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作者:彭添星
作者(外文):Tien-Hsin P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林新發
吳清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學校創新經營效能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3
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當前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現況;探討不同校長背景、教師背景、學校背景之中,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差異情形;探析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關係;並檢定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情形。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編製「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以臺灣地區(不含澎湖)之公立國民中學教師為調查對象,共抽取 150 所國民中學之1,258 位教師為樣本,計回收1,072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率為 85.21%;蒐集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獲得以下主要結論:
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整體及各層面呈現中上表現,各層面中以「充實領導知能」得分最高,而以「展現創新行動」得分最低。
二、國民中學教師組織承諾整體及各層面呈現中上表現,各層面中以「對組織的投入」得分最高,而「對組織認同」得分最低。
三、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效能整體及各層面的表現呈現中上表現,其中 以「學生表現創新」得分最高,而「行政服務創新」得分最低。
四、不同性別、年齡、學歷、目前學校年資、擔任校長總年資的校長對校長知識領導的影響均達顯著差異。
五、不同學歷、目前學校年資、擔任校長總年資的校長對教師組織承諾的影響達顯著差異。
六、不同性別、年齡、學歷、擔任校長總年資的校長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均達顯著差異。
七、不同性別教師所知覺的教師組織承諾整體、學校創新經營效能整體及
其各分層面均達顯著差異。
八、不同年齡教師所知覺的教師組織承諾整體及各分層面皆達顯著差異。
九、擔任不同職務教師所知覺的校長知識領導整體、教師組織承諾整體、學校創新經營效能整體及各分層面皆達顯著差異。
十、不同學校地區在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學校創新經營整體及各分層面均達顯著差異。
十一、不同規模學校在校長知識領導、學校創新經營效能整體及各分層面均達顯著差異。
十二、不同歷史學校在校長知識領導及學校創新經營效能整體達顯著差異。
十三、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十四、校長知識領導整體及各層面、教師組織承諾整體及各層面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整體及各層面能預測。
十五、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度評鑑良好,能解釋主要變項間的關係。
十六、校長知識領導對教師組織承諾的影響有顯著直接效果;教師組織承諾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影響有顯著直接效果;校長知識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的影響有顯著總效果。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俾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校長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學校創新經營效能
A study on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nd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nd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principals’ background, teachers’ background and school background in junior high schools.Furthermore,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nd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Finally, it assesses the proper fit of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mong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nd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this research adop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investigative questionnaire of relationships among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nd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s the main tool in use. The samples were 1,258 teachers selected from 150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Penhu county excluded), and 1072 of the distributed copies were returned as valid. The return rate was 85.21%.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have above medium-performance on their enriching knowledge leadership practice in overall aspects and various aspects especially scored highest in "enriching leadership development" but lowest in “showing innovative action”.
2.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have above medium-performance on their enriching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in overall aspects and various aspects especially scored highest in "dedication to organizations" but lowest in “identification with organizations”.
3. Junior high schools have above medium-performance on their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overall aspects and various aspects, especially scored highest in "performances’ innovation of students" but lowest in “innovation of administrative service”.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enders, ages, academic degrees, service period in the present school and total service period as a principal in terms of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5.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academic degrees, service period in the present school and total service period as a principal in terms of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6.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enders, ages, academic degrees and total service period as a principal in terms of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7.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in overall aspects and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overall aspects and various aspects in terms of teachers with gender difference.
8.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in overall aspects and various aspects in terms of teachers with age difference.
9.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in overall aspects,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in overall aspect,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overall aspects and various aspects in terms of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positions.
10.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nd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overall aspects and various aspects in terms of principal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1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overall aspects and various aspects in terms of schools with different scale.
1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overall aspects in terms of schools with historical difference.
1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nd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14.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overall aspects and various aspects can be predicted by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in overall aspects and various aspects,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in overall aspects and various aspects.
15. The proper fit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mong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and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s assessed as positive and can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ain variables.
