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地區地方教育視導對學校組織效能影響之研究-以績效責任觀點
作者:蔡明學
作者(外文):Tsai Ming Hsueh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鄭崇趁
何福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教育視導學校組織效能績效責任supervisionthe efficiency of school organizationsaccountabil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6
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地區地方教育視導對學校組織效能的影響,並融入績效責任的觀點加以探究。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台灣地區地方教育視導之實施現況。
二、了解台灣地區學校組織效能之現況。
三、了解台灣地區地方教育視導對學校組織效能的影響。
四、研擬具體改善地方教育視導工作之策略,作為提升學校組織效能之方法,並將結果提供教育行政機關之參考。
本研究在實施正式問卷調查時,採「多階段抽樣」(multistage sampling)方式進行抽樣,以縣市地區作為分層的依據,分別依北、中、南、東四個地區占臺灣地區學校總數的比例,決定每個地區要取樣的學校數。本研究總計發出1,400份問卷,回收1,001份問卷,回收率為71.5%。扣除填答不全超過5題者或呈固定反應者87份,共得有效問卷計91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65.28%。
本研究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等方法進行驗證各項假設,本研究結論計有六項:研究結論如下:
一、績效責任制度應用於地方教育視導與學校,可合理規範工作內容,並提升組織效能
二、視導人員專業養成與增能有助於視導績效提升
三、任教階段為國小、教師學歷在研究所以上、每年接受視導時數在21-49小時,服務學校曾獲得特殊獎項、班級學生數在15人以下、學校區位在都市地區,此類型條件下,則屬於高視導績效與高組織效能之學校特徵。
四、地方教育視導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密切,且視導運作是增進學校組織效能主要因素
五、地方教育視導與學校組織效能有正向結構關係及有良好的適配度
六、地方教育視導可有效增進學校組織效能,獲得證實
綜合上述的研究結論,本研究對於教育行政機關、縣市督學,以及未來研究發展提出下列建議:
壹、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主任督學暨課長遴用資格參考標準應重新修訂
二、縣市督學納入教育人員
三、地方教育視導應結合國教輔導團建構教學輔導網絡
四、妥善規劃視導人員職前訓練課程
五、委託專職單位進行視導人員培訓
貳、對縣市督學之建議
一、地方教育視導應加強國中、小型學校與偏遠地區等類型學校之訪視工作
二、學校檢控案處理應具備控管機制
三、每校每年接受視導時數應在11小時以上,達21-49小時更佳
四、妥善執行「視導運作」內容亦可增進學校效能
參、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視導人員編制應有妥適的計算
二、對於視導人員職前與增能進修課程應有妥善的設計與規劃
三、教育視導法應包含視導組織法制化與視導行動法制化之內容
This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supervis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school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from the accountability perspective and designing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supervision as a mean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school organizations.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adopted multistage sampling. The total number of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as 914, and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return rate was 65.28%.
In this study, the hypotheses were verified by descriptive analysis, one-way ANOVA, canonical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system can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school organizations and that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supervis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school organizations. Particular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and high organization efficiency were identified: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high qualifications (Masters Degree or above), receiving 21 to 49 supervision hours every year, receiving special awards, the number of class students below 15, and the urban school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criteria of local inspectors should be revised and that he local education inspectors should be trained by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Furthermore, the education supervision should strength the visit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small-size schools and remote schools. Each school should receive supervision more than 11 hours every year, and 21 to 49 hours may be ideal.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quota of education supervisors should be calculated appropriately. Second, the training program or in-service courses of education inspectors should be designed with care. Third, the regulation of education supervision should include the legalization of supervision organizations and supervision actions.
