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日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
作者:李宗鴻
作者(外文):Tsung-hung Lee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勝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比較研究elementary- schoolon- job training for teacherscomparison researc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9
本研究採取比較教育研究法、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進行台灣、日本兩國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的比較,以Bereday之比較研究法之描述、解釋、並列及比較等四步驟進行研究。
本研究經分析比較,得到下列結論:
一、在法令規章方面:1.日本的法制化程度高於台灣。2.在職進修
既是權利也是義務。3.兩國法令均規範多元進修管道與形式。
4.日本十年換證、台灣尚未實施。5.台灣的法令重獎勵、日本
則重實務。
二、在學校實施現況方面:1.兩國均採取計畫審核制。2.計畫擬訂
台灣由教師執行、日本由研究推動委員會執行。3.主題均符合
學校本位的精神。4.兩國評鑑管理機制不同。5.兩國校內進修
時間規劃不同。6.兩國評鑑形式不同。
三、在制度特性方面:1.台灣的進修自由程度高於日本。2.區域的
開放與限制型塑出獨特的進修文化。3.兩國進修的權力流動符
合時代潮流。4.兩國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權力下放。5.兩國皆訂
有進修制度配套措施。6.台灣講求集體進修、日本則重視教師
個人的服務經驗。
四、在制度發展趨勢方面:1.進修決策權力下放至教師。2.推動教
師換證制度。3.仍重視學校本位精神。4.藉教師進修提高教師
指導力。5.能考慮教師生涯進程。6.建立有效的回饋評鑑系
統。
Through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systems of on-job training for elementary-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and in Japan. The investigation was based on
Professor Bereday’s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using the stages of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juxtaposition and comparison.
The results of the comparison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A.Laws and regulations: 1. Japan provides a clearer legal basis than Taiwan does. 2. Having on-job training is not only teachers’ right but also their obligation. 3. Both Japan and Taiwan regulate multiple channels and types of on-job training. 4. In Japan, teachers have to renew their certificates every decade, but there is no similar policy in Taiwan. 5. The laws in Taiwan emphasize the rewards while the laws in Japan emphasize the practices.
B.Implementation in schools: 1. Both systems basically adopt planning and review. 2. In Taiwan, planning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eachers; in Japan, the Central Research Committee is in charge of making plans. 3. Themes of training programs are all school-based. 4. Japan and Taiwan have different management schemes for assessments. 5. Japan and Taiwan have different timing for teachers’ education in schools. 6. Different types of assessment are adopted.
C.System characteristics: 1. Teachers in Taiwan have more freedom to determine their on-job training than do teachers in Japan. 2. The level of limitation in the district results in the unique nature of on-job training. 3. The power shift of on-job training in both countries fit in with the current trends. 5. Both countries have policies to support teachers’ on-job training. 6. In Taiwan, teachers prefer collective training, but teachers in Japan focus on individual teaching experience.
D.Development trends: 1. Teachers should be given decision-making power. 2. A teaching certificate renewal system should be introduced. 3. School-based training should be still emphasized. 4. On-job training should improve teachers’ ability to instruct students. 5.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system. 6. An effective feedback and assessment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志權(1993)。中美英三國教育預算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new window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川夏蓮(2005)。花蓮縣國民小學校長在職進修之調查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王秋絨(1991)。中英教育實習制度之比較分析。國際比較師範教
