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地方層級國民教育課程權限之研究
作者:曾祥榕
作者(外文):Tseng Hsiang-Ju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高新建
游家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課程權限課程立法權限課程行政權限課程發展權限中央集權地方分權The Grade 1-9 Curriculum Guidelinescurriculum competencecurricular legislative competencecurricular administrative competencecurricular development competenceCentralizationDecentral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8
本研究緣起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公布實施之後,中央與地方的課程權限爭議不斷興起,如:國小幾年級開始實施英語教學、北北基一綱一本及臺北縣英語活化課程…等衝突。往常課程權限多以課程理論或教師專業進行學術研究討論,但教育學術理論卻無法解釋,為何地方政府會和中央(教育部)爆發課程權限的衝突。因此,本研究首先對課程權限加以定義,並劃分課程權限為課程立法權限、課程行政權限、課程發展權限。其次,以法學及公共行政學為理論基礎,分析兩者與課程領域的關係。再者,以法學和公共行政的學理分析為基礎,就我國中央、地方、與學校的課程權限進行文獻歸納整理。最後,以實徵訪談地方教育行政官員蒐集資料,進行結果分析。綜合文獻探討與實地訪談研究的結果,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以法學理論為基礎能系統化的釐清地方層級國民教育課程權限
二.法律的理論基礎是用法律的特定面向來解釋課程權限
三.公共行政理論基礎能解釋我國地方層級課程權限運作的多元觀點
四.公共行政理論觀點可以檢證課程相關法規的可行性
五.《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法理上是行政規則,但地方政府視同法規命令
六.法律規範的缺失造成地方層級實踐課程權限的困難
七.地方教育行政機關認為地方課程立法權限範圍僅限於升學考科或領域
八.預算經費、組織人力、壓力團體是地方政府實施課程立法權限的困難
九.地方層級課程行政權限只限於中央規劃的範圍下自主
十.教育法體系中課程法規的不周延,使得地方層級課程行政權限產生問題
十一.地方課程發展權限以推動國定課程為主,地方自主課程為輔
十二.國定課程的規範下 地方層級課程發展權限運作困難
This research was motivated by the nonstop disputes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authorities over curricular competence ever since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Guidelines have been put into effect. There have been clashes of disagreements on such topics as the starting grade level for implementing English into the curriculum, the single-version textbook policy, and the activation of elementary English courses. The discussion for academic research on curricular competence focused mainly on curriculum theory 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However, academic theory on education fails to account for the clashes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authorities. This research first offers some definitions of curricular competence, and separates curricular competence into such divisions as curricular legislative competence, curricular administrative competence, and curricular development competence. Then, on the theory basis of jurisprud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authorities is analyzed. Furthermore, reference materials on the curricular competence of the central, the local, and the school authorities of this country are compiled on the basis of jurisprud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Last but not least,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be analyzed from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personal interviews with loca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The conclusions reached by analysis of the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personal interviews are as follows:
1. On the basis of jurisprudence theory, curricular competence for civil education on the local level can be systematically divided.
2. The basis of jurisprudence theory accounts for curricular competence with specific facets of the jurisdiction.
3. The basi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can account for the multi-faceted operations of curricular competency on the local level in this country.
4.The perspectiv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an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curriculum-related regulations.
5.The Grade 1-9 Curriculum Guidelines are directions according to law, however, they are regarded as regulations by local authorities.
6.The flaws in regulations bring about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ar competence on the local level.
7.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local authorities considers that the scope of the local curricular legislative competence is limited only to subjects and fields related to entrance exams.
8.The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ar competence for the local authorities lies mainly in such fields as budgets and funds, organization of manpower, and pressure groups.
9.Autonomy in curricular administrative competence on the local level is restricted to the limits of the central planning.
10.The fragmented of curriculum regulations in the educational law system poses obstacles in the curricular administrative competence on the local level.
11.Curricular development competence on the local level sets its primary focus o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its secondary focus on autonomic curriculum.
12.Within the boundary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the curricular development competence on the local level operates with great difficulty.
