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小優良教師素質指標建構與實證之研究
作者:葉蕙芬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吳清基
梁雲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國小優良教師教師素質指標焦點團體座談得懷術excellent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teachers’ qualityindicatorsfocus group dialoguedelphi techniqu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5)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7
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套適用於我國的「國小優良教師素質之指標」,再依據所建構的指標,探討當前國小教師素質現況,分析不同個人變項與環境變項的教師,在本指標的教師知覺差異情形,據以提供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作為未來有效評估國小優良教師之參考。
為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研究經過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兩階段的研究歷程。
在指標建構階段,先透過文獻探討有關理論,接著以焦點團體座談及德懷術做為主要研究方法。經由分析及歸納所蒐集之文獻、實施焦點團體座談後,擬定「國小優良教師素質之指標」初步架構,並據此編製出第一回德懷術調查問卷,接著透過德懷術實施過程,徵詢各專家學者對各項「國小優良教師素質之指標」的重要程度評定與意見,並逐步尋求共識。
在實證分析階段,主要是以當前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並採用問卷調查法作為研究方法。以第一階段所建構完成之指標內容為依據,自編「國民小學教師素質指標架構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共計抽樣人數為300人,有效問卷240份。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處理。獲得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所建構出一套「國小優良教師素質之指標」,共分為五大向度、22個層面、84個細目,其中五大向度,包括「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道德」、「人格特質」、「通識素養」。
二、在本指標中,三類教師中之優良教師(第一類),知覺符合程度最高;輔導團教師(第二類)其次;一般教師(第三類)再其次,但相差不大。不同類別之教師在本指標各向度,知覺符合程度有差異。優良教師在本指標之「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人格特質」等向度,知覺符合程度高於一般教師,然與輔導團教師則差異不大。
三、不同性別之教師,在本指標的各個層面,知覺符合程度沒有顯著差異,唯有在「相關行政運作的能力」層面,知覺有所差異情形。
四、不同服務年資之教師,本指標各向度,知覺符合程度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學歷之教師,在本指標各向度,知覺符合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在本指標之「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通識素養」等向度,知覺符合程度有顯著差異。
七、不同地區的教師在本指標各向度,知覺符合程度有顯著差異。北區教師知覺符合程度高於其他地區的教師。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最後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a set of indicators of excellent teachers’ quality in primary schools. Based on these indicators, the researcher also explored the quality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This study also aimed to provid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with criteria on evaluating the primary school’s excellent teachers.
To reach this purpose, thi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indicators construction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indicators construction stage included primarily bibliographic review, then focus group dialogue and delphi technique were employed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consensus of the expert group.
After analyzing and inducing the various indicators from above-mentioned bibliography and focus group dialogue, a set of “Indicators of Excellent Teachers’ Quality in Primary Schools”(reference version) were hence set up, and served as the basis to compile questionnaire for delphi technique survey.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delphi technique, opinions and ideas on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the indicators of the primary school’s excellent teachers’ reached a common consensus from experts and specialists.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tage, the researcher chose three typ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s the respondents, and conducted wit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amples were 300, and 240 of the distributed copies were returned as valid.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 way ANOVA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question in accordance to the study purpose were as follows:
1. Through above research procedure, this study built up a set of “Indicators of Excellent Teachers’ Quality in Primary Schools”, which included 5 dimensions, 22 items, and 84 criteria, with importance of high degree. The five dimensions wer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professional morals”, “personality” and “general literacy”.
2. The perception between the excellent teachers and the general teachers were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on the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personality”, while the perception between the excellent teachers and the teache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were different insignificantly.
3.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on perception were different insignificantly on each item, except for “competence of relevant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4.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years of service on perception were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on each dimension.
5.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n perception were different insignificantly on each dimension.
6. Teachers in schools with different sizes on perception were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on the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general literacy”.
7. Teachers at different districts on perception were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on each dimension.
