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發展學習型國民小學之比較研究
作者:周育賢
作者(外文):Chou Yuh-Hsien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政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學習型國民小學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
本研究旨在探討嘉義縣發展學習型國民小學之比較研究,研究目的有五,敘述如下:(一)探究學習型組織理論的發展現況與趨勢;(二)了解嘉義縣三所個案學校推動學習型學校的背景;(三)探究嘉義縣三所推動學習型國民小學的策略與模式;(四)比較三所發展學習型國民小學在「學校背景」、「校長領導行為」、「推動策略」、「推動障礙」、「推動成效」五層面的異同;(五)提出「發展學習型國民小學的適用模式」,作為我國推動學習型學校之參考。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調查法、訪談法、比較研究法等四個方法,交互運用以求達成研究目的。研究者總共有十一項研究發現,又根據十一項研究發現,本研究獲致九項結論:
(一)發展學習型小學的適用模式是結合理論與實務持續修正而
成;(二)學習型學校雖不容易推動成功,但值得校長去推動;(三)推動學習型小學的關鍵因素在於校長的領導行為及帶出團隊合作的文化;(四)校長要有系統觀,將五項修練等融入學校的校務活動中推動才易成功;(五)發展學習型小學的五項修練過程有一定順序,循序漸進推動;(六)學校在推動過程遭遇行政或教師的阻力是常見的,要有耐心去轉化;(七)學習型小學營造過程中,校長應重視「情感面」的因素勝於「理性面」的因素;(八)學校若能有專家學者輔導,則發展學習型小學計畫更具專業性;(九)推動學習型學校而獲得實質成效的學校,也都參與學區營造產生改變;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對學校行政人員、教育行政機關、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
一、 對學校行政人員的建議
(一) 以「發展學習型小學的適用模式」來經營學校;(二)校
長應精進學校經營的課程,其一是學習型學校的理念與實踐;(三)
組成「學習型學校實踐社群」,加強實踐經驗的交流分享及推廣擴散
的力量;(四)成立「教師讀書會」,由行政人員與教師共同組成;
(五)核心革新團隊及教師要有參與塑造學習型社區的意向,建立
學校與社區的「良好互動模式」;(六)推動「行政及教師輪調制度」
,強化行政與教師雙邊和諧關係;(七)建構「教師專業成長機制」
,提供教師專業成長的張力。
二、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教育局應邀請對學習型學校有專研的學者專家,對小學校
長進行教育訓練;(二)擇定「實驗學校」來推動,以東、西、南、
北四區大、中、小型各一校為佳;(三)擴大「學習型小學實踐社群」,
由教育的量變產生教育的質變;(四)在縣市內成立與大學合作的
「專業發展學校」。
三、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訪談的對象增加學生、家長、學區人士;(二)擴大學校
調查表填答的對象;(三)進行國民中學與小學各自獨立之學習型學
校指標建構研究;(四)建立學習型小學評鑑指標之研究;(五)選
擇大型36班以上學校來進行發展學習型小學之研究。
The Research for the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s
Abstract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conduct a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s, aiming at five objectives as below:
1) Explor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the theory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s;
2) Get an understanding of backgrounds under which three case schools of Chiayi County promote learning schools;
3) Probe into the strategies and modes adopted by these three cases schools i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school;
4) Identif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three cases schools in terms of school background, principal’s leadership, promotion strategy, obstacles in promotion, and achievements; and
5) Put forth the mode applicable to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school, in hoping of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schools at hom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mentioned above, document review,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comparison and study, and their combinations are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nine points are concluded from eleven major findings:
1) The applic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s is developed through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constant corrections;
2) Though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schools doesn’t success easily, but it is worthy to be tried by the principals;
3) The key factors of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s reside in the principal’s leadership and the culture of team cooperation under such leadership;
4)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s will easily success if the principals have a view of system to incorporate the fifth discipline into activities of their school affairs;
5) The Fifth Discip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s shall have a certain order;
6) It is commonplace that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schools usually encounters resistances coming from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some teachers;
7)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s, the principals shall respect the fact that motional factors outweigh rational factors;
8)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s will be more professional if assistance can be received from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9)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all schools, which have made substantive achievements i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schools, as a result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creation of school districts.
