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與逆境共舞:一位國小女性校長專業調適歷程之個案研究
作者:李順銓
作者(外文):Shun-Chuan Lee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吳明清博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逆境因應國小女性校長專業調適歷程個案研究adversity coping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professional adjustmentcase stud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5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採質性個案研究,探討一位國小女性校長的專業調適歷程,藉由深度訪談及相關文件加以剖析女校長在校長職涯所面臨困境情形、調適歷程的轉折、特殊經驗及意義體悟。根據研究結果與分析,獲致以下發現:
(一)個案女性校長逆境調適歷程常顯孤立無援。
(二)校長職涯專業調適歷程易受職場潛規則干擾。
(三)過度重視關係文化易讓校長專業調適趨向社會化。
(四)個人的價值與信念是專業調適的核心關鍵。
(五)第二所學校是校長專業調適歷程重要契機。
(六)個案女性校長的敏覺性與細膩度有利避免陷入困境。
(七)膽識、度量、智慧是逆境因應交互運用的策略。
(八)善用鋪陳論述,等待時機技巧化逆境於無形。
綜合研究發現,個案女校長在職涯中秉持「讀書要廣博、待人要寬厚、處事要嚴謹」的態度;「知事守事豈怕事;敬人讓人非累人;省事為佳容人是福」的處事原則;以及「任勞任怨不稀奇,要任謗」、「寵辱不驚,看花開花落;去留隨意,任雲卷雲舒」的職涯意義體悟,透徹職涯中所面對困境,而能與逆境共舞獨樹一格。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歸納,本研究對國小女性校長、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Abstract
This case study intended to explore a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process of adjustment in her professional career.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n in-deep interview and related documents. Analyses were focused on the adversity faced by the female principal, transitions made by the female principal, special experiences encountered by the female principal, and the meaning and sense-making by the female principal in her professional career. Based on data analysis, main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female principal in the case often felt isolated when she faced and tried to adjust to the adversity.
(2) The unspoken rules of behaviors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nsiderably interfered her efforts to cope with the adversity.
(3) Too much emphasis on social relations made the female principal easily adopt a socialized orientation to adjust her adversity.
(4) Personal values and beliefs were the core for the female principal to perform her professional adjustment in adversity.
(5) The transfer to the second school as a principal wa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female principal to develop a better mode of professional adjustment in adversity.
(6) 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cautiousness were advantages for the female principal in this case to avoid troubles.
(7) Courage, tolerance, and wisdom were merits of the female principal which she interactively performed her professional adjustment in adversity.
(8) Thinking before leaping and waiting until the proper timing to act helped the female principal ride out the adversity.
In conclusion, the female principal in her professional career adopted the following attitudes: "to read extensively, to be generous to others, and to manage things cautiously". In addition, she kept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A) not to be afraid as long as the context of things was thoroughly known; (B) to respect people, to tolerate people, but not to implicate people; (C) to reflect over things. Last, she cherished and committed to her professional career, not only to be responsible but also to be tolerate, as well as to be optimistic about everything and not to care about gains and losses. With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 career, she had already created an unique style dancing in adversity.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一、中文部分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卅十週年紀念版) (原作者Freire, P.,2000)。臺北市:巨流。
方永泉、洪雯柔、楊洲淞等(譯)(2011)。希望教育學:重現《受壓迫者教育學》(原作者Freire, P.,1994)。臺北市:巨流。
王如哲(2007)。美國中小學校長評鑑制度及其啟示—兼論校長專業發展。北縣教育,62,14-20。
王應棠(2010)。研究訪談的特性:哲學詮釋學的觀點。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2,1-20。new window
王鴻裕(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new window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頁265—306)。高雄:麗文出版社。
田秀蘭(2005)。書寫與心靈。應用與心理研究,26,10-13。
白亦方(主譯)(2001)。校長辦公室裡的那個人:一種民族誌取向(原作者Wolcott,1973)。臺北市:師大書苑。
朱淑如(2006)。從「因緣際會」到「綠樹成蔭」-三位國小女校長生涯發展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江玉妙 (2010)。國小女校長的自我圖像及職場期望—以三位校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江志正(2008)。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173-196。new window