16. There is significant direct effect on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in terms of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There is significant direct effect on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There is significant total effect on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are proposed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principal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principals’ knowledge leadership、teachers’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scholastic innova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參 考 文 獻
壹、中文部分
丁 虹(1987)。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 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new window
王世璋(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王世璋(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王如哲、黃乃熒、林明地、張志明、楊振昇合著(1999)。教育行政。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如哲、黃月純譯(2004)。教育的知識管理(E.Sallis and G. Jones 原著)。 臺北市:五南。
王秀玲、林新發、康瀚文、梁玟燁、蔡麗華(2006)。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權能、知識管理對教學創新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北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王亞萍(2004)。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地區學校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王美惠(2005)。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貳瑞、洪明洲(2002)。知識管理。台北市:華泰文化。
伍忠賢、王建彬(2001)。知識管理:策略與實務。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
尤克強(2001)。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市:天下遠見。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江志正(2005)。校長學校經營的策略領導能力。現代教育論壇專輯,13,228-237。
行政院經建建設委員會(2000)。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台北市:五南。
李弘暉(2003)。知識經濟下的領導新思維。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李茂能(2006)。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製上之應用。台北市:心理。
吳定(1984)。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市:天一。
吳昌期(2006)。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組織學習與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吳明清(1997)。學校再造的理念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9,6-10。new window
吳春助(2009)。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科技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二版)。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吳清山(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吳清山(2003)。學校效能研究:理念與應用。臺灣教育,619,2-13。new window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5b)。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1-27。new window
吳清山(2007)。教育行政議題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1994)。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3,1-28。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1994)。全面品質管理及教育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3,1-28。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知識經濟、知識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37,100-101。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7)。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賴協志(2007a)。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之研究:角色知覺與踐行。教育與心理研究,30(2),1-29。new window
吳清山、賴協志(2007b)。知識領導理念及實施策略。教育研究,159,new window
60-69。
吳清山、高佳斌(2009)。台灣近二十年學校效能研究論文取向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88,5-25。new window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基(2001)。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 定 (1998)。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市:天一圖書公司。
吳思華 (2002)。從製造台灣到知識台灣。載於金誠(Kim, W. Chan)等箸,應小端譯,創新,台北:天下遠見。
吳嘉銘(2006)。領導型態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領導部屬交換關係為干擾變數。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隆(2007)。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方法與實務應用。高雄市:麗文。
余民寧(1997)。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三民。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呂旺澤(2008)。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組織承諾為中界變項。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巫宗融譯(2000)。Peter F. Drucker & D.Leonard 著。突破性思考(Breakthrough thinking)。台北市:天下文化。
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Creativity by Mihaly Csiksentmihalyi, 1996)。台北市:時報文化。
汪宗明(2006)。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臺縣、桃園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卓秀冬(1995)。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林鑫琪(1992)。文化中心主任領導型態與成員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天祐(1998)。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行政革新。教育資料與研究,22,19-22。new window
林天祐(2000)。從知識經濟思維教育人員專業成長與發展。學校行政期刊,9,20-25。
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明地(2004)。我國學校領導研究的現況與未來發展重點。學校行政雙月刊,33,1-9。
林海清(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元照。
林海清(2006)。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淑美(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策略、分享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林新發(1995)。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實務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顏如芳、黃秋鑾、鄧珮秀(2007)。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三縣市為例。載於澳門大學 3 月 30- 4 月 1 日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教師教育」。頁 206-222。new window
林新發、王秀玲、汪宗明、顏如芳、仲秀蓮(2006)。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知識延續管理對學校創新經營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三縣市為例。載於澳門大學 4 月 29-30 日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3-91。new window
林新發、王秀玲、汪宗明、顏如芳、仲秀蓮(2006)。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知識延續管理對學校創新經營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三縣市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4-2413-H-152-006), 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林新發、黃秋鑾 (2007)。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探討─文獻分析與評述。載於北京教育學院 8 月 10-13 日舉辦之「首屆教師培訓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暨第12屆中美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58-159。
林新發、黃秋鑾(2007)。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研究報告,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曜聖(2007)。「故事領導」在國民小學行政情境之應用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林明地 (2002a)。學校領導:理念與校長專業生涯。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明地(2002b)。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台北市:五南。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教育組織行為。R.G.Owens 著,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金福(2003)。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衍伸(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道德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信志(2006)。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林偉人 (1998)。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林慶順(2007)。南投縣國民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知覺與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馨儀(199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世昌(2004)。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2,23-50。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new window
洪幼齡(2006)。國中校長領導力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洪啟昌(2005)。教育行政機關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范熾文(2004)。國小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 (1),29-48。new window