中文部分
丁志權(2003)。我國教育制度。載於王家通(主編),各國教育制度(頁1-70)。臺北市:師大書苑。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
王文科(1999)。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199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 : 五南。
王如哲(1999)。教育行政。臺北市 : 麗文。
王紅宇(譯)(1990)。William E. Doll著,後現代課程觀。臺北市:桂冠。
王怡蘋、林宏濤(譯)(2000)。法學導論。臺北市 : 商周。
王順平(1999)。學校本位管理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王海南、李太正、法治斌、陳連順、黃源盛、顏厥安(2006)。法學入門。臺北市:元照。
王湘栗(1997)。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中央法規標準法(2004)。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主編)(1985)。中文大辭典。臺北市:中華學術院中國文化硏究所。
中華書局編輯部(主編)(1975)。辭海。臺北市:中華。
方德隆(1998)。課程分化與統整: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與實際,發表於高雄市教育學會八十七學年度「教育新世代的變革與因應研討會」會議手冊,28-67,高雄市。
民法(2012)。
白雲霞 (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市:高等教育。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1984)。辭源。臺北市:臺灣商務。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委員大會會議記錄(二)。臺北市:作者。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臺北市:五南。
卯靜儒(2004)。從新馬克斯到後結構主義-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再概念化。教育研究集刊,50 (1),119-142。new window
呂育誠、許立一(2004)。地方政府與自治。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地方制度法(2012)。
何希皓(1994)。父母在兒童教域中之憲法上的地位。載於薛化元(主編),國民教育權論的理論與實際(頁109-134)。臺北市:稻香。new window
周志宏(1994)。受教育之權利性質與學習權之保障。載於薛化元(主編),國民教育權論的理論與實際(頁27-29)。臺北市:稻香new window
周志宏(1996)。教育基本法立法必要性之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臺北市:行政院。
周志宏(1998)。體制內/外教育的迷思:從教育哲學、歷史與憲法保障談起。人本教育札記,106,74-76。
周志宏(2001)。私人興學自由與私立學校法制之研究。臺北市:學林。new window
周志宏(2012)。特別權力關係。臺灣大百科全書。2012年5月20日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47。
周志宏(2003) 。受教育的權利與使受教育的義務──強迫入學條例之檢討。教育研究月刊,97,32-43。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周志宏(2003a)。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周志宏(2006)。教育法學研究的範圍與課題──兼論少子化時代對教育法學研究之影響。律師雜誌,326,41-53。
周志宏(2008)。中央與地方有關教育權限之劃分。法令月刊,5,17-41。new window
周志宏(2009)。教育法體系基礎概念之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周淑卿(1991)。英國國定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淑卿(1996)。我國國民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周淑卿(1998)。國定課程:徘徊在自由與控制之間。課程與教學季刊,1(4),13-28。new window
周淑卿(1999)。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頁53-78)。臺北市:揚智。new window
周淑卿(2001)。課程決定的賦權迷思-集中化與離中化的探討。教育研究集刊,47。new window
周珮儀(2003)。後現代課程取向的理論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111-138。new window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李太正、王海南、法治斌、陳連順、黃源盛、顏厥安(2010)。法學入門。臺北市:元照。
李文富(2008)。夥伴協作課程治理機制之研究— 中央-地方課程與教學輔導體系的實踐與重建。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new window
李建聰(2000)。立法技術與法制作業。臺北市:三民。
李惠宗(2000)。行政法要義。臺北市:五南
李惠宗(2002)。行政程序法要義。臺北市:五南
李惠宗(2004)。教育行政法要義。臺北市:元照。
李惠宗(2006)。憲法要義。臺北市:元照。
李震山(1999)。行政法導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李後政(2001)。法學入門─活動的法律教室。臺北市:永然。
吳定(2009)。行政學析論。臺北市 : 五南
吳庚(1993)。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第二版)。臺北市:三民。new window
吳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第七版)。臺北市:作者。new window
吳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臺北市:作者。
吳庚(2005)。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九版)。臺北市:三民。new window
吳庚(2010)。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第十一版)。臺北市:三民new window
吳清山(2002)。龐大的教育改造工程才開始:教育基本法與教育發展。現代教育論壇,6,3-14 。new window
吳清山(2004)。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8)。解讀臺灣教育改革。臺北市:心理。
吳清基(2001)。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吳俊憲(1999)。英日兩國國定課程發展之比較探討。國教輔導,39(2),14-18。
吳瓊恩(2006)。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吳瓊恩、周光輝、魏娜、盧偉斯(2004)。公共行政學。臺北市:智勝。
吳瓊洳(2005)。從課程社會學觀點論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知識的選擇。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4 ,113-133。new window
林天祐(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 : 心理。
林文展(2003)。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文達(1986)。教育行政學。臺北市 : 三民。
林合民、李震山、陳春生、洪家殷、黃啟禎(2010)。行政法入門。臺北市:元照。
林谷蓉(2004)。精省後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林谷蓉(2005)。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林佩璇(2001)。臺灣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與理念。發表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辨,兩岸三地學校本位課程之比較研討會,臺北市。
