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雲林縣國民小學學校特色課程之研究
作者:黃金地
作者(外文):Chin-Ti Huang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何宣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特色課程國民小學層級分析法Distinguished curriculumelementary school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4
台灣近十年來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這使得國民小學階段的學生來源大幅減少。而政府近年來所積極推動國小階段的家長選擇權更進一步激化了國民小學階段教育市場的競爭。由於政府宣稱對於招生不足的國民小學將予以裁撤或整併,乃迫使許多學校採用各種行銷推廣策略來提升招生人數,而特色課程的發展便是學校最廣泛使用的推廣策略之一。
本研究因此想要釐清特色課程最主要的功能和執行困難為何,計算各種功能和困難的相對權重,找出不同種類的特色課程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困難,並了解不同學校利害關係人對於特色課程各方面的看法是否有差異。本研究主要採用層級分析法進行權重的試算,以自編量表來蒐集分析所需資料。
結果顯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專業發展」、以及「豐富學習內容」是特色課程最主要的期望功能,相反的,「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則是特色課程所面臨最大的難題。雖然一般來說,參與研究的學校利害關係人都贊同特色課程有其重要的正面意義,且對學校和學生都可以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研究結果也顯示出不同利害關係人對特色課程的功能和困難存在著很大的歧見,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須重視這些利害關係人間的互相溝通以及共識的形成才能更進一步發揮特色課程的正面效果。
Taiwan’s fertility rate is one of the lowest in the world in the past decades, and this has in turn dramatically shrunk the student recruiting pool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This, accompani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parental choice program, has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al market. As the government mandated that schools failed to recruit enough students would be closed or merged into other schools, many schools has thus referred to a variety of promotional strategies to survive the fierce educational market, and developing distinguished curriculum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trategies adopted by schools.
This research thus endeavored to identify the major func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distinguished curriculum program practiced in Yun-Lin County, to calculate the weight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ach function and problem, to determine the specific functions and problem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stinguished curriculum, and to compare the opinion varieties among different school stakeholder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as adopted as the main calculatio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the weights, and a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for data colle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nhancing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function of the distinguished curriculum, followed by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nriching lesson content”.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perceived by school stakeholders was “students’ lower learning motivation”. Although the distinguished curriculum program in general was beneficial to school and students, it was important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opinion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school stakeholders if the aim is to achieve the full potential of the Distinguished Curriculum Program.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卜存柔(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學校特色知覺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北。
內政部統計處(2010)。98 年嬰兒出生狀況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9日網址: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3829&;page=3
王民珍(2008)。英國專門重點中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研究所,南投。
王淑珍(2012)。探討雲林縣轉型優質特色課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雲林。
王惠儀(2012)。偏遠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空間運用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碩士班,宜蘭。
王順平(1999)。學校本位管理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台北。new window
王鐡軍(2002)。學校特色和校本發展策略。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8(1),1-5
牟中原(1995)。中小學學校之經營。教改通訊,14,16-18。
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1996)。總諮議報告書。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9日網址: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何宣甫(2003)。學校本位的財政管理。教育研究,108,64-78。new window
何宣甫(2010)。學校行銷策略管理。台北:五南。
何福田(2004)。學校特色與自我行銷。研習資訊,21(6),1-6。
吳大千(1998)。「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作為台北市國民中學組織管理改革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
吳世婕(2003)。布萊爾工黨政府中等教育改革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台北。
吳秀娟(1996)。試析組織文化與特色學校建設。國立台北師院圖書館館訊,4,103-109。
吳明烈 (2001)。終身學習的國際發展脈絡與趨勢。高雄空大校訊,5(2),32-40。11-17
吳明清(1997)。發展學校教育的理念與作法。北縣教育,18,21-26。
吳明清(1997)。學校再造的理念與策略。現代教育論壇,3,123-128。new window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吳炳銅(2003)。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發展實務。台北縣:北縣自強國小。new window