The following practical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herein based on above conclusions:
1. Suggestions to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of Schools
1) Schools shall be run in a mode applic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s;
2)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shall enrich their in-service education courses regarding operations of schools, inclu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of learning schools;
3)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shall be founded for principals of elementary schools so that practical experiences can be shared, communicated and spread;
4) Teacher Study Circles shall be organized, which shall be attended to by both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nd teachers;
5) Core innovation teams and teachers shall have strong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building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so that a good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is formed;
6) A system of position shifting shall be intruded to strengthen the harmonious bilateral rel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nd teachers; and
7) A professional growth mechanism shall be implemented for teachers to provide chances for their growth.
2.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1) The compet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shall invite scholars and experts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learning school to educate and train the principals of elementary schools;
2) Experimental schools are chosen to take the lead i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schools, and it is best practice to choose one small, medium and large experimental school from eastern, wester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istricts respectively;
3) Th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of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s shall be expanded so that quantitative changes lead to qualitative changes in education; and
4) Part of universities shall be requested to cooperate with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where these universities are locat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3. Suggestions to Future Studies
1) Interview objects shall includ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nd personages from school districts;
2) The coverage of the questionnaire research shall be broadened;
3) The research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eparat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learning school for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shall be carried out;
4) The research for the indicator establishment of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s shall be conducted; and
5)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s shall be conducted among large schools with 36 classes or more.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王如哲(1999)。比較教育。台北:五南。
王如哲(2006)。教育行政理念的發展與前瞻。載於「教育行政:理念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王政彥(1994)。團體式教育決策參與。台北:五南。new window
王政彥等著(1997)。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
王家通(2003a)。各國教育制度。台北:師大書苑。
王家通(2003b)。比較教育研究。高雄:麗文。
王建彬(2004)。學習型組織簡介。載於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1999)。學習型組織。台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伍忠賢(2008)。奇美的幸福經營學。台北:五南。
李明芬(2006)。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載於全民終身學習論壇:新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李建興主編(2000)。林清江先生的教育思想與實踐。高雄:麗文。
李若華(2006)。發現台灣藍海-精選8個開創新藍海的成功故事。台北:
天下。
李湘平譯(2005)。圖解杜拉克管理精華。台北:先覺。
李進(2007)。國際交流合作與大學發展。高雄師範大學:海峽兩岸三地全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式之建構。高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遠哲(2004)。關於教育改革的一些省思。自由時報:特別報導。
