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作者:莊明達
作者(外文):Ming-Ta Chu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莊淇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學校品牌管理創新經營學校創新經營principle’s space leadershipbrand managementschool brand managementinnovation management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6)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9
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之關係,針對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進行差異、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而驗證三者間的結構方程模式。
首先蒐集、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作為架構研究的理論基礎,進而發展研究調查問卷;接著,實地訪談6位實務教育工作者、問卷調查公立國民小學1250位教師(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四縣市,共發出1622份問卷,有效問卷1250份)以分析現況、驗證理論。
本研究所得的資料以SPSS18.0版 及LISREL8.72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處理,採用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與線性結構方程模式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根據統計分析結果,獲致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的實施現況呈現良好。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之差異情形:
(一)不同教師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在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教師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學校規模在國民小學品牌管理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教師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學校區域,在國民小學創新經營有顯著差異。
三、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三者,兩兩間均存在中高度正相關。
四、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的預測情形:
(一)校長空間領導六個向度中,以豐富學習資源、拓展社區關係、促進行政革新、引發教學創新、提升教育意境等五向度對整體學校創新經營的聯合預測力最佳,其中以「豐富學習資源」最具有預測力。
(二)在學校品牌管理三個向度中以品牌認同、品牌知覺、品牌資產等三個變項之聯合預測力最佳,其中以品牌知覺最具有預測力。
五、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品牌管理和創新經營之測量模式與結構模式適配度良好。
六、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品牌管理對於創新經營具有顯著直接影響效果,
亦即透過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品牌管理,可以正向影響學校創新經營。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民小學校長、教師與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A Study on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Brand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r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space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by conducting multiple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pointing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correlations.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his study validates the establish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udy, formed by review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e questionnaire was made up. The questionnaire were issued to 1622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eelung City,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and Taoyuan County, and 1250 valid copies were retrieved. After analyzing the questionnaire, this study map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validates the hypothesis.
The data gather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 was processed by the statistic software, SPSS PASW Statistics v18.0 and LISREL v8.72, being tested by methods of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One-way Anova, correlation, multiple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performance of principals on space leadership, brand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is good.
2.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may cause the following effects on space leadership, brand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1)The sex, age, education level, service dura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teacher can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space leadership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2)The sex, age, education level, service duration, position, and the size of the working school of the teacher can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brand management.
(3)The sex, age, education level, service duration, posi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working school of the teacher can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3. The space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brand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are medium-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4. The predi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brand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1)Among the 6 factors of 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 the 5 factors of the enrich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ourc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relationship, the improvement of administration effectiveness, the encouragement of creative teaching, and the renewal of education concept have the best combined prediction; the factor of the enrich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ource has the best prediction.
(2)Among the 3 factors of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the factors of brand identity, brand awareness , and brand equity have the best combined prediction; the factor of the enrichment of brand awareness has the best prediction.
