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宜蘭縣國民中小學學校智慧資本、創新經營與競爭力關係之研究
作者:羅英豪
作者(外文):Ying-Hao Luo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鄭崇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學校智慧資本學校創新經營學校競爭力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school competi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8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小學學校智慧資本、創新經營與競爭力關係之現況、差異及其關係。以宜蘭縣國民中小學校代表之各校校長、主任、組長、導(級任)師、專(科)任老師等做為研究對象。對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以文獻分析、焦點團體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研究,藉以解釋調查結果、歸納本研究結論。並根據分析討論所得資料,提出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民中小學校、教師教學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過程係先參考相關文獻,建立研究的理論架構,再以焦點團體分析後形成的「學校智慧資本、創新經營與競爭力關係之調查問卷」。全面調查宜蘭縣1,006名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組長、老師,有效回收問卷886份。資料採用SPSS 18.0 for Windows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運用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受試者對學校智慧資本、創新經營與競爭力關係之現況的看法。再透過變異數分析及薛費法事後比較以瞭解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和環境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對學校智慧資本、創新經營與競爭力關係的各向度意見是否有顯著性的差異。同時,再以多元迴歸分析學校智慧資本、創新經營與競爭力關係的預測力分析,最後依問卷調查之統計分析結果,歸納出主要研究發現,輔以文獻分析與焦點訪談所得資料,進行綜合討論後作成以下的結論:
一、學校智慧資本、創新經營對學校競爭力之研究,具有時代性、價值性及適用性。
二、學校智慧資本、創新經營與學校競爭力的發展具有理論支持。
三、國內碩博士論文對於學校智慧資本、創新經營與學校競爭力之研究均持正向的結論。
四、國民中小學學校智慧資本、學校創新經營、學校競爭力及其各層面均屬於「中度表現」程度。
五、在學校智慧資本的表現方面男性教育人員、資深和年輕的教師、校長和專任或科任老師、新學校和歷史較短之學校教育人員等,較其它教育人員知覺程度較高
六、「校長」比其它教育人員在學校創新經營的知覺程度較高
七、智慧資本程度、創新經營程度愈高的學校,其學校競爭力愈良好。
八、「國小」、「市(鎮鄉)中心區」和「山地及偏遠地區」、「關係資本程度愈高的學校」其學校競爭力較高。
九、「碩士、博士」學歷之教育人員,其競爭力知覺程度較低。
十、智慧資本程度愈高的學校,其學校創新經營表現愈良好。
十一、年輕與資深之教育人員學校創新經營知覺程度較高、「鄉村地區」學校、規模適中的學校,其學校創新經營表現愈良好。
十二、國民中小學學校智慧資本及各層面與學校競爭力及各層面之間呈現高度正相關。
十三、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各層面與學校競爭力各層面之間達高度正相關。
十四、國民中小學學校智慧資本各層面與學校創新經營各層面之間均達高度正相關。
十五、國民中小學學校智慧資本對學校競爭力的解釋力具高度預測力。
十六、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對學校競爭力的解釋力具高度預測力。
十七、國民中小學學校智慧資本對學校創新經營的解釋力具高度預測力。
十八、國民中小學學校智慧資本、創新經營與學校競爭力的關係模型中,學校創新經營為中介變項。
另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俾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小學校、教師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the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schoo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brand-molding, and the differences of school competitivenes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the principals, directors, low leader and teachers of th Yilan County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deduct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findings, the survey of the questionnaires, and the focus group interviews catering to the research purposes and research questions. The analysis results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s, for the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 and teacher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a research theoretical scaffolding was built with the focus group analysis technique.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the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school competitiveness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was used to draw random samples of the 1,006 principals, directors, low leader and teachers of the Yilan County. There were 886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The dada was analyzed by the Windows SPSS 18.0 statistics analysis software, analyzing the mean value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of the view points of the subjects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the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school competitiveness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the Scheffé method were conducted to compare subjects from different school backgrounds and community backgrounds to decide if they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upon school competitiveness,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the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in analyzing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the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school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analyzed data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along with the researches and the information acquired from the intervie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formed after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s:
1. Schools intellectual capi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for school competitive with the times, the value and applicability.