Based up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to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school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plan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乃仁(1996)。職業學校電機電子群專業及實習科目教師素質指標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保進(2001)。知識經濟時代下的教育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41,17-25。new window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7。new window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詩涵(2007)。我國高職工業類科教師素質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白穗儀(1998)。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一期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伍淑鶯(2004 )。國民小學英語教學評鑑指標之建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1998)。教育革新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4)。提升教師素質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127,5-17。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31。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黃旭均和張正霖(1996)。全面品質教育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5-2413-H-133-006)。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29,66。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師素質。教育資料與研究,36,75。
吳清山、黃美芳和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台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吳清基(1998)。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主編(2004)。精緻教育-台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何福田、羅瑞玉(1996)。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30)。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莉莉(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激勵策略與教師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樹英(譯)(2005)。教育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原作者:Max van Manen)。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李誠主編(2001)。知識經濟的迷思。台北市:天下文化。
李新寶(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欣慧(2006)。教師情緒智慧、教師權能與教師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林清江(1972)。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清江(1998)。教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6,14-21,台北市。
林進財(2001)。國小教師教學效能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市:復文。
林生傳(1994)。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林育妃(2006)。教育改革下國中應予教師專業認知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淑卿(2006)。反思實踐者應有的學習經驗。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師資培育的圖像(175-192)。台北市:心理。
宜蘭縣政府教育局(2007)。宜蘭縣特殊優良教師遴選要點。宜蘭縣:作者。
花蓮縣政府教育局(2007)。花蓮縣特殊優良教師遴選及表揚作業要點。花蓮縣:作者。
柯昕儀(2004)。建構我國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屏東縣政府教育局(2007)。屏東縣立中小學教育奉獻獎遴選要點。屏東縣:作者。
高強華(1989)。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0,113-133。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高義展(200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指標體系的建立及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院學院學報,16(1) ,229-252。new window
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new window
孫志麟(2005)。跨越科層:學校組織對教師自我效能的影響。國立臺北師院學院學報,18(1),29-62。new window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07)。桃園縣中小學暨公(私)立幼稚雅園特珠優良教育專業人員遴選要點。桃園縣:作者。
高雄縣政府教育局(2005)。高雄縣中小學特殊優良教師遴選要點。高雄縣:作者。
徐緯平(2002)。國民小學學校績效責任指標之建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國語日報(1992)。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市:國語日報。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藝術學報,61,221-253。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傅佳嬅(2006)。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素質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張芬芬(1991)。師範生教育實習課程中潛在的課程之人種誌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張春興(1983)。從師大學生的求學心態檢討教師法加強師範生專業精神構想的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6,1-28。new window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德銳(2004)。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4-25)。台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張淳惠(2002)。國中教師角色知覺差距、教學效能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新仁(2005)。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91-130)。台北市:心理。
張定貴(2006)。國民小學行政執行力之研究-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張芬芬(2007)。英國教師評鑑之背景、趨勢與啟示:胡蘿蔔與棒子下的英國老師。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報,28,1-32。new window
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玉霞(1996)。教師專業地位的維護與師資素質的提高。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9,479-486。new window
郭玉霞(1997)。教師的實務知識:一位國民小學出任教師的個案研究。高雄市:復文。new window
郭為藩(2000)。師範大學制度的傳統與蛻變,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檢討(29-50)。台北市:學富文化。
郭丁熒(1994)。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郭丁熒(2003)。教師的多維影像:教師角色之社會學論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2),161-186。new window
郭工賓(2001)。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麗菁(2001)。國小資深教師實務知識與其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以數學科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美玉(2004)。合作發展經驗教師專業實踐理論之研究。師大學報,49(1),123-138。new window
陳彥廷、柳賢(2006)。理論與實務的對話:中學數學實習輔導教師能力指標建構之初探。載於南台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編),2006年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62- 278)。台南市:出版商。
陳奎?(1982)。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經榮(2006)。高中職進修學校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雲霞(譯)(2008)。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原作者:Goodlad, J. I.)。台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2004)
基隆市政府教育局(2007)。基隆市96年度特殊優良教師遴選及表揚實施要點。基隆市:作者。
黃昆輝(1979)。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教育研究集刊,22,89-330。
單文經(主譯)(2002)。革新的課程領導。(原作者:Beane, J. A.)。台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游家政(1996)。得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new window
彭森明(1996)。美國中小學教師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33-44。new window
彭森明、李虎雄、簡茂發(2004)。教師基本素質評量制度之建立與評量工具之設計。2008年3月5日,取自http://www.socialwork. com.hk/article/educate/lk8.htm。new window
雲林縣政府教育局(2007)。雲林縣縣立高中暨公私立各國民中小學特殊優良教師遴選要點。雲林縣:作者。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新竹縣政府教育局(2007)。新竹縣特殊優良教師暨教育行政人員遴選要點。新竹縣:作者。
新竹市政府教育局(2007)。新竹市96年竹塹明志獎一特殊優良教師遴選要點。新竹市:作者。