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秀玲、林新發(2004)。台灣小學教育改革政策:現況、內涵與
評析。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83-118。台
北:心理。
王家通(1993)。從世界趨勢看台灣的師範教育—日本師資養成教
育的概況。人本教育札記,50,10-11。
王家通、丁志權、蔡芸、李惠明等人(1997)。台灣省國民中小學
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調查結果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
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與師資培育。
王家通(1984)。日本教育制度—特徵與趨勢。高雄:復文。
王家通等譯(1996)。幼兒教育與文化—三個國家的幼教實況比較
研究。高雄:麗文。
王家通(1997)。比較教育論叢。高雄:麗文。
王家通(2001)。日本師資培育制度的改革趨勢與特徵。比較教new window
育,50,55-71。
王家通(2003a)。各國教育制度。台北:師大書苑。
王家通(2003b)。日本教育制度—現況、趨勢與特徵。高雄:復
文。
王如哲(1999)。比較教育。台北:五南。
方國榮(2004)。教師文化氛圍下教師專業評鑑的省思。現代教育
論壇,11,62-75。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2005)。國外教育訊息--「規制改革民
間開放推進會議」之方針是對公立學校教師導入「暫時教師執
照」制。教育資料與研究,66,154-156。
台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2009)。國外教育訊息--「日本文部
科學省實施1000名教師指導能力追蹤調查」。教育資料與研
究,88,165-166。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2007)。「日本教師執照更新制於本
(四)月開始實施,248位教師未獲通過。」。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2009)。國外教育訊息--「日本教師執
照更新制於四月開始實施,248位教師未獲通過」。教育資料與
研究,88,166-167。
白金樹(2009)。幼童軍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影響
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中。
伍振鶩(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江雪齡、郭有遹譯(2004)。國家標準與日美學校改革。Gary
DeCoker編。台北:文景。
江慧萍(2004)。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需求關係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何福田(1982)。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台new window
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呂錘卿、張蘭畹(1991)。中英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
較。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呂可紅(1993)。戰後日本的教育改革概述。載於梁忠義主編,戰
後日本教育研究,1-45。中國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園會(1996)。日本教育基本法的成立過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new window
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1-21。
李奉儒(2001)。英國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的回顧與展望。載於李奉new window
儒主編,英國教育-政策與制度。嘉義:濤石。
李奉儒(2002)。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型態與方式之調查研new window
究。比較教育,53,1-28。
李俊湖(2005)。教師進階與評鑑制度之探討。師友月刊,461,
17-21。
李美華、吳凱琳譯(2006)。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 /A. Maslow、
D. Stephens、G.Heil著。台北:商周。
李嵩賢(2007)。人力資源發展—T&D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商
鼎。
邱馨儀(2004)。啟動教師專業發展建置教師教學檔案。政大實習
520季刊,秋季號。
沈春生(1999)。中美日三國教師組織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姍姍(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正中。
沈姍姍(2006)。英國教師專業發展進路之探討—兼論對我國教師new window
進階制度構想之意義。教育資料與研究,72,67-78。
但昭偉(98年1月12日)。攻錯之道。國語日報,13版。
巫有鎰(2003)。新右教改潮流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衝擊。國立屏東new window
師院學報,18,437- 458。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
127。
芝加哥文化組(2008)。美國如何使教育成效優異。教育資料與研
究,81,235-237。
吳文侃、楊漢清主編(1992)。比較教育學。台北:五南。
吳天方、費業勳(2007)。由人力資源提升教育品質方案探討。教new window
育資料與研究,41-60。
吳青樺(2003)。案例教學法在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發
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
刊,23(2),60- 68。
吳清山、林天祐(1999)。質的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27,67- 68。
吳清山(2005)。師資培育發展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2
(6),23-29。
吳清山(2006a)。台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6年。教new window
育資料集刊,32,1- 21。
吳清山(2006b)。教育名詞--組織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72,
133。
吳清山、賴協志(2007)。台灣初等教育改革的省思:1994-2007。new window
教育資料集刊,33,1- 27。
吳清基 (1989)。在職進修是教師的權利也是義務。研習資訊,