2. Schools intellectual capi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competitive with theoretical support.
3. Master dissertation domestic capital for innovative business school research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chool, are taking a positive conclusion.
4.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tellectual capital, innovative business schools, schools at all levels are competitive and are "moderate performance" level.
5.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male educators school intellectual capital, senior and young teachers, principals, and full-time or subject teachers, new schools and a short history of the school educational personnel, representing a higher level of consciousness of other educational personnel.
6. Higher "principals" than other educational personnel at the school level of perceived innovation management.
7. The degre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innovative business schools, their schools more competitive good.
8. "Elementary", "city (towns and villages) Center Area" and "mountainous and remote areas", "relationship capital,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schools'" competitiveness of its high schools.
9. "Educators 'Masters and Ph.D.' qualifications", the lower level of consciousness competitiveness.
10.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schools, their school innovation more favorable operating performance.
11. Young and senior education officers perceived a higher degree of innovative business school, "rural areas" schools, moderate size of the school, the school innovation more favorable operating performance.
12.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tellectual capital of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competitiveness and schools at all levels.
13.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novation management of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competitiveness and schools at all levels.
14.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at all level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hools reached a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s.
15.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explanatory power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highly competitive schools predictive power.
16.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o explain the power of innovative business school is highly competitive predictive power.
17.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to explain the power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s a highly innovative business schools predict.
18. The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relational mode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in school, schoo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s a mediator.
Another stud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put forward concrete proposals to enable the competent educational authority, the 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subsequent 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正羽(2003)。智慧資本、研究發展與企業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我國光電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競爭力。臺灣教育,613,11-19。
王憲筠(2003)。國內外經營環境改變下我國私立大學院校競爭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毛連塭(2000)。創造倫理。 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著), 創造力研究,319-327。臺北: 心理。new window
毛榮敬(2004)。國民小學智慧資本探索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尤克強(2001)。知識管理與創新。臺北市:天下文化。
方世榮(2004)。公司策略、組織策略及組織間關係管理之探討。中原企管評論,2(2),67-92。
方至民(2000)。企業競爭優勢。臺北市: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方佳梅(2007)。國民小學智慧資本衡量指標之建構。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43 屆年會暨第13 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11)。InnoSchool 2011全國學校經營創新KDP國際認證獎。瀏覽於2012/11/14,網址http://www.ccda.org.tw/sing_up/gt/download.html。
台灣新快報(2012.11.20)。批馬笨蛋?經濟學人:台灣媒體誤譯。取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510560.shtml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古雅瑄(2010)。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江雪嬌(2004)。從國家創新系統探討大學推動研發服務業的發展。經濟情勢暨評論,10(3),19-34。 369