中文部份
MBA智庫百科(2009)。末位淘汰制。檢索日期:2009.5.25.取自http://wiki.mbalib.com/w/index.php?title=%E6%9C%AB%E4%BD%8D%E6%B7%98%E6%B1%B0%E5%88%B6&variant=zh-tw
古博文(1999)。英國教育視導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組織發展策略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江岷欽(2003)。組織變革與組織創新:組織再造與組織學習之觀點分析。T&D 飛訊第九期,頁1-15。
江書良(2006)。完全中學學校績效責任指標及學校績效責任報告卡之建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行政院法規委員會(2005)。行政機關法制作業實務。臺北市:行政院法規委員會編印。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政府績效評估。臺北市:紅螞蟻圖書經銷。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福田(2006)。論校長-知識經濟時代的品格觀。臺北市:高等教育。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臺北市:高等教育。
余秋雨(1994)。一個王朝的背影。刊載於文明的碎片。臺北市:春風文藝。
吳子(戰國)。圖國。檢索日期:2009.03.10。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90%B3%E5%AD%90。
吳典樺、蘇弘誠(2006)。運用平衡計分卡策略地圖改善技職校院的教育績效。航空技術學院學報,5(1),頁153。
吳品清譯(2003)。平衡計分卡實戰指南。臺北市:遠擎。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1980)。行政學(上)(下)冊。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分析。臺北: 五南。
吳明清(1993)。教育評鑑在教育決策的應用-一個概念架構的說明。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鑑(頁133-144)。臺北市:南宏。new window
吳秉恩(2004)。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定位與功能轉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4(3),1-27。new window
吳勁甫(2008)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行政組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吳培源(1994)。臺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吳培源(1999)。英國教育視導制度。高雄市:復文。
吳培源(2004)。教學視導-觀念、知能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吳清山(1998)。學校組織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評鑑專輯,29,1-26。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1)。教育名詞—績效責任。教育研究月刊,83,139-140。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6)。教育績效。教育研究月刊,152,51-52。new window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1993)。精緻教育的理念-再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陳美玉、楊振昇、顏國樑(2001)。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吳堯峰(1988)。民政議事工作辭典。臺北市:五南。
吳齊殷譯(1999)。量表發展: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弘智文化。
呂木琳(2002)。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市: 五南。
李安麗(2000)。不同國籍企業績效管理制度與成效之比較研究─以資訊電子業之美商、日商與臺商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芝安(2001)。英國學校視導制度之研究--以教育標準署之學校視導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長貴(1997)。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臺北市:華泰。
李彥儀、李金玲( 2002)。從績效管理觀點談技專校院未來發展。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67,20-25。
李咏吟、張新仁、潘慧玲、許殷宏(1998)。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效能縱貫研究。教育研究資訊,6(3),1-25。new window
周崇儒(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林山田(1982)。社會問題與法制現況。臺北市:三民。
林金福(1992)。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春燕(2000)。作業流程管理、組織結構調整、人力資源運作及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五區國稅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逸青(2002)。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組織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林新發(1980)。我國工業專科學校校長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林新發、林上渝(2004)。高中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刊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評鑑專輯,29,頁139-168。new window
林碧真(2003)。地方政府教育視導人員專業素養與視導功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兆偉(1993)。美國教育改革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邱錦昌(1995)。教育視導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邱錦昌(1996)。中等學校教育視導工作與績效評估績效評鑑之研究。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委託專案研究計畫。
邱錦昌(1998)。師資培育教育實習制度之探討。刊載於淡江大學主辦迎接二十一世紀師資培育-教師專業知能的省思研討會論文集。new window
邱錦昌(1999)。我國教育視導制度改進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邱錦昌(2001)。教育視導與學校組織效能。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邱錦昌(2003)。教育視導與學校組織效能。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邱錦昌、陳清溪、蔡明學(2006)。各縣市教育視導績效評鑑指標與量表建構之研究。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委託專案研究計畫。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姜麗娟(1993)。由視導與評鑑異同的探討-兼談中小學校長於教學視導中的角色與任務。現代教育,31,頁84-90。
柯份(2007)。指標系統。刊載於臺北縣卓越學校經營手冊-指標系統。臺北:臺北縣中小學校長協會。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唐興華(2008)。我國地方教育視導人員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以北部五縣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邦正(1966)。教育視導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佳銘(1993)。多國企業之特徵與績效評估方式關係之研究—臺灣地區之實證。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慧潔(2003)。法國教育視導組織與人員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桂竹英(2004)。平衡計分卡運用於軍事院校校務發展績效衡量之研究-以空軍軍官學校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2000)。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秦夢群、吳政達(2006)。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行政績效責任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出版。new window