50,1-3。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吳清明(2008)。教育政策成功之道。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81,215-216。
吳秉恩(1995)。企業國際化歷程與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關係之研
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吳姈娟(1999)。金恩的比較教育理論與方法。台北:揚智。new window
吳武雄(2000)。淺談寒暑假是否可強制教師在職進修。高中教
育,13,64- 68。
吳政憲(2001)。教師在職進修的新趨勢--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new window
展。中等教育,52(5),124-137。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台北:高等
教育。
吳慧玲(2003)。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不同在職進修方式與其專業
成長之比較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
吳忠泰(2007年11月19日)。教師充電 學子最大受益。國語日
報,13版。
周水珍(1996)。學校本位的國小教師進修教育之探討。國教園
地,55,4-7。
周仲賢(2009)。推動「優質適量」師資培育,達成「良師興國」
政策目標。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6,213-214。
林清江(1982)。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
台北:五南。
林清江(1983)。比較教育。台北:五南。
林惠娟(1998)。談有效的教師在職進修。師友,368,22-27。
林 煌(2000)。我國中小學教師終身進修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博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林天印(1997)。「學校本位理念」對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之影響。new window
中等教育,48(5),31-38。
林天祐(2000)。教育行政革新。台北:心理。new window
林信榕(2001)。教育變革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林重新(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揚智。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發表於中正
大學「質的研究」研討會會議。
林玉如、陳淑娟(2005)。學習動機在教學策略上的應用。松山工
農學報,3,106-111。
林志汀(2006)。「評鑑」、「換證」、與「分級」--教師素質成
長三部曲。教育資料與研究,69,301-302。
林筱汶(2006)。英日教師分級 先規畫進修配套。國語日報,13
版。
林明地(2007年11月19日)。大眾認同程度 不能忽視。國語日
報,13版。
林文虎(2007年11月19日)。訂定配套措施 有獎有懲。國語日
報,13版。
林騰蛟(2007年11月19日)。支出龐大 上路需三思。國語日報,
13版。
林坤燦(2008)。當前台灣國民小學師資培育情境分析。教育資料new window
集刊,37,1-14。
林明煌(2008)。從日本《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探討其教育變革
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40,49-83。
林明煌(2009)。從日本《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探討其教育變革
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40,49-84。
范熾文(2004)。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內涵之建構。學校行政雙月
刊,30,1-14。
俞懿嫻(2006)。教育政策的哲學思維。教育資料集刊,31,17-new window
32。
馬蕙慈(2004)。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對教學效能關聯性之研
究。元智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2009)。國外教育訊息-「美國歐巴馬政
府2010年教育預算的重點項目」。教育資料與研究,89,192-
193。
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2009)。國外教育訊息-「邁向世界級
學校的10項建議」。教育資料與研究,89,198-199。
徐南號譯(1989)。比較教育學。沖原豐 著。台北:水年。
徐玉齡編著(2004)。比較教育。台北:高點。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高強華(1998)。教育改革的難為與應為。載於高強華、楊思偉主new window
編,鬆與綁的再反思,55-66。台北:五南。
高強華(2004)。當前師資培育的問題與改進。現代教育論壇,new window
11,154-160。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new window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孫志麟(2000)。教育指標應用於教育政策分析之探討。載於中國
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願景,137-156。台北:台灣書
店。
耿筱曾(2003)。設置「教師在職進修專業發展中心」計畫。國民
教育,43(5),2-7。
袁振國(2003)。教育新理念。台北:洪葉。
翁麗芳(2006)。日本的教育改革。教育資料集刊,32,41-60。new window
翁麗芳(2007)。日本學前及初等教育改革省思。教育資料集刊,new window
33,63-90。
翁麗芳(2008)。少子化時代的兒童教育與照顧:日本經驗的啟new window
示。幼兒教保研究期刊,創刊號。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主編(1991)。世界各國主要國家師資培育制度
比較研究。台北:正中。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1994)。台北市: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
會。

崔榮杓(1998)。中、韓兩國中央教育行政制度的比較研究。台new window
北:國立編譯館。
國語日報(2006)。英日教師分級、先規畫進修配套。
盛慶琜(2003)。效用主義精解。台北:台灣商務。
陳金源(1981)。中、美、英、日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永明(1993)。教師教育與教師科研。載於梁忠義主編,戰後日
本教育研究,254-297。中國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著(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