江忠鵬(2012)。高雄市偏遠地區國小初任校長的行政困境與倫理兩難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吳岱璟(譯)(2010)。挫折的力量—衝破逆境的關鍵思考(原作者Jackson, A.)。臺北市:商周出版。
吳念真(2010)。這些人那些事。臺北市:圓神出版社。
吳明錡(2006)。我國大學評鑑制度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原作者Strauss & Corbin,1998)。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玲梅(2009)。臺灣地區公立高級中學校長證照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吳致毅(2012)。學校公共關係對國小校長所產生的學校行政倫理困境-以訪談四位高雄市國小校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呂晶晶(2008)。以女性主義觀點探討國民中、小學女性校長之玻璃天花板。學校行政,56,107-123。
呂瑞芬(2006)。學習型學校校長的領導、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嘉義縣。
李元墩&陳壁清(譯)(2006)。領導者該做甚麼(原作者Warren Bennis,2006)。臺北市:大是文化。
李玉惠 (199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旻儒 (2011)。Ivan Illich批判教育學「去學校化社會」觀點的考察。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7,263-285。
李明來(2010)。國小校長領導行為和組織變革教師支持度關係之探討。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 61-92。new window
李明穎(2010)。尋找政策改變/停滯的因素—臺灣延長國教政策之歷史制度論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李政賢(譯)(2007)。透視質性研究—18位研究者的反思 (原作者Kathleen B. deMarrais主編,1998)。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柏佳(2008)。國民小學校長權責的省思與前瞻。載於學校行政論壇第二十次研討會,97年12月27日在國立台灣師大舉行,中華民國學校行政學會主辦。
李端明(2005)。國小組織運作中的校長領導—一種自傳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new window
李鴻章(2003)。一位國小校長與她的行政決定之俗民誌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new window
沈湘秦(譯)(2008)。如何在危機中前行—學校領導者的心靈雞湯(原作者Ackerman & Maslin-Ostrowski,2002)。北京市: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卓炎成(2006)。探訪「攀越高峰」與「怡然自得」的教師生命歷程:我在「世間成就」與「自我超脫」之間的對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周百營(2011)。國民中小學校長職後專業發展現況及制度規劃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new window
周佩姿(2011)。新北市國小校長工作壓力、復原力與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周祝瑛(2009)。死了一位校長之後。2013年4月5日取自http://www3.nccu.edu.tw/~iaezcpc/C-%20After%20the%20death%20of%20a%20principle.htm。
周淑卿 (2004)。我是課程發展的專業人員?--教師專業身分認同的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57,9-16。new window
林文律(主編)(2010)。「小學校長的心情故事」、「中學校長的心情故事」。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文政(2013)。論東西方領導人的追隨力(中)。2013年2月27日取自http://tw.money.yahoo.com/mag_article/adbf/d_a_130107_17_3kmyk
林怡呈(2009)。敘說探究及其在教師研究的發展。研習資訊,26(6),135-142。
林明地 (2000)。校長領導的影響:近三十年來研究結果的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2),232-254。
林明地 (2012)。校長的學習:學會平衡。教育研究月刊,222,57-68。new window
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芬英 (2003)。女性領導者領導特質與領導風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林信榕(2007)。校長領導與學校文化探究。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武曉霞 (2002)。臺北縣國中小女性校長領導行為及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南方朔(2010)。伊莉莎白一世 逆境中領導的典範。2012年11月24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5672&page=4 。
姚皓庭(2012)。職場霸凌、知覺主管支持、職場偏差行為、工作倦怠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新北市。
洪翠華(2011)。四位「口碑教師」的教師關注之生命史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new window
紀惠英、范熾文 (2012)。Giroux轉型知識份子的理念及其對校長領導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80,1-16。
胡因夢、廖世德(譯)(2001)。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原作者Pema Chodron)。臺北市:心靈工坊。
胡因夢、廖世德(譯)(2002)。轉逆境為喜悅—與恐懼共處的智慧(原作者Pema Chodron)。臺北市:心靈工坊。
胡因夢、廖世德(譯)(2005)。不逃避的智慧(原作者Pema Chodron)。臺北市:心靈工坊。
倪鳴香(2009)。「我就是這工作,在工作中我蛻變」:以生命史觀詮釋一位幼師職業角色之自我創化。教育與心理研究,32(4),23-52。new window
高立文 (2002)。半天邊—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康豐裕(2011)。從行政領導走向課程領導及教學領導的歷程與展望。現代教育論壇,14。2012年10月30日取自http://search.nioerar.edu.tw/edu_paper/data_image/g0000305/0n14/20061100/p0000041.pdf。
張秀玉(2005)。聽覺障礙者家長超越逆境之生命調適歷程研究-社會工作優勢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中市。new window
張明輝(2004)。幾項領導新議題對學校領導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19,26-40。new window
張芬芬(2007)。後現代質性研究:特徵及其對課程研究的蘊義。課程與教學季刊, 10(3),31-48。new window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new window
張素貞(2000)。校長在職的專業成長與學校經營。2012年10月17日取自http://w2.nioerar.edu.tw/basis3/29/a4.htm。new window
梅文慧(2012)。國小初任校長處理兩難困境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new window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new window
章世佳(譯)(2008)。領導的黃金原則(原作者Maxwell, J. C.)。臺北市:天下文化出版。
