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我國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實施與問題之研究
作者:陳得文
作者(外文):Der-wen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黃政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教育政策外籍配偶子女新移民之子children of foreign spouses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educaitonal poli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79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實施與問題,以文件分析、訪談法為主要方法,以教育部「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計劃」為主要政策進行探討,研究發現如下:
一、本政策背景乃因應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激增、參考國外經驗、呼應社會需要,基於同化和照顧弱勢、族群互相接納、文化和人力資源、族群融合等理念。
二、政策目標為提升自我認同和適應能力、提供親職課程、多元文化資源、使外配子女樂於學習母語,孕育國家未來的競爭力;但未能完全呼應政策內容,也未論及社會其他人應如何因應。
三、政策內涵以大陸及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為主要實施對象,提供輔導和語言補救教學,文化交流較少。針對教師的項目經費不多,宣示意義可能大於實質意義。社區人士可參與的多元文化或國際日活動,在人數較少的縣市經費減少,規模縮小。
四、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族群異質化,具國籍間差異,家庭環境影響更大。北部和都會區較重視歐美人士子女,南部較重視弱勢外籍配偶子女處境。
五、政策經費主要來自教育部,縣市政府自籌10%-50%。經費分配以外配子女人數佔全國比例為依據,並限定外配子女15人以上學校申請,不利於偏鄉和小校。
六、缺乏專家講師資料庫,專案教學師資之專業化考量不高,行政單位倚賴借調老師,教育體系和民間團體少有合作。
七、承辦專案計劃的中心學校,扮演特殊角色。
八、承辦人員獎懲機制之權責主要在地方政府,各縣市不同。
九、實施過程因為校數眾多,工作量增大,彙整資料繁瑣耗時;學校績效在於成果繳交,流於形式;縣市政府績效除辦理校數列入統合視導,無審查或訪視評鑑。
十、政策實施的困難包括議題不受重視、業務繁瑣耗時、辦理時間緊迫、程序太晚進行、經費太晚撥下來、評鑑指標使執行失去彈性、資源未能適當分配、學校承擔第一線壓力、相關機構和專案業務重疊、少有單位能主導資源整合等。
根據研究發現和結論,本研究就教育輔導理念、政策制定和執行、課程與教學、後續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blems of educational policies for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in Taiwan. There are some findings as follow:
1. The policy responses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refering to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the need of society. The policy is based on principles, such as assimilating the disadvantages, recepting each population, taking the cultures as properties and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populations’ inclusion.
2. The policy aimed to promote self-identity and adaptability, provide parenting education and resources, and enhanc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goals neither respond to the policy fully, nor mention about the other children and people in the society.
3. The policy focus on the counseling and fixing teaching for the foreign spouses and the children. There is little cultural interaction. There are many items provided for teachers with little budget. The budget for community activity has been cut in smaller counties.
4. The popul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becomes heterogeneous. In the north and metropolitans of Taiwan, people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children of first world people. In the south, people care the disadvantages more.
5. The budget of the policy comes from Ministry of Education mainly, and the county governments afford 10% to 50%. The budget distribution depends on the percentage of foreign spouses’ children, and the schools with less than 15 target children couldn’t apply this program. It’s not good for the rural and small schools.
6. There is no database for specialists. The administration relies on temporary supporting teachers.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s cooperate seldom.
7. Usually the administrator authorizes some focal school to take charge of the program.
8. The prize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is controlled by local government.
9. More schools are there, more works to do. To fit the document forms exhaust the administrators. Schools’ and Counties’ accountability show by documents and the percentage of the schools applied this program, without any examine or evaluation.
10. The obstacles include that the procedure is too complicated, the funds come too late, the evaluation is not flexible, and the resources don’t contribute appropriately, many agencies and programs do similar works, and it’s not easy to combine the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principles, the plan and practice of the polic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es.
