對學校整併,受併學校之利害關係人採取動態的回應方式,歷經「否認整併」、「消極抵制」、「公然抗拒」,到最後的「無奈接受」。
六、學校整併衍生利害關係人併校失落感的共同創傷經驗以及不信任政府的負面效應。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受併學校及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建議教育行政機關在政策制定上要訂出學校整併的標準與規範、整併標準作業流程、以及相關配套措施。在政策執行上要在整併前召開整併說明會;整併中提供正確資訊及所需資源與支援;整併後則須持續關注師生適應情形與整併政策的預期成效。建議受併學校要將整併工作納入校務經營計畫中,整併相關資訊要公開透明、即時公告周知,且將整併議題融入課程設計,進行全校性輔導活動。建議後續研究可擴大研究對象,尋求學校整併的多元觀點;聚焦整併過程中校長變革領導的探究,採取縱貫性研究以追蹤學校整併之成效。
The study probes into a case of elementary school merger, exploring the uncertainty and the effec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chool merger and analyzing the traits of all stages of the school merger, the perception of the school stakeholder to the policy,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school merger to the school stakeholder and their responses . The study applied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athering data by interview, including 7 teachers and 4 parents, on-site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content of interview was analyzed by grounded theory, developing the storyline of the school merger proces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cultivated by concept extraction and domain synchronization. The mode and process of the school merger was grounded by the actual proof accordingly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stage of obscure, multiple interpretation, confrontation, and negotiation are four stages of the process of school merger.
2. The stakeholders may question the legitimacy of the school merger policy, and be discontent with the hasty of the implement of the policy and suggest a set of supplementary measures.
3. The school merger influences the career arrangement of the teachers, the parents' options on education, the metal stablenes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schools.
4. The uncertainty occurr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school merger cause negative influences on school oper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school merger is affected accordingly.
5. The stakeholders of the school may experience the attitude alteration from totally deny, passively resist, actively object, to unwillingly accept.
6. The school merger may have the negative aftermath of causing the traumatic stress and lost confidence on the government.
The study proposes th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the mergered school, and future studies as follows.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shall develop the standard and procedure of the school merger, SOPs, and related supplementary measures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the policy.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explanation session is necessary and in the session, the government has to provide correc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upports, the adaptation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fter school merger, and the expected benefits of the policy. The mergered school has to integrate the school merger into the operation plan.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shall come to public from time to time and should be an issue for course design, allowing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discuss in the counseling session. For the future studies, the suggestion is to enlarge the study scope and to dig into multiple viewpoints on the issue; to focus on the principal's role as a leader in the change; or to conduct a longitudinal study, track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chool merger.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清全(2004)。組織變革過程中不確定因素之探討 ─以中華電信民營化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娜玲(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整併之研究-以中興、福星國小為例。教育研究學報,44(2),157-181。new window
王湧水(2010)。變革環境下在職員工變革不確定感、資訊尋找行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組織社會化理論的觀點。取自:http://da.lib.cute.edu.tw:8080/handle/987654321/503
古秀英(2008)。臺中縣國民小學小型學校整併意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國賢(2010)。屏東縣受整併學校教育人員對整併後教育資源運用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知覺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貞儀(2010)。偏遠小校整併過程之微觀政治個案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4(1),1-25。new window
李再長、曾雅芬譯(2011)。組織理論與設計(原作者 Daft, R. L.)。臺北市:華泰文化。
李明堂(2006)。教育組織變革歷程及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new window
李明來(2007)。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權力運用與教師組織變革支持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new window
余明助(2006)。組織變革不確定感與員工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組織溝通和員工信任為中介變數。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2),89-110。new window
吳明清(1997)。學校再造的理念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9,6-10。new window
吳政達(2007)。教育政策分析新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佑(1997)。教育名詞:組織變革。教育資料與研究,18,頁62。
吳清山(2011)。學校革新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札根理論研究入門(原作者Stauss, A.,& Corbin, J.)。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定(1994)。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臺北市:順達。