范熾文(2007)。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績效的關係。載於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43屆年會暨第13屆品質管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頁13)。臺北市: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
孫志麟(2002)。學校實踐知識管理的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5,31-42。new window
徐昌男(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瑞霞(2006)。臺北縣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淑如編審、Stephen M. Shapiro著(2005)。創新管理。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侯夙芳(1999):組織發展意涵之探索。人力發展第六十三期,頁
48-56。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濮世緯(2006)。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
高淑真(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妙琳(2005)。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明輝(1997)。學校組織的變革與教育品質。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現代教育論壇,3, 258-261 。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明輝(2003)。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市:學富。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策略與執行措施。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座談會講義,157,10-27。
張建邦(1997)。多變量分析。臺北市:三民。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美玲(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管理策略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惠英(2001)。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清濱(1991),學校效能與教育評鑑。師友,291,34-37。new window
張瑞村(1994)。高級職業學校校長領導型態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高雄:復文。new window
張瑞村(199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張新基(2008)。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new window
張慶勳(2004)。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3公布,2008修正。台北市:教育部。new window
高淑真(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士軍(1993)。管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郭昭佑、陳美如(1995)。一個發展性的概念-學習型組織對教育行政領導的啟示。研習資訊,12(6),60-63。
郭進隆譯(1994),Senge, P. M.原箸。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遠見。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
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陳佳秀(2007)。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知識分享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中部三縣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英豪、吳裕益(1981):修定賓州創造傾向量表指導手冊。高雄市:復文。
陳建銘(2009)。國民小學校長策略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陳滄智(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怡君(2000)。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學賢 (2004)。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願景發展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new window
陳龍安(1997 ):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心理。new window
湯志民(2006a)。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60-72。new window
湯志民(2006b)。學校創新經營的藍海策略。2008年8月23日,取自:http://www3.nccu.edu.tw/~tangcm/BLUE%20SEA%20POLICY.pdf
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
,177,32-42。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52-58。new window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台北市:五南。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黃振球(1996),學校管理與績效。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國隆(1986)。中學教師的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政治大學學報,53,55-84。
黃瓊香(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韻如(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怡雯(2005)。客籍國中小校長的領導風格、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麗美(2004)。國中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黃懿嬌(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渝芳(2003)。綜合高中教師組織變革知覺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靜宜(2006)。高科技產業知識領導、員工知識活動行為與學習成效關係模式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楊仁壽、許碧芬、俞慧芸 合譯(2006),Gareth R. Jones 原箸。組織理論與管理-理論與個案。台北市:台灣培生。
楊國賜(無日期)。知識經濟裨益提升高等教育素質。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ncu.edu.tw/~ncu7006/cnormal/ncu_report/910625_2.html
劉春芳(2006)。臺北縣國民中學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劉富明(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團隊組織運作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蘊芳(譯)(2000)。Thomas D. Kuczmarski 著。創新K管理(Knowledge)。台北市:經典傳訊。
廖春文(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組織發展策略。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四期,頁81-102。new window
詹萬廷(2001)。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決定方式對教師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資訊,7(5),138-153。new window
蔡俊傑、張順發(2004)。以結構方程式探討教師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關係。刊載於國立屏東師院編印。屏東師院學報,21,69-109。new window
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new window
蔡進雄(1993)。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蔡進雄(2004)。學校轉型領導的理論與實際。教育研究月刊,119,53-65。
蔡進雄(2005)。學校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巿。new window
蔡寬信(1993)。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候、教師內外控信念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政道(2010)。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鄭崇趁(2006)。學校創新經營的積極策略。 教育研究月刊,145,50-58。new window
蕭雪梅(2001)。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行政人員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賴振權(2008)。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戴坤輝(2001)。轉換型領導、交易型領導、信任、工作滿足及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組織自尊的干擾效果。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 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謝傳崇(2007)。以平衡計分卡理念建構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鍾鼎(2001)。領導型態、隱含組織結構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 500大公民營企業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薛淑芬(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5-52。new window
顏童文(2007)。國民小學組織動態能耐、組織健康氣候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顏童文(2007)。優質學校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47,110。
蘇永富(2000)。轉換型領導、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屬交換關係為干擾變數。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龔素丹(2009)。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專業權能與學校教育品質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Albrecht, K.(1987).The creative corporation.Homewood, IL:Dow Jones-Irwin.
Alpander, G.G.(1990).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itment to hospital goals and job, HealthCare Management Review, 15(4), .51-62.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Angel H. L., & Perry J.L. (1981).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6, 1-13.
Argyris, C. (1990). Overcom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Facilitat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Boston, MA: Allyn & Bacon.
Argyris , C., & Schon , D. A. (1978). Organization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Argyris, C.(1993). Education for leading-learning.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1(3).
Badaracco, J.(1991). Knowledge link: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Press.
Bagozzi, R. P.,& Yi,Y. (1988).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9-94.
Bennis, W. C (1969).Organization develpoment : its nature ,origins, and prospects. Massachusetts 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Co.

Beyer, J. M. & Trice, H. M. (1978). Implementing change. New York:Free Press.
Campbell, J. & Oliver, M. (1996). Understanding our past ,changing our futur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Thomson.