5. The fit of the measurement model and structural model of 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 brand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is good.
6.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and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 innovation management; thus, by Principal's Space Leadership and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the innovation management can be positively influenced.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can serves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and teacher on future studi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瑞華(2012)。品牌管理─策略性思考與實踐。新北市:普林斯頓國際。
大衛‧歐斯本(David Osborne)泰德,蓋伯勒(Ted GAEBLER)(1994)。《新政府運動(Reinventing Government)》,劉毓玲譯。臺北市:天下文化。
山田墩朗‧身勝花譯(2008)。品牌全視角。上海:格致。
中華民國創意發展協會(2007)。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方案集。桃園:桃園縣立平鎮高中。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8)。2008 全國創意教學獎&學校經營創新獎得獎名單。自 http://www.ccda.org.tw/sing_up/gtinno/GT_INNO_final%20result.xls
內政部(2009)。人口年齡分配表。2009年7月15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1.xls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new window
王如哲(2003)。英美學校效能研究的回顧與啟示。臺灣教育,619,14-20。
王炤喬(2007)。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品牌管理現況調查研究。暨南國際大
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王建華(2004)。樹立“品牌”意識,做好形象工程。2007年10月28日,取自
http://www.tzfls.com.cn/ReadNews.asp?NewsID=193
王博弘、林清達(2006)。臺灣近二十年來校長領導實徵研究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2,1-22。
王煥明(2006)。淺析塑造高等學校知名品牌。2007年10月29日,取自
http://www.edu200.com/brand/model/0610508553160176636.shtml
江志正(1999)。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艾文‧托弗勒(Alvin Toffler)(1994),《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
蔡伸章譯,臺北市:時報文化。
艾文‧托弗勒(Alvin Toffler)(1994),《第三波(The Third Wave)》
黃明堅譯,臺北市:時報文化。
艾恩‧莫瑞森(Ian. Morrison)(1997)。《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溫蒂雅譯,臺北市:商業週刊。
艾豐(2003)。品牌經營策略。高雄市:宏文館。
朱元祥(1999.12)。終身學習社會中學校公共關係之角色。中等教育,50(6),32。臺北。new window
朱瑞傑(2009)。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現況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朱延智(2010)。品牌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冠霖(2010)。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清剛(2010)。校本管理─學校品牌的創建與運營。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思華(2002)從製造臺灣到知識臺灣。載於金誠(Kim,W.Chan)等著,應小端譯,創新,臺北:天下遠見。
吳育绮(2007)。國中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資源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8)。結構方程模式。臺北市:五南。
吳春助(2009)。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科技領導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吳炳銅(2006)。教育行銷學。新北市:冠學文化。
吳素菁(2004)。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6)。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佑(2003a)。教育名詞︰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141,58-74。new window
吳清山(2005)。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吳清山(主編),學校行政研究(頁29-52)。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5)。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47,23-34。
吳清山(2006)。教育品質管理的精義。品質月刊,42(6),60-63。new window
吳清山(2007)。創意行銷 把學校特色傳出去。教師天地,146,8-11。new window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7)。教育名詞-品牌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5,
163-164。
吳清山 (2008)。空間領導的展望-兼談臺北市教育政策發展。教育研究月刊, 174,5-9。new window
吳 強(2007)。學校品牌經營。2007年10月30日,取自
http://www.edu200.com/brand/brands/07327110603788489565.shtml
李佳芬(2006)。私立維多利亞中小學品牌管理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芳茹(2006)。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業(2011)。品牌管理。廣州市:廣東高等教育。
沈怡君(2007)。高級職業學校品牌管理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耿力、李斯毅譯(2012)。安靜,就是力量(原著作:SusanCain)。臺北市:遠流。
沈雲驄、湯宗勳(譯)(1998)。D.A.Aaker著。品牌行銷法則。臺北:商周。
金恩堯譯(2006)。Marshall King 著。品牌就是王牌。新北市:前景。
金恩堯譯(2006a)。Marshall King 著。贏在品牌。新北市:前景。
林水木(2010)。國民小學行政組織運作、人力資源管理和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new window
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天佑(2006)。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灣北區中小學校長優質學校經營研討會手冊,(頁65-73),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林天祥(2004)。品牌與CI關聯度探討。載於品牌形象,36-39。臺北市:財團法人連德工商發展基金會。
林文祥(2007)。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公孚編譯(1992) 。全面品質管理(TQM)。臺北市:品質保證中心中山科學研究院。
林百里(2012)。臺灣教育得升級創新2.0版。2012年9月9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7350665.shtml
林孟慧(2009)。國民小學校長運用品牌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信志(2006)。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林美玲(1993)。象徵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現代教育,30,20-45。
林虹妙(2004)。臺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
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海清(2001)。鑑古塑今論臺灣的學校建築。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頁116-129),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林嘉君(2004)。技專校院品牌管理成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碧翠、李桂芬(譯)(1995)。D.Arnold 著。品牌褓姆手冊。臺北:時報。
林筱瑩(2004)。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臺北。
林振春(2002)。教師參與學校內部社區的營造。教育研究月刊,95,56-69。
林義屏(2001)。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 -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new window