中國時報(2005)。全國首座 桃園成立新移民學習中心。2005.03.28。中央社。
內政部(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內政部93.09.10台內戶字第0930070555號函修正。
內政部(2006)。外籍配偶生活輔導、語言學習及子女課後照顧實施計畫。中華民國95年5月23日台內戶字09500882611號函頒實施 中華民國96年5月15日台內移字0960945785號函頒修正實施。
內政部(2007a)。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為民服務白皮書。2007年5月。
內政部(2007b)。外籍配偶子女。96年10月1日內授移字第0960946753號函。
內政部(2008a)。戶籍人口統計月報附表、各縣市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09708)。97年9月。http://www.ris.gov.tw/ch4/static/m0sb09708.xls
內政部(2008b)。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內政部97.8.20內授移字第0971027729號函修正。
內政部(2008c)。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內政部97.12.1內授移字第0971028539號函修正。
內政部(2008d)。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內政部97年2月4日院授主孝二字第0970000552A號令修正發布。
內政部(2008e)。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作業要點。中華民國97年8月29日台內移字第0971027703號令修正。
內政部(2010)。97各縣市主要內政統計指標排序。網路搜尋日期:2010/06/12 http://www.moi.gov.tw/stat/city02.aspx。
內政部戶政司(2008)。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出生數報表。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3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77.xls
內政部戶政司(2009a)。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出生數報表。檢索日期:2009年05月23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77.xls
內政部戶政司(2009b)。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98年2月28日。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9802/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xls
內政部移民署(2009)。2005-2008年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核定補助案彙整表。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94-95年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更新日期:20060707。http://sixstar.cca.gov.tw/newsite/sixstar_02.php?sID=51&sclass=2 。上網搜尋日期 2009/05/17。
方永泉譯(2002)。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保羅 弗雷勒(Paulo Freire)原著。台北:巨流出版。
王文玉(2006)。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與本地子女學習狀況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世英、張碧如(2008)。幼兒園教師對新台灣之子教育議題因應與需求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研究計畫。
王世英、張碧如、蔡嫦娟(2010)。幼兒園教師對新台灣之子教育的因應與需求。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127-154。new window
王世英、溫明麗、黃乃熒、許文光、陳昺菎(2007)。外籍配偶子女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之課程與教學研究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世英、溫明麗、黃乃熒、許文光、陳昺菎、黃嘉莉、陳玉娟、羅天豪、謝雅惠、張雲龍、周仲賢、李嘉鈞(2007)。外籍配偶子女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之課程與教學研究—建構國民中學補救教學模式。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137-170。new window
王振世、蔡清中(2008)。台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東南亞、大陸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教育政策論壇,11(2),75-105。new window
王惠琴(2005)。新移民婦女親職教育需求評估與親職自我效能感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德睦、何華欽(2006)。台灣貧窮女性化的再檢視。人口學刊,33,103-131。new window
王慧玉(2002)。Spivak再現理論及其對我國中學教師主體之蘊義。慈濟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雲、甄曉蘭(2007)。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new window
台南縣人事處(2003)。臺南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獎勵實施要點。
台南縣人事處(2008)。臺南縣政府所屬各級學校教職員獎懲案件處理要點。
甘玉霜(2005)。屏東地區外籍母親親職角色知覺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仁杰(2006)。歧視「外籍新娘」和「大陸新娘」言論之管制倡議-從批判種族理論觀點出發。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亦方、蔡瑞君、蔡中蓓、陳玉婷(合譯)(2009)。民主學校:有效教育的啟示(Democratic schools: lessons in powerful)。M. W. Apple & J. A. Beane(2007)原著。台北:冠學出版。
伍振鷟、溫明麗(1989)。英國教育改革法案概述。現代教育,4(1),101-108。
同化(Assimilation)。維基百科。上網搜尋日期:2009/02/06。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8C%E5%8C%96&variant=zh-tw
朱芳瑤(2009)。團聚期太煎熬,陸配、外配有差別。中時電子報,2009/04/24。上網蒐尋日期:2009/05/10。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24/4/1icnx.html 。
江明修、蕭鈺(2007)。教育市場化衝擊下國民中小學人力資源發展之轉型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79,125-138。new window
行政院(200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4)。原住民族教育法。
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2009)。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98年度委員第一次會議紀錄。會議時間2009/07/15。網路蒐尋日期 2010/06/13。http://140.111.34.34/budget/common/index.php?z=548&zzz=548&id=1190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9)。臺閩地區外籍勞工人數按行業分。資料年月2009/04月。http://www.evta.gov.tw/files/57/720034.csv
何明蓉(2006)。醫學教育之多元文化能力課程---核心內容、教師培訓、教學執行與評估(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NSC95-2516-S002-009
何青蓉、丘愛鈴(2007)。我國人口結構變遷與教育政策之研究:子計劃七:新移民教育發展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何青蓉、丘愛鈴(2009)。我國新移民教育政策何去何從? 以成人識讀教育為核心概念的實施架構之開展。發表於「第六屆意識、權力與教育—跨國婚姻子女教育情形研討會」,2009/05/01,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主辦。
何美瑤(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余政憲(2003a)。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2003.5.7。內政部。
余政憲(2003b)。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2003.12.03。內政部。
吳天方、費業勳(2007)。由人力資源提升教育品質方案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9,41-60。new window
吳坤暉(2000)。一九九八年美國加州地區廢除雙語教育之探討。淡江人文社會學刊,6,189-217。new window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M. Q. Patton原著。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
吳金香、顏士程(2007)。從期望理論談提升學校組織效能的策略。教師之友,48(3),75-85。
吳俊憲、吳錦惠(2009)。「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出版。
吳政達(2007)。教育政策分析新論。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吳美娟(2006)。加拿大教育改革之現況及措施。教育資料集刊,32,252-277。new window
