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作者:黃秋鑾
作者(外文):Chiou-Ruan Hw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新發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知識領導學習社群學校創新經營效能Knowledge LeadershipLearning Community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6) 博士論文(46)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0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現況、差異及其關係。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為輔。在問卷調查方面,研究者自編「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調查問卷。採多階段抽樣方式,依臺灣地區學校數及學校規模比例抽樣。針對臺灣地區23縣市之348所公立國民中學,3,760位教育人員(校長、主任、組長和教師)為調查對象。計回收有效校數310所,有效問卷2,924份,以學校作為統計分析單位,並採平均數、標準差、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與線性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處理;在訪談方面,以立意取樣方式,針對臺灣地區2004年-2007年曾獲得「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或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平均數得分最高之公立國民中學16位校長,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了解臺灣地區的公立國民中學校長運用知識領導、學習社群以提高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等相關問題之意見。
根據研究結果,獲致以下主要結論:
一、問卷調查部份
(一)目前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現況均達「中度表現」。
(二)校長性別、服務年資、學歷與學校地區、學校規模在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上具有顯著差異。
(三)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對「整體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及「環境設備創新經營效能」、「資源運用創新經營效能」層面具有交互作用存在。
(四)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三者,兩兩之間均存在高度正相關。
(五)「學習取向領導」、「分享評估機制」、「資源協助」、「目標願景」、「合作學習」層面對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整體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具有高度預測力。
(六)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關係結構模式獲得支持。
(七)臺灣地區國民中學學習社群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有顯著直接效果。
二、訪談部份
(一)校長的「專業能力」、「良好品德操守」、「營造溫馨優質教學環境」與「多元分享評估管道」是實施校長知識領導的最佳模式。
(二)「明確的」目標願景、「主題式」合作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與「多方的」引進資源是學校學習社群中所期盼。
(三)「善用科技」、「充分授權」、「優秀的行政與教學團隊」是提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要素。
(四)「教育經費不足」、「教師專業能力不夠」、「家長過度干預校務」及「升學主義作祟」等因素是目前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阻力。
(五)「危機管理」、「人際關係」、「實務經驗的分享」、「情緒管理」、「法律知識」、「營繕工程」、「企管」、「創造力」、「英文」和「電腦能力」和「體能訓練」等課程列入校長培育中心的重要課程。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俾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校長培訓中心、現任國民中學校長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知識領導、學習社群、學校創新經營效能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difference and its rel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Taiwan.
This study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earcher designs questionnair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innovation management. The sampling strategy of a multi-stage sampling method in two stages is adopted. Participants are 3,760 educational personnel (including principals, directors, team-leaders, and teacher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from 348schools , 23 counties in Taiwan. The effective sums of returning schools and questionnaires are 310 schools and 2,924 educational personnel. The researcher takes school as analysis unit and uses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process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interview, the purposing sampling method is adopted. A semi-interview is conducted by 16 excllent principal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o explore related issures about this study.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makes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Questionnaire survey
(1)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ll reach to the middle degree.
(2)Principal’s gender, seniority, education degree, school location, and siz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3)The interac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community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whol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environment equipment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and resource-utilized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4)There are high-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5)The dimensions including “learning-orientation leadership”, sharing-evaluation mechanism”, “resource assistance”, “purposive vision”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 have high predicability to effectiveness of the whole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6)The assessment of proper fit is supported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7)There are significant and direct effects between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2. Interview
(1)Principals’ professional ability, good conduct, building warm and excellent teaching environments, and multi-sharing evaluation are the best models to practice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2)Clear vision, project-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nice interpersonal action, and multi-way resources are expected in the learning community at school.
(3)Making use of technology, full empowerment, excellent administration and teaching teams are vital factor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4)Deficient education funding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parents’ over- intervention, credentialism are obstacles to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Taiwan.
