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作者:黃國庭
作者(外文):Huang, Kao Ti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湯志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學校效能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school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4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關係,針對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進行差異比較、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而驗證三者間的結構方程模式。
首先蒐集、探討國內外相關文獻,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採用問卷調查法,分層隨機抽取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1,252位教師為受試者,回收問卷1,172份,有效問卷1,130份,回收率93.61%,可用率96.42%。所得資料以SPSS22.0版及AMOS22.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處理,採用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與線性結構方程模式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獲致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校能的實施現況呈現良好。
二、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現任職務之教師在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具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學校規模、學校地區、學校歷史之教師在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具有顯著差異。
四、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三者之間均存在中高度正相關。
五、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能有效預測學校效能。
六、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的關係結構模式得到驗證支持。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對學校創新經營及學校效能,以及學校創新經營對學校效能的影響有直接效果。
七、學校創新經營具有校長空間領導對學校效能的中介效果。
最後,根據文獻分析、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民小學校長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lear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rimary school 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 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relationships,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between 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build and verify a model for these three elements.
To build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del, the researcher review related literatur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researcher applie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used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o select target samples from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and Taoyuan County teachers. 1252 questionnaire were issued, 1172 retrieved, and 1130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retrieved rate and availability was 93.61% and 96.42, respectively. SPSS22.0 and AMOS22.0 software as well a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way analysis variance,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regression, and 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 model are conducted a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is study has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Primary school principals perform well in space leadership, 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2. Genders, ages, education levels,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current positions of sampling teachers show difference on the 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 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survey.
3. School scales, locations, and history of the sampling teachers show difference on the 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 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survey.
4. There are mid to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any two of 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 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5. 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 and 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 can be applied to predict school effectiveness.
6. The study’s result supports the relation structural model between 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 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7. Primary school 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 has a direct effect on 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 also has direct effect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8. 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 is a mediation variable for 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novative school management has the mediation effect on principal space leadership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can serve as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subsequent related studie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吉正(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剖析。教育料文摘,42(4),185-192。
方偉達(1998)。校園整體性環境規劃與教育。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1,12-17。
方德隆(198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8)。2008全國創意教學獎&;學校經營創新獎得獎名單。取自http://www.ccda.org.tw/sing_up/gtinno/GT_INNO_final%20result.xls
毛連塭(2000)。緒論。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著,創造力研究(頁2-55)。臺北市:心理出版社。new window
王世璋(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王如哲(1998)。教育行政學。臺北:五南。
