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中學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可行模式與相關問題之研究
作者:陳明鎮
作者(外文):Chen Ming Je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邱兆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課程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學課程設計curriculumthe Nine-Year Joint Curriculajunior high schoolcurriculum desig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9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究國民中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的實際情形,與成效評估及相關問題,並試圖結合理論的探究歸納出辦理九年一貫課程的可行模式,以作為未來全面辦理的參考。本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在研究方法方面採取文獻調查法、檔案資料分析、訪晤調查法、經驗調查法,以及問卷調查法。
首先,蒐集國內外有關九年一貫課程的相關論文及理論著作,做為本研究發展的理論依據。其次,分析教育部及相關教育主管單位之官方文件,做為評估各學校試辦情況之參考資料。再次,藉由考察各試辦學校,透過與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的晤談結果,以及各校提供之試辦相關資料,據以發現重要問題,作為研究的參考。又次,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以及學校實際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人員參與小型研討會議,吸取其專業理論與實務經驗,做為編製問卷及研究結果之參考資料。
根據文獻探討、訪晤調查、經驗調查所獲得之結果,編製「國民中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成果調查問卷」。以各試辦國民中學之學習領域課程小組召集人為施測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目前試辦學校的試辦情況,及其對試辦成效之評估;並依各試辦學校之背景變項進行分析、比較。問卷回收率以校數計,達81﹪;問卷回收數共計558份,回收率70﹪;有效問卷54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68﹪。問卷所蒐集資料,經過施測與統計分析後,作為研究結果解釋和提供相關建議的依據。茲將文獻調查、檔案資料分析、訪晤調查、經驗調查,以及問卷調查之研究發現歸納為結論與建議,分別敘述如下。
本研究之結論分下列五部分:
一、 在國民中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的實際情況與學校課程發展組織的運作情形方面,國民中學多能積極從事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準備工作,相關研習主題及方式漸趨多元,課程發展組織之運作逐步邁向成熟,課程發展的取材以能力指標與配合學校行事為主,課程的推動與傾向於配合學校現實狀況,教師間的合作有所增加,協同教學則應繼續強化,多元評量已逐步實施,教師對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配合措施信心不足。
二、 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具有中等以上的理念,對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與課程發展組織運作的理解達中等以上程度,傾向支持九年一貫課程的信念,各種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評估並無顯著差異,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越高則成效評估越高。
三、 九年一貫課程試辦過程與結果的正面成效均獲得肯定,各種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正面成效評估並無顯著差異。
四、 試辦九年一貫課程整體而言遭遇相當的困難,其中包括:「課程實施與工作負擔的困難」、「校外支援與社區資源的困難」、「師資設備與能力指標的困難」、「教師配合與研習辦理的困難」等。而各種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遭遇困難評估並無顯著差異。
五、 在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可行模式方面,理論上可採目標導向的課程發展理論模式。實務上則有: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取向、主題式統整課程取向、領域(學科)統整取向。可行模式的運作應以各校狀況為依據,採取不同的課程發展模式。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發現與結論,對教育行政單位、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相關建議,分別說明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 強化課程改革的學理,以增進推動的正當性
(二) 建立課程研發機構與團隊,以進行課程改革永續發展
(三) 調整師資培育與進修方式,以配合課程改革的推動
(四) 縮小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以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
(五) 減輕學生升學壓力,以釋放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活力
(六) 訂定各領域教師基本授課時數,以順利推展各項後續工作
(七) 檢討教師的工作量,以提昇教師課程設計與教學的品質
二、對學校的建議
(一) 建立共同願景,以凝聚校內推動課程改革的共識
(二) 加強過程模式與批判模式的精神,以研究發展推廣的步驟設計課程
(三) 發揮學校課程領導的功能,以帶領教師進行課程發展
(四) 安排領域教師共同時間,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五) 給予熱心參與教師實質鼓勵,以提振教師課程改革意願
(六) 進行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以維持學校課程品質
三、對教師的建議
(一) 提昇專業精神,以面對課程改革
(二) 充實課程設計知能,以落實課程改革
(三) 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建構學生為核心的學習體系
(四) 引導學生發展基本能力,以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擴大研究對象,以涵括不同立場的觀點
(二) 進行持續追蹤研究,以探究正式辦理的成效
(三) 採用更多元的研究方法,以增進研究結果的推論性
Abstract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effects and relevant problems of the Nine-Year Joint Curricula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aimed to explore possible models for futu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ine-Year Joint Curricula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o achieve these purposes, the writer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Nine-Year Joint Curricula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Secondly, official documents were analyz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Interviews with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were hel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Furthermore,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to survey 558 teachers in seven curricula development committees.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ine-Year Joint Curricula was positively in preparation and in process.