曲永智(2004)。智慧資本與創新策略對企業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生物技術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仲秀蓮(2010)。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汪良宏(2007)。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汪宗明(2006)。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巫俐敏(2012.10.15)。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之理念與實務。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4/64-37.htm。
巫誠恩(2001)。台灣銅片產業之競爭策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高雄市。
呂美霓(2002)。大學競爭力指標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南投縣。
余民寧(199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三民。
李自平(2001),我國醫療產業智慧資本之衡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李再長(譯)(2003)。組織理論與管理(Richard Daft原著)。臺北:華泰。(原著出版年:1997)
李美金(2009)。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金娥(2006)。高雄縣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學校品牌覺知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商務經營研究所,高雄市。 370
李茂興(2000)。行銷策略。臺北:揚智出版。
李博志(2006)。競爭力概念、衡量與策略。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瑞娥(2003)。國民小學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new window
李誠(2001)。什麼是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臺北:天下。
李渝(2006)。私立高中職校競爭策略之探討---以新竹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新竹市。
李弘暉、吳瓊治(2002)。從「教育訓練」及「組織學習」談知識經濟時代下的人力資本蓄積。品質月刊,87-92。
吳三靈(2004)。探索學校組織學習的有效方法。研習資訊,21( 1 ),1-12。
吳定(1998)。行政學(一)。臺北:空大。
吳美珠(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競爭力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所,臺北市。
吳思華(1998)。「知識流通對產業創新的影響」。第七屆產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主辦,1-42。
吳思華(2000)。網際網路智慧資本衡量與發展措施之研究。資策會。
吳思華(2002)。從製造臺灣走向知識臺灣--「創意、創新與創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力量。創業創新育成,5,7-9。
吳思華(2003)。新時代的創意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06,11-19。
吳思華(2005)。談創新。商業週刊電子報,2012年11月12日,取自:epaper@msx.epaper.com.tw。
吳春助(2009)。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科技領導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二版)。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1)。策略聯盟。教育資料與研究,41,67。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2003)。當前學校組織變革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3,4-16。 371new window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1-27。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競爭力。教育研究月刊,109,159。
吳清基(1999)。教育與行政。臺北:師大書苑。
吳濟民(2007)。組織學習與智慧資本對創新績效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new window
吳天元、吳天方、樊學良、林建江(2003)。教育競爭力理論基礎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全球化教育競爭力與高等教育改革」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主辦,嘉義縣。
吳天方、吳天元、樊學良(2007)。綜合高中競爭力指標建構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53,1-36。new window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Patton, M.Q.原著)。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吳定、鄭勝分、李盈盈(2005)。組織發展應用技術。臺北:智勝。
吳明隆(2005)。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知城數位。
林水木(2010)。國民小學行政組織運作、人力資源管理和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new window
林文修(2000)。演化式類神經網路為基底的企業危機診斷模型:智慧資本之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new window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台灣東華。
林來利(2012)。國民小學校長提升學校競爭優勢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林易蓉(2002)。國民小學運用策略管理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宛蓉(2007)。智慧資本評價理論之研究~以台灣電子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高雄市。
林季蓉(譯)(2002)。知識工作者必備手冊2--智慧資本=能力×承諾(Dave Ulrich著)。臺北: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97)
林明地(2008)。學校創新經營:組織學習的觀點。載於張鈿富主編,教育行政:理念與創新(頁267-294)。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臺北:智勝文化公司。
林虹妙(2005)。臺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晉寬(1995)。從資源基礎理論探討資源特性與成長策略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林偉人(1998)。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臺北市。new window
林國正(2006)。國民小學校長智慧資本衡量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林新發(1999)。透視學習型組織。中等教育,50( 1 ),49-53。new window
林新發(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研究計劃(未出版)。2012年11月12日,取自http://web.nutn.edu.tw/gac760/new/vt/01/8.doc。
林煥民(2012)。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之應用。2012.10.30取自:http://dyna2.nc.hcc.edu.tw/dyna/data/user/hs2654/files
/200807251226301.doc。
林筱瑩(2005)。台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慶國(2002)。雕塑學習型學校,提升學校競爭力。台灣教育,613,20-26。
林燦螢(2000)。智慧資本發展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深靖、于尚白(1998)。國際競爭力。2012.12.26取自:http://www.south.nsysu.edu.tw/sccid/today/lipo/98/04/lipo980424.html。