王滿馨(2011)。宜蘭縣國民小學優質教育學校環境規劃圖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江 澈(2007)。私立高級中學校長競值領導、教師專業承諾、組織創新與組之效能關係之研究-私立高中有效經營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伍孝春(2006)。學校組織創新作為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朱光潛(2002)。西方美術史。北京市:人民文學。
朱長超(2004)。創新思維-發現新機,敲開成功之門(頁25)。臺北市:倚天文化。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明烈(1996)。邁向共同願景~學習組織。成人教育,38,45-52。
吳明清(1997)。國民小學組織發展需求與變革策略之研究:概念架構與行動模式。新世紀的教育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吳明隆(2004)。新時代有效能的學校特性與校長角色。學校行政雙月刊,30,127-136。
吳明隆(2007)。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運用。臺北市,五南。
吳明雄(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new window
吳貞祥(1976)。圖形與空間。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臺北市。new window
吳清山(2002a)。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究論文集(上)。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吳清山(2002b)。提升學校競爭力的理念與策略。臺灣教育,613,2-10。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8)。空間領導的展望-兼談臺北市教育政策發展。教育研究月刊, 174,5-9。
吳清山(2013)。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31,125-126。
吳清山,林天祐(2001)。潛在課程。教育研究,86,111。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new window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1,58-74。new window
吳清基(2005)。以優質學校指標追求卓越、優質、精緻、創新敎育之願景。載於吳清基(主編),優質學校(頁6-17)。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俊甫(1987)。發展心理與教育。臺北:臺灣商務。
李 亮(2006)。校園規劃與學校建築相關文獻探討。取自 http://www.cyut.edu.tw/~anarch/AP/campus-lrew.htm
李正國(1990)。學校建築與美育。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頁121-130)。臺北市:臺灣書店。
李冠霖(2010)。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李皓光(199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李澤厚(2003)。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天津市:社會科學。
李慶裕(2012)。國民中學空間領導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易杰雄(2001)。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康德。安徽:人民。
周昌柏(2007)。國小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8,66-86。
林明地(2005)。創意學校經營的理念與努力方向。載於南投縣政府(主編),南投縣教育行動年:教育專業發展與對話(頁28-38)。南投市:南投縣政府。
林虹妙(2005)。臺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林崇宏(1998)。造型設計原理。臺北:北星出版社。
林勤敏(1990)。校園規劃與美化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主編,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頁343-365)。臺北:臺灣書店。
林新發(1990)。我國工業專科學校校長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組織績效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新發(1999b)。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新發(2010)。教育行政領導。載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頁287-325)。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研考會(2008)。政府服務創新精進方案。取自http://www.cga.gov.tw/GipOpen/wSite/public/Attachment/f1265710350349.pdf
孫本初(1995)。學習型組織的內涵與運用。人事月刊,23(1),27-31。new window
徐易男(2009)。國民小學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涂宗成(2008)。校園空間改造評估研究-以高雄縣推動新校園空間美學計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涂惠萍(2007)。提昇國民小學經營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吳勁甫(2009)。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中介效果模式之驗證。當代教育研究,17(3),83-124。new window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發展月刊2(3),38-62。new window
高雄市建築經營協會(2008)。2008年建築園冶獎。取自http://www.jca.org.tw/
高雄縣政府教育局(2004)。高雄縣93-94年國中小推展「新校園空間美學」運動企劃案。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教育局。
高雄縣政府教育局(2006)。高雄縣95年國中小推展「新校園空間美學」運動企劃案。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教育局。
高雄縣政府教育局(2007)。高雄縣96年國中小推展「新校園空間美學」運動企劃案。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教育局。
高雄縣政府教育處(2008)。高雄縣97年國中小推展「新校園空間美學」運動企劃案。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教育處。
康宗虎(2009)。推動校園優質化‧改善教學環境。臺北市教育e週報,406。取自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907141525267MD
張允明(2006)。學校空間意象之研究—以高雄市新建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明輝(2003)。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舉辦之 「九十二年度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精緻學校經營」研習班手冊(頁37-43),臺北市。
張明輝、顏秀如(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 28-52。new window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教育部 (1998)。邁向學習社會。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1
教育部(2007a)。永續校園營造指南。取自http://www.esdtaiwan.edu.tw/upload/%7BEE832687-2AD7-4D05-B91D-83CC2D3508F8%7D/永續校園營造指南.pdf
教育部(2007b)。空間無間學習無限教育部推動活化校園空間總體規劃方案。取自http://72.14.235.132/search?q=cache:sqx36LiiKMwJ:140.111.34.116/e9617_epaper/news.aspx%3Fnews_sn%3D882+%E6%95%99%E8%82%B2%E9%83%A8+%E6%A0%A1%E5%9C%92%E6%B4%BB%E5%8C%96&;hl=zh-TW&;ct=clnk&;cd=4&;gl=tw
教育部(2008)。97 年度「活化校園閒置空間總體計畫」-能(資)源教育中心。取自 http://www.isles.org.tw/upload/file/0-3/1028069357.pdf
教育部(2009)。教育部98年度校園空間活化之十大經典特色國民中小學。教育部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266
教育部(2010a)。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十大中心議題(六二):教育體制與教育資源。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0b)。縣市別校數。取自http://www.edu.tw/files/ site_content/b0013/location.xls
曹音鵬(2005)。校園空間意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莊明達(2013)。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品牌管理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陳乙華(2005)。新竹縣新設及改建國小校園景觀與學校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木金、溫子欣(2008)。活化校園建築創造空間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 63-73。new window