2.Various in-service education programs were held to posses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ine-Year Joint Curricula.
3.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were well operated.
4.There was greater collaboration between teachers, while more team teaching should be encouraged.
5.Diversification in assessment was implemented gradually.
6.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were based on ten basic abilities and school routine events.
7.School-based curriculum was of great importance.
8.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lacked of confidence in related supporting strategies.
9.The recognition of the Nine-Year Joint Curricula was above average.
10.The effects of the trial implementation were deemed as “ satisfactory”.
11.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were above average in the positive effects up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ine-Year Joint Curricula.
12.Theoretically, goal-oriented model was the feasible pattern when implementing the Nine-Year Joint Curricula.
13.Practically, school-based model, thematic teaching model and intradisciplinary model were three achievable models in implementing the Nine-Year Joint Curricula.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gencies, schools, teachers and future studies were proposed to maximiz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ine-Year Joint Curricula.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2)。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月美(2001)。國小校長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正雄(2000)。花蓮縣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支持系統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秀雲、李惠銘(1999)。跨世紀之夢:柑園國中學校本位課程統整機制的營造歷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八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研習資料。【網路資料】網址:http://s2.ntptc.edu.tw/。
王念騏(2002)。國民小學教師參與九年一貫課程試辦之工作壓力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家通、方德隆、王朝茂(1995)。國民中學教育改革。載於黃政傑(主編)。開放與前瞻:新世紀中小學教育改革建議書 (77-101)。台北:漢文。
王振鴻(1999)。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王逸慧(2001)。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評量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霄燕(2001)。國小校長課程領導實際之研究-以一位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校長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中國時報(1999)。九年一貫合科教學,師大教授抨擊。民國88年04月12日,社會綜合版。
方德隆(1998a)。課程分化與統整: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與實際。發表於1998.12.20高雄市教育學會八十七學年度「教育新世代的變革與因應研討會」會議手冊,28-67。
方德隆(1998b)。國民中小學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設計模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第九期:187-205。new window
方德隆(1999a)。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基礎。「中等學校之教學與學習」地方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3.12.國立交通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43-57。
方德隆(1999b)。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民88年十二月十六、十七、十八日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方德隆(2001)。課程的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99)。台北市1999年教師節教師研究優良成果發表會:教學研究發表。臺北:作者。
朱桂芳(1999)。學校自主的課程設計:談柑園國中、北政國中、曉明女中的教育實驗方案。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研習資料。【網路資料】網址:http://s2.ntptc.edu.tw/。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詢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new window
李戊益(2002)。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玩具DIY」模組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崇(2002)。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織與運作序言。【網路資料】國中組學校經營研發手冊。http://www.eje.ntnu.edu.tw/ejedata/kying/20023261610/國中經營手冊/1課發會/A課發會序定稿.DOC
李坤崇、歐慧敏(1999)。統整課程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李坤崇、劉文夫、黃順忠(2001)。國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計畫之歷程、實例分析。台南:南一。
李宛芳(2001)。國小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態度之研究-以台灣東區試辦學校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品頤(2000)。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以視覺藝術為主之教學實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銀亮(2000)。國小學生在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中必備的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 京(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政策。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69-88)。台北:天下文化。
吳金銅(2001)。九年一貫課程多元化評量網路資源分享系統之初探。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俊憲(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1999)。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探究。教育研究資訊,7(1):14-21。new window
狄 英(1996)。海闊天空。載於天下雜誌1996年度特刊:教育台灣 海闊天空。台北:天下雜誌。
邱兆偉(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的辦理模式與成效評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實徵研究(I)。國科會專案NSC 89-2413-H-017-018研究報告。
邱兆偉、楊百世、陳明鎮、卓佩玲、陳昭燁(1999)。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思考及行為調查問卷。未出版。
邱兆偉、方德隆、張雅雯、陳明鎮、邱才銘(2000)。國民中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情況調查問卷。未出版。
邱兆偉、張雅雯(2001)。試辦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之評估:課程模式與實施結果。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1-22。new window
林生傳(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學評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台北:揚智。
林正義(2001)。國小校長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教學領導之研究 ─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怡秀(1998)。國民小學學校課程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簡報。台北:教育部。