林新發、王秀玲、黃秋鑾、仲秀蓮、顏如芳、鄧珮秀、林佳芬(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四縣市為例。教育行政研究。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出版,69-103。new window
范熾文(2006)。學校經營與管理:概念、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胡浩軒(2004)。從資源基礎理論探討苗栗縣休閒農業之競爭優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苗栗縣。
胡湘苓(2008)。以智慧資本觀點探討組織競爭力之研究─以國際觀光旅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學系,臺中市。
周旭華(譯)(2000)。變革(John P. Kotter等原著)。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1)
施振榮(2000)。再造宏碁。臺北市:天下遠見。
洪宿惠(譯)。(2004)。策略管理(Jeffrey S. Harrison著)。臺北市:台灣西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4)
洪靜宜(2000)。企業的動態能力對夥伴關係持續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焦點團體訪談(Krueger, R. A. & Casey, M. A. 著)。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姚欣宜(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支持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夏安信(2007)。臺灣量販店競爭力量表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臺中市。
高玉芬(2005)。以智慧資本觀點探討知識經濟時代的價值攸關性(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新北市。new window
高希均、石滋宜編著(1996)。競爭力手冊。臺北:天下文化出版。
高博瑜(2009)。智慧資本與軍民通用科技發展專案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財務管理學系,桃園縣。new window
凌嘉蓮(2006)。我國師範大學轉型競爭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374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new window
徐淑麗(2009)。我國觀光旅館業經營策略、組織變革與競爭優勢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
孫本初,湯皓宇(2000)。組織管理的新利器-知識管理。立法院院聞,28(7),40-60。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書局
常婷婷(2004)。我國高職學校競爭策略之研究-以國立X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桃園縣。
許士軍(1995)。掌握競爭優勢的策略思考,新競爭時代的經營策略。臺北:天下。
許佑民(2009)。台南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許素梅(2009)。國民小學人力資源管理、教師核心能力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許梅芳(譯)(1998)。超競爭優勢(D’Aveni, Richard A著)。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5)
教育部(1997)。教育改革總體計畫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曹學仁(2006)。我國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競爭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郭進隆(譯)(2010)。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Peter M. Senge著)。臺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商永齡(2007)。學校創新經營之困境與省思。教育學術彙刊,1(2),41-56。new window
陳光榮(2003)。提振傳統產業競爭力之策略與政策建議,2012.11.14,取自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g3-a3.htm#2。
陳伯璋(1977)。「組織發展理論」及其在學校組織革新上的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怡之(1994)。智慧財產權與技術移轉之研究論文集。台北:華泰書局。
陳美純(2001)。資訊科技投資與智慧資本對企業績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new window
陳美純(2003)。智慧資本–理論與實務。臺北:滄海書局。
陳依萍(2005)。競爭能力、關係能力與競爭優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市。
陳建銘(2009)。國民小學校長策略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陳素玉(2007)。智慧資本與企業價值關聯性之探討_以台灣電子零組件通路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會計學系,臺北市。
陳家紋(2006)。公立高職學校組織文化與智慧資本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陳琪萍(2008)。國民中學教育的風險認知、行銷管理與競爭優勢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陳淑娟(2012)。學校知識管理專題研究。2012年11月2日,取自http://educlasses.educities.edu.tw/EduCenter/.../學校智慧資產管理-淑娟.doc。
陳瑜沂(2006)。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知能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義鴻(2001)。提升私立高職學校經營競爭力。商業職業學校,81,12-17。
陳嘉彌(1996) 教師之接受創新程度研究。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被接受,國立台東師範學院,11月28日、29日。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編著(1990)。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市:復文。
陳威龍、楊銀興(2006)。智慧資本結合平衡計分卡觀點之應用。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7 (1),107-131。 376
MBA智庫百科(2012.10.3)。知識經濟。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
程永明(2002)。中國大陸市場進入權變模型建構之研究-台灣製造業之實證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new window
黃天助(2011)。高職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 對創新經營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new window
黃宛瑩(2006)。我國大學生認知中的大學競爭力-以獲頒頂尖大學計畫之十二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黃海山(2008)。台南縣市國民小學智慧資本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黃哲彬(2011)。析論學校組織創新經營及其實施策略。教育趨勢導報,40,130-136。
黃惠美(2011)。國民小學經營競爭優勢之個案研究─以花蓮一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縣。
黃韻如(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懿嬌(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葉春櫻(2009)。學校組織資本及其創新經營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張仁家(2005)。高職學校的經營創新。教師天地,139,59-63