沉珊珊著,黃政傑主編(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正中。
吳百祿(2004)。學校領導-願景、領導與管理。高雄:復文。new window
吳坤良(2003)。想法。高雄:復文。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上、下冊)-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教學天地。new window
吳明烈(1996)。邁向共同的願景:學習組織。成人教育,38,45-52。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台北:五南。
吳明烈主編(2003)。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台北:高等教育。
吳怡靜(1998)。教導型組織-發動領導的高能量。天下雜誌(1998.2),114-117。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的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1-7。
吳清山(1998)。學校校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第128期,30-44。
吳清山(2006)。台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6年。教育資料集刊,1-21。new window
吳清山 徐緯平 黃美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高等教育。new window
吳清基(1984)。教育行政決定理論與實際問題。台北:文景。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吳曉青(2001)。學習型學校建構策略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福田(2006)。論校長-知識經濟時代的品格觀。台北:高等教育。
邱清麗(2003)。林清江終身教育思想之初探。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如美譯(2004)。教導型組織-奧林匹克級的雙螺旋領導。台北:天下。
林天佑主編(2005)。教育改革與教育政策—教育家的話Π。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new window
林志成(2006)。少子化學校經營之學校文化、學校特色、全方位因應策略。載於學校行政論壇:少子化趨勢下,如何追求高效率與高品質的學校經營。嘉義: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林金源(1997)。學習型組織的實踐者。收錄於學習型企業的經營策略。台北:職訓中心,19-42。
林金源(1999)。邁向學習社會:全面推動企業內學習型組織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林金根(2001)。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林金根(2006)。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林信榕(2007)。校長領導與學校文化探究。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林俊仁譯(2006)。洋基王朝-締造傳奇的14項成功原則。台北:久石。
林益昌(1999)。建構企業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台灣師大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益昌、周談輝編著(2004)。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建構與案例。台北:全華。
林茂生(2001)。運用「知識管理」發展「學習型學校」組織實踐過程。中正大學: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
林茂生(2004)知識管理在學校組織的實踐。載於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林清江主編(1983)。比較教育。台北:五南。
林清江(1995)。學習社會的教育改革。成人教育,27,2-9。
林清江(1997a)。學習社會中的公務人力發展策略。成人教育,39,20-25。
林清江(1997b)。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清江(1998)。邁向學習社會:未來教育的希望。成人教育雙月刊,42,2-3。
林麗寬譯(1997)。學習革命。台北:中國生產力。
林麗惠(1999)。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收錄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組織。台北:師大書苑。
胡夢鯨(1991)。從教育合理性的詮釋與批判論教育的合理轉化。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胡夢鯨(1998)。成人教育學理論與模型-國中補校國文科教學的一項質性研究。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胡夢鯨(1999)。學習型學校的發展:以美國加速學校與我國補習學校為例。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組織。台北:師大書苑。
胡夢鯨與蔡秀美(2000)。邁向學習型社會:教育部「學習型醫院推動專案」嘉義:中正大學。
胡夢鯨與魏惠娟(2000)。邁向學習型補校及進修學校期末成果分享彙編。嘉義:中正大學。
周大衛(2001)。企業勝典。台北:知行。
周明辰譯(2001)。心靈與科學的橋。台北:方智。
周育賢(2005)。建立「會學習」的學校。載於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周育賢等譯(2002)。面臨十字路口的成人教育-學尋出路。高雄:巨流。
南懷瑾(2006a)。南懷瑾與彼得聖吉。台北:老古文化。
南懷瑾(2006b)。南懷瑾講演錄。台北:老古文化。
南懷瑾(2007)。與國際跨領域領導人談話。台北:老古文化。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1994)。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紀念蔡保田教授逝世三週年。台北:台灣書店。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高子梅譯(2004)。模範領導(The Leadership Challenge)。台北:臉譜。
高希均(2003)。找到了台灣進步之鑰:建構「學習型台灣」。遠見再造學習型台灣特刊,8-11。
高義展(2004)。比較教育概論。台北:鼎茂。
高麗鳳(2002)。學校企業化經營—談全面品質管理在學校系統之應用。http://www.jhes.km.edu.twnew window
徐慧純(1999)。我國企業在建立學習型組織之探討:三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木金(1999)。渾沌理論對學校組織變革因應策略之啟示。學校行政論壇,1期,61-68。
陳木金(2000a)。從學校組織文化塑造談如何增進學校領導效能。學校行政雙月刊,14期,?-。
陳木金(2000b)。從英國國立學校領導學院之功能看校長專業能力的訓練。載於中華民國行政研究學會主辦「學校行政論壇第六次研討會--英國教育改革經驗」論文集。
陳木金(2001)。從發展型管理談優質校長如何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研習資訊,18卷,6期,1-13。
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台北:高等教育。
陳木金 吳春助(2006)。學校組織變革系統化鍵結圖建構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44期,15-34。new window