袁芳煌(2002)。工作評估、績效管理與薪資管理之關係應用於實務之研究-以國內製造業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06)。PDCA環與回饋控制系統。檢索日期:98.06.24。取自於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analysis/pat_A027.htm
馬英九、蕭萬長(2008)。馬英九、蕭萬長的教育政策--對臺灣新世代的教育承諾。檢索日期:2008.08.23。取自於http://www.kmtwin.org.tw/cdata.asp?id=13&page=3。
馬廣亨譯(1975)。教育績效責任之基本理論與實施方法。臺中:臺灣省教育廳編印。
張正霖(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教育,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妗如、陳繁興(2007)。地方教育視導模式之探討。菁莪季刊,19(3),頁2-9。
張明輝(1996)。改進中小學教育視導的相關課題。教改通訊第21期,頁27-29。
張明輝(1999)。九十年代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43,頁103-137。new window
張清濱(1994)。臺灣省教育視導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張清濱(2005)。教學視導與評鑑。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榮輝、柯份、林國泰、陳崑玉、林美真、柯武宏、曾春榮、邱承宗、張信務、曾秀珠、陳君武、郭豐榮、林素琴、吳正雄(2007)。臺北縣卓越學校經營手冊-指標系統。臺北:臺北縣中小學校長協會。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慶勳(2002a)。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慶勳(2002b)。論文寫作手冊。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6)。各縣市教育局視導工作訪視成果報告。臺中: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8)。我國教育視導工作項目。檢索日期:2008.11.18.取自http://www.tpde.edu.tw/item/5-10.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9)。97學年度各級學校校數。檢索日期:2009.7.1.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0295
梁芳瑋(2004)。縣督學視導理念與實踐經驗之個案研究─以黃正榮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淇銘(2005)。教育未來學與教育核心價值。載於我國教育政策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許士軍(1991)。卓越的臺灣管理模式。臺北市:中華民國管理科學會。
許立一(2002)。行政組織再造之探討。檢索日期:2009.6.10.取自於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R-091-055.htm
許育典(2002)。法制國與教育行政。臺北市:高等教育。
許藤繼(2004)。教學視導人員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正昌、張慶勳(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新學林。
陳正義(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之學校績效責任信念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伯璋、李文富(2009)。課程與教學輔導體系的建構背景與推動現況。研習資訊,26(3),頁1-8。
陳啟榮(2008)。督學來了!教育視導制度的缺失與建議。師友月刊,490,頁41-43。
陳國嘉(1991)。我國民營企業新產品開發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琦瑋譯(2006)。結構與重構。載於張慶勳審訂組織重構-藝術、選擇&領導。臺北:五南。
陳鎮江(1989)。個人屬性,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聯性的研究以加工區管理處儲運中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永裕(2007)。組織學習、知識分享、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關聯性研究。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京慈(2003)。高雄市教育夥伴的橋樑─督學視導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秀琴(2006)。全面品質管理在教育視導上之應用。菁莪季刊,18(2),頁8-13。
黃宗顯(2003)。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頁52-58。new window
黃昆輝(1972)。視導工作新趨勢。師友月刊,65,頁8-12。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版)。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2004)。質性教育評鑑之探討。刊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評鑑專輯,29,頁95-118。new window
黃美芳(2002)。美國學校教育績效責任制及其在我國實施可行性之研究。臺北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黃英忠、曹國雄、黃同圳、張火燦、王秉鈞 (1998)。人力資源發展,臺北市:華泰文化。new window
楊宏宇、卓妙如、宋偉國、吳典樺(2002)。平衡計分卡運用於軍事院校校務發展績效衡量之研究。載於提升軍士專業素養、培育現代優質人力。國軍九十一年度軍事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
楊振昇(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視導制度之反省與展望。教育政策論壇,1(1),頁81-117。new window
楊國賜、蕭芳華、陳清溪、蔡明學(2009)。督學課長職務能力分析與教育訓練課程之設計。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專案研究審查報告。
葉于釧、韓士松(1978)。縣市督學基本能力研究報告。臺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葉連祺(2007)。教育績效。教育研究月刊,164,頁31-32。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2008)。臺北市優質學校指標。檢索日期:2009.02.16.取自於http://tpqs.tp.edu.tw/comm/index.aspx?S=YER20090108101428X63
劉仲成(2004)。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學校專業發展與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劉春榮(2004)。教育評鑑方案之建構。刊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評鑑專輯,29,頁119-138。new window
劉慶仁(2000)。小班教學:從美國經驗談起。美國教育新知選輯,5,頁37-65。
劉鎮寧(2004)。國民中小學學習型學校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潘慧玲(1999)。學校組織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教育研究集刊,43,頁77-102。
蔡秀卿(2003)。現代國家與行政法。臺北:學林。new window
蔡明學(2008)。地方教育視導工作理念與實務的差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197-222。new window