吳財順(2002)。掌握優勢條件,營造學校文化。北縣教育,43,5。
吳清山(1995)。美國九十年代教育改革的動向。教師天地,78,71-76。
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8,74。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佑(2001)。教育名詞:課程領導、課程管理、課程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38,50。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佑(2003)。精緻教育。載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舉辦之「台北市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精緻學校經營」研習論文集,台北市。學校特色發展之微觀政治分析-以一所國小之足球運動為例。中正大學e-Thesys( 95學年度)。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佑(2003a)。藍帶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0,115-116。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佑(2003b)。燈塔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0,117-118。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9)。特色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88,145-146。new window
吳清山、曾燦金(1995)。學校本位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4,64。new window
吳淑芬(2006)。國民小學經營學校特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所,臺南。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李家鳳(2012)。蒲公英的旅行見聞──旭日國小發展學校特色課程與課程領導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新北。
李素貞(2011)。學校特色課程治理網絡建構過程之研究-以埔心國小二十四節令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桃園。
李曉婷(2011)。屏東縣國小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之研究-以藍天鄉二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新北。
沈姍姍(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探討:從社會脈絡與國際發展觀點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65,17-34。
明德國小(2013)。轉型優質成果。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9月29日網址:http://163.27.223.195/~trans/
林彥旭(2013)。一所眷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屏東。
林天祐(2009)。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教師天地,158,8-13。new window
林文生(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一所學校課程發展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26,28-32。new window
林文生(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一所學校課程發展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26,28-32。new window
林志成(2009)。臺灣學校特色課程發展成效及未來展望。台北:臺灣創意遊學協會。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雙月刊,58,1-20。
林秀珍(2008)。臺東縣國小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所,臺東。
林佩璇 (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南師院編印。第1-46 頁。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台北:學富。new window
林偉人(1998)。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new window
林登福(2006)。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中教師心態轉變之研究以桃園縣大埔國小編制鄉土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
林進山(2011)。國民中小學學校特色經營策略、品牌形塑與辦學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台北。new window
林雍智(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台北。
林鴻章(2000)。台北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玉珮(2009)。公校的世紀挑戰-唯有蛻變,才有出路。親子天下,4,170-176。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臺北:學富。
林倖妃(2006年8月28日)。公益創投基金搶救迷你小學。中國時報,第A6 版。
林雍智(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林憶雯(2005)。國民小學學校本位預算制度之個案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台南。
林鴻章(2000)。臺北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邱莉蓁(2013)。國小校長推動學校特色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臺東。
侯靜欣(2011)。雲林縣北港鎮國民中學招生市場競爭力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
侯凉烝(2009)。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實施現況之研究- 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姜得勝(2004)。「符號」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群英。
施登堯(2000)。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學校本位課程初探。翰林文教雜誌, 14,8∼15。
洪正義(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學校特色認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
洪福財(1999)。學校本位管理中的校長角色。教師天地,101,53-58。
范信賢(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現況與問題探討」研究概要。研習資訊,16(4),6 -17 。
孫孔懿(1997)。教育特色論。教育科學出版社。
徐明珠 (2006)。少子化時代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徐藝華(2006)。與時間賽跑的學校:裁併學校的啟示。師友,466,0-6。
高雄縣(2005)。「新校園空間美學」。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9月29日網址:www.kh.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83
高新建(2000)。建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推展情境。初等教育學刊,8,135-160。new window
崔相錄(1998)。中小學多樣化特色大趨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張弘勳(1997)。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佳美(2010)。少子化下鄉村地區幼稚園經營學校特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台中。
張明輝(1997):教育鬆綁與學校自主改革,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改革實務。頁1-24。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1998)。學校行政革新專輯。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明輝(1999)。學校本位管理。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9日網址:http://web.cc.ntnu.edu.tw/~minfei/schoolbasedmanage.htm.