林殿傑(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殿傑(2000)。探析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技術及職業教育,55:51-56。
林興兆(2001)。國小教師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統整態度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珮儀(2002)。再靠近一點看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月刊,93。new window
周淑卿(2001)。「主題式」課程統整的設計模式解析。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研討會。課程教材改革檢討與展望系列座談會資料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辦,90.10.05至90.11.23。new window
卓俊良(2001)。國民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訊素養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易丕修(2001)。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小學組織發展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瑛璘(2001)。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育變革關注相關之研究-以「九年一貫新課程」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越瓊(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移轉」過程之探討--以一所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教師之「課程統整」設計為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柯禧慧(2000)。眾聲喧譁論九年一貫課程∼來自於官方、學者、小學教師三方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3:52-58。new window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文化。
孫嘉妏(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希均(2002)。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1-26)。台北:天下文化。
高淑芬(2001)。國民中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行政運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新建(1998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多樣性。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61-79。臺北:揚智。
高新建(1998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立論基礎與理想情境。論文發表於「八十七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輯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編)(1999),八十七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頁305-339。臺北:編者。
高新建(1999a),課程管理的策略:以美國聯邦政府為例。初等教育學刊,7:267-294。new window
高新建(1999b),邁向成功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論文發表於「課程統整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高新建(1999c),營造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有利情境。教師天地,101:25-31。
高新建、許信雄、許銘欽、張嘉育(編輯)(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手冊。臺北:教育部。
高雄市教育局(2000a)。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果研討會會議手冊。民89年12月21、22於高雄市新上國小。
高雄市教育局(2000b)。九年一貫課程實務--教師篇。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果研討會,民89年12月21、22於高雄市新上國小。
高翠霞(1998)。主題式教學的理念--國小實施課程統整的可行策略,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25:9-11。new window
莊佩螢(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福榮(2001)。學校本位模式之教師專業發展─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a)。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1998b)。教育改革行動方案。87.5.29行政院台87教字第26698號核定。【網路資料】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tw/minister/action87/acction87.htm。
教育部(1998c)。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9a)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要點。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網路資料】:http://teach.eje.edu.tw/F-plan/F-main-frame.htmnew window
教育部(1999b)。新課程宣導計畫。【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D/D-main-framw.htm。
教育部(1999c)。新課程研習計畫。【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D/D-main-framw.htm。
教育部(1999d)。新課程試辦計畫。【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D/D-main-framw.htm。
教育部(1999e)。教學設施充實計畫。【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D/D-main-framw.htm。
教育部(1999f)。課程網站建置計劃。【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D/D-main-framw.htm。
教育部(1999g)。教科用書編輯與審定計畫。【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D/D-main-framw.htm。
教育部(1999h)。教學評量研發計畫。【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D/D-main-framw.htm。
教育部(1999i)。行政法令修訂計畫。【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D/D-main-framw.htm。
教育部(1999j)。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推動計畫。【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D/D-main-framw.htm。
教育部(1999k)。高中入學制度改進計畫。【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D/D-main-framw.htm。
教育部(1999l)。國民中小學暫行課程綱要與現行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之比較。【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B-list/B-main-1.htm。new window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B-list/B-main-1.htm。new window
教育部(2001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輔導小組(國中組)【試辦成果評估總報告書】。【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data/kunda。
教育部(2001b)。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c)。國中全面試辦九年一貫課程應注意事項。【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other/index.php
教育部(2002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小組九十年度工作及檢討報告。【網路資料】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other/index.php
教育部(2002b)。「二○○一年教育改革檢討與改進會議重要結論及辦理期程表」。【網路資料】教育部國教司網站:http://www.eje.edu.tw/ejedata/marsbaby/
2002131412/910103-2.htm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臺灣教育,540:11-15。
陳伯璋(1999a)。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 ,頁10-18。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new window
陳伯璋(1999b)。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教育研究資訊,7(1):1-13。new window