莊明貞(1997)。道德教育與評量—多元文化觀點。臺北市:師大書苑。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Corrine Glesne)。臺北市:高等教育。
莊淑芳 (1993)。已婚職業婦女知覺之夫妻性別角色及成就差異與其成功恐懼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莊麗霞(2009)。探尋一位校長領導風格之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許美華(2005)。你我的故事:國小六年級學生學校經驗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new window
許博宣(2011)。職場霸凌、人格特質與身心健康之關聯性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新北市。
許楓萱 (2010)。變色龍教師探尋之旅一位高中教師實踐A/r/tography的敘說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許籐繼(2001)。學校組織權力重建。臺北市:五南圖書。new window
郭俊偉(譯)(2007)。質性研究論文撰寫—一本適用於學習者與教學者的入門書(原作者Piantanida M. & Garman N. B.,1999)。臺北市:五南圖書。
郭倍宏(2010)。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壓力、知覺主管支持與離職傾向關係研究:以輔導會所屬員工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郭嘉韻 (2007)。女性成為領導人的歷程研究:一個增權賦能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嘉義縣。
陳 旻 (2001)。女性公務人員性別角色態度、成功恐懼及其前程發展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陳文彥(2010)。學校權力結構鉅觀制度變遷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5,125--154。new window
陳木金(2004)。知識本位模式對我國學校領導人才培訓之啟示。教育研究,119,94-104。new window
陳木金(2011)。政治大學100學年度主管交接致詞。2012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nccu.edu.tw/news/detail.php?news_id=3286 。
陳木金、楊念湘(2011)。我國國民中小學校長儲訓課程規劃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4(1),143-180。new window
陳向明 (2010)。範式探索:實踐—反思的教育質性研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8(4),40-54。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new window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new window
陳秀玲 (2010)。一位女性初任校長領導信念的形塑因素與實踐困境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4(1),155-176。new window
陳秀玲(2012)。六位已婚國小女姓校長的社會化歷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new window
陳長文(2008)。給畢業生的話:慎始最重要。2013年5月31日取自陳長文會客室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cvchen/1958788#ixzz2Tt4oFqbE。
陳郁汝 (2009)。校長生涯反思與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3,67-94。
陳筱宛(譯)(2008)。星期一的領導課:一個成功經理人的學習筆記(原作者Cottrell, D.)。臺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
陳詩璇 (2007)。性別政權、生涯晉升與行政領導—以三位國中女校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增穎(2010)。負傷的心理師—受苦生命經驗的轉化與實踐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new window
陳寶山(2004)。校長遴聘政策之執行。臺北縣:冠學出版社。
曾秀鳳(2004)。女校長的教育伸展台—一位小學女校長領導風格之個案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3,147-181。new window
曾奎輔(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之研究--歷史制度論的觀點(1983-201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臺中市。
游美惠 (2004)。多元文化與女性主義教育學:文獻評析與議題深探。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2),41-69。new window
游美惠、柯伯昇(2008)。國小校長職位晉遷的事件史分析:性別和家庭照顧責任的探討。台灣社會學刊,40,45-88。new window
游美惠、柯柏昇(2004)。臺灣地區國小校長職位晋遷的性別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4(4)。new window
湯志民 (2002)。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的芻議。教師天地,118,20-27。
湯梅英(譯)(2006)。教育領域的質性探究—持續不斷的爭議 (原作者Elliot W. Eisner & Alan Peshkin主編,1990)。臺北市:文景書局。
黃三吉 (2012)。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2,1(12),20。new window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筱晶 (2005)。平等對待?國小主任職位流動歷程及職場體驗的性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市。
黃鳳英 (2003)。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角色知覺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柏叡、廖貞智(譯)(2005)。批判教育學:來自真實世界的記錄(原作者Wink, J.)。臺北市:巨流圖書。
楊 千(2010)。大膽決策、勇於承擔,讓別人願意跟著你走。經理人月刊,65。2012年10月20日取自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3759 。
楊永慈(2008)。我國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政策之研究:歷史制度論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鄔佩麗(2008)。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臺北市:學富文化。new window
翟智怡(2001)。高中職女性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劉于甄(2004)。閱讀、寫作與心理自聊 -- 穿梭在文字中的結構與解構旅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新北市。
劉正雄(2011)。苗栗縣國民小學女校長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劉俶翰(2003)。選擇理論的實踐歷程—一位初任校長在偏遠小學的行政互動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劉淑媛 (2002)。國小女性校長專業發展現況、困境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市。
