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以儒家教育思想為核心
作者:葉麗錦
作者(外文):Lih-Jiin Yeh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慶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評鑑指標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儒家教育思想evaluation indicators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Confucian’s Educational though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5
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以儒家教育思想為核心
指導教授:陳慶瑞 博士
研究生:葉麗錦
摘要
本研究旨在從我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做為探討基礎,找出中國傳統教師的基本特質,再依此特質,建構出一套以儒家教育思想為核心的國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並與現今實施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比較;希望有一套符合本土價值核心與符合國情的評鑑指標,能夠符應各地教師的需求,達到教師專業發展及教師專業成長的要求與目標,更能源遠流長地實施;不至於有橘化為枳,因東西文化的差異,而有扞格不入的現象。
為達成本研究目的,利用文獻分析法,探究我國傳統教師角色,進而歸納出傳統教師的基本特質。透過名義群體技術法(NGT),藉由語文專家與教育專家共7人,經過三次會議,建構合乎儒家傳統又兼具現代教育意義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 。最後針對目前實施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由儒家思想建構出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進行比較,獲得下列結論:
一、中國傳統儒家教育思想之教師基本特質
即「傳道、授業、解惑」之人師,包含經師與教學策略之運用。整體觀之,即除了經師素養之四書五經之熟讀與科學、勞動教育等之運用外,更需要修己及人、躬身力行以達到君子、聖人之境界,並能鄉師化民、淑世化人。
二、「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
建構出兩大領域(人師與經師)、四大層面(教師專業內涵、專業態度、品德修養、淑世化民)、二十九個目標、五十八個指標,成為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
三、目前實施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本研究之比較
目前實施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本研究建構的指標相較:
相似處:(一)發展歷史:(1)兩者均重視教學,在教學步驟上,均有詳細可資依循步驟(二)評鑑規準內容:(1)評鑑內容均重視「教學專業知能」(2)教學步驟—皆注重由淺而深、由近而遠,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之教學。
相異處:(一)發展歷史:(1)目前實施的教師專業評鑑大抵以西方文化脈絡為基礎;本研究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建構出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則仍保有我傳統文化之精髓(2)評鑑內容—重視教學技術,輕忽教師以身作則、化育學生、禮樂化民等層面(3)評鑑結果—前者朝簡單化、可觀察與量化,並為總結性評鑑為主;後者則主人格涵養、深遠影響、源遠流長,特別重視品行修養(二)評鑑規準內容:(1)評鑑的依據與模式不同(2)評鑑內容—重視教學技術,輕忽教師以身作則、化育學生、禮樂化民等層面(3)評鑑結果—前者朝簡單化、可觀察與量化,並為總結性評鑑為主;後者則主人格涵養、深遠影響、源遠流長;特別重視品行修養(4)在評鑑層面上,本研究各層面有別,不易量化、客觀評鑑(5)評鑑範圍內容不同,本研究特別重視淑世化人(6)整體觀—本研究可以是客製化、本土化或一般化,現行評鑑則流於仿製國外之評鑑內涵(7)指標的研發,現行評鑑較重視教師的教學能力或教學的動態歷程,本研究則較重視從教與學和學的內容以及日後的實踐為主。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從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育單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評鑑指標、儒家教育思想
The Study on Constructing the Indicator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Confucian’s educational thought as the core spirit
Advisor:Dr. Chen, Ching-Ruey
Student: Yeh,Lih-Jiin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trait of Chinese culture-- Confucian’s educational thought, the study aimed to construct the new indicator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document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China''s traditional roles of teacher for inducing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 of Chinese teacher. And then, throughout the nominal group technique (NGT), researcher invited 7 language experts and education experts for holding meetings three times.
After meetings,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constructing in line with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modern society. Finally, compared this new indicators with those indicators implement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now, the researcher expected that these new indicators could meet the need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rough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new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dicators, the researcher also hopes to accelerat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meanwhile, avoided the current indicators immigrant from foreign could not suit for Taiwan.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concluded as below:
1. The basic character of Confucianism teacher includ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ntor and to use good teaching strategies. Confucianism teacher need to have proficiency with Chinese classic book,science, and could exert labor education, to be the model by people.