吳美雲(釋自淳)(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祐(2002)。教育名詞:文化不利。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6。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教育正義。教育資料與研究,54,152-153。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名詞解釋: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研究月刊,135,156。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教育政策檢討與策進。教育資料集刊,31,61-89。new window
吳毓真(2001)。台灣與加拿大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後殖民的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毓瑩、夏曉鵑(2005)。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教育處境與改進策略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專案。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吳錦惠(2006)。新台灣之子的課程改革之研究。課程與教學,9(2),117-133。new window
吳錦惠、吳俊憲(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課程與教學季刊,8(2),53-72。
吳瓊洳(2006)。我國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相關法令的內容分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1),133-154。new window
吳瓊洳(2007)。外籍配偶子女學校課程之實踐與批判---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NSC96-2413-H415-007。
呂玫真(2009)。東南亞籍新台灣之子與本國籍幼兒家庭閱讀環境與語言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美枝(2006)。提升弱勢族群教育機會—找尋當前教育策略與多元文化教育理想的平衡。現代教育論壇,15,397-406。
宋全成(2007)。歐洲移民研究:20世紀歐州移民進程與歐洲移民問題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法農到薩伊德。台北:擎松圖書。
宋國誠(2005)。後殖民主義概述。發表於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媒體與文化研究的關鍵辯論」講座。2005.10.13。網址http://cc.shu.edu.tw/~gioc/download/941013speech.doc
李坤崇(1996)。學習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李明村(2004)。高雄縣國民中小學執行教育優先區計劃現況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峻(2008)。排外浪潮加劇 孟買慘遭屠城。新台灣新聞週刊663期,2008/12/04。網路蒐尋日期2009/03/16。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6405
李國基(2007)。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雙族裔認同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新鄉、張俊欽(2006)。台灣地區教育優先區計劃成效之研究初步報告摘述—以九十二年度為例。現代教育論壇,15,339-355。
李錦旭譯(1985)。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沈姍姍(2006)。貧窮與教育關係之探討:兼論我國相關之教育政策。教育研究與發展,2(3),35-61。new window
沈姍姍(2008)。澳洲學校語文與識數能力改革方案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37,75-96。new window
周仁尹、曾春榮(2006)。從弱勢族群的類型談教育選擇權及教育財政革新。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93-122。new window
周秀潔(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淑卿(2003)。國小教師在課程領域專業身分認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易台生(2008)。中小學教師物理演示教學研習及提昇新移民子女物理學習能力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NSC97-2515-S008-005
東森新聞報(2005)。外籍新娘無優生觀念?衛生署:寶寶一樣很健康!網路資料2005/10/22。http://tw.news.yahoo.com/051022/195/2g0y3.html
林天祐、吳清山(1996)。教育名詞:多元文化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1,62。
林天祐、吳清山(1998)。教育名詞: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料與研究,21,69。
林文蘭(2006)。優惠或污名? 台灣教育補助政策的社會分類效應。教育與社會研究,11,107-152。new window
林生傳(2003)。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出版。
林君諭(2005)。為何我的孩子不是寶貝?學生輔導,97,121-126。
林柏年(2004)。台灣原住民族權利法制研究-批判種族理論觀點。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虹廷(2005)。主體與他者:亞瑟米勒《熔爐》之閱讀。東吳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彩岫(2007)。新移民子女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討論。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編),新移民子女教育。台北市:冠學出版。
林新發(2008)。國民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7年版,69-99。
林蔚毓(2006)。戰後台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以族群衝突的觀點論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宣智(2004)。瑞典成人教育系統及其補助方案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邱彥彬、李翠芬(譯)(1995)。從屬階級能發言嗎? 中外文學,24(6),94-123。new window
邱貴芬(1996)。後殖民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237-257。new window
阿甘(2008)。阿甘老師的美國大冒險。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
保羅‧弗雷勒著(2006)。十封信︰寫給膽敢教書的人(Teachers as Cultural Workers︰Letters to Those Who Dare Teach)。譯自Freire, P.(1998)原著。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南方朔(2005)。後殖民論述的第一道聲音。載於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出版。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美芳(2008)。多元文化下的移民母語之延續—由加拿大的傳統語言政策看台灣新移民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茗馨(2005)。新移民天堂。中時晚報,A2(2005.4.1)。
洪雯柔(2004)。紐西蘭中等教育。載於鍾宜興(主編),各國中等教育比較,411-464。高雄:復文出版。
洪雯柔(2009)。紐西蘭雙文化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85,115-123。new window
紀麗君(2002)。今年有3787位外籍配偶子女讀小一、教育部明年正式補助。檢索日期:2003年1月19日。網址:http://www.hlhot.com.tw/school/new-html/%E6%95%99%E8%82%B2%E6%96%B0%E8%81%9E0905.htm。
范熾文(2004)。人力資源管理及其在學校行政上應用。國教天地,157,72-78。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new window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徐玫綺(1997)。弱勢族群與學校教育-長庚護專的原住民少女。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崇榮、徐瑞霙(2007)。從跨國主意談台灣外籍新娘及第二代的鄉土認同—以蘆洲市某國小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0(1),43-64。new window
桃園縣珍愛家園外配中心(2010)。中心沿革。網路蒐尋日期:2010/11/07。http://www.zhen-ai.org/chinese/profile_1.php
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2010)。服務信念/服務項目。網路蒐尋日期:2010/11/07。http://163.30.118.12/xoops2018/modules/tinyd0/index.php?id=10
祝若穎(2004)。台灣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科之德育與同化的取向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榮銅(2006)。中央、地方與學校在執行教育優先區計劃成效之探討與批判。現代教育論壇,15,322-338。
翁福元(2007)。教育政策社會學。台北市:五南出版。
馬康莊、陳信木(譯)(1995)。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
高玉如(2008)。陸配在台工作權 衝擊現有就業市場?奇摩新聞,更新日期:2008/10/06。上網搜尋日期:2009/05/10。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06/35/1766d.html
高博銓(2002)。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訪談法。教育研究月刊,103,101-110。new window
張天泰(2007)。以正義的視角來看待教育-J.Rawls的正義論與教育機會均等。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1,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1/61_35.htm.