林新發(1990)。我國工業專科學校校長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組織績效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林新發(1993)。學校組織氣氛意義、層面與類型之探討。臺北師院學報,6,1-42。
林新發(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92WFA0B00048。
林新發(2010)。教育行政領導。載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頁287-325)。臺北市:五南。
林啟鵬(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靖倫(2006)。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創新經營能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宏懷(2004)。品牌管理與評價流程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周德銘(2007)。國小校長學校品牌管理實務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志聖(2009)。滾動吧,品牌TW!。臺北市:天下遠見。
邱馨儀(2006)。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教學檔案管理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姜志輝(譯)(2001)。知覺現象學(原作者:Mauric Merleau-Ponty)。北京:商務印書館。
姜得勝(譯)(2001)。社會變遷中「親子關係」的反省與重建。臺灣教育,567,
6-11。
洪順慶(2002)。品牌:行銷之根。輯於高登第譯, Aaker,D.A. 等著。
洪順慶(2003)。行銷學。臺北市:福懋。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胡政源(2006)。品牌行銷。臺北市:鼎茂。
胡政源(2010)。品牌管理─品牌經營理論與實務。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胡連宇(2004)。教育品牌策略,2007年10月28日,取自
http://www.namcn.com/article/html/article_24365.html
胡英楗(2008)。幼教機構品牌管理、品牌行銷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胡淑娟(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校園規劃與創意經營相關之研究。私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市。new window
姚欣宜(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支持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侯靖男(2009)。中彰投地區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子女教育行為意向模式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宮文卿(2010)。環境教育工程課題,萬興報,4。
涂宗成 (2008) 。校園空間改造評估研究-以高雄縣推動新校園空間美學計劃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涂季吟(2006)。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管理認知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高登第(譯)(2002)。D.A Aaker & E.Joachimsthaler著。品牌領導。臺北:天下文化。
孫家勛(2006)。你,就是唯一的品牌。臺北:喬木。
秦夢群(200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濮世緯(2005)。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new window
徐秀媚(2007)。小老闆啦啦隊6:品牌操作實務完全解析。新北市:數位人。
馬惠祺(2005)。國民小學品牌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new window
許育禎(2010)。臺北市優質學校品牌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銘勝(2000)。組織學習能力、創新雄心與創新之關係。逢甲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瓊俐等譯(2003)。Schultz, D.E. & Barnes, B.E.著。品牌策略。臺北市:五南。
張弘勳(1997)。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張明輝(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45,41-49。new window
張妙琳(2005)。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妙琳(2006)。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奕華(2007)。學校科技領導與管理:理論及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張建邦、林志鴻(1994)。《未來學(Introduction to Futures Studies)》,顧淑馨譯,臺北市:天下文化。
張鈿富(1986)。校園規劃與美化。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專題研究。臺北市:臺灣書局。
張新基(2007)。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new window
張新堂(2002)。學校建築與社區融合規劃之現況及趨勢。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07-119),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德銳(2010)。教育行政組織。載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頁217-249)。臺北市:五南。
教育研究月刊(2005.8)。教育環境:空間與人權。136,4。
教育部(2004)國民小學設備基準。2005年12月1日,取自:
http://www.ks.edu.tw/bulletin/law.php?sn=56
教育部(2005)。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9a)。美國眾議院通過21世紀綠色教室法案。2009年7月1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3442
教育部(2009b)。美國推動電腦綠化省能源妙方。2009年7月1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508
教育部(2010b)。縣市別校數。取自http://www.edu.tw/files/ ite_content/b0013/location.xls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9年6月18日)。教育部98年度校園空間活化之十大經典特色國民中小學。教育部電子報。取自高翠霞(2011)。環境與學習行為。
陳文洲(2010)。影響臺中市國民小學校園規劃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文敏(2011)。你就是品牌─用服務打造你的品牌。臺北市:天下遠見。
陳今珍(2005)。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玉君(2003)。高級中學品牌管理現況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木金(1999)。從美感教育談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的校園重建規劃與設計。學校行政雙月刊,4,32-45。
陳木金、溫子欣 (2008)。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 63-73。new window
陳永昌(2007)。品牌之價值。臺北市: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new window
陳律吾(2007)。校園環境中文化空間之形塑研究-以南開技術學院為例。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建志(2010)。從空間領導觀點探究永續校園議題。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6,231-245。
陳信君 (2004) 。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浩(2009)。先進國家學校理念與啟示。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2009學校建築研究校園建築優質化(頁276-286),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陳瑜沂(2007)。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知能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君(2011)。國小學童對學校建築空間環境知覺與學習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雅萍(2010)。從身體現象學論國民小學校園空間規劃—以臺中縣葫蘆墩國民小學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new window
陳雅慧(2012)。真正的學習。親子天下,31,66-69。
陳慧芬(1992)。從組織文化的觀點探討組織中的領導行為-中日兩國的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惠(2007)。我國特色學校品牌管理與品牌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畢恆達(2005)。權力、性別與空間—校園空間中人權實現之可能。教育研究月刊,136,5-9。new window