林紀東(1982)。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臺北市:三民。new window
林紀東(1984)。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第四版)。臺北市:三民。new window
林紀東(1995)。法學緒論。臺北市:五南。
林孟皇(1999)。學校組織之民主化與學校自治-兼論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務會議之召開。研習資訊,16(2),68-80。
林威志(2007)。我國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劃分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林偉人(1998)。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林新發(1998)。開放社會中的學校行政──學校本位管理的理念與作法。載於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主編),學校行政新理念(頁55-64)。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林鐘沂(2003)。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林騰鷂(1999)。行政法總論。臺北市 : 三民。
段重民(2000)。法學緒論。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財政收支劃分法(2012)。
姜得勝(1998)。社會變遷與英國小學國定課程之關係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1-126。new window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臺北市 : 五南。
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市 :五南。
秦夢群(2003)。教育行政-實務部份。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 : 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
涂懷瑩(1992)。行政法原理。臺北市:五南。
馬起華(1977)。政治理論。臺北市:臺灣商務。
高新建(2000)。課程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高新建(2007)。課程改革 : 理念.轉化與省思。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高新建(200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領導與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高強華(2003)。當前師資培育的問題與改進。中等教育,54(6),162-167。new window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市:麗文。
孫邦正(1956)。教育行政。臺北市 : 正中。
徐振雄(2006)。法學知識概論。臺北市:洪葉。
許育典(1994)。論國民教育基本權利之法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許育典(2007)。教育法。臺北市:五南。
許育典(2010)。憲法。臺北市:元照。
許春鎮(2005)。論國家對地方自治團體之監督。玄奘法律學報,4,231-246。new window
許添明(2003)。教育財政制度新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許慶雄(1991)。社會權論。臺北市 : 眾文。new window
陳伯璋 (1985)。潛在課程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9a)。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1-13。new window
陳伯璋(1999b)。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陳伯璋(1999c)。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辦「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1: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與理念」宣讀之論文(三月十日)。new window
陳伯璋、許添明(2002)學校本位經營的啟程─校務發展計畫。載於陳伯璋、許添明(主編),學校本位經營之理念與實務(頁109-133)。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陳清秀(2006)。依法行政與法律的適用。載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 (頁145-220)。臺北市:元照。
陳佩琪(1995)。父母在學校教育上之權利。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愛娥(2000)。行政組織。載於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和元、黃啟真(合著),行政法入門(頁163-260)。臺北市:元照。
陳明印(2004)。英國國定課程學生成就評量制度。研習資訊,21(6),90-109。
陳祥麟 (2009,3月21日)。英語活化教育實驗計畫小規模試辦為宜。國語日報,15版。
財政收支劃分法(2012)。
莊明貞(主編)(2003)。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臺北市:高等教育。
莊柏毅、黃英哲(2006)。法學入門。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莊義雄(1993)。財務行政。臺北市:三民
梁福鎮(2008)。教育行政學 : 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 (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教育部(2008)。優質家長會指標參考手冊。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12)。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2年5月17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C5v
%AD%AD&;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教育基本法(2011)。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998)。
國民教育法(2012)。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2012)。
黃永和(2001)。後現代課程理論之硏究 : 一種有機典範的課程觀。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以喬(2005)。高雄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以敬(2006,1月6日)。近6萬小六生 數學待搶救。自由時報,第10版。
黃以敬(2006a,4月28日)。號稱國小基測狂賺報名費。自由時報,A6版。
郭玉霞(2009)。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 8活用寶典。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周淑卿(1992)。英國國定課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34,181-200。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黃俊杰(2005)。行政法。臺北市:三民。
黃茂榮(1993)。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臺北市:作者。new window