陳建志(2010)。從空間領導觀點探究永續校園議題。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6,231-245。
陳炫佑(2012)。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淑華(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添財(2001)。綜合高中學校效能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彭立勛(1991)。社會科學千萬個為什麼。北京市:世界知識。
曾雅惠(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漢珍(1996)。教育改革中學校建築之空間內涵與意義的探討-以美學、象徵意義與文化論述為基礎。教育研究,52,26-35。new window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33,227-245。
湯志民(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第三版)。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湯志民(2008)。空間領導: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64,18-38。new window
湯志民(2009)。教育領導與學校環境。敎育研究, 181,16-28 。new window
湯志民(2010)。學校建築的新紀元。載於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等主辦,2010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87-108),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湯志民(2011)。學校空間領導指標建構探析。教育研究月刊,209,68-84。new window
湯志民(2013a)課程、教學、學習與教育空間規劃。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主編),課程、教學與教育空間(頁2-42)。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2013b)。空間領導:原則與理論基礎。教育行政研究,3(2),1-30。
湯志民、曾雅慧、劉侑承、劉冠廷(2011)。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學校校長空間領導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和新北市為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2011學校建築研究:百年校園建築創新裝 (頁401-425),臺北市。new window
湯志民、廖文靜(2000)。教學空間的革新。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願景(頁157-180)。臺北市:臺灣書局。
湯志民、劉侑承、劉冠廷和曾雅慧(2010)。學校創新經營-空間領導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8-2410-H-004-014)。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湯志民、魏琦、施佩吟(2013)。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101-2410-H-004-131-)。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new window
程振響(2001)。創新管理︰學校持續發展的動力。取自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60076.htm
馮朝霖(2008)。空間領導、氣氛營造與美學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74,49-60。
黃乃熒(2000)。後現代教育的行政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世孟、曾漢珍(1990)。臺灣地區學校建築研究之回顧與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臺北市。臺灣書店。
黃玉英(2004)。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校建築規劃現況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52-58。new window
黃昆輝(200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郁倫、鐘啟泉譯(佐藤學著)(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譯(佐藤學著)(2013)。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在學習共同體中找回孩子的幸福。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黃振球(1996)。學校管理與績效。臺北:師大書苑。
黃富祥(1995)。以「用後評估」探討國中校園空間之規劃設計─以臺北市百齡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
黃富順(1999)。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煜烽、雷靂(1995)。國中生心理學。臺北:五南
黃應貴(1995)。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黃麗美(2004)。國中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新北市(2010)。卓越學校環境營造實踐策略。取自http://esr.ntpc.edu.tw/EsrWeb/Ctrl/OpenFileContent.ashx?id=3DCBD3TCQQ6QT4FT64B3QQRD3QQQRR8T4H6JBBCRDT34QR6RTF4HG4BDCDDQTCQF
楊文逵(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臺北市。
楊成寅(2008)。藝術美學。上海市:學林。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new window
楊朝明(2001)。空間美感的表現手法在平面設計中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蕙菁(2005)。美力時代。商業週刊,903,67-72。
萬新知(2009)。國民小學學校建築美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詹紹威(2014)。臺灣高級中學校園創意建築美學之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new window
葉惠文(2008)。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權力運用、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維基百科(2012)。臺灣國中教育。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5%9C%8B%E4%B8%AD%E6%95%99%E8%82%B2
齊柏林(2013)。看見臺灣【DVD影片】。臺北市: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劉其偉(1989)。現代繪畫理論。臺北:雄獅美術出版社。
劉美娥(2008)。空間領導的實踐先驅-臺北市立新生國小。教育研究月刊,174,10-17。new window
潘慧玲(1999a)。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教育研究集刊,43,77-102。new window
潘慧玲(1999b)。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資訊,7(5),138-153。new window
蔡念芷(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菁芝(2006)。教育行政領導。載於林天祐(主編),教育行政學(頁151-187)。臺北市:心理。
鄧美珠(2006)。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同儕教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女玲(2012)。空間領導在本土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鄭崇趁(2006)。學校創新經營的積極策略。南投縣校務經營與管理座談會講義,46-52。new window
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應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鄭漢文(2005)。生活校園的創造行動-環境、文化與教育的結合。臺東:臺東縣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國民中小學校長會議手冊。
蔣 勳(2009)。美學的原點。商業週刊,1129,22。
賴世培、丁庭宇和莫濟雍(2002)。民意調查(頁209)。臺北:空中大學。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金青(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建築問題的探討與展望。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理論與實務專題研究(頁359-385)。臺北:臺灣書店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顏童文(2007)。國民小學組織動態能耐、組織健康氣候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薛方杰(1996)。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與設計流程銜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蘇美賢(2012)。教師參與學習型組織專業成長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Batty, M. (1997). Virtual Geography. Future, 29, 337-357.