Cavaleri, S., Seivert, S., & Lee, L. W.(2005). Knowledge leadership: The art and Science of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 London,Elsvier Butterworth Heinemann.
Cheng, Y. C. (2002). Th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2(4), 51-66.
Daft, R. L. (1978). A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193-210.
Daft, R. L. (1995).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New York: West.
Damanpour, F. (1988). Innovation type, radicalness, and the adoption proc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5(5), 545-567.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 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555-590.
Damanpour, F., & Evan, W. M. (1990). The adoption of innovation overtim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San Diego.
Davis, G. A., & Thomas, M. 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Boston: Allynand Bacon.
Deming, W.E.(1993). The new economics for industry,government,education. Cambridge,MA: MIT Press.
Drazin, R., Glynn, M. A., & Kazanjian, R. K. (1999). Multilevel theorizing about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A sensemaking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2), 286-307.
Evan, W. M., & Black, G. (1967). Innovation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 Some factorsassociated with success or failure. Journal of Business, 40, 519-530.
French, W. L. & Bell, C. H. ,Jr. (1990).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behavioral science ntervention for organization improvement .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New York: Basic books.
Gibbons,M., Limoges,C., Nowotny, H., Schwartzman,S., Scott,p., &Trow, M.(1994),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of science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London: Sage
Hage, J. (1980).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iley.
Hage, J. H. (1999).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 597-622.
Hage, J. H. (1999).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 597-622.
Hall, D. T., Schneider, B., & Nygren, H. T. (1970). Personal factors i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5, 1176-190.
Hewlett, R.(2006). The cognitive leader: Building winn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knowledge leadership. Lanham, MA: Ro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Holsapple, C. W.,& Singh, M.(2001).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Activities forcompetitivenes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77-98.
Holsapple, C. W.(2004).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don: Springer.
Hrebiniak, L. G. & Alutto, J. A. (1972). Personal and role related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4), 555-573.
Johnson, S. A. (1989).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and principals.Education Candana, 15-16.
Kanter R.M.(1968)commit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al.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3,499-517.
Kline, R. B.(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Y: The Guilford Press.
Kushman, J. W. (1992). Th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teacher workplace commitment: A study of urb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8(1), 5-42.
Lakshman, C.(2005). Top executive knowledge leadership: Managing knowledge to lead change at general electric.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5(5),429 –446.
Levine, D. U., & Lezotte,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Madison,WI: National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7016).
Mathieu,J.E.and Zajac, D.M.,1990,.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Antecedents Correla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171-194.
Meyer, J.P., & Allen, N. J. (1991). Commitment in the workplace: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London: Sage.
Morrow, P. C. (1983).Concept redundanc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 The case of work commitment .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8,486-500.
Morrow, P.C. (1983). Concept redundanc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The case of work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3), 486-500.
Mowday, R. T., Steers , R. M., & Porter ,L. W. (1982). Employee-organization linkag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owday, R. T.Porter, L. M. ,& Steers, R. M . (1982). Employee organization linkages: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bsenteeism , and turnove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Northouse, P.G. (1997).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Thousand Oaks., CA: Sage.
Porter, L. W., Steers, R. M., Mowday, R. T., & Boulion, P.V. (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 603-609.
Randall, D. M.(1987).Commit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The organizational man revisited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2,460-471.
Reyes, P. (1990). Teachers and their workplace: Commitment,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Thousand Oaks,CA: Sage.
Reyes, P. (1990).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commitment,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Teachers and their workplace: Commitment,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Newbury Park, CA:Sage.
Rich, J. M. (1992). Innvoations in education: Reformers and their critics (6th).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Senge, P.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halley, G. E., Gilson, L. L, & Blum, T. C. (2000). Matching creativ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 Effects on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s to lea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43(2), 215-223.
Staw, B. M. (1977). Stress two side of commit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Orlando, Florida.
Steers, R. M.(1977).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2 ,46-56.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Free Press.
Stevens, J. M., Beyer, J. M., & Trice, H. M. (1978). Assessing personal, role, and organizational predictor of managerial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380-396.
Thompson, F. L. (198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style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selected Wisconsin elementary schoo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1(05), 514A.(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C89-15565)
Viitala, R.(2004). Toward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5(5/6), 528-544.
Wiener, Y. (1983). Commitment in organizations : A normative view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 418-428.
Woodman, R.W., Sawyeer, J.E.&Griffin, R.W. (1993).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4), 293-321.
Zmud, R. W. (1984). An examination of push-pull theory applied to process innovation in knowledge work. Management Science, 30, 727-73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