檢討。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5)。從教師專業發展模組談教師進
修研習系統建構。載於「教師專業發展與規劃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7-18。台北:輔仁大學。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new window
進階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2,17- 32。
陳伯璋(2004)。新世紀的課程研究與發展。國家政策季刊,2
(3),149-167。
陳威龍、楊銀興(2006)。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績效評估指標
之探討—智慧資本結合平衡計分卡觀點之應用。台東大學教育
學報,17(1),107- 131。
陳益興(2006)。我國師資培育政策發展趨勢。載於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教育學院。
陳仲翰(2007)。師資培育的道德觀點與教師專業發展。載於「中
華民國品質學會第43 屆年會暨第13 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
論文集,1-9。
陳煜清(2001)。談「人力資源管理」對教育行政組織之啟示。學
校行政雙月刊,15,60-65。
陳煜清(2004)。「學校本位教師進修」模式的趨勢與作法。研習
資訊,21(2),57-62。
陳煜清(2007)。 論構建學校專業團隊。研習資訊,24(3),65-
72。
陳益興(2006)。我國中小學教師進階制度政策規劃分析。教育資new window
料與研究,72,1-16。
陳梅雋(2005)。生涯規劃─展翅上騰飛向自已的天空。台北:五
南。
許志賢(2000)。教育人員的進修現況及未來走向。教育資料與研new window
究,34,18-21。
莊耀嘉編譯(1990)。馬斯洛。台北:桂冠。
莊文祺(2001)。傅柯權力理論對教育行政的啟示。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逸萍(2003)。台日小學體育課程改革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德永(1993)。成人教育的實用主義哲學初探。成人教育,15,
47-54。
張春興(1994a)。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b)。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
華。
張芳全(1997)。教育問題與教育改革—理論與實際。台北:商
鼎。
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過程與方法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1,new window
33-60。
張素貞(1999)。校長在職的專業成長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new window
究,29,20- 22。
張明輝(2000)。學習型學校的領導理念與策略。載於中國教育學
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願景,117-136。台北:台灣書店。
張美玉(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教育的
經驗與反省。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新仁(2003)。加強教師培育及專業成長以提升教師素質。教育new window
研究月刊,113,76-90。
張新仁(2004)。談加強教師培育及專業成長。現代教育論壇,new window
11,161-171。
張振成(2000)。從社會變遷談教師在職進修的意義及作法。教育
實習輔導季刊,6(1),15-19。
張振成(2001)。中小學教師分級適合嗎?。師說,154,40-42。
張振成(2003)。教改癥結的探討與建言。師說,175,7-10。
張鈿富(2000)。1999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new window
策論壇,3(1),1-25。
張碧珊(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在職進修理念與實施。教
師之友,45(4),53-61。
張國松(200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與評鑑 。現代教育論
壇,11,52-61。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new window
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241-284。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8)。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台北:五南。new window
張德銳(2004)。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規劃、推動與展望。new window
載於張明輝主編, 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119-146。台北:心
理。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new window
中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許郁卿(2008)。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角色知覺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梁忠義主編(1992)。戰後日本教育研究。中國江西:江西教育出
版社。
梁忠銘(2001)。日本教育特質的研究。高雄:復文。new window
梁忠銘(2008a)。日本初等教育改革現況與措施之探討。教育資料new window
集刊,37,51-74。
梁忠銘(2008b)。日本師資培育改革過程國家角色運作之探討。教new window
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 26。
梁忠銘(2009)。日本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39,93-new window
116。
康永久著(2003)。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網。
中國北京:教育科學出社。
黃光雄(1990)。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回顧與前瞻:教改會成立週年檢討會—強化教改
藍圖的整合工程,教改通訊,15,24-28。
黃政傑等(1995)。開放與前瞻:新世紀中小學教育改革建議書。
台北:漢文。
黃嘉莉(1998)。美國師資培育之發展—1980年代至1990年代相關
報告書之探究。載於單文經主編,美國教育研究—師資培育及
課程及教學,129-164。台北:師大書苑。
黃錦樟、葉建源編譯(2000)。學校與改革—人本主義的傾向/M.