張志明(2004)。原住民族教育的效率與正義。國教天地,158,23-27。
張志榮(2008)。台灣人口結構有長期隱憂。摩根:台灣GDP成長率將下探至3%。工商時報2008.02.19。資料檢索日期:2008.03.09。http://www.yi123.com.tw/forum-cnt.asp?fdID=19630&fdCategory=BF1。
張秀雄(2001)。同化。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三)(頁177-179)。台北市:文景。
張明文、吳清明、李幸芳(2008)。桃園縣外籍配偶教育政策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82,135-148。new window
張明輝(2002)。教育革新方案之形成與推動─以英美及我國為例。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辦:「教育行政論壇」第九次研討會(91.05.25)。嘉義縣:中正大學。new window
張建成(2007)。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53(2),103-127。new window
張盈堃等(2004)。批判教育學導論譯者序。載於Barry Kanpol原著,張盈堃、彭秉權、蔡宜剛、劉益誠譯,批判教育學導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家倩(2006)。芬蘭教育改革的歷史及其現況。教育資料集刊,32,201-216。new window
張敏華(2004)。新台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框架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莞珍、黃富順(2007)。我國外籍配偶學習問題之研究。國教學報,19,49-78。
張源泉(2001)。多元文化教育之合理性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張煌熙(1995)。為平等而設計:美國補償教育方案之經驗與啟示。初等教育學刊,4,111-122。new window
張嘉育、黃政傑(2007)。台灣新移民子女教育課題與方向。課程與教學季刊,10(1),1-20。
張壽松(2009)。國民中小學新移民子女教育家庭功能、學校支持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北北桃三縣市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張碧如(2007)。從社會階層論探討外籍配偶生活適應及其子女教育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007年專刊「台灣文化與社會之回顧與展望」,91-102。new window
教育基本法(2006)。
教育部(2000)。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
教育部(2005a)。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劃。
教育部(2005b)。教育部補助執行「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計劃」作業原則。中華民國94年12月22日台國(一)字第0940180039號函。
教育部(2005c)。教育部雙語教育詞彙。
教育部(2006a)。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上網搜尋日期:2008/9/20。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230#top
教育部(2006b)。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
教育部(2007)。『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人員訓練課程』參考方案。
教育部(2009a)。教育部補助執行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計畫作業原則。中華民國98年9月4日教育部台國(一)字第0980140363C號令修正。
教育部(2009b)。新移民子女教育改進方案。
教育部(2009c)。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中華民國98年1月13日台國(二)字第0970255767C號令訂定。
教育部(2010)。教育經費—各縣市政府地方教育發展基金。網路蒐尋日期2010/06/12。http://140.111.34.34/budget/common/index.php?z=397&zzz=397&id=469
教育部社教司(2008a)。外籍配偶語言學習班及子女課後照顧辦理情況。教育部電子報292期,2008-01-24。
教育部社教司(2008b)。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教育部電子報292期,2008-01-24。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150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9)。98年度教育部對各地方政府統合視導訪視紀錄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10)。教育部99年度新移民子女教育輔導計畫執行情形。2010/3/30發佈。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3286&pages=0 搜尋日期:2010/11/15
教育部統計處(2008)。資料年月2008/03月。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
教育部統計處(2009a)。外國在華留學生人數。資料年月2009/06月。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foreign.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9b)。國中小概況。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38.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9c)。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97學年)。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fomas.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9d)。各縣市各級學校學生數(80-98學年)。網路搜尋日期:2010/06/12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tudent.xls
曹莉(1999)。史碧娃克。生智文化事業。台北市。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質性研究導論。Corrine Glesne原著。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莊家欣(2005)。外籍配偶之子女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國銘(2003)。亞里斯多德論鞏固政治共同體的兩大德性:正義與友誼。政治科學論叢,18,191-216。new window
莊國銘(2007)。多元文化國家的公民教育─兼論台灣原住民族公民教育的困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莊勝義(2004)。原住民族教育的效率與正義。國教天地,158,13-22。
莊勝義(2007)。機會均等與多元文化兩種教育運動的對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22,21-42。new window
許育典(2007)。從社會國下的新移民子女教育基本權檢討其教育機會均等問題(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NSC96-2414-H006-003
許添明(2003)。教育財政制度新論。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許添明(2006)。教育優先區對提升弱勢族群教育的實際成效批判。現代教育論壇,15,433-441。
許詩屏(2008)。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郭丁熒(2005)。「爲何我們如此相近,卻又如此不同?」--從批判教學論談「關注差異」之教學文化。課程與教學季刊,8(3),41-54。new window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郭昭佑(2006)。當評鑑遇上教育—教育評鑑意涵探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2,19-42。new window
郭純芳(2008)。新移民子女教育安置輔導策略與方案之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陳之華(2008)。芬蘭教改的成功之路。教育資料集刊,40,227-238。new window
陳世聰(2006)。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劃之政策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玉娟(2005)。台灣地區外籍配偶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執行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陳玉娟(2008a)。美國移民子女教育情況及其政策探究。教育資料集刊,37,119-142。new window