2. Indicator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with the core spirit of Confucian thought covered two domains (teacher and mentor), four dimensions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professional attitude, moral character, and mind for the people), 29 goals, 58 indicators.
3.Compared new evaluation indicators with the cur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implement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results were gotten as below:
(1) Both were same as: development history: emphasized teaching with specific step; content of evaluation criteria: (a) emphasized teach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b) teaching procedure — from easy to difficulty, from near and far, and progressive.
(2) Both were difference as: development history: (a) the current indicators of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followed the context of Western culture, but Confucianism indicator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would keep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 content of evaluation — the current indicators of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emphasized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neglect of teachers lead by example, teaching stud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China culture; (c) outcome of evaluation -- the current indicators towards simplification, can be observed, quantified, and summation evaluation; the new indicators emphasized the effects of evaluation was continued gradually. Evaluation criteria: (a)there had different model and rational in these two indicator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b) evaluation of the content — the current indicators of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emphasized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neglect of teachers lead by example, teaching stude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China culture,(c) outcome of evaluation — the current indicators towards simplification, can be observed, quantified, and summation evaluation; the new indicators emphasized the effects of evaluation was continued gradually, (d) there were different evaluation dimensions, (e) there were different evaluation content, (f) the new indicators were customized, localized, but current indicators were generalized, immigrant from foreign,(g) current indicators were retrieved from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or dynamic process of teacher teaching, but new indicators of this study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how to practic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Confucian’s Educational though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鋼(1992)。書院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方炳林(1990)。蔡元培教育思想。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主編,中國教育思想(155-207)。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王玉紅(2007)。教師得性的提昇:素質教育的基石。許昌學院學報,
2007(3),152-154。
王延文(2004)。教師專業化的系統分析與對策研究。天津大學博士論
文,未出版。
王志潔(2001)。試論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1(9),
89-90。
王如哲、張芬芬、林旻俐、黃冠達(200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方案
之分析。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91-131)。台北
市:師大教評中心。
王廷相(1989)。《王廷相集》,<凌川公移集>,卷三,<督學四川條
約>,頁1167。北京:中華書局。
王明芳,任鳳英(2008)。清代書院的道德教育及其現實意義。中華女
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8(2),77-79。
王明清(1986)。《揮塵前錄》<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卷一,頁11。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柏玲(2007)。論學生評選好教師。上海,教育文匯,2007(2),16-18。
王家通(編譯)(1979)。比較教育學導論。高雄﹕復文書局。
王莉(2001)。現代教育媒体下優秀教師的再定位。華東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未出版。
王連生、周嘏瑞、陳迺臣、饒朋湘等編輯(1979)。教育概論。屏東:
屏東師專印刷部。
王坤(2008)。清代蘇州書院研究。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王淑俐(2006)。好教師的「正字標記」。台灣教育,638,31-34。
王國棟(2007)。從今天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教育研究,7(1),18-23。new window
王溥(1998)。《唐會典》。國子監條,卷六六,頁1158。北京:中華
書局。
王煥琛(1994)。教育與儒家文化傳統。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
編,文化傳統與教育的現代化(131-146)。台北:師大書苑。
王德蓮(2001)。淺談師德的基本內容。中國地質教育,2001(3),17-19。
王孺松、李國英、黃懿梅、簡明勇著(1999)。顧炎武。載於王壽南主
編,顧炎武、王夫之、李 、顏元-----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五】更
新版,(11)。台北:商務書局。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合著(1989)。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
文崇一、張曉春(1979)。職業聲望及職業對社會的實用性。中央研究
院台灣人力資源會議論文初稿。
不著撰人(1992)。《廟學典禮》(點校本)卷一。〈設提舉學校官〉,頁
12。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史習江(2001)。中國古代的教育—中國傳統文化青少年文庫。台北:
文津。
田若萱(1998)。淺談師德修養。師資培養,7(8),59。
田培林(1982)。教育學新論。台北:文景。
甘貞貞(2006)。探究”好教師”的人格特點。廣西教育,2006(10),
21-22。
安後暐(2000)。從歷史人物看傳統師生關係。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
訊,11(1),154-164。new window
卯靜儒、陳佩英、蘇源恭(2008)。美國中小學教師評鑑方案之分析:
以加州和威州為例。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
(53-89)。台北市:師大教評中心。
仲小敏、王景剛(2007)。教師如何踐行”以人為本”的師德觀。天津
教育,2007(6),33-34。
朱文雄(1990)。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朱昌徹、張祥浩編著(1998)。古代思想家。台北:昭文社。
朱漢民(1991)。湖湘學派與岳麓書院。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2),13-20。
朱熹。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181冊。
伍振鷟(1978)。先秦諸子教育思想。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伍振鷟(1990)。孟荀教育思想之比較。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中國教育思想(154-216)。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伍振鷟(1996)。孔子----中國師道的典型。載於中國教育史論叢。台北:師大書苑。
伍振鷟(1996)。中國現代教育的演進。載於中國教育史論叢。台北:
師大書苑。
李小鵬(2000)。澳港珠三地中小幼學生家長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中
國:中國基礎教育網。網址:
李才棟(1989)。白鹿洞書院史略。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5),7-9。
李才棟等(1989)。中國教育管理制度史,頁200。
李兵、朱漢民(2005)。中國古代大學精神的核心—書院精神探析。
中國大學教育,2005(11),63-64。
李金枝(2009)。中美兩國中小學教師評鑑之比較研究。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勁松(2008)。略論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實施的教育模式及其歷史作
用。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4),99-103。
李曉鵬、裴彤(2001)。談如何提高教師素質。遼寧教育學院學報,
2001(10),18-23。
李寶雄(2007)。小學教師的三種境界。新課程—小學版,2007(8),15。
李藝(2004)。淺談如何當好教師。機械職業教育,2004(3),38-39。
但昭偉(2006)。儒家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哲學。載於但昭偉等著,教師
的教育哲學(1-20)。台北市:高等教育。
呂木琳(2008)。台灣教育政策規劃與發展。南方教育領袖學院第四場
次。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呂祖謙。乾道四年九月規約,東萊集:卷10〔z〕.文淵閣《四庫全書》
本。
呂政達(1983)。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張教師月刊,3(12),10-11。
何友暉、廖正宏等(1969)。今日中國社會職業等級評價之研究,刊於new window
台大社會學刊,5,151-154。
何福田(1976)。國小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載於台灣省政府主編,親
職與師道(215-242)。台中:正昇教育科學社印行。
杜華鋒(2007)。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征服學生。職業與教育,25(6),
95-96。
肖婕(2000)。21世紀教師形象設計。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
版。
車麗娜(2007)。教師文化的嬗變與重建。山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
出版。
余吉生、梁瑩(2008)。論古代書院教育的成功經驗—以清代揚州書院
為例。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4(1),48-50。new window
余書麟(1982)。我國師道與西洋學風的回顧與檢討。台灣教育月刊,
379,22-25。
余艷楠(2007)。淺談教師的角色意識與實踐。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5)
,97。
汪明生(2005)。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汪明生、馬群傑(2006)。地區行銷理論與實證:公共事務管理觀點(初new window
版)。台北市:巨流。
吳金香,陳世穎(2008)。國小教師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調
查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53,211-253。
吳和堂(2007)。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吳昭芳採訪(2001)。跨世紀的教師反省!專訪王家通教授。教育研
究,82,17~20。
吳智和(1991)。明代的儒學教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吳福源(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優良new window
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教研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勝林(2005)。當代教師角色定位問題的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
周國華、劉貞華(2007)。從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的倫理標準看我國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5),24-27。
周煥臣(1987)。中西師生關係之比較研究。嘉義師專學報,3(17),17-40。
周珮儀(1997)。後現代的課程理論。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
教育發展(171-202)。台北:師大書苑。
林士乾(2007)。教師好好教師。師友月刊,475,63-67。
林本(1963)。現代的理想教師-----我國師範教育目標之研究。台北:
台灣開明書店。
林本(1984)。教育思想與教育問題。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林玉体(1990)。教育概論。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林永喜(1976)。孔孟荀教育哲學思想比較分析研究。台北:文景。
林永喜(1986)。師範教育。台北:文景。
林沉(2003)。教師角色榜樣與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福建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未出版。
林秀珍、徐世豐(2006)。好教師應有的態度與修養。載於但昭偉等著,
教師的教育哲學(119-124)。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松柏(2005)。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之研
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玲(1995a)。優良教師的特質。台灣教育,533,18~22。
林美玲(1995b)。中國教師邊緣化。人文及社會學科134-教學通訊,
6(3),91~207。
林振春(1991)。名義團體技巧與團體輔導。輔導月刊,6(6),27-32。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教育
研究所集刊,1(13),45-176。new window
林清江(1972)。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清江(1981)。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所集
刊,13(23),99-179。
林崇德、申繼亮、辛濤等(1996)。教師素質的構成及其培養途徑。中
國教育學刊,1996(6),7-13。
林煥民(2007)。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平建政策可行性之研究。學校行政
雙月刊,52(2),79-97.