(5)Crisis manage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actical experience sharing, emotion management, law knowledge, engineering, MBA, creativity, computing ability,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need adding to courses in the principal preparation center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i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ed institutions, principal preparation centers, principal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一、中文部分
丁導民(2002)。企業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new window
王世璋(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王如哲、黃月純譯(2004)。教育的知識管理(E.Sallis and G. Jones原著)。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等人譯(2004)。教育行政研究手冊(Joseph Murphy,Karen Seashore Louis 原著)。臺北市:心理。
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2004)。InnoSchool 2007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臺北市:中華創意發展協會。
朱沛(1994)。組織之環境、策略、文化、結構及效能之關係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何文純(2007)。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杜正勝(2005)。創意台灣、全球佈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教育部。
余民寧(199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三民。
吳心怡(1996)。企業再造的人力資源管理變革。2007年2月14日,取自http: //web.ed.ntnu.edu.tw/%7Eminfei/article/article(schooladmin)-10.htm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吳昌期(2006)。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組織學習與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99-114。new window
吳明隆(2007)。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思達(2000)。高職學校全面品質管理系統建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吳培源(1994)。臺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林天祐(1994)。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3,1-28。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知識經濟、知識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37,100-101。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黃旭鈞、高家斌、賴協志、林佳宜、陳亮君(2006)。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模式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2413-H-133-003),未出版。new window
吳清山、黃旭鈞、高家斌、賴協志、林佳宜、陳亮君(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量表之建構與運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2413-H-133-005),未出版。
吳清山、賴協志(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之研究:角色知覺與踐行。教育與心理研究,30(2),1-31。new window
吳清山、賴協志(2009)。知識領導:理論與研究(Knowledge leadership :theory and research)。臺北市:高等。
吳博仁(1994)。全方位品質管理(TQM)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瑞娥(2004)。國民小學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李雅琪(2005)。社群運作機制與知識管理導入績效關係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汪宗明(2006)。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桃園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文欽(2005)。教育研究方法概論。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阮志偉(2007)。臺中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參與實務社群之程度、工作滿意與行政效能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文川 (2005)。在數學探究學習社群的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天祐(2000)。教育行政革新。臺北市:心理。new window
林天祐(2003)。教導型組織─創造教育永續成功的發動機。教育資料與研究,23,61-64。new window
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旭霓(2004)。校園中的數學研究社群-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佳慧(2000)。組織內部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機制關係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明地(2004)。我國學校領導研究的現況與未來發展重點。學校行政雙月刊,33,1-9。
林信志(2006)。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林建棕(2006)。一所百年老校活化創新~永續校園經營之個案研究。臺北巿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思伶、蔡進雄(2004)。從科層體制到學習社群:建構活躍的教師學習社群。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之「第三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縣,頁29-44。
林紀慧(1999)。電腦超媒體學習環境與國小學科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44,2-12。new window
林虹妙(2005)。臺北巿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峻民(2002)。企業實務社群發展之探討-以V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海清(2006)。知識經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林清山(1999)。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黃秋鑾、顏如芳、鄧珮秀(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四縣市為例(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6-2413-H-152-002),未出版。new window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黃秋鑾、顏如芳、鄧珮秀(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四縣市為例。載於澳門大學11月22-27日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系列研討會-課程與教學改進」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97-198。new window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顏如芳、汪宗明(200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風格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三縣市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3-2413-H-152-003),未出版。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顏如芳、黃秋鑾、鄧珮秀(2007)。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三縣市為例。載於澳門大學3月30-4月1日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教師教育」。頁206-222。new window
林新發、王秀玲、汪宗明、顏如芳、仲秀蓮(2006)。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知識延續管理對學校創新經營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三縣市為例。載於澳門大學4月29-30日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3-91。new window
林新發、黃秋鑾(2007)。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探討─文獻分析與評述。載於北京教育學院8月10-13日舉辦之「首屆教師培訓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暨第12屆中美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58-159。
林筱瑩(2003)。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如美(譯)(2003)。John P. Kotter著。領導人的變革法則-組織轉型成功八步驟。臺北市:天下遠見。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臺北市:師大書苑。
邱貴發、鍾邦友(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臺灣教育,510, 23-29。
姜智武(2001)。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柳雅梅(譯)(2006)。Sylvia M. Roberts & Eunice Z. Pruitt著。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臺北市:心理。
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6,4-18。new window
容淑華(2004)。教育劇場是學習社群的典範?。美育雙月刊,142,70-77。
徐昌男(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瑞霞(2006)。臺北縣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市:五南。