陳玉娟(2008b)。新移民子女優先入園政策形成過程及其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NSC97-2410-H562-001
陳志柔、于德林(2005)。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台灣社會學,10,95-148。new window
陳佳婷(2007)。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形成之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譯自James A. Banks, Cherry A. McGee Banks (eds)(2004)。台北:心理出版。
陳冠蓉、卯靜儒(2007)。從外籍配偶的故事看台灣教育發展的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74,183-200。new window
陳奎憙(1986)。教育社會學(三版)。台北:三民。
陳昭帆(2001)。社會變遷與弱勢族群—原住民的遷徙、就業與歧視問題。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陳美如(2001)。多元文化課程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的省思與作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233-253。new window
陳美如(2002)。差異多元的開展-多元文化課程的認識論基礎。教育資料與研究,45,66-73。new window
陳美瑩、周立勳(2006)。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相關因素之探討:實踐取向的觀點。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413-H-415-007。
陳剛(2009)。美國金融業雇員排外條款被剔除。北美新浪財經新聞。2009/02/19。搜尋日期2009/03/16。http://financenews.sina.com/chinanews/000-000-107-103/402/2009-02-19/0020400302.shtml
陳得文(2006a)。批判教育學的理論、實踐與困境—在國小領域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46,59-69。new window
陳得文(2006b)。弱勢者能發言嗎—以Spivak(史碧娃克)觀點看多元文化下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2,79-96。new window
陳湘琪(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毓文、劉亦蘭(2008)。就讀國小高年級與國中階段新移民家庭子女的生活適應狀況調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5-2420-H002-012-SSS。
陳麗珠(2006)。從公平性邁向適足性:我國國民教育資源分配政策的現況與展望。教育政策論壇,9(4),101-118。new window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3(3),33-53。new window
陳麗珠(2008)。弱勢學生照顧政策之檢討與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72,5-16。new window
陳麗珠、陳順利、陳世聰、葉宗文與林文展(2005)。我國國民教育成本資料建立與分析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題研究計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彭富源(2009)。台灣初等教育改革重點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41,1-24。new window
游明金(2010)。財政惡化,宜縣民負債額全國第一。自由電子報,2010/05/26。網路搜尋日期 2010/06/13。
游美惠(2006)。跨國婚姻與反歧視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47,59-67。new window
游婉琪(2010)。5都拚升格 教育經費大走山。立報新聞,2010/06/14。網路搜尋日期 2010/06/14。
黃乃熒(2006)。從意識形態觀點探索教育政策的執行。教育資料集刊,31,1-24。new window
黃世琤(2006)。新移民女性家庭心理環境與其幼兒、學齡兒童、以及青少年認知能力與社會情緒發展關係之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 NSC95-2420-H194-005-MY2new window
黃吉實(2001)。中等學校以下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分析(八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摘要報告。教育部統計處。
黃政傑(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343-374,台北市:台灣書店。new window
黃政傑(2004)。質性教育評鑑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29,95-118。new window
黃政傑、張嘉育(2006)。新臺灣之子國小課程方案之發展與實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NSC95-2413-H024-003。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出版。new window
黃旐濤、黃秋玉、陳淑美、勞賢賢(2008)。各級學校外籍配偶子女現況與困境之研究。載於美和技術學院2008年5月主辦之「2008南台灣幼兒保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6月8日取自http://mit4.meiho.edu.tw/%2Fself_store%2F7%2Fself_attach%2F4-3.pdf
黃藿(2007)。品格教育與社會正義的哲學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5,1-14。new window
楊乃喬、毛榮運和劉須明譯(2001)。後殖民批評。B. M. Gilbert等原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楊巧玲(2007)。美國教育政策的發展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6,153-170。
楊正輝(2006)。「新台灣之子」偏差行為影響因素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103。
楊媛媛(2007)。國小教師眼中的外籍配偶子女及其學習。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葉兆祺、張鈿富、林友文(2008)。當前澳洲多元文化語言教育政策之分析。中等教育,59(2),22-37。new window
葉郁菁(1998)。教改十週年國定課程及測驗的省思。英國文教輯要,17,1。
葉郁菁、馬財專、吳樹欉(2009)。金融海嘯下新移民家庭福利政策探討—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分配與未來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27,69-88。new window
葉肅科(2006)。外籍與大陸配偶家庭問題與政策:社會資本/ 融合觀點。台北市:學富文化出版。new window
葉肅科、董旭英(2002)。社會學概論。台北:學富文化出版。
葉琬華(2005)。從多元文化主義論台灣東南亞外籍配偶輔導政策—澳洲多元文化經驗對我國的啟示。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盛如(2008)。台灣教育經費的現況分析。教育資料集刊,40,1-26。new window
廖元豪(2006)。誰的法律?誰的人權—建構「弱勢人權」芻議。律師雜誌,321,10-30。
廖元豪(2007)。Virginia v. Black與種族仇恨言論之管制—批判種族論的評論觀點。載於焦興鍇(主編)(2007),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二00三~二00三,105-150。台北:中研院歐美所出版。
廖維達(2005)。美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兼論我國原住民升學優惠制度。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
翟本瑞(2002)。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4,181-195。new window
翟本瑞、施俊良(2007)。教育政策的規劃、執行與考核:以資訊種子學校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14,75-118。new window
蓋浙生(2008)。教育經濟與財政新論。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劉世閔(2008a)。全球化與本土化衝擊下教育政策研究方法之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3,71-110。new window