陳芙蓉(2000)。愛籽國小「主題活動」統整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金春(2002)。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吳興國小健康與體育為例。臺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亞苹(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統整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課程設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宣伯(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意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榮(2001)。宗教題材編入九年一貫課程適切性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新轉(2000)。課程統整之理論性研究及其對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陳穎慧(2001)。「九年一貫」後現代課程之STS模組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秀穎(2001)。兩位教師參與九年一貫課程試辦經驗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92)。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9a)。國教九年一貫課程的展望。師友,37:4-9。
黃政傑(1999b)。課程改革(三版增訂)。台北:漢文。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八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研習資料,網址:http://s2.ntptc.edu.tw/。
黃義良(1999)。中小學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發表於88.12.16-18「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75-84。
黃嘉雄(2000)。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課程試辦方案序。台北:翰林文教基金會。
黃慧仙(2000)。天藍國小「主題活動」的成長足跡。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欣儀(2001)。生活領域中社會課程轉化之研究-以兩位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小學之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張儷(2001)。"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校長課程行政院決定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國民教育研究所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雅雯(2001)。國民中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情況與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梁淑娟(2002)。教師自解決教學問題歷程中成長之行動研究-以九年一貫一年級生活課程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家樓(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以桃園縣試辦學校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1999)。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的理念與架構。教師天地,102:34-41。
游家政(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準。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研討會。課程教材改革檢討與展望系列座談會資料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辦,90.10.05至90.11.23。new window
葉芷嫻(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信宏(2002)。教案編修之行動研究:以九年一貫一年級數學學習領域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瑞芬、陳秋月(2001)。課程發展委員會的組成及運作。【網路資料】。http://ezgo.tpc.edu.tw/hles/essay/essay_asp/htm/
essay1.htm。
葉興華(2000)。我國國小推行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楊志能(1999)。讓九年一貫課程在國中紮根。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民88年十二月十六、十七、十八日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楊益風(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革新。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頁347-67。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楊益風(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斐如(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專業發展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試辦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靜子(2001)。學校本位教師在職進修之個案研究:以一所「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龍立、潘麗珠(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台北:五南。
詹焜能(2002)。合作開發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凌欣(2001)。環境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生活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毓浩(2001)。新舊教材的銜接與教學。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219-240。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孟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文星(2002)。中區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實施「彈性學習時間」的問題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美玉(2001)。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效之探討-以國小為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淑慧(2000)。國民小學課程統整設計之個案研究---以華山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新輝(2000)。從行政的觀點探究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因應之道─以台南市為例,載於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高雄:復文。
鄭蕙如(2001)。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評鑑工具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88)。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圖書。
歐用生(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潛在課程」評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new window
歐用生(2000a)。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經驗。國民教育,40(4):2-9。new window
歐用生(2000b)。學校本位課程改革─爭議與回應。國民教育,40(3):2-9。new window
歐用生(2000c)。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d)。轉型的課程領導。國教月刊,41:1。
歐用生(2001a)。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十)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研討會。課程教材改革檢討與展望系列座談會資料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辦,90.10.05至90.11.23。
歐用生(2001b)。序。歐用生、莊梅枝主編:脫繭、蛻變──校本課程發展向前走。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賴光真(2001)。教科書審查規準建構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薛梨真主編(1999)。統整課程活動設計。高雄:復文。
薛梨真、游家政、葉興華、鄭淑惠(編輯)(1999)。課程統整手冊。臺北:教育部。
薛梨真(2000)。日本中小學統整學習的規劃與實施。教育部專案研究計畫89-007。未出版。
謝祥永(2001)。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教師之工作特性與專業倦怠。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凱暘(2001)。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決策過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龔裕民(2002)。國中學生網路課程學習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為基礎。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pple, M. W.(1979).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London: Routldge & Kegan Paul.