張哲剛(2009)。應用模糊多準則分析國民小學發展學校特色課程特色評選準則之研究--以雲林縣優質轉型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雲林。
張素貞(1998)。學校本位管理在小學之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22,16-18。new window
張凱元(2004)。談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的迷失與策略。師說,182,47-58。
張鈿富(2000)。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鈿富(2001)。需求導向的教育經費改革趨勢。教育研究,90,72-81。?new window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銀瓶(2009)。山湖分校特色課程發展與實踐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
張劍傑(2001)。學校色和對特色學校的評價。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9日網址:http://www.edu.cn/20011019/3005732.shtml
張德銳(1995)。以「學校中心的管理」推行開放教育。輯於尤清主編,台北縣教育改革經驗,313-334。高雄:復文。new window
張德銳(2000)。我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變革的新方向。初等教育學刊,8,279-296。new window
張憲庭(2006)。特色學校經營之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57,32-35。
教育部(1997)。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基本法。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9日網址: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new window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整併之處理原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特色學校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9月20日網址:取自:http://163.20.45.202/
教育部(2011)。教育部100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整合空間資源與發展特色學校第二階段實施計畫。教育部: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特色學校資訊網(2011),取自:http://163.20.45.202/
教育部(2013)。 統計業務概況。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9日網址: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2981&;Index=1&;wid...efff
教育部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與推動工作-國小組學校經營研發輔導手冊(1)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織與運作實例。台北:教育部
許及勉(2002)。金門縣國民小學鄉土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台北。
許品婕(2009)。學校特色與社區文化結合之個案研究--以高雄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許添明(2003)。教育財政制度新論。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許惠茹(2008)。校長領導學校本位課程永續發展經驗之探究。當代教育研究, 16(4),71-108。new window
郭秀玉(2007)。以分析層級法探究雲林縣小型學校發展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
郭雄軍(2006)。創意與特色-從藍海觀點談偏遠小學經營。北縣教育,57,79-83。
陳木金(2001)。從發展型管理談優質校長如何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研習資訊,18(6),1-14。
陳正忠(2003)。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目標決定之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陳幸仁(1997)。追求卓越提昇品質--學校效能因素之淺析。國教之友,49(2),39-42。
陳幸仁、余佳儒(2011)。一所國小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之微觀政治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103 期 2011 年12 月 143-172 頁。new window
陳幸惠(2011)。國民小學學校特色行銷與家長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二所小型國民小學比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南投。
陳怡靜(2011)。校長特色課程領導之研究-以雲林縣轉型優質學校飛翔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
陳玥臻(2011)。兩所國民小學特色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
陳建華(2007)。外籍配偶對移民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研究所,雲林。
陳美惠(2009)。一所新設國小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與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臺東。
陳國正(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
陳鴻賢(2003)。偏遠地區學校的發展與展望-古德曼的迷你學校,教育研究,53,55-60。new window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發展—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五南。new window
陳麗惠(2007)。我國特色學校品牌管理與品牌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
傅珍紹(2012)。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之研究 ─以桃園縣中平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新竹。
彭靜文(2013)。理念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之研究-以新竹縣大坪國小多元智能課程發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
曾坤輝(2007)。台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曾芳蘭(201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研究---以雲林縣經典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
曾俊凱(2006)。平凡中的創新與用心–特色學校之實踐與省思。北縣教育,57, 52-54。
曾振興(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太平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曾燦金(1996)。美國學校本位管理及其在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台北。
游宗穎(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辜傳節(2004)。研究性學習讀本。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雲林縣政府(2008)。雲林縣小型學校轉型優質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29日網址:http://mysql.ylc.edu.tw/ann/
黃伊凡(2006)。國內實踐學校本位管理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光雄、蔡清田(2000)。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金地(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認知與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政傑(1992)。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書店。
黃政傑(1993)。社會變遷、意識形態與學校課程。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嘉義: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漢文。new window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際。台北:漢文。
黃政傑、張嘉育(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6-12。new window
黃國倫(2011)。一所偏遠特色小學的校本課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
黃瑋潔(2009)。海峽兩岸小學家長對學校特色認同度之研究-以金門和廈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
黃嘉雄(2001)。學校本位管理制度比較研究。台北:五南。new window
楊文正(2008)。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財務管理、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楊佳興(2012)。自行車教育融入偏遠小學特色學校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休閒遊憩事業學系碩士班,新北。
楊智強(2006)。試論偏遠小學存廢問題—從效益主義觀點出發。華梵大學哲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北:華梵大學。
楊雅惠(2006)。迷你學校未來的春天。北縣教育,57,69-70。
溫育賢(2006)。學校本位課程的需求評估與再建構──以泰山國小鄉土情懷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台北。
溫舒敏(2010)。發展「品德教育」學校特色之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新竹。
葉國煇(2006)。一位校長領導學校建構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之個案研究-以北市興華國小「深度閱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葉連祺(2007)。特色學校的發展理論與特色。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31日。網址:pub.mlc.edu.tw/viewitem.jsp?itemid=000000000127449