劉世閔(2008b)。弱勢者教育與政策因應。教育研究月刊,172,29-52。new window
劉正(2000)。另一種戰士:亞裔美國居民相對劣勢的變遷。教育與社會研究,1,86-116。new window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範學院學報,10,101-126。new window
劉茹敏(2005)。國小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的刻板印象及接納態度之研究-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3。new window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輝(2006)。社會學理論(三版)。台北:三民。
蔡宗勳(2010)。公庫見底,公所求助縣府。自由電子報,2010/04/22。網路搜尋日期 2010/06/13。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32-37。
蔡繼光譯(2002)。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P. Stalker原著。台北:書林。
鄭琪芳(2010)。地方財源增982億,新北市分最多。自由電子報,2010/06/09。網路搜尋日期 2010/06/13。
鄭瑞棠(2008)。科技大學以教學績效作為教師升等的可能性。評鑑,11,44-45。
鄭麗珍(2001)。貧窮女性化與社會救助政策。社會教育年刊,49,3-18。
鄧紅風(譯)(2004)。少數族群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公民權。W. Kymlicka原著。台北:左岸文化。
盧台華(2006)。新移民子女數學教育之探討與介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NSC95-2614-S003-017-MY3。
盧秀芳(2004)。在台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相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蕭新煌(2007)。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與中產階級問題。台灣民主季刊,4(4),143-150。new window
駱明慶(2007)。外籍配偶子女與本籍配偶子女出生狀況與國小學習成就的差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NSC96-2415-H002-004。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2008)。普遍定期審議工作組第二屆會議紀錄,2008年5月5日至16日,日內瓦。http://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G08/126/28/pdf/G0812628.pdf?OpenElement
聯合國大會(2009)。第63屆大會會議記錄。2009/03/30公告。http://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09/284/95/pdf/N0928495.pdf?OpenElement
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2008)。第四十屆會議第817次會議紀錄。2008年1月18日,日內瓦。http://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08/232/07/pdf/N0823207.pdf?OpenElement
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2009)。第74屆會議會議紀錄,審議締約國根據《公約》第九條提交的報告: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的結論性意見—芬蘭。2009/03/13公告。http://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G09/410/57/pdf/G0941057.pdf?OpenElement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理事會暨貿易和發展委員會(2009)。將性别平等纳入貿易政策問题專家會議第一屆會議會議紀錄,2009年3月10日至11日,日内瓦。http://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G09/504/94/pdf/G0950494.pdf?OpenElement
薛百靈(2007)。幼托園所外籍配偶子女教育需求之探討―以中部地區三縣市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謝惠卿(2006)。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外籍配偶子女的國語文學習成就之探討-以南投縣國小三年級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進昌(2007)。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新移民子女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菊芳(編譯)(2008)。瑞典小九畢業成績城鄉各校差距大。國立教育資料館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8/8/26。駐瑞典代表處文化組。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7。new window
鍾蔚起、陳麗珠、葉川榮、李文惠、盧中原(2006)。台灣地區背景不利者社會流動影響因素及相關教育政策成效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171-196。new window
簡太郎(2007)。台灣人口政策與人口結構變遷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1-22。new window
顏佩如、謝寶梅(2009)。我國新移民子女之國小教師教學知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NSC98-2410-H142-007。
魏琬玲(2007)。台灣越籍新娘的夢靨—由後殖民的觀點視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譚光鼎(2007)。批判種族理論及其對台灣弱勢族群教育之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6,1-24。new window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蘇麗春(2007)。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合理性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Aho, E., K. Pitkanen, and P. Sahlberg(2006). Policy Development and Reform Principles of Basic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Finland since 1968. The World Bank.
Allen, D. (2006). Who’s in and who’s out? Language and the intergration of new immigrant youth in Quebe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10(2-3), 251-263.
Apple, M. (2006). Who “No Child Left Behind” Leaves Behind: the Class and Race Realities of Audit Cultures. In M. Apple, Educating the “Right” Way: markets, standards, gods, and inequality. 2nd edition. pp. 87-123. N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Armor, D. J. (2008). Can NCLB Close Achievement Gaps? In Sadovnik, A. R., O’Day, J. A., Bohrnstedt, G. W., Borman, K. M (eds.). No Child Left Behind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Achievement Gap: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Federal Educational Policy. pp.323-342. N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assimilation. (2009).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May 30, 2009,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39328/assimilation
Auerbach, S. (2006). “If the Student Is Good, Let Him Fly”: Moral Support for College Among Latino Immigrant Parents. Journal of Latinos and Education, 5(4), 275-292.