黃政傑(1985)。我國教育部課程行政的檢討與改進。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行政比較研究(頁19-38)。臺北市:台灣書局。
黃政傑(1985a)。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政傑(1989)。課程改革(第二版)。臺北市:漢文。
黃政傑(1992)。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政傑(1993)。社會變遷、意識形態與學校課程。載於課程與教學之變革(頁23-58)。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漢文。new window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第三版)。臺北市:漢文。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臺北市:冠學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為例。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頁252-257)。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嘉雄(1994)。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觀點。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黃嘉雄(2001)。學校本位管理制度之比較。臺北市:五南。
黃嘉雄(2002)。新的權力分配與社會控制原則-論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社會深層意義。教師天地,116,1-11。
黃默夫(1999)。行政法:新體系與問題研析。
黃默夫(2001)。行政法-新體系與問題研析。臺北市 : 陳侯貴娥。
黃顯華、李子建(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游家政(2002)。國民中學的課程領導。課程與教學,5(2),1-20。new window
游家政(2010)。中小學課程政策之整合研究—子計畫四:中央、地方與學校課程權限探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託研究報告, 未出版。NAER9812A10200301。
游明金(2005,9月28日)。國小學測都會區表現優。自由時報,宜蘭地方新聞版。
曾大千(2003)。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曾祥榕(2000)。地方層級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宜蘭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材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new window
馮朝霖、薛化元(1996)。主體性與教育權。國家政策雙周刊,131,6-10。new window
溫明麗(譯)(1997)。官方知識的政治運作策略:國定課程的意義何在?載於楊思偉、溫明麗(主編),課程政治現代教育改革與國動課程(頁1-50)。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臺北市:揚智。
張文隆(2010)。賦權:當責式管理的延伸實踐。臺北市:商周。
張家洋(1993) 。行政法。臺北市: 三民。
張清良(2003)。地方政府執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張佳琳(2004)。課程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金鑑(1979)。行政學典範 。臺北市:中國行政學會。
張德銳(199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鈿富(2006)。學校行政:學校念與創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錦弘(2006,5月13日)。2萬小六生 報考資優班。聯合報,C4版。
張達智(2006,5月3日)。盛佑學測免費 抨擊教育部最大抨擊教育部最大黑幫。中央日報,13版。
張潤書(2009)。行政學。臺北市: 三民。
董保城(1995)。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政大法學評論,54,117-133。new window
董保城(1999)。教育事項中央與地方權限之劃分與分工。載於臺北市市法規委員會(主編),地方自治法學論輯(下)(頁281-298)。臺北市:臺北市法規委員會。
董保城 (2006) 。行政計畫。載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頁600-616)。臺北市:元照。
楊深坑(2004)。科學哲學的新發展及教育社會科學研究之展望。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27-44)。臺北市:心理。new window
楊惠芳(2006,10月18日)。縣市辦學測 教部不鼓勵。國語日報,2版。
楊惠芳(2006a,11月24日)。地方紛辦小學基測 教部不鼓勵。國語日報,1版。
楊穎秀(2008)。教育法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楊振昇(2009)。教育行政 : 理念與創新。臺北市:高等教育。
楊智穎(2008)。地方層級課程發展的本土模式探析。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主辦「地方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三)-地方教育行政機關之職能III。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地方教育輔導組。
楊龍立(2001)。學校為本課程設計與探討。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楊龍立(2003)。課程改革模式的統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4,97-114。new window
趙永茂(1998)。臺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市 : 翰蘆。new window
葉俊榮(2006) 。行政命令。載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頁389-474)。臺北市:元照。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元照。new window
甄曉蘭、李涵鈺(2009)。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偏遠國中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困惑與處境。教育研究集刊,55(3),67-98。new window
甄曉蘭、鍾靜(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相關問題及其相應措施之研究。師大學報,47(1),1-16。new window
雷國鼎(1966)。教育行政。臺北市:正中。
管 歐(1993)。行政法精義。臺北市:五南。
管 歐(1996)。地方自治。臺北市:三民。
鄭進興(2006)。中部資優班聯招 形成人才反淘汰。新臺灣新聞週刊,530。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韋伯。
潘慧玲(2005)。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3-36)。臺北市:心理。
潘慧貞(2001)。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角色與任務之研究-以盛世國小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鄧鈞文(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解決之道。研習資訊,18(4),39-48。
蓋浙生(1999)。教育財政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廖政凱 (2005)。1988-2004英國國定課程變革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文正(2005)。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工具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蔡吉源、林健次(2007)。地方財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三民。