劭文霞(2008)。略論宋代書院教育及其借鑑作用。聊城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8(2),310-311
邱秀華(2008)。書院和諧師生關係的現代啟示。廣東教育.教研,2008
(4),52-53。
柏拉圖等著,廖運範譯(1975)。教師的任務。教育的藝術—名師論教
育,10~17。
侯世昌(1989)。國小高年級學生心目中教師社會地位調查研究報告。
國民教育,29(9),25-30。
侯念佐(2001)。國中學生心目中優良教師特質之探討-以漫畫麻辣教
師GTO為參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清真(2007)。學生眼中的好教師。福建論壇,2007(5),33-34。
范文瀾(無年代)。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二編,528。
胡美琦(1978)。中國教育史。台北:三民書局。
封演。《封氏見聞錄》,卷一〈儒教〉,頁3。
郅庭瑾(2001)。為何而教-----超越知識與思維之爭。華東師範大學博
士論文,未出版。
晉.袁宏撰:《後漢紀》,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卷23,頁12。
凌水明、葛高芳(2004)。試論名師的特徵、價值和成長條件。新余
高專學報,9(4),41-43。
徐秀娜(無時間)。我們心目中的好教師。幼兒教育,20。
徐富明(1999)。中美”好教師的標準”比較分析。中國教育學刊,
1999(6),50-52。
徐敏榮(200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new window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敏榮(200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後設評鑑標準建構之研究。國立new window
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徐睦鈞(2009.05.20)。PMD不是裁員工具。聯合晚報。第2版。
孫亢曾(1954)。教育概論。台北:正中。
孫亢曾(1968)。當前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問題。中美技術,9(13),4-10.
孫亢曾(1973)。教育概論(師專用書)。台北:正中。
孫邦正(1972)。教育概論(師大叢書)。台北:商務印書館,台增訂
三版。
孫邦正(1979)。教育概論(師範專科學校用書)。屏東:屏東師專印
刷部。
孫邦正(1985)。經師與人師。經師與人師。台北:台灣商務。
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指標体系的建立與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孫開泰、劉文雨、胡偉希著(1995)。中國哲學史。台北:文津。
孫艷榮(2001)。新世紀教師的人格魅力。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5),
71-73。
袁莉(2001)。人文視野下的教師角色轉換。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
論文,未出版。
殷奎英(2008)。清代教育制度的變化。荷澤學院學報,2008(1),121-124。new window
唐錦鳳(2003)。基礎教育的新型優秀教師。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03(11),114。
唐亞陽(2006)。中國書院德育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未
出版。
馬曉燕(2003)。教師權威問題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凌艷芬(2005)。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小學教學參考(綜合),2005
(5),9-11。
梁尚勇(1991)。教師匠與教育家。樹立教師的新形象。台北:台灣書
店。
許金城(2008)。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實施教師評鑑意見之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章小謙(2004)。傳承與嫁接:中國教育基本概念從傳統到現代的轉換。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烏申斯基(1948)。學校的三個因素。選自”康德鳥申斯基選集(63-64)。 莫斯科:莫斯科聯邦教育科學院出版社。
翁福元、林松柏(2005)。台灣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new window
構芻議。教育科學期刊,63-74。
郭文利、李閻(2007)。淺談新形勢下的教師行為規範建設。中國成人
教育,2007(4),96-97。
郭玉霞.高政英合譯(1995)。明日的教師。The Holmes Group荷姆斯小
組著。台北:師大書苑。
郭沫若主編(1976)。中國史稿,第一冊。
郭明德(1994)。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郭為藩(1978)。師道的心理學觀。載於瞿立鶴、鄭世興等主編,教育
原理(125-132)。台北:台北師範大學。
郭為藩(1979)。教育的理念。台北:文景。new window
郭為藩(1990)。梁啟超教育思想。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主編,中國教育思想(149-187)。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郭雀屏(2006)。老百姓眼中的好教師應是這樣的。教師新概念,6(5),
17。
郭齊家(1994)。中國古代學校。台北市:台灣商務。
陳玉鳳(200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1998)。中國書院史資料,上、中、下冊。浙江:
浙江教育出版社。
陳東原(1970)。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
陳青之(1973)。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
陳迺臣(1990)。教育哲學。台北:心理。
陳奎熹(1996)。社會變遷與師生關係。彰化文教,39(40),5-15。
陳慶鶴(1996)。國民小學優良教師特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2007)。現代教師的角色與思考。雲南教育.視界,2007(3),41。
教育部(2003)。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草案)。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台北:
教育部。
教育的核心價值(2009.3.11)。國語日報(社論.日日談),第2版。
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典範(2009.10.06)。國語日報(社論.日日談),第2
版。
馮大鳴(2004)。誰是今日美國的好教師----2003年度全美優秀教師評
選結果分析。小學教學參考(管理),2004(9),17-21。
喻本伐、熊賢君著;伍振鷟校訂(1995)。中國教育發展史。台北:師
大書苑。
張先覺(1982)。王安石之教育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帆(2004)。”家長心目中的好教師”的調查與思考。幼教園地,
7(8),21-22。
張新仁(2004)。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發表於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饋與展望學術研討
會。
張新仁 (2004)。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載於潘慧玲(主
編),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頁91-130)。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崇賜(1967)。小學教師優良品質的養成。台北:台灣書店。
張德銳(2000)。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輯於張德銳(主編),師資培new window
育與教師評鑑(129-141)。台北:師大書苑。
張維德(2001)。新世紀教師素質談。甘肅教育,2001(3),11。
張艷華(2002)。建構中學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道春(2001)。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
38-40。
湯家偉校譯(2007)。Charlotte Danielson& Thomas L. McGreal 原著。
教師專業評鑑/Teacher Evealuation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Practice。台北:高等教育。
湯惠誠(1998)。受歡迎教師人格特質調查報告。古坑國中青年,22,
24-56。
湯恩佳(2008)。孔教儒家思想在當地社會的六大功能。載自「中國儒
學的歷史發展與當代儒學的普及」學術討論會。香港孔教學院院
長湯恩佳博士。
黃光雄主編(1996)。教育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7)。期許新世紀的良師。師友月刊,481,16-20。
黃昆輝(1979)。孔子的教育愛。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教育責
任(174-184),台中縣:台灣省政府印刷廠。
黃純敏、許殷宏、江愛華(2008)。澳洲中小學教師評鑑方案之分析:
以三州為例。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133-158)。
台北市:師大教評中心。
黃國昌,黃奏勝(1971)。現代教育的功能。台北:幼獅書店。
黃淑玲(2008)。世界主要國家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比較分析。載於楊new window
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研究new window
(273-312)。台北市:高等教育。
黃雲生(1985)。王充教育思想論。高雄:復文。
黃雅鳳(2002)。發現好教師—從社會對教師的期待談起。師友月刊,
481,67-74。
黃慕周(2003)。受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歡迎之教師教學特質調查
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澤良(2008)。元代書院教學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游進年、楊武勳(2008)。日本中小學教師評鑑方案分析。載於潘慧玲
主編,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159-195)。台北市:師大教評中心。
裕裕(1986)。父母心目中的好教師。父母親月刊,21,30-42。
彭駕騂(1989)。教師的心理衛生。台北:五南。
越慶東、韓靜(2007)。淺談現代社會教師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適應。職
業與教育,2007(5),95-96。
程新桂(2008)。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傳播途徑。淮北煤炭師範學
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2),43-47。
董承文 (1987)。孔孟荀教育思想。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經師人師(2008.11.29)。國語日報(社論.日日談),第2版。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
楊怡姿(2006)。臺灣與美國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評鑑機制之比較研究。
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其盛(2006)。如何當好教師。雲南教育(視界),2006(6),51。
楊亮功(1971)。中西教育思想之演進與交流。東方雜誌,5(2),4-8。
楊亮功譯(1965)。西洋教育史。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社。
楊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2008)。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比較
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楊洲松、紀佳琪(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new window
研究。載於揚深坑、王秋絨、李奉儒主編,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
制度比較研究(243-272)。台北:高等教育。
楊寬先生(2003)。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碩夫(1986)。孔子教育思想與儒家教育思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公司。