詹棟樑(2002)。學校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劉名斐(2008)。車籠埔國民小學潛在顧客選擇學校的考量因素與學校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劉美嬌(2006)。鄉土教育融入學校本位特色課程設計之研究-以宜蘭縣新南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花蓮。
劉陳衡(2010)。發展學校特色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百大特色小學基隆市和平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
劉雅婷(2000)。學校本位管理教師知覺之研究-以台北縣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劉傳欣(2010)。學校特色發展模式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桃園。
劉顯榮(2009)。家長參與學校特色課程與地方產業發展結合之影響因素探討-以有機米種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
劉建東(2006)。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 — 以快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劉美惠(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聲竹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頁。new window
歐用生、莊梅枝主編(2001)。邁向課程新紀元(八)脫繭、蛻變-校本課程發展向前行。台北:教研學會。
蔡芸(1997)。學校本位教師平等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省國民中等教師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蔡玲惠(2008)。彰化縣國國民小學發展學校特色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
鄭伊伶(2012)。國民小學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
鄭建良(2006)。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財務管理制度之研究—教育充足性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new window
鄭彩鳳(1999)。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鄭富仁(201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歷程分析—以一所教學卓越獎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鄭福妹(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台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盧安來(2005)。一所藝術學校小學部藝術特色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屏東。
錢富美(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應具備之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
戴貝珊(2010)。國民小學特色學校關鍵成功要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臺南。
薛佳賢(2013)。特色學校發展與校長領導校本課程關鍵之研究-以高雄市某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
薛淑惠(200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萌發因素與轉化策略-台北市一所田園教學實驗小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薛德永(2008)。澎湖縣國民小學推動特色學校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謝秀伶(200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家長參與及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簡禎富(2005)。決策分析與管理:全面決策品質提升之架構與方法。台北:雙葉。
簡世峯(2009)。宜蘭縣國民中小學學校特色課程發展要素與特色課程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宜蘭。
簡良珍(1996)。學校中心成員發展之研究—以美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顏秋雲(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特色課程管理與課程實施成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台北。
顏曉湘(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調查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羅清水(1999)學校教育的核心發展—落實學校本位經營。師友,第382 期,19-21 頁。
蘇淑慧(2011)。兩所國小學校本位課程運用社區資源情形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外文部份
Blythe, M. (1996).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training handbook for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units of study through a systemic approac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Brown, D. J. (1990). Decentralization and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Beaudette, D. J. (1987).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typology and analysis of practices in two New Hampshire school distric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ston University.
Cheng, E. W. L., Li, H. &; Ho, D. C. K. (2002).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 6(4), 33-37.
Caldwell, B. J. &; Spinks, J. M. (1998). Beyond the self-managing school. London: Falmer Press.
Cheng, Y. C. (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Falmer Press.
Cawelti, G. (1994). High school restructuring: A national study.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ED366070).
Chapman, J. D. (1990).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N. J.:Taylor &; Francis Group.
Cross, R.(1998).School-based management .In Gonton, R. A., Schneider, G. T.,&Fisher, J. C.(Eds.), Encyclopedia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supervision(pp.229-230). Phoenix:Oryx Press.
Clune, W. &; White, P. A. (1988). School-based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vari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iss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0908)
Clune W. H. &; Witte J. F. (1988), Choice and control in American education: Vol. 2. The practice of choice, decentralization, and school restructuring (pp. 289-342.). London: Falmer.
Cohen, D.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J. Husen &; T. N.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Ist ed). Oxford : Pergamon.
Dean, S. &; Galloway, D.(2008). What can other schools learn from a failing school that turned around? Some suggestions from Canada.Pastoral Care in Education 26(3), 159-169.
Davies, M. (2001). Adaptive AHP: A review of marketing applications with extens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5 (7/8), 872–893.
David, J. L. (1996). Site -Based Management:Make It Wor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5), 4-9.
David, J. L. (1989).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8), 45-53.
Elbaz,F. (1991).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dvelopment.In A. Lwey(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B. Oxford:pergamon.
Eggleston, J.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Britain: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Routledge &; KeganPaul.
Frick, T. W., Chadha, R., Watson, C. &; Zlatkovska, E. (2010).Improving course evaluation to improve instruction and complex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58 (2), 115-136.