張文權(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市。new window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張明輝(2003)。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臺北:學富。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9-22。
張明輝(2006)。組織變革發展與競爭力。教師天地,120,28-36。
張添洲(2003)。學校經營與行政。臺北:五南。new window
張淑芬(2009)。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張清濱(1997)。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臺北:臺灣書店。
張新基(2008)。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new window
張潤書(1998)。行政學。臺北:三民。
張慶勳(2004)。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領導行為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0,1-38。new window
張仁家、趙育玄(2001)。策略管理在技職院校經營上的應用。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1,17-25。
榮泰生(1997)。策略管理學(4 版)。臺北:華泰。
董祥智(2005)。學校管理創新的理念與策略。中國教研網。2012年10月15日, 取自http://www.jyw.cn/homepage/xxlr1.asp?id=13547。
湯志民(2006)。政大附中創新經營的理念與策略。敎育研究,145,59-72。new window
詹文男(2002)。資訊科技產業智慧資本衡量之研究-系統理論之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new window
詹志禹(2005)。創造力教育政策的推動——以「創意教師成長工程」為例。 教育資料集刊,30,113-142。 378
楊文達(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楊國賜(2001)。知識經濟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挑戰。國立嘉義大學校訊,4,1。
楊德遠(2012)。國民小學智慧資本及其價值轉換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廖春文(2002)。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實際應用之研究。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615-664。new window
蔡佩娟(2004)。學習型學校理論在國民小學行政策略上應用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蔡政道(2010)。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蔡純姿(2004)。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new window
蔡圍盛(2005)。從家長教育選擇權探討私立國中競爭力-以桃園市振聲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桃園縣。
樓永堅(2004)。迎接創新時代。政大EMBA 4/26 典範創新發表會講稿,2012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emba.nccu.edu.tw/ activity/20030426_1.htm。
劉尚志(1999)。我國新興高科技製造業的競爭力與策略佈局:以TFTLCD產業發展為例。科技發展政策報導,264-289。
劉坤政(2009)。智慧資本與協同創新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高雄市。
劉家宏(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教師專業發展電子報,13。
劉真如(譯)(2002)。下一個社會的管理(Peter F. Drucker著)。臺北:商周。(原著出版年:2001)
鄭玉菁(2009)。高雄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對組織變革接受度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new window
鄭崇趁(2006)。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及實施方式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new window
鄭崇趁(2006)。教育的著立點。臺北:心理出版社。
鄭崇趁(2010)。教育111政策的亮點。臺北市教育111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教師中心主辦。
鄭崇趁(2011)。教育經營學導論─理念、策略、實踐。臺北:心理出版。
鄭樹人(2009)。國際物流公司關鍵成功因素及持續競爭優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組,臺北市。
鄭英耀、劉昆夏(2006)。學校經營創新的心理學觀點。2012年11月20日,取自http://web.nutn.edu.tw/gac760/New/01/07.doc。
樊學良(2004)。綜合高中競爭力指標與權重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縣。new window
賴正尚(2005)。國民小學教師智慧資本評鑑指標體系之建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賴炫光(2006)。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在職專班,臺中市。new window
賴振權(2007)。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盧建旭(2012)。組織理論與組織變革的理論概觀。取自明道管理學院管理研究所,http://el.mdu.edu.tw/datacos/09520322015A.ppt。
駱奕穎(2011)。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學習社群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薛絢譯(2001)。競爭的極限(Group of Lisbon著)。臺北:正中書局。(原著出版年:2000)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
謝傳崇(2006)。以平衡計分卡理念建構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效能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謝慧音(2004)。國小教師對學校智慧資本狀況之知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鐘長生(2000)。提升競爭力,創造學校優勢。高中教育,14,35-36。
鍾炳雄(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學校競爭優勢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顏秀如(2006)。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new window
顏童文(2007)。國民小學組織動態能耐、組織健康氣候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new window
蕭武桐(2002)。行政倫理。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簡方忠(2000)。環境變遷與組織變革之研究:以日本鐵道(JR)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業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彰化縣。
蘇明燦(2001)。發展以學習型組織為核心的學校組織。教育資料與研究,40,32-36。new window
龐開基(2005)。私立技專校院組織再造經營策略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彰化縣。

貳、英文部分
Agor, W. H. (1997).The measurement, use,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o increase public sector productivity.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27( 2 ), 175-186.