Fullan and A.Hargreaves著。臺北:稻田。
黃昆輝、郭生玉(2004)。教改問題的解決途徑。載於張明輝主new window
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3-22。台北:心理。
黃雅文(2007)。台日生命教育政策與課程之比較。教育資料與研new window
究,77,159-180。
黃欣裴(2008)。國外教育訊息。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1,
227-238。
彭炳進(1999)。日本教育制度史研究—教育制度改革績效評價與
展望。台北:馨園文教基金會。
湯維玲(2004)。職前師資培育理念之論述與分析。載於張明輝主new window
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147-175)。台北:心理。
單文經(1998)。教育改革風潮下—初探時間資源的多重意義。載new window
於高強華、楊思偉主編,鬆與綁的再反思,199-221。台北:五
南。
單文經(1998)。美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制度的沿革與現new window
況。載於單文經主編,美國教育研究—師資培育及課程及教
學,69-84。台北:師大書苑。
傅佩榮(1986)。現代哲學述評(一)。台北:東大。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new window
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進年、楊武勳(2008)。日本中小學教師評鑑方案之分析。載於
潘慧玲主編,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159-195。台北:師大教評
中心。
曾慧敏(1993)。國小教師生涯發展及工作需求、生涯關注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溫明麗(1998)。自由主義的貧困—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鬆
綁」理念的省思。載於高強華、楊思偉主編(1998)。鬆與綁
的再反思,125-165。台北市:五南。
趙敦華(2002)。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台北:五南。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生智。
楊國賜(1976)。比較教育方法論。台北:正中。
楊國賜(1988)。進步主義教育哲學體系與應用。台北:水牛。new window
楊思偉(1992)。日本的教師養成。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下),845-849。
楊思偉(1995)。教師進修理念之革新。教與愛,50,8-10。
楊思偉(1996)。在職進修教育的趨勢與做法。研習資訊,13
(6),24-27。
楊思偉(1998a)。教育改革的借與鏡。教師天地,95,15-21。
楊思偉(1998b)。教育改革的借與鏡—畫虎不成反類犬。載於高強new window
華、楊思偉主編,鬆與綁的再反思,69-121。台北:五南。
楊思偉(1999a)。日本師資培育制度與任用制度之分析。中日學校
經營之比較研究,345-366。
楊思偉(1999b)。日本教育。台北:商鼎。
楊思偉(2000)。日本臨教審後的教育改革評析。教育研究資訊,8new window
(1),24-37。
楊思偉(2001)。日本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載於楊深坑
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189-218。台
北:揚智。
楊思偉(2006)。日本教育政策特色之分析。載於黃乃熒主編,教
育政策科學與實務,159-179。台北:心理。
楊思偉、溫明麗(譯)(1997)。M. W. Apple, G. Whitty, 長尾
彰夫著。課程、政治:現代教育改革與國定課程。台北:師大
書苑。
楊思偉、陳盛賢、江志正(2008)。日本教師教育改革之研究。教new window
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27-54。
楊深坑(2000)。新世紀師資培育之前瞻。載於中國教育學會,跨
世紀教育的回顧與前瞻,21-46。台北:揚智。
楊深坑(2002)。從專業理念的新發展論我國師資培育法之修定。new window
教育研究月刊,98,79-90。
楊深坑、楊銀興、周蓮清、黃淑玲、黃嘉莉(2002)。我國中小學
教師在職進修制度規劃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2),113-
156。
葉學志(1996)。教育概論。台北:正中。
葉榮正(2008)。以馬斯洛需求理論探討員工激勵--以A公司為例。
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廖春文、鍾欣男(2001)。知識管理在學校本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
運用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海峽兩岸小學教育。高雄:復文。
蔡保田(1983)。教師在職進修問題。師友月刊,187,9。
蔡秋桃(1991)。中美幼教教師關注之發展。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
蔡清華(1983)。主要國家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清華(1993)。從世界趨勢看台灣的師範教育--「師資培育多元
化」是目前全世界的趨勢。人本教育札記,50,8-10。
蔡清華(1995)。當前幾項國民小學教師教育問題之再商榷。台灣
教育,533,45-49。
蔡清華(2000)。美國初任教師輔導制度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社
會科學季刊,2(1),79-102。
蔡培村、陳伯璋(1993)。國民中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教
育部中教司委託研究。
蔡培村(199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能力發展之研究。南投:台灣
省教育廳委託研究。
蔡培村(1996)。我國實施中小學教師職級制度的基本構想。載於new window
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55-189。高雄:麗文。
蔡培村(1998)。終身學習與教師生涯發展。台灣教育,565,14-new window
26。
鄭瑞濱(1998)。傅科的權力概念。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博真(2000)。我國與主要國家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分析。new window