高淑真(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義展(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涂家彰(2002)。淺談「學習社群」的基本概念。高縣文教,34,45-50。
張世忠(2002)。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光正、呂鴻德(2000)。知識經濟時代的領袖特質。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路(頁97-98)。臺北市:文化。
張怡貞、簡淑貞(1998)。校園數學步道在啟蒙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64,10-24。new window
張明輝(2002)。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41,10-12。new window
張明輝(2003)。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市:學富。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new window
張萬助(2002)。全面品質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德銳(1994)。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241-284)。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張湘瑜(2008)。運用學習社群及知識管理建構學習型組織實施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市:復文。new window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95學年度各級學校數分布概況。2007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1a.htm?open
許世卿(2001)。中國式領導行為模式在我國製造業之應用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new window
許凱雯(2004)。企業實務社群與知識管理成效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郭進隆(譯)(1994)。Senge原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市:天下文化。
陳木金(1996)。「教與學」的另一種原理─認知學徒制。教育研究雙月刊,45,46-53。new window
陳向明(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陳佳秀(2007)。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知識分享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地區中部三縣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家聲(1998)。二十一世紀人力資源管理發展趨勢。2007年2月13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7Eminfei/article/article(schooladmin)-10.htm
陳師榕(199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全面品質管理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瑜沂(2007)。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知能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曉媚(2004)。組織中知識分享行為之因果關係研究─從實務社群之信任機制觀點切入。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麗惠(2006)。學習社群應用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家禎 (2004)。實務社群之創新績效研究-以研發部門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熊召弟(1996)。真實的科學認知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9,3-12。new window
傅凱鍵(2004)。組織氛圍、實務社群、員工滿意度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彭如婉(1998)。從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435-450。new window
彭永裕(2007)。組織學習、知識分享、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關聯性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60-72。new window
黃昆輝(199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臺北市:五南。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芳銘、楊金寶(2002)。國中生家庭階級影響偏差行為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7(2),203-230。new window
黃清海(1993)。國民小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淑婷(2008)。知識生態、知識管理風格對實務社群績效效果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誌坤(1999)。全面品質管理在國民小學班級經營適用性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瓊香(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韻如(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麗美(2004)。國立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黃懿嬌(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永年(2002)。數位領導之研究。T&D飛訊,3,1-12。
楊宗明(1998)。嘉義市公、私立中小學實施全面質管理可行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振富(譯)(2002)。第五項修練:學習型學校。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深耕(2001)。學校成為學習社群的發展途徑。師友月刊,407,40-43。
楊靜宜(2006)。高科技產業知識領導、員工知識活動行為與學習成效關係模式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葛樹人(1991)。心理測驗學。臺北市:桂冠。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new window
廖勝能(2001)。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new window
廖進安(2002)。國民中小學行政人員運用知識經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肇弘(2001)。善用知識社群加速企業創新。管理雜誌,328,114-117。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new window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臺北市:商業週刊。(原著出版年:1999年)
劉春芳(2006)。臺北縣國民中學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劉富明(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團隊組織運作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樂為良(譯)(1999)。數位神經系統─與思想等快的明日世界(Gates,B.原著)。臺北市:商周。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
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new window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new window
蔡舜玉、丁惠民(譯)(2002)。社群行銷:加速成長、減低風險、提高忠誠度的網路商業社群。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2年)
蔡進雄(2003)。學校行政與教學研究。高雄市:復文。new window
鄭福妹(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臺北市:心理。new window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薛淑芬(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文全(1993)。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家駒(1996)。全面優質管理。臺北市:周知文化。
謝傳崇(2007)。以平衡計分卡理念建構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謝曜謙(2004)。實務社群運作下的知識分享機制-以日月光半導體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韓經綸(譯)(1994)。組織行為導論(Richard M. Steers原著)。臺北市:五南。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5-52。new window
顏童文(2007)。國民小學組織動態能耐、組織健康氣候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魏秋宜(1998)。組織創造力理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魏惠娟(1998)。學習型組織的迷思與省思。成人教育,43,35-43。
蘇冠華(2000)。組織創造力之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lberta(2006).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An Exploration. Alberta Education, Alberta,Canada.
Argyris, C.(1993). Education for leading-learning.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1(3), 5-17.
Badaracco, J.(1991). Knowledge Link: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ress.
Bagozzi, R. P.,& Yi,Y. (1988).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9-94.
Barth, R. S.(1990). Improving schools from withi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Brown, A. L.,& Campione, J.C.(1994). Guided discovery in a community of learners.In K.McGilly(Ed.), Classroom lessons: Integrating cognitive theory and classroom practice(p. 229-272).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radford Books.
Brown, J.S.,Collins, A., & Duguid, P.(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1), 32-42.