Ball, S. (1998). Big policies/small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policy. Comparative Education, 34(2): 119-130. In B. Lingard and J. Ozga(eds.)(2007), The RoutledgeFalmer reader in education policy and politics. NY: Routledge.
Bamford, A. (2007). Arts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 Netherlands.
Banks, J. (1994). Multiethn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2005). Democracy,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 educating citizens in a global age. The 29th Annual Facualty Lecture. Presented March 3, 2005, to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campus community, Seattle, WA.
Banting, K. and W. Kymlicka. (2010). 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Global Anxietites and Local Debates. British Journal of Canadian Studies, 23(1), 43-72.
Bennett, C. I. (2010).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iton: theory and practice. 7th ed. MA: Allyn & Bacon.
Berne, R. and L. Stiefel(1984). The Measurement of Equity in School Finance: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Empirical Dimensions.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hargava, K., J.C. Sharma, S. Salehi, K.R.G. Nair, P. S. Sahai, and J. Dougan (2008). Building Bridges: A Case Study on The Role of the Indian Diaspora in Canada. 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Democracy, Queen’s University, Canada.
Brayboy, B. M. J. (2006). Toward a Tribal Critical Race Theory in Education. The Urban Review, 37(5), 425-446.
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 (2009). Improving Low-Performing Schools: Lessons from Five Years of Studying School Restructuring under No Child Left Behind. Washington, DC: Author.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Canada (2007). Strategic Plan for Settlement and Language Training: Canada-Ontario Immigration Agreement. Restricted on 14, March, 2010. http://www.cic.gc.ca/english/resources/publications/settlement/coia-plan.asp
Colding, B., L. Husted, and H. Hummelgaard (2009). Educational progression of second-generation immigrants and immigrant children. Ecomon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8, 434-443.
Coleman, J. S.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the U.S. Office of Education.
Darder, A., M. Baltodano, and R. D. Torres (2003). Critical Pedagogy: An Introduction. In Darder, A., M. Baltodano, and R. D. Torres. (eds.), The Critical Pedagogy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DeNavas-Walt, C., B. D. Proctor, and J. Smith. (2007). Income, Poverty, 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6. Issued August 2007.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and U.S. CENSUS BUREA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 of Australian. (2005). Teaching reading: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National Inquiry into the teaching of literacy. Canberra: DEST.
Department of Immigrantion and Citizenship (2007). Who We Are? http://www.immi.gov.au/about/department/who-we-are.htm
Department of Justice, Canada (2010)。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Act. 1985, 4th Supp.
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 Chapter 40. (1988). 上網搜尋日期2009/06/14. http://www.opsi.gov.uk/acts/acts1988/Ukpga_19880040_en_1.htm.
Finland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2006). Immigration Education in Finland. Helsinki, Finland.
Fix, M. and W. Zimmermann (1993). Educating immigrant children: chapter 1 in the changing city.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
Gay, L. R., and P. Airasian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6th ed. NJ: Prentice-Hall, Inc.
Gillborn, D. and G. Ladson-Billings (2010). Education and critical race theory. In Apple, M. W., S. J. Ball, and L. A. Gandin (eds),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37-47. NY: Routledge.
Gordon, M. M. (1968).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mpel, B. (1993).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Class to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nd Planning. Multicultural Teaching to Combat Racism in School and Community, 11(3), 41-44.
Hollins, E. R. (2010). Preparing Teachers for Diverse Populations: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發表於「師資培育政策與專業實踐的反思」研討會,2010/06/11-1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辦。臺北市。
John Rawls. (2009).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June 14, 2009,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492350/John-Rawls
Joshee, R. and L. Johnson (2005).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Policies. In Bascia, N., A. Cumming, A. Datnow, K. Leithwood, and D. Livingstone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olicy, 53-74. Great Britain: Springer.
Karen, D. (2008). No Child Left Behind? Sociology Ignored! In Sadovnik, A. R., J. A. O’Day, G. W. Bohrnstedt, K. M. Borman (2008)(eds.). No Child Left Behind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Achievement Gap: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Federal Educational Policy. pp. 13-21. N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Kuo, Shih-Yu (2005). Doe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Really Benefit Various Cultures? 教育研究集刊,51(4),73-88。
Lejano, P. P. (2006). Frameworks for policy analysis: merging text and context. NY: Routledge.
Lincoln, Y. S. and E. G. Guba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Lom, C. (2008a). Foreign Marriages: Love and Money in Asia—Vietnamese Brides in Korea. Migration, July 2008, p. 21-23
Lom, C. (2008b). Cambodia Clamps Down on Foreign Marriages. Migration, July 2008, p.24-25.
Lowenstein, K. L. (2009). The work of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Reconceptualizing white teacher candidates as learn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9(1), 163-196.