Argyris, C. & Schön, D.A. (1978).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 Reading.MA: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Bagozzi, R. P.,Yi, Y.(1988).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16,76-94.
Bamberger, I.(1989). Develop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 firm. Long Rang Planning, 22(5), 80-88.
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 1 ), 99-120.
Barsky, N. & Marchant, G. (2000).The most valuable resource measuring and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Strategic Finance, 81( 8 ), 58-62.
Bassi, L. J. and M. E. Van Buren (1999). Valuing investment in intellectual capit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8(5/6/7/8/), 414-432.
Bell, C. R.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Executive Excellence, 14(1), 15.
Bellum,J.M.(2003).Rogers’innovation process in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i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unpublished.
Benzie, D. (1999). Formative evaluation: Can models help to shape innovative programs?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4(3), 251-262.
Bontis, N. (1996).There is price on your head: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strategically. Business Quarterly, summer, 41-47.
Bontis, N. (1999).Manag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by diagnosingintellectual capital: Framing and 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field.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8(5/6/7/8), 433-462.
Bontis, N. (2001). Assessing knowledge assets: A review of the models used tomeasure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3(1),41-60.
Booth, R. (1998).The measur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76(10),26-28.
Brooking et al.(1996)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Long Range Planning,30( 3 ) ,364-365.
Brown. R.(1992).Managing the 'S' Curves of Innovation.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7( 3 ),41-52.
Damapour,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 3 ),556.
Dianda, M., & Corwin, R. (1993). What a voucher could buy. Los Alamedas, CA:Sou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Dosi G., Malerba F., & Teece D. (2003). Twenty years after Nelson and Winter'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A preface on knowledge, the organizations and the pattern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2(2), 147-148.
Drucker, P. F.(1985).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3/4/5/6 ), 67-72.
Dzinkowski, R.(2000). Th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 Introduction. Management Accounting, 78( 4 ) 32-36.
Edvinsson, L. (1997). Develop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t Skandia. Long Range Planning, 33( 3 ), 366-373. 8.
Edvisson, L.,& Malone. M. S.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Realizing your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roots.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Eisenhardt, K. M., & Martin, M. (2000).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10-11 ), 1105-1121.
Ferdinand, J., Easterby-Smith, M., Antonacopoulou, E., & Graca, M. (2004). Dynamic capability: Track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 presented at OKLC Conference, Austria: Innsbruck, April.
Galbraith,J.K.(1969).The New Industrail Stade.Harmondsworth:Penguin
Grant, R. M. (1991).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Implication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 3 ),114-135.
Grant, R. M. (1996).Towo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7), 109-122.
Grantham, C. E., & Nichols, L. D., (1997), A framework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Journal of Health Care Finance, 2( 3 ) 225-236.
Griffith, D. A. & Harvey M. G. (2001). A resource perspective of global dynamic capabilit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2(3), 597-606.
Herzberg, F. (1966).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Cleveland, OH: World Publishing.
Hill, C. W. & G. R. Jones(1995).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3rd ed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ill, C. W., & Jones, G. R. (1998).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Hitt M. A., Ireland, R. D., & Hoskisson, R. E. (2009).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concepts (8th ed.). Mason, OH: 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
Holt, K. (1983). The Role of The User in Product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2( 5 ), 53-56.
Hubert, Saint-Onge (1996). Tacit knowledge : the key to the strategic align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Strategy & Leadership, 24( 2 ) March/April, 10-14.
Hudson, W. J. (1993).Intellectual capital:How to build it,enhance it, use it. New York:John Weily.
Johnson, W. H. A.(1999). An integrative taxonomy of intellectual capital:Measuring the stock and flow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components in the fi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8, pp.562-575.