Barrow, R.& Milburn, G.(1990).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2nd ed.). London: Harvestery/ Wheatsheaf.
Beane, James.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ishop, G. (198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textbook for students. London: Macmillan.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Karabel, J. & Halseu, A. H.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wles, S. & Girtis, H.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Brady, L. (1990).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rd ed.). New York: Prentice-Hall.
Brophy, J. & Alleman, J. (1991). Activities as instructional tool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 (4): 9-13.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Press.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lark, B. (1986). Optimizing learning: the 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l in the classroom. Columbus, Ohio: A Bell and Howell Company.
Clark, C. (1988). The necessarity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eis, 20 (4): 339-49.
Cook, T.(1978).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boriginal studies. Aboriginal child at school, 6(1):48-53.
Davis, J. R. (1995).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and team teaching: new arrangements for learning. Phoenix, Arizona: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the Oryx Press.
Drake, S. M. (1992). A story model: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ject. Ontario: Catharines.
Edwards, G. (1983). Processes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MACOS and Beyond. In Blenkin, G. M. & Kelly, A. V. (eds.) The primary curriculum in action, pp. 279-308.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Eggleston, J.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p. 77-105. Washington, DC: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Eisner, E. W. (1985).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Fogarty, R. (1991). 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 (2): 61-65.
Fogarty, R. & Stoehr, J. (1995). Integrating curricula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eams, themes, and threads. Arlington Heights, Illinois: IRI/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
Freire, P. (1970a).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Freire, P. (1970b). Cultural actionand conscientiz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40 (2):205.
Freire, P. (1978). Pedagogy in process: The letter to Guinea-Bissau. New York: Seabury Press.
Freire, P. (1985). The politics of eduation. Mass: Bergin & Garvey Pub. Co.
Fullan, M. (1993). Innovation, reform and restructuring strategies. In Cawelti, G.(eds.). Challenges and achievements of American education. ASCD.
Gardner, H. (199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iroux, H. A. & Penna, A. N. & Pinar, W. F.(eds.)(1981).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 Berkeley: McCutchan Publishing Company.
Giroux, H. (1981). Hegmony, resistance, and the paradox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Giroux et al. (eds.)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 pp. 400-30. Berkeley: McCutchan Publishing Company.
Giroux, H. (1983). Theories of reproduction and resistance in 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 critical nanlys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3).
Giroux, H. (1991). Democracy and the discour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towards a politics of board pedagog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2(4).
Giroux, H. (1991). Border 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In Giroux, H., (ed.) Postmodern education: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 pp. 72-77. Minnesota: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Glatthorn, A. A., & Foshay, A. W. (1991).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A. Lewy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p. 160-161.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Grady, J. B. (1994).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A fusion of reform idea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5 980)
Husen, T. (1988). Research paradigms in education. In Keeves, J. P. (ed.),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easurement: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Exeter: Pergamon Press: 17-19.
Jacobs, H. H. (Ed.)(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acobs, H. H. (1991). Planning fo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 (2): 27-28.
Kelly, A. V.(1989). 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3rd ed.). London: Paul Chapman.
Kemmis, S. (1986). Curriculum theorising: Beyond reproduction theory.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Kemmis, S. & McTaggart, R. (eds.). (1988).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3rd ed.).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Kennedy, K. J. (1992).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 a policy option for the 1990s: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7(2), 180-195.
Klein, M F.(1985). Curriculm design. In T. Husen and T. N. Postlethwaite(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London: McGraw-Hill.