Beiser, F.C. (1993).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gel.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Bloomer, K. C., &; Moore, C. W. (1993). Body, Memory and Architecture. New Haven Woodbridge Hall,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Campell, J. (1977). On the nature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s. In Paul S. Goodman, Johannes Bass Pennings &; Associates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s (pp. 22-29).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Cash, C. S. (1993). Building condi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VA.
Chan, T. C., Patterson, J., Tubbs, J. E., Terry, D., Holiday E., &; Rowe R. (2007). Teaching school facilities in a principals' preparation program: Using ELCC Standards. Educational Planning, 16(3), 10-15.
Daft,R.L.(1995).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design.New York:West.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v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 555-590.
Earthman, G. I. (2004). Prioritization of 31 criteria for school buildingadequacy. Baltimore, MD: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Foundation of Maryland.
Earthman, G.L., &; Lemasters, L.(2009). Teacher attitudes about classroom condi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7(3), 323-335.
Garvin, D.A. (1993).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4), 78-91.
Hilliard, A., &; Jackson, B. T.(2011). Current trend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or student success plus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designing.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ducation Research, 4(1), 1-8.
Horng, E. L. (2009). Teacher tradeoffs: Disentangling teachers' preferences for working conditions and student demographics. American EducationalResearch Journal, 46(3), 690-717.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Kramer, S. (2010). Schools: Educational spaces. Berlin: Braun Publishing AG.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
Liu, Y. T. (2001). The proceedings of 2001 Conference of Visual and Spatial Reasoning in Design.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Design Thinking in Virtual Space (pp. 25-40). Sydney, AU: University of Sydney Press.
Liu, Y. T. (2002). Being Digital: New Media, New Space and New Architecture Definition Digital Architecture. Y. T. Liu (ed). Switzerland. Birkhouser.
Maxwell, L. E., &; Evans, G. W. (2000). The effects of noise on pre-school children's pre-reading skil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 91-97.
OECD (2006). PEB organising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quality in educational facilities. Retrieved May 15, 2011,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48/57/37783219.doc.
Owens, R. G.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6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Purkey, S. &; Smith M. (1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 427-452.
Reid, K., Hopkins, D., &; Holly, P. (1987). Toward the effective school: The problem and some solution. 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
Reynolds, D., Teddlie, C., Creemers, B. P. M., Cheng, Y. C., Dundas, B., GreenB., Epp, J. R., Hauge, T. E., Schaffer, E. C., &; Stringfield, S. (1994).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In D. Reynolds, B. P. M. Creemers, P S. Nesserlrodt, E. C. Schaffer, S. Stringfield, &; C. Teddlie (Eds.), Advance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25-51). New York, NY: Pergamon.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NY: John Wiely &; Sons Inc.
Senge, P. M. (1993).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NY: Doubleday Press.
Slater, M., &; Steed, A. (2000). A virtual presence counter. Presence: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9(5): 413-434.
Steuer, J. (1992). Defining virtual reality: Dimensions determining teleprese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4): 73-93.
Stogill, R. M.(1974). Handbook of leadership: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Macmillan.
Tanner, C. K. (2000).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architecture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8(4), 309-330.
Tanner, C. K. (2009). Effects of school design on student outcom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7(3), 381-400.
Tanner, C. K., &; Lackney, J. A. (2006). 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 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Plant Administrators (2011). Leadership in educational facilities. Retrieved May 22, 2011, from http://www.appa.org/
Uline, C., &; Tschannen-Moran, M. (2008). The walls speak: The interplay of quality facilities,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6(1), 55-73.
Uline, C. L., Wolsey, T. D., Moran, M.T. &; Chii-Dean Lin(2010). Improving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school:A question of equity.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20(5), 597-632.
Webster's Ninth Collegiate Dictionary(1987). Spring, MA: Merriam-Webster Inc.
Watkins,K.E. &; Marsick,V.J. (1993). 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 Lesson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ystemic change.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Wilmore, E., &; Thomas, C. (2001). The new century: Is it too late for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Educational horizons,79(3), 115-123.
Yuchtman, E., &; Seashore, S. E. (1967). A system resourc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2, 891-903.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Zigarmi, D., Edeburn, C., &; Blanchard, K. (1991). Research on the LBAII: A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study. Escondido, CA: Blanchar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