莊明達、張淑琴(2008)。舊建築賦予新生命─以臺北市五常國小校園規劃為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頁419-431),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莊明達(2010)。舊環境新契機-從校園空間革新談起。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等主辦,2010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139-175頁),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莊淇銘(1997)。《開啟21世紀之鑰-未來學》。臺北市:前衛。
莊淇銘(2005)。《未來學能教你的事》。臺北市:天下文化。
莊淇銘(2005)。《就是要你學會創意》。臺北市:天下文化。
莊淇銘(2005)。未來學。臺北市:天下文化。
莊淇銘(2005)。教育未來學一教育核心價值。九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我國教育政策與發展趨勢學術研會論文集,06-22。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編印。
莊淇銘(2006)。「學習」已經落伍了!-掌握知識管理才是贏家。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莊淇銘(2009)。知識不是力量-培養思考力。臺中市:晨星。
莊淇銘(2009)。從未來學談前瞻思考。T&D 飛訊, 85,5-9。。
康碧賢(2002)。臺灣地區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建築環境規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曾意雯(2008)。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曾雅慧(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燦金(1997)。美國學校本位管理發展之探究。國教月刊,43(5-6),21-28。
湯志民(1980)。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湯志民、廖文靜(2000a)。教學革新與空間規劃。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63-100),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和廖文靜(2000b)。教學空間的革新。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願景(頁157-180)。臺北市:臺灣書局。
湯志民(2001)。學校空間革新趨向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頁7-34),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 (2002)。優質的學校環境規劃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39),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05)。臺灣的學校建築。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8)。空間領導: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64,18-38。new window
湯志民(2009a)。校園活化:閒置空間再利用。教育研究月刊,181,65-78頁。new window
湯志民(2009b)。優質校園營造:2010新趨勢。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2009學校建築研究校園建築優質化(頁352-366),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10)。學校建築的新紀元。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等主辦,2010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 87-108),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湯志民(2005)。人權與教育空間的規劃—兼談政大附中的踐行。教育研究月刊,136,10-18。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59-72。new window
湯志民、劉侑承、劉冠廷和曾雅慧(201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學校創新經營-空間領導之研究(NSC98-2410-H-004-014-)。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湯志民(2011)。學校空間領導指標建構探析。教育研究月刊,209,68-84。new window
湯志民、曾雅慧、劉侑承和劉冠廷(2011)。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和新北市為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2011學校建築研究:百年校園建築創新裝 (頁401-425),臺北市。new window
彭建彰、呂旺坤(2005)。品牌行銷與管理。臺北市:華泰。
童鳳嬌(2009)。國中校長卓越領導、行動智慧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new window
黃仁祈(2002)。企業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企業核心能力間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世昌(2007)。高雄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new window
刊,124,52-58。
黃怡瑄(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品牌管理策略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昆輝(200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版)。臺北市:五南。
黃柏創(2008)。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建翔(2006)。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
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
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哲彬(2004a)。創新管理及其對學校行政的應用。學校行政,34,8-20。
黃哲彬(2004b)。創新管理與學校效能。教育趨勢導報,51-60。new window
黃哲彬、洪湘婷(2005)。創新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211-232。new window
黃國序(2006)。國民小學校長品牌管理態度與實施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雅琪(2007)。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詩婷(2008)。臺北市高中職學校品牌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韻如(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懿嬌(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馮清皇(2001)。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淺談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學校行政雙月刊,8,31-40。
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32-42。
馮朝霖 (2008)。空間領導、氣氛營造與美學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49-60。new window
19-40。
馮嘉玉(2004)。學校與公眾的關係:淺談教育行銷。北縣教育,47,101-103。
新北市(2010)。卓越學校環境營造實踐策略。取自
http://esr.ntpc.edu.tw/EsrWeb/Ctrl/OpenFileContent.ashx?id=3DCBD3T
楊千(1999)。領導初探。臺北市:商周
楊文達(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
楊如晶(1993)。臺北縣市國民中學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念湘(2009)。優質化校園空間革新的新典範:未來學校。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2009學校建築研究校園建築優質化(頁352-366),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楊嘉玲(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趙家麟(1998)。校園規劃的時空觀─普林斯頓大學二百五十年校園的探討與省思。臺北市:田園城市。
趙樹賢(2007)。美國教育改革中的學校建築規劃運動及啟示。外國中小學教育,1,38-42。
葉則伸。品牌權益,促銷方式,整合品牌建立與購買意願之關聯性研究。私立南台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葉連祺(2003)。中小學品牌管理意涵和模式之分析,教育研究,114,96-110。new window
葉連祺(2006)。品牌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48,107-109。new window
葉連祺(2007)。增進品質與品牌之教育經營策略分析。教育研究雙月刊,79,new window
葉連祺(2011)。教育領導研究突破之初步思考。發表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等主辦,2011「建國百年教育行政與評鑑:挑戰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new window