陳木金(2007)。推動優質學校行政管理保障教育品質,載於2007.6.23中華民國學校行政學會主辦「學校行政論壇第十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1-245。。
陳文彥(2001)。中小學推動學習型學校之個案研究。台師大教育所碩士論文。
陳於志(2006)。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陳琇玲 廖月娟譯(2001)。變革之舞上、下冊。台北:天下文化。
夏林清譯 Argyris著(2000)。行動科學。台北:遠流。
夏林清 鄭村棋譯 Argyris&Schon著(2006)。組織學習:理論、方法與實踐。台北:遠流。
教育部(1996)。教育部推動學習型組織方案暨執行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a)。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b)。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作者。
教育部(1998c)。推展終身學習「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行動方案執行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1)學習型企業期末成果發表會大會手冊。嘉義:中正大學清江學習中心。
教育部(2003)。92年標竿一百-九年一貫推手國小篇。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4)。93年標竿一百-九年一貫推手國小篇。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5)。94年標竿一百-九年一貫推手國小篇。台北:作者。
教育部編(1999)。教改工程大師-林清江。台北:教育部。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9)。教育資料集刊-終身教育。台北:教育資料館。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4)。教育評鑑專輯。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佳瑜譯(2004)。交響樂組織。台北:大塊文化。
黃清海(1999)。國民小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策略之研究。國北師國教所碩士論文。
黃富順(1988)。比較成人教育。台北:五南
黃富順(1999a)。學習型組織的理念與實施。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主辦八十八年成人教育研討會演講稿。
黃富順(1999b)。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學習型組織,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組織。台北:師大書苑。
黃維譯(2006)。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之輪。台北:天下。
湯堯(2005)。高等教育經營。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許文宗(2004)。高級中學發展學習型組織現況評估與可行策略之研究。高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許龍君(2005)。台灣世界級企業家領導風範。台北:智庫。
張宏輝(1997)。大轉換時期的教育改革。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new window
張明輝(1991)。巴納德組織理論與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張明輝(1997)。學校組織變革與領導。高強華主編:學校教育革新專輯,21-38。台北:台灣師大。
張明輝(1998)。營造學習型學校,載於學校行政革新專輯,15-31,台北:台灣師大。new window
張明輝(1999a)。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張明輝(1999b)。營造學習型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27,1-7。new window
張明輝(2000)。建構學習型學校的相關策略。台北縣政府編:北縣教育,34,8-24。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膽、整合、學習與革新。台北:學富。
張明輝(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載於教育研究月刊,145,41-49。new window
張淑娟(2006)。圖解教育學。台北:易博士。
張殿文(2008a)。郭台銘語錄-超越自我的預言。台北:天下。
張殿文(2008b)。虎與狐-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台北:天下。new window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
郭為藩(2006a)。當前教育評鑑研究的主要課題。發表於2006教育評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郭為藩(2006b)。成人學習-心理學的探討。台北:心理。
梁中偉譯(1992)。彼得 聖吉談學習型組織—一夫不再當關,天下雜誌1992,9,109。
曾志朗(2006)。見仁見智: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台北:天下。
彭懷真(1997)。領導有策略。台北:希代。
彭滂沱(2007)。打造美國總統—從羅斯福到柯林頓的決策領導。台北:時報。
游常山(2003)。尋找台灣的第二成長曲線。遠見再造學習型台灣特刊,6-7。
傅斯年(2006)。臺灣大學辦學理念與策略。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詹中原(2006)。變革管理-組織的成功密碼。台北:中正紀念堂。
楊艾俐、楊瑪利、游常山、鄭一青等著(2003)。小國大志氣。台北:天下。
楊思偉(1999)。中日學校經營之比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思偉(2007)。比較教育。台北:心理。
楊碩英(1994)。再造組織的無限生機。收錄於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練導讀。台北:天下文化。
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School That Learn)上、下冊。台北:天下文化。
楊國德(1994)。發展學習型組織推動終身學習的策略。收錄於中國教育學主編: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1998)。發展學習型組織是我國教育革新的基礎。成人教育,43,7-14。
楊國德(1999)。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蔡秀美(2001)。建構學習型醫院評鑑指標及評估計劃。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委託。
楊進成(2000)。國民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北師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雅婷譯(2002)。激發學習潛能的學校教育。台北:巨流。
葉連祺(2006)。學校品牌管理相關課題和實施之分析。載於「教育行政:理念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new window
楊函譯(2006)。變革領導-實踐企業變革關鍵的8個步驟。台北:天下。
楊美齡譯(2005)。信心創造成功的循環。台北:天下文化。
齊若蘭譯(1995)。第五項修練實踐篇(上、下)台北:天下。
廖世德譯(M.Ferguson原著)(1994)。寶瓶同謀。台北:方智。