Fullan, M. (2001). Leading in a culture of chang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Fullan, M. G.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3rd ed.). New York: Cassell.
Fullan, M &; Watson, N. (2000).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Reconceptualizing to improve learning outcome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1(4), 453-473.
Faucette, S. L. (1991). Superintendent’s report on the school board adopted “Resolution of support for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nd shared decision making.” (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ED373449) .
Goh, J. W. P. (2006). “To niche, or not to niche”-A caveat on the development of niche areas in Singapore schools. Policy in Education 34(3), 51-62
Guthrie, J. W. (1986). School-based management: The next eedededucationreform. PHI delta Kappan, 68(4),305-309.
Herman, J. J., &; Herman, J. L. (1994). Making change happen. Thousand Oaks,CA: Corwin Press.
Herman, J. J. &; Herman, J. L. (1993). School-based management: Current thinking and practice.IL: Charles C Thomas.
Haycock, K. R. (1991). The nature and delivery of school district services and school management: The implication of research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taff development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Hill P. T. &Bonan, J. (1991). Decentraliz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in public education. Santa Monica, CA: Rand.
Jonathan W. P. (2006). "To Niche, or not to Niche?"- A Caveat on the Development of Niche Areas in Singapore Schools.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4, 51-62.
Knight, P. (1985). The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 Ment.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1), 37-48.
Lavacic, R. &; Glover, D. (1997). Value for money as a school improvement sterategy: Evidence from the new inspection system in Engl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8(2), 231-253.
Lindelow, J. (1981). School-based management.In S.C.Smith, J.A.Mazzarella,&; P.K.Piele (Eds.), School leadership: handbook for survival (94-129). Eugene: University of oregon, ERIC clearing 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Meriwether, C. O.(1996). School-based management in secondary school. NASSP practitioner, 22(3), 1-4.
Murphy, J. &; Beck, L. G. (1996). The four imperatives of a successful school.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Murphy, J. &; Beck, L. G. (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 Taking stock.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Milstein, M. M. (1993). Restructuring schools: Doing it right.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Inc.
Malen, B., Ogawa, R. T. &; Kranz, J. (1990). What do we know about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In W. H. Clune, and J. F. Witte (eds.), Choice andcontrol in American education, Vol 2, pp. 289-343. Philadelphia, PA: The Falmer Press.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 Falmer.
McKernan, J. (1984).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6(3), 233-246.
Neal, R. G. (1991).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 detailed guide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Bloomington, IN: N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s.
Odden, A. R. and Bush, C. (1998). Financing schools for higher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is:OECD.
Peebles, L. D. (2004). Curriculum issues and charter schools: The case of Marblehead charter schoo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dialogue 6(1), 1-11.
Picus, L. O. (1997). Assigning responsibilities: Where do the dollars go? School Business Affairs 63(11), 8-15.
Prasch, J. C. (1984). Reversing the Trend toward Centralization. Education Leadership, 42(2), 27-29.
Ramanathan, R. (2007). Supplier selection problem: Integrating DEA with the approaches of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and AH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2(4), 258-261.
Smith, L. J., Clements, C., &; Olson, J. E. (2010). Local versus standardized content assessment: Som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or why bother?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85(5), 249-257.
Smrekar, C. (2009). Beyond the tipping point: Issues of racial diversity in magnet school following unitary status.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84 (2), 209-226.
Swanson, A. D. &; Sweetland, S. R. (2003). School finance: Achieving high standards with equity and efficiency.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ackney, L. E. &; Dibski, D. J. (1994).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critical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22(2), 104-112.
Sabar, N. (1991).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 Lewy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PP.367-371). Oxford: Pergamon.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Paul Chapman.
Sabar, N. (1983). Towa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raining school curriculum co-ordinator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5(4), 31-34.
Saaty, T. L. (1980).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a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pp.154-166).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Tama, J. (2011). Three cheers for blue ribbon panels. Wilson Quarterly 35(3), 30-34.
Thomas, H. &; Martin, J. (1996). Manageing resources for school improvement.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B. O. &; Levine, D. U. (1991). Effective schools project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Phi Delta Kappan, 72(5), 394-397.
White, P. A. (1989). An overview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 NASSP Bulletin, 73(9), 1-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