臺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國民小學教師基本能力研究委員會(1976)。國民小學教師基本能力研究。臺北縣:臺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96學年度特殊優良教師評選及表揚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
臺南縣政府教育局(2007)。臺南縣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卓越獎暨特殊優良教師遴選及獎勵要點。臺南縣:作者。
臺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南市國民中小學暨幼稚園96年度「師鐸獎」遴選作業計畫。臺南市:作者。
臺東縣政府教育局(2005)。臺東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暨幼稚園特殊優良教師及職員工遴選要點。臺東縣:作者。
嘉義縣政府教育局(2007)。嘉義縣國民中小學特殊優良教師遴選要點。嘉義縣:作者。
劉真(1955)。中國的師道。載於台灣商務印書館(主編),辦學與從政論文集(154-167)。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慶仁(1995)。全美各州教育協會一九九五年教育論壇暨年會與會報告。美國教育新知選輯,1,244-248。
劉慶仁(2000)。美國教育改革研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慶仁(2001)。績效責任:美國當前教育改革的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43,30-38。new window
潘文忠(2002)。國民中小學校長專業證照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蔡麗華(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學校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料雙月刊,5(3),14-28。new window
謝建國(2001)。國小實習教師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鍾榮進(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雄、毛連溫、吳清山、吳明清、林來發和黃長司(199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研究。
簡茂發、李琪明主編(2001)。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台北市:學富文化。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師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紅珠(2006)。以學習成就為主的教師效能研究與教師評鑑,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與研究(75-90)。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new window
鐘運淼、林美蓮譯(1986)。教室危機(下)。台北市:業強。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Clarke, D. & Hollingsworth, H. (2001). Elaborating a mod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 947-967.
Coukos-Semmel, E. D. (2002).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es and stralegies used in United States research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Florida.
Darling-Hammond. L. (1988). Policy and professionalism. In L. A. (ed.),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culture in schools. (pp.55-77).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arling-Hammond. L. (2006). Assessing teacher education-The usefulness of multiple measures for assessing program outcom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7(2), 120-138.
Dalkey, N. (1969). The delphi meth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 prepared for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Project Rand, Santa Monica.
Duke, D. L. (1990). Teaching : A introdu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Finn,C.E. (1987).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dicators. Washington, DC :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Gibson, S. & Dembo, M.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igy, 76(4), 569-582.
Glickman, V. (2005). What counts: 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Hewlett, R. (2006). The cognitive leader: Building winn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knowledge leadership. Lanham, MD: Ro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Holsapple, C. W. & Singh, M. (2001).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 77-98.
Hoy, W. K. & Woolfolk, A. E. (1993).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the organizational health of school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3(4), 355-372.
Honoring today’s teachers…making a better tomorrow-one student at a time.(2009). Retrieved January 2, 2009, from http://www. usatoday. com/news/education/2007-teacher-team-form.pdf
Kaggan, S. & Smith, M. S. (1985). Indicator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Education Leadership, 11, 21-24.
Lashway, L. (2001). The new standards and accountability: Will rewards and sanctions, motivate America’s schools to peak performance. Eugene, OR: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Imig,D. G. & Imig, S.R. (2006). The teacher effectiveness movement
—How 80 years of essentialist control have shaped the teacher education profess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7(2), 167-180.
OECD (1992). The OEC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or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Paris: OECD.
Palmer, P.(1998). The courage to teach :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 San Francisco, Calif : Jossey-Bass, Ins.
Rotherham, A.J., Mikuta, J., Freeland, J.(2008). Letter to the next president.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9(3), 242-251.
Schwab, J.J. (1969). 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School Review, 78, 1-23.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hulman, L. & Shulman, J. (2004). How and what teachers learn: a shifting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6(2). 257 -271.
Selwyn, D. (2007). Highly quantified teachers—NCLB and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8(2), 124-137.
Stevenson, J. M. (2000). A new epistemological context for 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public school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7(3), 198-201.
Stern, J. D. (1988). 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Washington,D.C.: Na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al Statistics.
Swanson, J. (2000). What differentiates an excellent teacher from a teacher leader. Retrieved January 3, 2009, from http://www.emis.de/ proceedings/PME28/RR/RR046_Olson.pdf
Thompson D. (2007). Characteristics of a Good Teacher: What it Takes to Make the Grade. Retrieved September 6, 2009, from http: //www.associatedcontent. com/article/381389/characteristics_of_a_ good_teacher_what.html?cat=4
Miser, F. W. (2009.). What it takes be an outstanding teacher? Retrieced January 2, 2009, From http://www.ohioafp.org/pdfs/members/
educator_resources/WhatItTakestoBeanOutstandingTeacher.pdf
Wiig, K. M. (1993). Knowledge managementfoundations: Thinking about thinking-how people and organizalions create, represent, and knowledge. Arlington: Schema.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