吳耀堂(2002)。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行政決策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美慧(2007)。小型國民小學家長面臨學校整併認知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周志宏(2012)。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林新發、張瑞真(2004)。國小組織變革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試辦組織再造學校為例。刊載於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舉辦之「第三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5-75,臺北。
林文達(1984)。教育經濟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林文政、陳慧娟(2009)。員工在組織重整初期不確定性認知、重整效能認知及個人面對變革態度對其工作態度影響之縱斷面研究-一項組織社會化理論的觀點。中山管理評論,17(2),295-337。new window
林本炫(2006)。札根理論研究法評介。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教所。
林毅強(2006)。合併對員工衝擊與因應之研究~以金融業合併個案為例(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4316959279211186300
林奕銘(2008)。組織變革中公務人員不確定性認知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組織法修正爲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7(3),33-56。取自: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9937571-200809-27-3-33-56-a
林郁絲(2000)。組織變革中國民小學教師角色壓力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水木(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淑貞(2004)。組織變革中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行為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new window
胡瓊文(1999)。學校組織成員屬性、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支持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中小學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Strauss,A.& Corbin,J.)。臺北市:巨流圖書(原著出版年:1990)。
徐國樹(2008)。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變革與校長變革領導對學校經營策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易男(2005)。小型學校整併之可行性分析-以高雄縣爲例。學校行政,37,182-195。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原作者Maxwell,J.A.)。臺北市:心理出版(原著出版年:1996)。
許士軍(1995)。管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許友耕(2003)。工業技術研究院組織變革管理的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秦夢群(2001)。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書局。
秦嘉(2008)。臺北縣一所偏遠小型國民小學整併過程及其影響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明輝(1999)。企業組織的革新對學校再造的啟示。教師天地,97,10-16。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原作者Miles, M, B., & Huberman, A. M.)。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4)。
張素偵(2006)。國民中小學校長變革領導模式之建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張國輝(2004)。小型學校面臨整併的反應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耀寬(2007)。變革壓力、人格特質與人員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政治作戰學校改隸國防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8168581339679703834
張信政(2010)。組織變革不確定感、轉換型領導對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學位論文。取自: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26050720-1014261800
張勝泰(2012)。組織併購後員工不確定性感受對其組織目標工作動機之影響-以某面板公司為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學位論文。取自: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26180720-1220313700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教育部(2014)。教育發展新契機-實驗教育三法。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26229&wi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Index=1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7)。質性研究方法與研究(原作者Crabtree B. F., & Miller, W. L.)。臺北縣:韋伯文化(原出版年1999)。
黃家齊編譯(2011)。組織行為學(原作者Robbins, S. P. & Judge, T. A.)。臺北市:華泰文化。
黃瑟雅(2005)。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歷程與因應方式之研究-以一所初辦組織再造學校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浚榮(2010)。組織變革不確定認知、員工信任與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政府合併升格為例。高雄教育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
http://ir.lib.nknu.edu.tw/ir/handle/987654321/4914
曾宏慶(2010)。組織精簡後留任員工之不確定感、工作滿足與工作績效的關係。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
=U0002-2906201020475000
曾信超、康榮民(2010)。轉換型領導、組織變革不確定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調節焦點為中介變數。中山管理評論,18(4),915-947。取自:new window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232842-201012-201301220008-201301220008-915-947
溫富榮(2009)。小型規模國民小學整併之研究-教育人員觀點分析。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楊振昇(2006)。教育組織變革與學校發展學校研究。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楊仁壽、俞慧芸、許碧芬等合譯(2002)。組織理論與管理:理論與個案(原作者Jones,G. R.)。臺北市:雙葉書廊。
楊淙富(2012)。小校整併的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4),7-8。
楊清喬、劉璧禎(2012)。高雄港員工對組織變革不確定性與壓力認知之研究。航運季刊,21(2),95-116。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new window
24313-201206-201208130005-201208130005-95-116
齊力、林本炫編(民2006)。質性研究法方法與資料分析。高雄:南華教社所。
劉菊珍(2008)。臺北縣偏遠小型學校整併評估指標及配套措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國鋒、范淼、吳振昌(2002)。預期組織變革不確定感對員工工作反應影響之實證研究。臺大管理論叢,13(1),227-256。new window
閻海峰、郭毅主編(2012)。組織行為學。新北市:前程文化。
郭思妤、蔡卓芬編譯(2012)。組織行為(原作者Robbins, S. P. & Judge, T. A.)。新北市:普林斯頓。
郭雅玲(2009)。臺南縣市國民小學小型學校整併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木金(1999)。學校組織變革壓力與抗力對學校行政之啟示。學校行政,2,14-27。
陳建東(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佑全、唐順明、李承蓉(2010)。環境不確定、資訊策略、組織溝通與績效間關係之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7(1),47-79。new window
陳慶瑞、陳光亮、張惠怡與王紅(2011)。從組織變革觀點析論廣州大學整併過程之省思。發表於2011屏東教育大學、廣州大學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