蔡淑女(2004)。我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視導工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崇趁(1998)。教育計畫與評鑑。臺北:心理。
鄭崇趁(2006)。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及實施方式研究。臺北:心理。new window
鄭崇趁(2007)。卓越學校的理論基礎。刊載於臺北縣卓越學校經營手冊-指標系統。臺北:臺北縣中小學校長協會。
鄭燕祥(2006)。教育範式轉變:效能保證。臺北:高等教育。new window
謝文全(1984)。教育行政理論與實際。臺北:文景。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
謝傳崇(2001)。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傳崇(2006)。平衡計分卡理念建構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謝藝娟(1991)。臺灣省縣市督學工作滿足感之研究-由激勵保健因素來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建忠(1994)。績效需求評估。臺北:五南。
羅光華(2003)。國民小學教育視導取向與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育行政班碩士論文,臺北。
羅英豪(2000)。國民中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錦麗(2004)。展望我國教育評鑑專業之發展。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英文部份
Alfonso,R. J., Gerald R. F. & Richard. F. N.(1981).Insturctional Supervision-A behavior system. Boston: Allyn & Bacon,Inc.
Alkin, F.(1990).Debates 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Brighouse, T. & Moon, B. (1995). School Inspection.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Burton,W. H. & Leo J. B.(1955). Supervision- A Social Process, 3rd ed.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Carroll, S. J., & Sceneier, C. E. (1982).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review systems. New York: Foresman & Company.
Cheng, Y. 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 Washington, DC: The Falmer Press.
Cogan, M. (1973). Clinical Supervis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 , 211-220.
Creemers, B. P. M. & Kyriakides, L. (2006).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pproaches to modeling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a dynamic model.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7(3), 347-366.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1998)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standards-based accountability system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419275), 25-26.
Eye,G. G., Lanore A. Netzer. (1965). Supervision of Instruction- A Phase of Administration. N.Y.Haper and Row, Publishers.
Glatthorn, A. A. (1997). Differentiated Supervision (2nd ed.). Alexandria, Virgini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Glickman, C. D. (1995). Supervision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Allyn & Bacon.
Glickman, C. D., Gordon, S. P. & Ross-Gordon, J. M. (2007). Supervision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7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Goldhammer, R. (1969). Clinical Supervision: Special Methods for the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oldhammer, R., Anderson, R. H. & Krajewski, R. J. (1993). Clinical Supervision: Special Methods for the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3rd ed.). Orlando, Fl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Grayson, L. P. (2004). An example: A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a private school. Balanced Scorecard Institute. Retrieved Aug. 18, 2005, from : http://balancedscorecard.org/files/oak_knol l_academy_example.pdf.
Gredler, M. E.(1996).Program evaluation. Englewood, NJ:Prentice-Hall.
Guth, G. J. A.,Holtzman, D. J., Schneider, S. A., Carlos, L., Smith, J. R., Hayward, G.C. & Calvo, N. (1999).Evaluation of California’s Standards Based Accountability System: FinalReport November 1999. Figure 3.2(p.18), by. Retrieved January 28, 2008, fromhttp://web.wested.org/online_pubs/accountability/index.htm
Guthrie, J.W.&Reed, R.J.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Effective leadership for American education (2nd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Haddad, K. M. (1999).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for improving finance education. 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spring/summer, 92-101. Retrieved Aug. 25, 2005, from http://207.36.165.114/jaf/fpess999.pdf.
Harris, B.M., Mond, B.J., McIntyre,K.E,&Long,D.R.(1992).Pearsonnel administration in educadtion: Leadership for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3rd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
Harris,B.M.(1985).Supervisory Behavior in Education. N.J.:Prentice Hall
Hopper, S. (2003). The effects of persistence and small group interaction during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 , 211-220.