Kovalik, S. (1993). ITI the model: Integrated thematic instruction. Arizona: Village of Oak Creek.
Lawton, D. (1981a). Organozation of knowledge. In Gordon, P. (ed.). The study of of the curriculum, pp: 42-48. London: Botsford Academic and Eucational Ltd.
Lawton, D. (1981b). Models of plannaing. In Gordon, P. (ed.). The study of of the curriculum, pp: 105-12. London: Botsford Academic and Eucational Ltd.
Lawton, D. (1983). Curriculum studeies and educational plan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Lawton, D. (1986). Cultural analysi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In Lawton, D. (ed.). School curriculum planning, pp.1-5.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Lawton, D. (1989). Education, culture a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Marsh, C. (1992). 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New York: Falmer.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 Falmer.
Martinello, M., & Cook, G. E. (1994). Interdisciplinary inquir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Martin-Kniep, G. & Kniep, W. M. (1995). Designing schools and curriculums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Beane, James. A. (ed.). Toward a coherent curriculu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celopment.
McKerman, J. (1991).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 kogan Page.
Nias, J. (1989). Primary teachers talking: A study of teaching as work. London: Routledge.
Nias, J., Southworth, G., & Campbell, P. (1992). Whole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Falmer.
Noddings, N. (1990). Forward. In Sears, J. T. & Marshall, J. D. (eds.). Teaching and thinking about curriculum: Crtical inquiries, pp. ix-xi.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OECD. (197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ECD.
Oliva, P. F.(1988).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2nd ed.). U.S.A.: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Peters, R. S.(1967).What is an educational Process? In Peters, R. S.(ed.).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inar, W. F. (ed.). (1974). Heightened consciousness,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urriculum theory. Berkeley: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inar, W. F. (ed.). (1975). Curriculum theorizing: the reconcepualists. Berkeley: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inar, W. F., Reynolds, W. M., Slattery, P., & Taubman, P. M. (1995).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New York: Peter Lang.
Pope, D.(1983). The objectives model of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Occasional paper 10. Britai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pkewitz, T. S.(1984). Paradigm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London: Falmer Press.
Posner, G. J.(1988). Model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In Beyer, L. E. & Apple, M. W.(ed.), The Curriculum: Problems, politics and possibilities, pp. 77-79. U.S.A.: SUNY Press.
Pring, R. (1971).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 R. Hooper (1971). The curriculum: Context, design & development. Edinburgh: Oliver & Boy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 Press.
Reid, W.A. (1978). Thinking about the curriculu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Rowntree, D.(1982).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2nd ed.). London: Haper & Row.
Sabar, N.(1982). School-based scienc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yth or reality?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5, 457-462.
Sabar, N.(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flec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emina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4), 452-454.
Schubert, W. H.(1986).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 N.Y.: Macmillan.
Schwab, J. J. (1969). 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School Review 78, 1-23.
Shoemaker, B. J. E.(1989). A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and integrative approaches. Integrative Education: A curriculum for twenty-first century.(EDIC Document No.311602)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Skilbeck, M. (Ed)(1988). Readings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Paul Chapman.
Smith, B. O. & Stanley, W. O. & Shores, J. H. (1957). Fundamental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v.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Smith, J. L. & Johnson, H. (1993). Bringing it together: Literature in an integrative curriculum. Middle School Journal, 25(1), 3-7.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u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Taba, H.(196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Y.: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Tyler, P. H. & Richards, C. M. (1979). An intrduction to curriculum studies. Slough, Brace and World.
Tyler, R.W.(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ars, G.(1991).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 (2): 14-15.
Walker, D. (1971). A naturalistic model for curriculum developemnt. School Review, 80(1): 51-65.
Walker, D. (1975).Curriculum develoment in an art project. In Reid, W. A. & Walker, D. F. (eds.). Case studies in curriculum change: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pp. 91-135. London: Rutledge & Kegan Paul.
Walker, D. (1990). Fundamentals of curricuclu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Whitty, G.& Power, S.& Halpin, D.(1998). Devolution and Choice in Eduation. London: Open U.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