McCarty, T. L. (2003). Revitalising indigenous languages in homogenizing times. Camparative Education, 39(2), 147-163.
McNair, S. (2000). The Emerging Policy Agenda. In OECD (ed.). Learning to Bridge the Digital Divide. Paris: OECD.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Finland (2007). Teacher needs in immigrant education. Report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inl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Finland (2009a). Principles concerning immigration policy in the field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9/09/09, Helsinki, Finland: MO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Finland (2009b). Strategy for Cultural Policy. Department for Cultural, Sport and Youth Policy, Helsinki, Finland: MO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Finland (2009c). Subsidies for supporting multiculturalism and combating racism. 2009/04/11. Helsinki, Finland: MO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Finland (2009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access to culture. 2009/03/22. Helsinki, Finland: MOE. http://www.minedu.fi/OPM/Kulttuuri/monikulttuurisuus/index.html?lang=en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 of Netherlands. (2006). Cultural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 Amsterdam, Netherlands.
Mulder, L., and G. van der Werf (1997).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s of the Dutch Educational Priority Policy: Results of Four Years of Evaluation Studies.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3(4), 317-339.
Nieto, S. (1998).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2nd ed. Longman.
Nieto, S. (2000).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 Longman.
Odden, A. R., & L. O. Picus (2000). School finance systems: Aging structures in need of repair. New York, NY: McGraw-Hill.
Portes, A., P. Fernandez-Kelly, and W. Haller (2008). The Adaptation of the Immigrant Second Generation in America: Theoretical Overview and Recent Evidence. Working paper of Center for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Rawls, J. (1971). Theory of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ardon-Anderson, J., R. Capps, and M. Fix. (2002).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in Immigrant Families. THE URBAN INSTITUTE Series B, No. B-52, November 2002. 搜尋日期:2008.12.12. http://www.vdh.virginia.gov/ohpp/clasact/documents/CLASact/research3/HealthandWell-BeingofChildrenofImmigrants.pdf
Reyes, L. and P. Azuara (2008). Emergent Biliteracy in Young Mexican Immigrant Children.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43(4), 374-398.
Rist, R. C. (2002). The urban school: A factory for failure. Edison, NM: Transaction Publishers.
Ritzer, G. (1992). Original Sociological Theory. NY: McGraw-Hill, Inc.
Rossell, C. H. (2005). The Flawed Requirements for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Children of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Journal of Education, 186(3), 29-40.
Sadovnik, A. R., A. G. Dworkin, A. Gamoran, M. Hallinan, and J. Scott (2008). Conclusio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NCLB and Feder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In Sadovnik, A. R., J. A. O’Day, G. W. Bohrnstedt, K. M. Borman (2008)(eds.). No Child Left Behind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Achievement Gap: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Federal Educational Policy. pp. 359-373. N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Sadovnik, A. R., J. A. O’Day, G. W. Bohrnstedt, K. M. Borman (2008)(eds.). No Child Left Behind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Achievement Gap: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Federal Educational Policy. N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Shenton, A. (2004). Strategies for ensuing trust worthines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jects.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22, 63-75.
Shodavaram, M. P., L. A. Jones, L. R. Weaver, J. A. Marquez, and A. L. Ensle (2009). Education of non-European ancestry immigrant students in suburban high school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29-36.
Sleeter, C. E. (1992). Resisting Racial Awareness: How Teachers Understand the Social Order from Their Racial, Gender, and Social Class Locations.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6(2), 7-32.
Sleeter, C. E. and C. A. Grant. (2007).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5th. NJ: John Wiley & Son, Inc.
Spivak, G. (1985). Subaltern Studies: Deconstructing Historiography. In Landry, D. and MacLean, G. eds. (1996), The Spivak Reader. Routledge, New York.
Spivak, G. (1988).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In Nelson, C. and Grossberg, L. eds.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Illinois.
Spivak, G. (1991). How to Teach a “Culturally Different” Book. In Landry, D. and MacLean, G. eds. (1996), The Spivak Reader. Routledge, New York.
Statistics New Zealand(2009). Final Report of the Review of the Official Ethnicity Statistical Standard. http://www.stats.govt.nz/~/media/Statistics/Publications/Census/2011-Census/final-report-review-official-ethnicity-statistical-standard-2009.ashx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01). Census 2000 Summary File 1(SF1).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08).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A joint effort between 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and the Census Bureau. http://pubdb3.census.gov/macro/032007/altinc/newinc03_000.htm. 網路搜尋日期:2008/05/01.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2).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0). President''s Education Budget Signals Bold Changes for ESEA: Budget Proposes More Competition, Flex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2010/02/01. Press release. http://www2.ed.gov/news/pressreleases/2010/02/02012010.html
U.S. Government Press Office. (2009). 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
van der Hoeven, M. (2004) Cultural Educa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 The Hague, Netherlands.
Wells, A. S. and Holme, J. J. (2005). Marketization in Education: Looking back to move forward with a stronger critique. In Bascia, N., Cumming, A., Datnow, A., Leithwood, K., and Livingstone, D.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olicy, 19-51. Great Britain: Springer.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