諶亦聰(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整併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淑婷(2006)。屏東縣公立國民小學學校整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榮福(2003)。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支持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般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文全(2006)。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安田(1992)。企業管理。臺北市:五南。
謝文豪(2002)。校長變革領導之探討:以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為例。花蓮師院學報,16,25-52。new window
謝文豪(2004a)。學校變革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19,66-79。new window
謝文豪(2004b)。國民小學校長之變革關注與變革領導策略之探討。花蓮師院學報,18,1-30。new window
羅春月(2003)。民營化組織變革的不確定性認知對組織承諾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昌梅(2011)。組織變革不確定感、員工心理自尊與工作敬業心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學位論文。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
docid=U0026-0608201103515300
鄭彩鳳(2008)。學校行政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鄭文富(2010)。從羅爾斯正義觀論國民小學學校整併政策。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宮聖(2010)。銀行組織變革認知、不確定性與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究-以跨國銀行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8278679084613268596
顏士程(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校長權力基礎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new window
嚴家俊(2009)。國小教師對學校面臨整併認知之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為例。臺東大學進修部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蘇建勳(2005)。組織成員預期變革不確定性認知對工作涉入影響之研究。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取自: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01-260120new window
0516023600
蘇興國(2010)。屏東縣恆春地區整併之國民小學校長學校領導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蘇千芬(2010)。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對小型學校整併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二、英文部分
Allen, J., Jimmieson, N. L., Bordia, P., & Irmer, B. E. (2007). Uncertainty dur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ing perceptions through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2, 187-210.
Bordia, P., Hobman, E., Jones, E., Gallois, C., & Callan, V. J. (2004). Uncertainty dur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Types, consequenc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18(4), 507-532.
Bordia, P., Hunt, E., Paulsen, N., Tourish, D., & DiFonzo, N. (2004). Uncertainty dur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Is it all about control?.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3(3), 345-365.
Creswell, J. W. (2007).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Choose among five approach (2nd ed). Thousand Oasks, CA:Sage.
Chris,k.& Phillip,H.(1993).Teacher stress and school merger. School Organisation,13(3),297-301.
DiFonzo, N., & Bordia P. (1998). A tale of two corporations:Managing uncertainty dur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Human Resource Mgement , 37(3&4), 295-303.
Denzin, N. K., & Lincoln,Y. S.(2005).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Thousand Oaks,CA:Sage.
Ellis, B. H. (1992). The effects of uncertainty and source credibility on attitudes about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6(1), 34-57.
Herzig, S. E., & Jimmieson, N. L. (2006). Middle managers' uncertainty management dur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7(8), 628-645.
Hui, C., & Lee, C.(2000). Moderating effects of organization-based self-esteem on organizational uncertainty: Employee respon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2),215-232.
Kramer, M. W., Dougherty, D. S., & Pierce, T. A.(2004).Managing uncertainty during a corporate acquisi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mmunication during an airline acquisi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0(1),71-101.
Kim, J., Song, E., & Lee S.(2013) Origanizational change and employee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Mediation of perceived uncertainty.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41(6),1019-1034.
Lang, D. W.(2003).The future of merger what do we want mergers to do:Efficiency or diversity?The Canadi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33(3),19-46.
Maxwell, J. A.(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housand Oaks, CA:Sage.
Song, Y. (2008).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uncertainty in times of changing and trans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Kore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74(2), 235-249.
Strauss, A., & Corbin, J.(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Thousand Oaks, CA:Sage.
Schweiger, D. M., & DeNisi, A. S.(1991). Communication with employees following a merger: A longitudinal field experi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
110-135.
Teboul, J. B.(1994). Facing and coping with uncertainty during organizational encounter.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2),190-224.
Winer, E. J.(2010). Elementary school consolidation and reconfiguration:An autoethnographic case stud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52247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