萬新知(2009)。國民小學學校建築美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組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廖傳結(2009)。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廖勝能(2001)。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南市。new window
劉秋珍(2005)。國小校長課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美娥(2008)。空間領導的實踐先驅-臺北市立新生國小。教育研究月刊,174, 10-17。new window
劉明德(2002)。企業識別系統與學校識別系統。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2,59-62。
劉建漢(2005)。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富明 (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團隊組織運作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維公(2010)。風格競爭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劉維公(2010)。風格社會。臺北市:天下雜誌。
劉繼和(2007)。日本綠色學校的基本想法和推進策略–完善考慮環境的學校設施。2009年7月16日,取自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3642559.1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臺北市:正中書局。
蔡纯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菁芝(2006)。教育行政領導。載於林天祐(主編),教育行政學,151-187。臺北市:心理。
蔡念芷(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志隆(2007)。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人格特質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鄭崇趁(2006)。學校創新經營的積極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50-58。new window
鄭睿祺(2001)。吸收力、轉換能力與組織創新之關聯研究:以臺灣流行服飾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金男(1990)。《未來學概論》,新北市:淡江大學出版部。
賴姿蓉(1997)。組織創新對人力資源管理角色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佩璇(2002)。從知識管理理論學校空間革新─以臺北市縣市國民中學為主。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頁247-264),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謝明昇(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品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國良(2011)。品牌行銷與管理。臺北市:五南。
鍾巧如(2007)。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機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蕭宜芳(2009)。學校辦學理念與校園空間規劃關聯之案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蕭錫錡(2003)。鄉村離島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未發表手稿。
蕭錫錡(2010)。領導理論。載於學校領導理論與實務,臺北:智勝。
顏秀如(2006)。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弘欽(2009)。國民小學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永明(2008)。空間安排所產生的權力關係及對教育現象解釋。中正教育研究,06,02。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new window
顏童文(2006)。國民小學組織動態能耐、組織健康氣候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二、外文書目
Aaker, D. A. (1991). Manage brand equity. New York:Free.
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s. New York:Free.
Aaker, D. A. & Joachimsthaler,E.(2002). Brand leadership. New York:Free.
Angeles, P. (1999).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s a school answer to diver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3(2), 93-110.
Asmussen, Kim.(2004). Places for children—children’spaces.Childhood, 11(2),155.
Arnold, D. (1992). The handbook of brand management. New York:Perseus Books.
Arvidsson, A.(2006). Brands: Meaning and value in media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Beare, T. (2001). Creating the future school.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ell,P.A., Fisher, J.D., Baum, A., & Greene, T.C. (1990).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Bogozzi,R.P. & Yi,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 76-94.
Brown,D.J.(1991). Dencentralizaton:The administrator’s guidebook to school district change. Newbury Park, Califormia:Corwin Press,INC.
Burnard, P.(2011). Creativity, pedagogic partnerships, and improvisatory space of teaching. In R. K. Sawyer (Ed.), Structure and improvisation in creative teaching,(PP.51-72).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ernatony, L.D. (2002). A Model for Strategically Building Brands.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9(1),32-34.
Cash,C.S.(1993).Building condi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behavior.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Blacksburg, VA.
Chan,T.C.,Patterson,J., Tubbs, J.E., Terry,D., Holiday E. &Rowe R.(2007)。Teaching School Facilities in a Principals' Preparation Program: Using ELCC Co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 Structural Equation odeling,6(1),1-55.
Damanpour, Fariborz. (1991).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 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 555-590.
Dimmock,C.(1993). School-bsed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ntiveness. London: Routledge.
Damanpour, F., & Evan, W. M. (198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 392-409.
Davis,S.M.(2000).Brand asset management:Driving profitable growth through your brands. San Francisco: John Wiley & Sons.
Davies,B.(Ed.).(2005).The essentials of school leadership.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Daft, R. L. & Becker, S. W. (1978).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Innovation adoption in school organizations. New York: Elsevier.Krichevskii(1998)
Dober, R. P. (1992). Campus desig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Earthman,G.I.(2004). Prioritizationof 31 criteriafor school building adequacy.Baltimore, MD: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Foundation of Maryland.