劉鳳英 (2000)。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劉曉芬(2006)。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教育政策分析—以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為例。教育政策論壇,9(2),1-22。new window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2a)。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5(4),107-124。new window
歐用生 (2002b)。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頁3-24),臺北市:揚智。
潘慧玲 (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new window
蔡宏明(譯)(2009)。逆勢翻升—從谷底翻轉的挫折復原力(原作者Al Siebert,2005)。臺北市:梅霖文化。
蔡佩珊(2008)。我國僑教政策變遷之研究-以歷史制度主義角度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蔡桂玉(2011)。一位國小女姓校長回任教師的經驗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縣。
蔡敏玲(2002)。容我再說。應用心理與研究,13,17-21。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Clandinin & Connelly,2000)。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茱月 (2002)。臺北市國小女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中重要他人及關鍵事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鄭淑芬(譯)(2010)。領導之道—為所有人創造正面的改變(原作者:達賴喇嘛 & 勞倫斯‧穆增伯格)。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賴志峰(2011)。邁向卓越—一位成功校長的領導作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1,01-30。new window
賴志峰(2012)。不用數字的學校領導研究:以個案研究為主。學校行政雙月刊,78,1-24。
賴怡真(2007)。師資培育制度的變遷過程:一個歷史制度論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龍應台(2009)。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臺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戴振浩(2005)。國小校長生涯發展階段模式對校長專業成長的啟示。學校行政月刊,40,77-96。
戴振浩(2006)。國民小學校長生涯專業發展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戴聖祐(2010)。職場暴力問題與防制措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臺北市。
濮世緯、黃貞裕 (2012)。國民中學初任校長學校創新經營之困境與因應。學校行政雙月刊,82,20-46。
謝傳崇、曾文鑑、 許欉龍(2011)。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研究之後設分析─以博士論文為例。發表於第10屆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1-21。new window
謝靜蕙 (2008)。一位創校女校長自我實現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鍾瑟君(2012)。大學系所評鑑政策之研究:歷史制度論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臺中市。
簡邑容(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初任校長的工作困境與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嚴振農(2010)。女性校長職業生涯困境與轉折:批判俗民誌的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new window
鐘琬鈴(2009)。台中縣國小退休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三位退休校長的生命史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二、英文部分
Charmaz, K.(2006).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 A practical guid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axter, P. & Jack, S. (2008). Qualitative case study methodology: Study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for novice researchers.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3(4), 544-559.
Coleman, M. (2003). Gender and the orthodoxies of leadership.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23(3), 325-339.
Corbin, J. M.& Strauss, A.(200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Los Angel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enzin, N. K.& Lincoln, Y. S.(2008).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Denzin, N. K.& Lincoln, Y. S.(2011)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4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Denzin, N. K.(1994).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In Denzin, N. K.& Lincoln, Y. S.(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500-515).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Erickson, F.(1986).”Qualitative Method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Flick, U.(2009).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Flyvbjerg, B.(2006). Fiv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Case-StudyResearch. Qualitative Inquiry, 12(2), 219-245.
Flyvbjerg, B.(2011). Case study. In Denzin, N. K.& Lincoln, Y. S.(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4th pp.301-316).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Foster, P. , Hammersley, M.& Gomm, R.(1989). Case study method. London,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Freire, P. (1994). Pedagogy of hope : Reliving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Freire, P. (2000).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30th anniversary ed.). New York: Continuum.