楊麗珠(2005)。台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教師評鑑意見之研究。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褚柏思(1980)。中國教育史話。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又慈(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new window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瀾(2001)。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
50。
賈馥茗(1985)。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賈馥茗(1997)。教育的本質。台北:五南。
溫明麗(2000)。師資培育機構能否不戰而勝。教育研究,73,32-52。new window
廖星(2008)。古代書院德育理念及其對當今高校德育的啟示。韶關學
院學報.社會科學,29(8),145-148。
廖洪玲(2003)。現代教師角色轉換問題的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
熱西丹.肉孜,張潔英,呂真,余運奇(2006)。學生心目中好教師的
標準調查與分析。巴州衛校,新疆.庫爾勒,2006(1),88。new window
趙成福(2007)。加強師德建設,打造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中國成人教
育,2007(4),93-94。
趙進(2002)。教師角色多樣化及其素質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
誰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2008.04.04)。聯合晚報(社論),第2版。
趙國權(2008)。論南宋時期江南書院文化傳承的價值取向。河南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板),48(3),172-177。
趙衛菊(2006)。”好教師 ”的誕生—教師社會化的個案研究。南京
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顯圭(1998)。朱熹人文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new window
劉亞軍(2004)。研究社會轉型期教師人格。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
劉美慧、黃嘉莉、康玉琳(2008)。台灣中小學教師評鑑方案之分析。
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197-225)。台北市:師
大教評中心。
劉程遠(1976)。中國歷代之人師。師友,21(9),5-6。
劉曉喆(2008)。清代陜西書院研究。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劉鵬建(2005)。教師素質師德為先。成都教育學苑學報,19(5),112。
劉真(1981)。談教師的地位與責任。載於台灣省政府主編,教育與國
運(174-184)。台中縣:大勵彩色印刷。
劉真(1985)。中國教育思想的演進及其要義。載於楊亮功等著(再版),
中國教育史研究(19-54)。高雄:復文。
劉真(1989)。中國的師道。載於台灣省政府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師
角色—變遷與調適(123-154)。台中縣:大勵彩色印刷。
劉師培(無年代)。成軍釋,載劉申叔遺書,第三十七冊。
劉隆華(1998)。跨世紀的教育呼喚高素質的教師。貴州教育學院學
報,1998(3),96-114。
劉慶仁(2005)。美國新世紀教育改革。台北市:心理。new window
蔡志榮(2008)。明清湖北書院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未
出版。
蔡志榮,王瑜(2008)。從經心書院到存古學堂:張之洞的書院觀之嬗
變。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4(1),51-53。new window
蔡清華(2009)。新時代的好老師。港都文教簡訊,146,2-3。
蔡耀坤(2002)。我國警察分局長管理才能評鑑之研究—360度回饋
法。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玉卿、但昭偉、萬家春(2010.03.10)。師培制度轉變,從單一到開
放。國語日報(「穿梭古今話教育」專欄),第13版。
鄭全新(2007)。論教師的為人師表。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5),
39。
潘文忠(2006)。教師專業評鑑制度:從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開始。
載於「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育論壇」研討會,高雄師範大
學師資培育中心,高雄。
潘道仁(2009)。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與城鄉權重體系建構之研究。new window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
敏、和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
教育研究資訊,132(12),129-168。
潘慧玲主編(2008)。教師評鑑之理論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評
鑑理論與實務(01-17)。台北市:師大教評中心。
駱陽和許明(2003)。美國基礎教育社會—歷史優秀教師標準。教學
與管理,2003(2),77-80。
鄧球(1965)。《皇明泳化類編》,卷54,<學制>,頁10上。台北:國
風出版社。
歐陽春(2008)。略論白鹿洞書院的隱逸精神。九江學院學報,2008(4),
12-14。
謝長法(2008)。宋元時期書院的教化功能芻議。山西師大學報(社會
科學版),35(1),88-91。new window
謝州融(1994)。導師應有的修養。台灣教育,527,39-40。
謝宜蓉(2008)。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動機、困境
與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之德懷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new window
簡成熙(2004)。教育目的的哲學思考。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new window
台北:高等教育。