House, E. R.(1993). Proffessional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In Walberg, H. J.,& Haertal, G.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xford: Pergamon.
Hoy, W.K. & Miskel ,C.G.(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roy, Research, and Practice, (5th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Hoy, W.K. & Miskel ,C.G.(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ro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Kaplan, R. S. & Norton, D. P. (2004). Having trouble with your strategy? Then map i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p.167-176.
Karathanos, D. & Karathanos, P. (2005). Apply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March-April, p.222-230.
Kast, F. E. & Rosenzweig, J. E. (1985). Organization & management: A systems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9th ed). N. Y.: McGraw Hill.
Madaus,G.F.Airasian,P.W,& Kellaghan,T.(1980).School effectiveness: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N.Y.:McGraw-Hill Book Company.
Morley,L. & Rassool,N.(1999).School effectiveness:Fracturing the discourse. London:Falmer.
Mortimore, P. and MacBeath, J.(2003).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In M. Preedy, R. Glatter and C. Wise(Eds.). Strategic leadership and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Mortimore,P.(1987).School examination results in ILEA.London,Inner London Education Authority.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2003).Inspecting schools: Framework for inspecting schools. London:Author.
Purkey,S.C.& Smith,M.S.(1983).Effective schools:A review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427-452.
Radnor, A(1996) Local educational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and democracy in the UK: Paper given to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10-11). Retrieved January 28, 2008, fromhttp://web.wested.org/online_pubs/accountability/index.htm
Reid,K.,Hopkins,D.& Holly,P.(1987).Towards the effective school:Basil Black -well.Oxford,England.
Ruekert, R. W., Walker, O. C. & Roering, K. J. (1985). ‘The Organization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A Contingency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49,13-25.
Scheerens, J., & Bosker, R. J. (1997).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Scheerens,J.(1992).Effective schooling 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Cassell.
Scriven, M.(2003).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atheory. In T. Kellaghan, D. L.S
Scriven, M.(2005).The logic and methodology of checklist.Retrived on August 15,2006,from http://www.wmich.edu/evalcr/checklists/papers/logic&methodology-oct05.pdf
Sergiovanni, T. J. & Starratt, R. J. (2002). Supervision: A redefinition (7th ed.). N. Y.: McGraw-Hill.
Smith,M.L.(2000). Validity and accountability in high-stakes test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1(5), 334-345.
Stecher, B.M. & Davis, W.A.(1987).How to focus an evaluation. CA,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Stufflebeam, D. L. (1971). The relevance of the CIPP model for educational account abi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5(1), 19-25.
Stufflebeam, D. L. (1983). 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F. Madaus, M. S.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eds). Evalua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Boston: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Stufflebeam, D. L. (2003).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T. Kellaghan & D. L. Stufflebeam(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pp. 31-62).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Stufflebeam, D. L.(2000).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D. L. Stufflebeam, G. E. Madaus, & T. Kellaghan(Eds.),Evalua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279-318).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tufflebeam, D.L.(2001). Evaluation checklists: Practical tools for guiding and judging evalu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2(1). 71-79.
Taylor, F. W. (1992). Scientific Management. In J. M. Shafritz & A. C. Hyde (Eds.),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3rd Ed.) (29-32). Pacific Grove, C. A.: Book/Cole Publishing Company.
Tschan, F. (2002). Ideal cycles of communication (or cognitions) in triads, dyads, and individuals. Small Group Research, 33(6) , 615-643
Viadero, D. (2001). Smaller classes in L.A. seem lifting test scores, especially among poor. Education Week. Retrived December6 2004, from 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DH/2001/0310E.pPDF
Weber, M. (1992). Bureaucracy. In J. M. Shafritz & A. C. Hyde (Eds.), Classic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3rd Ed.) (248-268). Pacific Grove, C. A.: Book/Cole Publishing Company.
Young,D.J.(1998).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 :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2 151).
Yuchtman,E.&Seashore,S.E.(1967).A system resource a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2,891-903.
Zielinski W. (2005).IC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higher education: applying value chain model and balanced scorecard for university. Retrieved Feb.10, 2006, from http://www.mc.manchester. ac.uk/eunis2005/medialibrary/papers/paper176.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