廖錦文(2001)。職業學校學習型組織指標建構之研究。中國大陸,2001年海峽兩岸技職教育研討會發表論文,1-17。
鄭燕祥(2003)。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台北:高等教育。
鄭燕祥(2006)。教育範式轉變:效能保證。台北:高等教育。new window
樂為良譯(1997)。數位神經系統—與思考等快的明日世界。台北市:商周。
潘慧玲主編(2002)。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台北:學富。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學富。
蔡保田(1968)。學校調查。台北:台灣商務。
蔡保田(1988)。教育行政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蔡保田總校訂(1987)。教育組織與行政。台北:五南。
蔡培村主編(1996)。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麗文。
蔡培村主編(1998)。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
蔡清華(1997)。美國師資培育改革研究。高雄:復文。new window
蔡清華(2007)。大學與中小學合作新典範-美國專業發展學校運動之分析。載於高雄師範大學學校經營精英領袖研習會手冊。
樓一峰主編(2003)。創建學習型城市研究。北京:高等教育。
劉兆岩編著(1999)。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劉兆岩編著(2000)。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劉兆岩編著(2001)。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劉兆岩編著(2002)。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劉兆岩編著(2003)。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劉兆岩編著(2004)。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劉兆岩編著(2005)。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劉兆岩編著(2006)。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劉永編著(2004)。麻省理工的驕傲。台北:宏道。
劉毓玲譯(2000)。21世紀的管理挑戰。台北:天下文化。
劉慶中(2007)。教育大學轉型發展經驗-以屏教大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海峽兩岸三地全球化下大學教育論壇手冊,27-35。
劉鎮寧(2004)。國民中小學學習型學校指標建構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盧偉斯(1996)。組織學習的理論性探究。政治大學公行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蘇育琪(1995)。專訪彼得聖吉:打造永續經營的鑰匙,天下雜誌(1995.5),76-78,台北:天下雜誌。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文全(1996)。「各國教育改革之綜合比較」,載於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325-342,台北:師大書苑。
鍾漢清(1999)。建立學習型組織行動研討會。台北: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
薛曉華譯(2002)。另類理念學校在美國的實踐。台北高等教育
魏惠娟(1998a)。學習型組織的迷思與省思。成人教育,43,35-43。
魏惠娟(1998b)。邁向學習型組織的教育行政領導。教育行政論壇,1,135-173。new window
魏惠娟(2002)。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台北:五南。new window
魏惠娟(2003)。校長的學校經營知識分析與培訓主題之研究:學習型學校的觀點。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131-163。new window
魏惠娟、張明輝、劉鎮寧、張簡天瑞(2000)。學校革新中組織發展之研究:學習型組織方案之規劃與實施。國科會學校革新之研究整合型計畫。
魏惠娟、張明輝、陳文彥(2001)。學習型學校推動策略之研究。發表於台灣師大教育系主辦之「學校革新研討會」。台北:台灣師大。
羅文基(2003)。用心走過教改路。高雄:復文。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培生。
蕭德蘭譯(2004)。新中年主張-繁華四十、閃耀五十、和諧六十。台北:天下。

二、英文書目

Apps,J.W. (1979). Problem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New York:Mcgraw-Hill.
Apps,J.W. (1981). The adult learner on campus a guide for instructors and administrators.Chicago: Follett.
Argyris&Schon.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Reading,MA:Addison-Wesley.
Argyris,C. (1990). Overcoming organizational defenses:Facilitat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MA:Holly Crawford.
Argyris,C. (1993). Organizational learning.Cambridge,MA:Blackwell.
Argyris,C. (1999).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Oxford:Blackwell Business.
Beck,M. (1992). Learning organization:How to create them.Industrial&Commercial Training,21(3),21-28.
Bohm,D. (1984). 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 London:Ark Paperbacks.
Brunner,I.and others, (1997). Accelerated schools as learning organization:Cas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accelerated school network.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1974). Toward learning society.New York:McGraw-Hill.
Cross,K.P. (1981). Adult learners: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San francisco:Jossey-Bass.
Delors,J. (1996). 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Paris:UNESCO.
Drucker,P.F. (1995). 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New York:
Pengui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1997). Excellence
in Schools.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
DfES (2000). The Learning Age:A Renaissance for a New Britain.