簡成熙譯(2002)。G.F.Knight著。教育哲學導論。台北:五南。
簡紅珠(1992)。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析。高雄:復文。new window
戴文琪(2003)。台灣「班級經營」博碩士論文之整合研究。國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家祥(1995)。金文大字典。中國:學林出版社。
繆銀丹(2008)。宋代書院教育特點對高中歷史教學的啟示。科教文化
(政史地教學,中旬刊)2008(2),109。
矯圓圓(2007)。書院精神的當代詮釋------以香港中大書院為研究個案。
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績效管理(PMD):著重員工貢獻度及潛力(2009.05.20)。聯合晚報(新
聞辭典),第2版。
日本人評《論語》: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2008.09.22),環球時報。
瞿立鶴(1976)。張騫的教育思想。台北:學生書局。
藍敏慧(1981)。優良教師的特質。台灣教育輔導,3(31),26-27。
肯.貝恩,傅士哲譯(2005)。如何訂做一個好教師。台北:大塊。
蘇青(2003)。基於可持續發展的教師素質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
蘇萍(1993)。師生溝通的時代意義。學生輔導通訊,25,15-18。
韓國人人愛孔子全世界都來愛孔子(2008.09.22)。鳳凰網。載於「98
第一屆中華文化藝術結盟大會會刊」(特輯)。國立台灣文學館、
中華文化生活學會合辦。2009.06.06。高雄:中華文化生活學會。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Atwater, I. E., Roush, P., & Fishthal, A.(1993).The influence of upward
feedback on self and follower ratings of leadership. Personnel Psychology, 48(1),35-60.new window
Aksoy , N.(1998).Opinions of upper elementary students about a “ good
teach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eastern
EducationalResearch Association. Ellenville , New York(ERIC
Documentation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8 042)
Armstrong, T., Blake, S. Y., & Piotrowski, C. (2000). The application of a
360-degree feedback managerial development program in high
education: The florida model. Education, 120(4), 691-695.
Bailey, D. (2002). Making 360(deg) appraisal work for you.Training
Journal, 22(3), 40-41.
Becton, J. B., & Schhracder, M.(2004).Participant input into rater selectionpotenial effects on the quality and acceptance of ratings in the context of 360-degree feedback.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33(1), 23-32new window
Bereday, George Z. F.(1964).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ereday, George Z. F.(1967).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NY:Holt, Rineheat and Winston Inc.
Bernardin, H. J., Dahmus, S. A., & Redmon, G.(1993). Attitudes of
fist-Line Supervisors toward subordinate appraisal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1), 315-324.new window
Bohl, D. L.(1996). Minisurvey :“ 360-degree appraisals yield superior
result, survey shows.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26(3), 20-24.
Darling-Hammond,L.(2000).Teacher qualit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Areview ofState policy evidence.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8(1), 1-44.new window
Dean,J.(1991).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Desimone, L.M., Porter, A. C., Garet, M. S., Yoon, k. S.,& Birman, B. F.(2002). Effec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teachers’instruction: Results from a Thre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24(2), 81-112.
DeLeon, L., & Ewen, A. J.(1997).“Multi-source Performance appraisals.”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17(1),22-36.new window
Delbecq, A. L., Van de Ven, A. H., & Gustafson, D. H.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A Guide to Norm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NJ: Scott, Foresman and Co.
Doll,W. E. Jr.(1993).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Doyle, K. O.(1983).Evaluating Teaching. D.C.: Heath and Company.