Joia, L. A., (2000). Us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to evaluat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ject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1( 4 ), 341-356.
Kanold, T. D. (2002). The power of a learning co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leadership practices and beliefs in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Kaplan, R. S. & Norton, D. P.(1996).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2 ),75-85.
King, M. H. (2003).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in the principal role: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urricular innovatio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Klein D. A., and L. Prusak (1994). Characteriz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Multi-client program working paper, March, Boston: Ernst & Young Center for.
Knight, D. J. (1999).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increasing intellectual capital.Strategy & Leadership, 27( 3/4 ), 22-27.
Kotter, J. P. (1996). Leading change.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Leva, R.(2001). An analysis of competition and its impact on secondary school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in England. New York: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Privatization in Education.
Lonnqvist & Mettanen(2002). Measurement of Intangible Assets – an Analysis of Key Concepts. Frontiers of E-Business Research .
Luo, Y.(2000).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35(4), 355-378.
Lynn, B. E. (1999). Culture and intellectual management: A key factor in successful ICM imp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8(5),590-603.
Masoulas, V. (1998). Organizational requirements definition for intellectual capital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6(2),126-143.
McElroy, M. W.(2002). Social Innovation Capital.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3 ( 1 ), 30-39.
Molyneux, A. (1998). IC and the ASCPA:Seek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Australian CAP, 68( 5 ),27-28.
Nahapiet, J. & Ghoshal, S.(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3( 2 ), 242-266.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ECD (1996).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France: OECD.
Pearce II, J. A., & Robinson, Jr. R. B. (2009).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mu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11th ed.). Boston, MA: McGraw Hill.
Penrose, E.(1959).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3rd edn).Oxford Universirty Press: Oxford.
Petrash, G. (1996). Dow`s Journey to a Knowledge Value Management Cultur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4, 365-373
Porter, M. E.(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r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Porter, M. E. (1996). What is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4(6), 61-78.
Porter, M. E. (2008). On competition (updated and expanded edi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ahalad, C. K., & Hamel, G.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 79-91.
Reed, R., & DeFilippi, R. (1990). Causal ambiguity, barriers to imitation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 88-102.
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Robinson, S. P. & Coulter, M.(1996).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oos, J., Roos, G., Dragonetti, N. & Edvinsson, L.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Navigating the New Business Landscap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Schon, D. (1967). Technology and Change. MA: Pergamon.
Schumpeter,J.A.,(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ouder, W. E,(1988). Management Relations Between R&D and Market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5, 6-19.
Stewart, T. S.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NewYork: Doubleday.
Subramaniam, M. and Youndt, M.A. (2005).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the type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48( 3 ), 450-463.
Sullivan, P. H. (1998). Profiting from Intellectual Capital – Extract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New-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Sveiby, K. E. (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Thinking ahead. Australian CPA, 18-22.
Tacq, J. (1997). Multivariate Analysis Technique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London: Sage.
Teece, D. J., Pisano, G., & Shuen, A. (1997).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7), 509-533.
Thomas Stewart, T. S.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NewYork: Doubleday.
Tidd, J., J. Bessant, K. Paritt.(1997). Managing Innovation. Wile, Chichester.
Ulrich, D.(1998). Intellectual Capital = Competence * Commitmen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9( 2 ) , 15-26.
Vorakulpipat, C. and Rezgui, Y. (2006). From knowledge sharing to value creation: three generatio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EE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Salvador.
Vorakulpipat, C. and Rezgui, Y. (2007). Value creatio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Vancouver.
Vorakulpipat, C., and Rezgui, Y. (2008). An evolutionary and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2(3), 17-34.
Wemerfelt 8.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t 5(2), 171-180.
Zahra, S.A., Sapienza, H.J., & Davidsson, P. (2006). 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A review, 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3(4), 917-955.
Zollo, M., & Winter, S. G. (2002). 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Organization Science, 13, 339-35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