蔡茂寅(2003)。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之研究─權限劃分與爭議協調機制之建立。臺北市:行政院發展考核委員會。
蔡茂寅(2006)。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度法。臺北市:新學林。new window
蔡清田(1999)。從歷史學科課程評析英國國定課程改革之理論與實際。教育研究集刊,42,51-76。new window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臺北市:五南。
蔡震榮 (2001) 。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臺北市:五南。
歐用生(199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歐用生(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與特色。師友月刊,379。
歐用生(2000)。學校本位課程改革-爭議與回應。載於課程改革(頁109-122)。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歐用生(2002)。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邁向課程新紀元(十)(頁6-26)。臺北市:教研學會。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的覺醒與轉型。載於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頁3-24)。臺北市:高等教育。
歐用生(2010)。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現況之評估。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薛化元(1994)。教育權的理論與爭議。載於薛化元(主編),國民教育權論的理論與實際(頁1-29)。臺北市:稻香。new window
薛化元(1997)。教師地位與權利義務。臺北市: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薛化元、周志宏(1994)。國家權力與教育內容-以國民中小學為中心。載於薛化元(主編),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頁75-107)。新北市:稻鄉。new window
薛化元,周夢如(1997)。父母教育參與的權利與限制─以國民教育階段為中心。國民教育,37(6),20-28。
薛波(2003)。元照英美法辭典。臺北市:元照。
鍾啟泉(1991)。現代課程論。臺北市:五南。
管歐(1993)。行政法精義。臺北市:五南。
管歐(1996)。地方自治。臺北市:三民。
薄慶玖(2006)。地方政府與自治。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2005)。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全(2009)。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臺北市:五南。
謝瑞智(1995)。法學緒論精義。臺北市:文笙。
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臺北市:文笙。
蕭全政、林鐘沂、江岷欽、黃朝盟(譯)(2002)。行政學的世界。 Nicholas Henry原著。新北市:韋伯。
瞿立鶴(1992)。教育行政。臺北市 : 國立編譯館。
簡宏江(2005)。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國立臺北市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羅白蓮(譯)(1976)。馬斯洛的心理學說對教育的啟示。國教天地,17,28-29。
羅清水(1998)。九年一貫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5(5),1-8。
羅傳賢(2001) 。行政程序法論。臺北市:五南。
羅德水(2009,3月25日)。教育論壇。臺灣立報,9版。
嚴培曉(2005,9月28日)。國一生國英數普測未見雙峰。中國時報,宜蘭地方新聞版。
嚴文廷(2008,12月18日)。活化課程變學生負擔 教部糾正北縣。立報。
蘇嘉宏、洪榮彬(1999)。行政法概要-行政法的基本概念、行政作用法、行政組織法。臺北市:永然。
龔素丹(2002)。臺北市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行為及困難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5)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當前教育法制改革的幾個重點。教改通訊,12,17-18。new window
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 : 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 : 行政院教改會。

日文部分
牧柾名(1990)。教育権と教育の自由 。東京都 : 新日本出版社。

英文部分
Bayles, M. D. (1988). The professional-client relationship. In Ethical Issues of Professional Life (pp.113-120), edited by Callahan, J, 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lenkin, G. H., Edwards, G., Kelly, A. V. (1992). Change and the curriculum. London: Paul Chapman.
Brophy, J. S. (1982). How Teachers Influence What is Taught and Learned in Classroo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1), 1-14.
Cheng, Y.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Caldwell, B. J., &; Spink, J. M. (1998). Beyond the self-managing school. London: Falmer Press.
Chamley, J., Caprio, E., &; Young, R. (1994). The principal as a catalyst and facilitator of planned change. NASSP-Bulletin, 78(560), 1-7.
Chauvin, S. W., &; Ellette, C. D.(1993). Teacher receptivity to chang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construct validity using the results of large-scale factor 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Louisiana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1379)


Doyle, W. (1992).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 P.W. Jackson(Ed.). Handbook of reearch on curriculum(pp486-516). New York: Macmillan.
Eggleston, J.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 Bost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Elmore, R. F., &; Fuhrman, S. H. (Eds.). (1994). The governance of curriculum. VA.: ASCD.
Fullan, M., &; Pomfret, A, (1977).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1), 335-397.