DfES (2000). Schools achieving success.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
European Commission. (1995). Teaching and Learning:Towords the learning society.Brussel:author.
European Commission. (2000). A Memorandum on Lifelong Learning.
Brussels:author.
Fritz,R. (1989).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New York:Ballantine Books.
Fritz,R. (2002). Your Life as Art. Newfane:Newfane Press.
Faure,M,et al. (1972). 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today
and tomorrow.Paris:UNESCO.
Fullan,M.G. (199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London: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
Fuallan,M.&Hargreaves,A. (1991). What’s worth frighting for?working together for your school.Toronto:OISE.
Fullan,M.G. (1994). Succesful school improvement.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Finger,M&Asun,J.M. (2001). Adult Education At The Crossroads-Learning Our Way Out. London&New York.
Garvin,D. (1993).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71(4),78-91.
Garvin,D. (1993). The five practices of a Learning Organiz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271-282.
Gardner,H. (1993).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New York: Basic Books.
Greenleaf,R. (2003). The Servant Within:A Transformative Path.Mahwah:Paulist Press.
Hutchins,R.M.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New York:Praeger.
Jarvis,P. (1995).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
Jaworski,J. (1996). Synchronicity:The Inner Path of Leadership.San Francisco:Berrett-Koehler.
Kotter.J.P. (1996). Leading Change. Boston:Harvard Business.
Kerka,S. (1995).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Myths and Realit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8 802)
Lessem,R . (1990). Developmental Management.England :Basil Blackwell.
Lassey,P. (1998). Develop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London:Kogan Page.
Longworth,N. (1999). Making lifelong learning work:Learning cities for a
learning century.London:Kogan Page.
Marquardt,M.J. (1996).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Mezirow,J. (1977).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studies in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9,(2),153-164.
Mezirow,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San
Francisco:Jossey-Bass.
Middlewood,D.et al. (2005). Creating a Learning School.Paul Chapman.
O’Neil,J. (1995). On school as learning Organiz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Peter Senge,Educational Leadership(April,1995),20-23.
OECD. (1996).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Paris:The author.
OECD. (1998).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1998. Paris:The author.
OECD.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Paris: The author.
Steiner.R. (1988). The Philosophy of Freedom.London:Rudolf.Steiner.
Senge.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Currency Doubleday.
Senge,P.Kleiner,A,Roberts,C.,Ross,R.,&Smith,B. (1994). 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The Spieler Agency.
Senge,P.M.,et al. (1999). The dance of change:The challenges of sustaining momentum in learning organization.A fifth disciple resource.N.Y.:Currency Doubleday.
Senge,P.et al. (2000). School that learn: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parents,educators,and everyone who cares about education.NY:Doubleday
Schein,E. (1992).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Leadership.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chein,E. (1993). How can organization learn faster?The problem of
entering the green room . Sloan Management Review,34,85-92 .
Schein,E.h.&Beckhard,R. (1994). Becom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Great Britain:Cambridge.
Scharmer,C.O. (2004). Theory U:Leading from the Emerging Future. Habilitation Thesis.
Schon,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New York: Basic Books.
Southworth,G. (1994).’’The learning school’’,in P.Ribbin &E.Burridge(Eds)Improving education:Promoting quality in schools.London:Cassell.
SOL(Society for Organization Learning). (1999). 1999 Membership.URL://www.sol-ne.org/olc/sol_faq.html
The Hamburg Declaration. (1997). The Agenda for the Future.Hamburg:UIE.
UNESCO. (1996). 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Report to UNESCO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aris:author.
UNESCO. (2000). The Right to Education:Toward Education for All
Through life.World Education Report 2000.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1).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Washington,DC: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1). Strategic plan 2002-2007.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atkins,K.E.&Marsick,V.J. (1993). 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Watkins,K.E.&Marsick,V.J. (1994).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An integrative vision for HRD.Human Resource Quarterly,5(4),353-360.
Watkins,K.E.&Marsick,V.J. (1996). Adult educators and the challeng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Adult learning,17(4),18-20.
World Bank. (2002).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