Gerring, J.(2004). What is a case study and what is it good fo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8(2), 341-354.
Gillham, B.(2000). Case study research methods.London: Continuum.
Green, R. A. (2011). Identifying Design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 Case Study Research: A Program Evaluation Guide for Librarians. Santa Barbara, CA: Libraries Unlimited. Retrieved from http://ebooks.abc-clio.com/reader.aspx?isbn=9781591588610&id=F2108P-692
Guba, E. G. & Lincoln, Y. S.(1981). Effective evaluation.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Publishers.
Hall, G. E.& Parkay, F. W.(1992). Becoming a principal : The challenges of beginning leadership. Boston, Mass: Allyn and Bacon.
Hargreaves, A.& Fink, D.(2006). Sustainable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argreaves, D. H. , Hopkins, D.& Leask, M. (1991). The empowered school : The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London: Cassell.
Helgesen, S. (1990). The female advantage: Women’s ways of leadership. NY: Doubleday Currency.
Kvale, S.(1983).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 A phenomenological and hermeneutical mode of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14(2), 171-196.
Lauckner, H.(2012). Using constructivist case study methodology to underst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cesses: Proposed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to guide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7(25), 1-22. Retrieved from http://www.nova.edu/ssss/QR/QR17/lauckner.pdf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Y. N.
Lichtman, M.(2006).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 A user’s guide.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Lichtman, M.(2011).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ng qualitative educational research.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79). The only generalisation is: There is no generalization. In:Y.S. Lincoln & E.G. Guba (Eds),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Sage.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Sage.
Maxwell, J.A.(2005).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2nd ed.). Thousand Oaks, CA:Sage.
Merriam, S. B.(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rriam, S. B.(2009).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ller, M. C. (2001). Life Master through Adversity. [on line] Available: http:// www. Nursehealer.com/ Adversity. htm.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uir, J.(2008). Are You Taking Notes on us? Reflections on case study research in urban environments. Qualitative Urban Analysi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Studies in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9, 105–132.
Nogay, K. & Beebe, R. J.(2008). Gender and perceptions: Females as secondary Principals. School Leadership,18(6), 583-602.
Oliver, D. G. Serovich, J. M.& Mason, T. L.(2005).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interview transcription: Towards reflec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ocial Forces, 84(2), 1273-1289.
Pamela, B.& Susan, J.(2008). Qualitative case study methodology: Stud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for novice researchers. The Qualitative Report,13(4), 544-559.
Patton, M. Q.(1990).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2rd ed.).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Patton, M. Q.(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Printy, S. M., Marks, H. M.& Bowers, A.(2009). Integrated Leadership:How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Share Transformational and Instructional Influence. School Leadership,19(5), 504-532.
Schell, C.(1992). The value of the case study as a research strategy.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
Schutt, R. K.(2008). Investigating the social world: 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 6th ed. CA:Sage Publications.
Seidman, I.(2006).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ilverman, D.(2005).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 A practical handbook.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nyder, C.(2012). A case study of a case study: Analysis of a robust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Qualitative Report,17(26),1-21.
Snyder,J.,Bolin,F.& Zumwalt,K.(1992).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In Jackson,P.W.(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New York: Macmillan Pub.Co.
Stake, R. E. (2000), Program evaluation, particularly responsive evaluation, In D.L. Stufflebeam, G. F. Madaus & T. Kellaghan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 (pp343-362),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take, R. E.(1978). The case study method in social inquiry. Educational Researcher,7(2), 5-8.
Stake, R. E.(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Stake, R. E.(2005).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In Denzin, N. K.& Lincoln, Y. S.(Eds),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pp443-466).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Stake, R. E.(2006). Multiple case study analysis.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Stake, R. E.(2008).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in Denzin, N. K.& Lincoln, Y. S.(Eds).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3rd ,pp.119-150).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Stake, R. E.(2010). Qualitative research : studying how things work.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trauss, A. L.&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Travers, M.(1969).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case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Unluer, S. (2012). Being an insider researcher while conducting case study research.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7(58), 1-14. Retrieved from http://www.nova.edu/sss/QR/QR17/unluer.pdf
Yin R. K.(1981). The case study crisis: some answer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6(1), 58-65.
Yin, R. K. (2003).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3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Yin, R. K. (200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4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
Yin, R. 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Zucker, D. M.(2009). How to do case study research. School of Nursing Faculty Publication Series. Paper 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