Fullan, M., &; Park, P.(1981).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ntario: The Ontario Government Bookstore
Fullan, M. G. (1993). Change forces: Probing the depths of educational reform. New York : The Falmer Press.
Fullan, M. G.(1994).Coordinating top-down and bottom-up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In R.F. Elmore &; S.H. Fuhrman(Eds.), The governance of curriculum(pp.186-202). VA.: ASCD.
Fullan, M. G.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large educational change(3rd ed.) p93.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uller, F. (1970). Personalized education of teachers: An introduction for teacher educators. Aust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048105)
Goodson, I. (2001). Social histories of educational chan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2(1), 45-63.
Glatthorn, A. A. (1987). Curriculum leadership.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 Co.
Goodlad, J. I. (1992). On taking school reform seriously. Phi Delta Kappan 74, 3: 232-238.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452822)
Goodlad, J. I., Klein, M. F. &; Tye, K. A. (1979). The domains of curriculum . In Goodlad, John I etal.,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 McGraw-Hill.
Goodson, I.(2001). Social histories of educational chan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2(1), 45-63.
Hanushek, E. A.(1995). Moving beyond spending fetish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3),60-64
Havelock, R. G.(1978). The util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Harris, M. Lawn., &; W. Prescott(Eds). Curriculum innovation. London:Open University.
Henry, N.(1986).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ffairs .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House, E. R. (1979). Technology versus craft: A ten year perspective on innov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1(1), 1-15.
Kandel, I. L. (1933). Comparative education. Westport, CT.:Greenwood Press.
Louise, K. S., &; Dentley, R. A., (1988). Knowledge Use and School Improvement. Curriculum Inquiry 18(1), 33-62.
Lawton, D. (1975). Class, culture and the curriculum. London: Boston, Routledge &; K. Paul.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2009). Retrieved May 17, 2012, from http://www.ldoceonline.com/dictionary/competence.
Macdonald, J. B. &; Leeper, P. P. (Eds.) (1965). Theories of instruction. Alexandria, VA.: ASCD.
Marsh, C., &; Willis, G. (2007). Curriculum: Alternative approaches, ongoing issu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cLaughlin, M.W., &; Marsh, D.D. (1978). Staff development and school chang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0, 70-94.
Mckernan, J. (1996).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 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London : Kogan Page.
McNeil, J. D.(1996). Curriculum :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5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of Law (1996), Find Law Legal Dictionary . Retrieved May 17, 2012, from http://dictionary.lp.findlaw.com/scripts/results.p l?co=di
ctionar y.lp.findlaw.com&;topic=66/66bc3d88f8813b627202092f0d87484c
Murphy, J. (1990). The educational reformmovement of the 1980s: A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J. Murphy(E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movement of the 1980s: Perspectives and cases (pp.3-56 ). Berkeley, CA: McCutchan.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 Paris :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 sold by OECD Publ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Center.
Oliva, Peter F(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 ed). New York :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
Pierre, J. &; Peters, B. G.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London: Macmillan.
Preedy, M. (1989). Approach to curriculum management. Milton Keyens: Open University Press.
Reason, P., &; Bradbury, H.(Eds.) (2008), The SAGE handbook of action research : participative inquiry and practice( 2nd ed.). London : SAGE, Los Angeles, Calif.
Richardson, V., &; Placier, P.(2001). Teacher change. In V.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4th ed.) (pp.905-950). Washington, D. C.: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Rutherford, W. L. (1986). Teachers’ contributions to school improvement:reflections on fifteen years of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76104)
Scheffler, I., (1960). 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 Illinois: Springfield.
Schwab(1969).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School Review, 78,pp.1-23. Reprinted in Bellack, A. A. &; Kliebard, H. M.(eds.),pp. 26-44
Snyder, J., Bolin, F., &; Zumwalt, K. (1992).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P. W. Jackso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p402-435). New York: Macmillan.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Soukhanov, A., Ellis, K. &; and Severynse, M. (2003).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Boston:Houghton Mifflin.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003). Retrieved May 17, 2012., from http://education.yahoo.com/reference/dictionary/?s=competence
Theron, A. M. C., &; Westhuizen, P. C. Van der(1996). The management of resistance to change and polarity i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96394)
Wikipedia. (2012). Retrieved May 20, 2012,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
Jurisdictio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