Campbell, J. & Oliver, M. (1996). Understanding our past ,changing our future. NY: International Thomson.
Cavaleri, S., Seivert, S., & Lee, L. W.(2005). Knowledge leadership: The art and science of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 London, Elsvier Butterworth Heinemann.
Carmines, E. G., & Zeller,R. A.(1979).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 Newbury Park, CA:Sage.
Cohen,. J.(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 E.(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L. B. Resnick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s: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Hillsdale. NJ: Erlbaum.
Crosby, P. B.(1984). Quality without tears. Singapore:McGraw-Hill.
Deming, W. E.(1986). Out of crisis. Melbourne Sydne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ming, W.E.(1993). The new economics for industry,government,education . Cambridge: MIT Press.
Drucker, P.(2000).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Y: Harper Business.
Giselle, O.(2004). Develop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through teacher expertise. CA: Corwin press.
Gordon, J.(1996). Organization behavior. NY: Prentice-Hall.
Grouws, D. A.(1988).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on effectives mathematics teaching. NY: Columbia.
Hair, J. F., Anderson, R.F., Tatham, R.L. & Black, W. C.(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NJ: Prentice Hall Inc.
Hewlett, R.(2006). The cognitive leader: Building winn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knowledge leadership. Lanham, Maryland: Ro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Holsapple, C. W.,& Singh, M.(2001).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77-98.
Holsapple, C. W.(2004).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don: Springer.
Hord, S.(2004).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 overview. In Hord S.M.(Eds.). Leari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 1-14).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rd, S.(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 What are they and why are they Important? Retrieved Nov 18, 2006, from http://www.sedl.org/pubs /index.cgi? l= item&id=cha35
John, S.& Patricia, A. H.(2000). Knowledge diffusion through strategic communitie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63, 60-80.
Kline, R. B.(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Y: The Guilford Press.
Kruse, S. D., Louis, K. S.,& Bryk, A.(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S.Louis & S.D.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p. 23-42).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Lakshman, C.(2005). Top executive knowledge leadership: Managing knowledge to lead change at general electric.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5(5),429 – 446.
Lave, J.& Wenger, E.(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Louis, K. S., Marks, H. M. &Kruse, S.(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restructuring school.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3(4), 757-798
Madaus, G. F., Airasian, P. W.& Kellanghan,T.(1980). School effectiveness: 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Morley, L.,& Rassool, N.(1999). School effectiveness: Fracturing the discourse. London: Falmer Press.
Myers, C. B.,& Simpson, D. J.(1998). Re-creating schools: Places where everyone learns and likes i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Nonaka, I.,& Takeuchi, H.(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kin,I.(2000).Learning community 2000. Retrieved: March, 5, 2007, From: http://www.pekin.net/pekin 108/lc2000/index.html
Quinn, J. B., Anderson, P., & Sydney, F.(1996). “Leveraging Intellect.”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0(3), 7-27
Roberts, M. S. & Pruitt, Z. E.(2003).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Romig, D.(2002). Side-by-side leadership. NY: CRC.
Sallis, E.,& Jones, G.(2002).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Enhancing learning &education. London:Kogan Page.
Schussler, D. L.(2003). Schools as learning communities: Unpacking the concept.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13, 498-528.
Senge, P. 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Currency Doubleday .
Sergiovanni, T. J.(1994). 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rgiovanni, T. J.(2000). 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me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ergiovanni, T. J.(2002). Leadership: What’s in it for school ? NY: Routledge.
Skyrme, D.(2000).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 From management to leadership.InD.Morey,& B.Thuraisingham,(Eds.).Knowledge management: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Work. Cambridge,MA: MIT Press,.
Slivan, E.(1986). Motivation in social constuctivist theory.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1(3), 209-233.
Speck, M.(1999). The principalship: Building a learning communit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Strike, K. A.(1999). Can schools be communities ?The tension between shared values and inclusion. Educational Adminstration Quarterly, 35(1), 46-70.
Tichy, N. M.,& Cohen, E.(1997). The leadership engine: How winning companies build leaders at every level. NY: Harper Business.
Viitala, R.(2004). Toward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5(5/6), 528-544.
Wenger, E.(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England University Press.
Wenger, E., McDermott, R.& Snyder, W. M.(2002). 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Westheimer, J.(1998). Among schoolteachers: Community, autonomy, and ideology in teachers' w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olfendale, S.(2000). Assessing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NY: Cassel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