Earthman,G.L,&Lemasters,L.(2009).Teacher attitudes about classroom condi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47(3),323-335.
Gibbs, P. & Knapp, M. (2002). Marketing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 An educator’s guide to promoting courses,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 London:Kogan Page.
Gifford, R. (198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Higgins, J. M. (1995). Innovation: the core competence. Planning Review, 23, 32-36.
Hu & Bentler(1999).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urcture analysis.
Hughes, J. E. & Norris, K. (2001). Creativity,innovation and strategy: The innovation challeng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 1-22
Keller, K. L. (199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managing brand equity(2nd ed.). N J: Prentice hall.
Kotler, P. P. (1999,2nd ed.). Marketing management – Asian perspective. Singapore: Prentice Hall.
Keller, K. L. (2003).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managing brand equity(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Inc.
Kline,R. B.(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NY:The Guildford Press.
Knapp, D. E.(2000).The brand mindset. New York: McGraw-Hill.
Kotler,P.H.(1991).Marketing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andcontrol(8th ed.).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Krichevskii,V.(1998).Four levels of school innovation. Russian Education and Society,40(7), 29-36.
Law(1993)。 Environmental TQM: Aantomy of A Pollution Control Program That Works. Retrieved October 7,2012,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2307/1289614?uid=3739216&uid=2&uid=4&sid=21101269430911
Lee, J. (2010).Trick or treat: New ecology of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system in the USA.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5(1),73-93.
Looney,J.(2011).Developing high-quality Teachers: Teacher evaluation for improv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46(4),440-455.
Mackenzie,D.G(1989). Planning education facilities. 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McConachie,L.(2007).「In terms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a “Future School,”what are the key elements to be considered?」,Retrieved October 7,2012,from the WorldWideWeb: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education/pil/visit/Lorne_McConachie_1.aspx.
Maxwell, L. E., & Evans, G. W. (2000). The effects ofnoise on pre-school children's pre-reading skil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91-97
Murphy,J.(1990). The education reform movement of the 1980s : Perspective and cases. California : McCuchan. NJ :Prentice-Hall. Exeter,England.
Nilson, T. H.(1998). Competitive branding. New York: Wiley.
Nonaka,I.&Takeuchi,H.(1995).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wens.R.G.(1991).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4thed). Bston:Allyn and Bacon.
Osborne, S.P. & Brown, K.(2005).Managing Change and Innovation in 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 .London : Routledge.
Parameswaran ,M.G. (2006).Building brand value: Five steps to building powerful brand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Printy , S.(2010).Principals’ influence on instructional quality: Insights from US schools.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30(2),111-126.
Uline, C. L., Wolsey, T. D.,Moran,M.T. &Chii-Dean Lin(2010).Improving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school:A Question of Equity.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20(5),597-632.
Riezebos,R.(2003).Brand management: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roach. CA:Prentice-Hall.
Sallis, Edward (1993).Pursuing excellence’, Managing Schools Today,2(6).
Savioz,P.&Sannemann,E.(1999). The concept of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process.IEEE, 2, 137-143.
Sauer, Carl.(1925).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Sawyer,R.K.(2011).What makes good teachers great? The artful balance of structure and improvisation. In R.K.Sawyer (Ed.),Structure and improvisation in creative teaching (PP.1-12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bba,R.(1986).Architecture as determining the child’s place in its school. jerusalem, Israel: The Edusystems 2000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ducational Facilities, Values & Cont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4 367).
Sehumpeter, J. A.(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Sloane,P.(2007). The Innovative Leader:How to Inspire Your Team and Drive Creativity. London : Kogan Page.
Stogill,R.M.(1974). Hanbook of leadefrship: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Macmillan.
Stokols, D., & Altman, I. (Eds.). (1987).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John Wiley & Sons.
Tanner,C.K.(2000).The influence of school architecture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8(4), 309-330.
Tanner, C. K., & Lackney, J. A. (2006). 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 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Thompson,S.(2008). Spiritual leadership—The invisible revolution. In P.D. Houston, A. M. Blankstein, & R.W. Cole (Eds.), Spirituality in educational leadship (pp. 151-169).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VanAuken, B.(2002). The brand management checklist: Proven tools &techniques for creating winning brands. London: Kogan Page.
Van Rekom, D. (1997). Deriving an operational measure of corporate identity.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1(6), 419-422.
藤原智美(2003)。「子どもが生きる」ということ―こころが壊れる空間・育つ空間。講談社。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