Earl V. Pullias & Jams D. Young(1968).A Teader is many thing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Edwards, R. Mark, & Ewen, J. Ann(1996).“360。Feedback : The Powerful
new model for employee assessment & performance improvement.”New York : AMACOM.
Ellett, C. D. (1997).Classroom-based assessmen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In J. H. Stronge (Ed.), Evaluating teaching: A Guide to Current Thinking and Best Practice,(107-128).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Freeman, B. R.(1955).A Cultural History of Western Edncatio , MeGraw -Hill , 12,373.
Garavan,T. N., Morley, M., & Flynn, M.(1997). 360 degree feedback:Its
role in employe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16, (134-148).
Hanushek, E. A.(2002). Teacher Quality.In L.T.Izumi & W. M. Evers
(Eds.),Teacher quality(1-12). Hoover Institution.
Hastings, R.(1958).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
Newedition,Vol.I, Ch IV, 1&5, P. 204.new window
Hazucha, F. J.,Hezlett, A. S., & Schneider, J. R.(1993).The impact of 360-degree feedback on management skills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Vol.32,No.2&3,(325-351).
Hodge, R. W.(1981).“Occupational Prestige in the United
States,1925-63,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logy,70: 290-292.
John, S. B.(1947).A History of the Problems of Eucation, McGraw- Hill.
Ch. X VI, PP.493-495.
Kaplan, R. E. (1993).360-degree feedback plus: Boosting the power of
coworker retings for executive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 299-314.
Larson, J. (1986). Supervisors’ performance feedback to subordinates:The
impact of Subordinate performance valence and outcome ependen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37(3),
391-419.
London, M., & Beatty, R. W. (1993). 360-degree feedback 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 353-372).
London, M., Wojhlers, A. J., & Gallagher, P. (1990). A feedback
approach To Managem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9(6),( 17-32).
Martin, J. R. (1994).Changing the education landscape:hilosophy,women,
and Curriculum. New York:Routledge.
McDonald, M. E.(1931). Students opinins as regard desirable and Undersirable ualifications and practices of their teachers in teacher-training institution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tion, 17,( 161-185) .
Moses, J., Hollenbeck, G. P. & Sorcher, M.(1993).Other people’s
expectat-ion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21), 283-297.
Mueller, R. J.(1991).Three model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9 752)
Munchinsky, M. Paul(1997) .Psychology applied to work : An 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5th ed.).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Nowack, K. M. (1993). 360 degree feedback- the whol story.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69-72.
O’Reilly, B.(1994). 360 feedback can change your life .Fortune Magazine, 130(8),93-93.
Romano, C. (1994). Conquering the fear of feedback. HR Focus, 71(3), 9-11.
Reeder , W. G.(1958).A first course in education,4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491-509.
Smither, J. W., London, M. Vasilopoulos, N. L., Reilly, R. R., Millsap, R. E., & Salvemini, N.(1995)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anupward feedback program over time.Personnel Psychology, 48, 1-34.
Stone, L.(1994). Toward a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of teaching. In L. Ston(Ed.), The education feminism reader(234-257). New York:Routledge.
Taipei American School(2003).Taipei American School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evaluation handbook: A standards-based and multiple data source approach.Taipei: Author.
Tornow, W. W. (1993).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on 360-degree feedback.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 211-219.
Tornow, W. (1993) .Perception or reality: Is multi-perceptive measurement a means or an end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 223.
Tornow, W. (1993).Perception or reality: Is multi-perceptive measurementa means or an e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 221-230.
Tornow,W.W. (1993).Editors note: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on 360-degree feedback.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 262-271.
Tornow , W.(1993).Preception or reality: Is multi-perceptive measurement a means or an e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 ,223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6).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eleases results of state plans for highly qualified teachers in every lassroom.RetrievedApril6, 2007, fromhttp://www.ed.gov/news /pressreleases/2006/ 08/08/162006a.html.
Wcotp, S.(1966).The Statu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Education
Panarama(Vol. 8, 2-17).
Yammarino, F. J., & Atwater, L. E. (1993).Understanding self-perception
accuracy: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32,231-247.
Yammarino, F. J., & Atwater, L. E. (1997).Do managers see themselves as others see them. Implications of self-other ratingagreement for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Organizational Dynamics, Spring, 35-4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