教育研究資訊,8(5),39-57。
鄧惠欣(2000)。劇院式教學與二十一世紀教育:教師專業性的回
顧、定位與前瞻。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跨世紀教育的回顧
與前瞻,135-156。台北:揚智。
鄧盈嘉(2005)。後現代情境對組織結構之影響:以客服產業為new window
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黎美岑(2007)。日本教職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新世紀的學校。台北:台灣書店。
歐用生(2008)。日本新自由主義及其教育改革。教育資料集刊,new window
36,79-100。
歐陽教、陳奎熹、楊思偉主編(2000)。教育學入門。台北:商
鼎。
劉文通(1987)。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明秋(1994)。教師生涯發展態度分析及改變之研究。國立台灣new window
師範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春榮(1997)。教師專業自主與教育革新。載於高強華主編,學new window
校教育革新,97-116。台北:台灣師大。
劉 魁(1998)。後現代科學觀。台北:揚智。
劉世閩(1996)。教師專業成長與在職進修教育研究。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世閔、羅雅莉(2006)。美國教師專業成長與生涯進階制度之探new window
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2,47-66。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台北:心理。
劉姿均(2010)。網路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動機、態度與自我效
能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網路與多媒體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花蓮。
蕭曦清(2008)。日本人入門。台北:書泉。
謝文全(1990)。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文全(1998)。教育鬆綁之評析與建議。載於高強華、楊思偉主new window
編,鬆與綁的再反思,3-52。台北:五南。
謝文全(2006)。比較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謝文豪(2004)。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變革之探究:理論與實務。new window
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179- 207。台北:心
理。
鍾宜興(譯)(1997)。比較教育學。高雄:麗文。(瑪麗科娃、
傅利福松著,1995)。
魏惠娟(2002)。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台北:五南。new window
簡成熙(2004)。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new window
簡紅珠(2006)。以學習成就為主的教師校能研究與教師評鑑。教new window
育資料與研究,73,75-90。
羅天豪(2008)。學生具備知識競爭力是迎戰全球化的利器。教育
資料與研究,85,211-212。
嚴佩如(1997)。日本與台灣的教育行政制度、民族性與師資培育
之比較。中等教育,48(4),26-36。
饒見維(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
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步策略。研習資訊,16(6),13-
24。
顧瑜君(2002)。實踐取向之教師專業成長-在職教師進修模式之變new window
革之解析。課程與教學季刊,5(4),1~18。
襲明(譯)(2007)。社會科學論文寫做完全指導手冊。台北:湯
姆生。(Bronwyn T. Williams & Mary Brydon-Miller,
1997)。

日文部份
川野辺敏編著(1985)。ソビエ卜の教育改革。東京:明治圖書。
川原茂雄(2009)。「教育改革」と教師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危
機」:教員文化の「解体」と「再編」の中で。日本教育学会
大會研究発表要項,68,330-331。
大野雅敏(1989)。迷走社會カらの脫出—學校教育研究試論。東
京:東信堂。
大内裕和(2008)。教育基本法「改正」後の教育改革の動向:問
題と課題。日本教育学会大會研究発表要項,67,120-121。
土屋基規(2000)。グローバル時代に問われる教師の総合的能
力。日本教育学会大會研究発表要項,59,259- 262。
小泉祥一、堤由美、菊地真貴子、牛渡淳、本図愛美(2006)。教
育実践を支え、教師を育てる校内研究・研修システムの構
築 : カリキュラム経営の視点からの検討。日本教育学会大會
研究発表要項,65,230。
丸山妙子(2006)。学習指導要領と教育職員免許法にみる教員養
成と教育現場の問題点:音楽教科を中心として。The
bulletin of the Professional License Training Center,
Tokai University ,4 , 35- 44。
山崎保寿、原沢浩(2004)。10年経験者研修における教員の研究
ニーズに関する研究:質問紙調査の結果に対する肯定率順の
考察。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Shinshu
University , 112 , 53- 64。
久保富三夫(2004)。教育公務員特例法成立過程における長期研
修制度構想の原理から見る制度改革の展望。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71(4), 448-459。
久保富三夫(2005)。戦後日本教員研修制度成立過程の研究。風
間書房刊 。
中留武昭(2001a)。新しい学校経営概念の創出:流動化する学校
組織とかかわって。Journal of JASEA,43,161-171。
中留武昭(2001b)。学校における協働文化の形成とその戦略。
Research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5 , 1-
19。
中留武昭、倉本哲男(2001)。学校と地域を結ぶカリキュラム開
発の新たな展開 :米国のサービスラーニングに焦点をあて
て。Research bulletin, 4 , 1- 35。
中留武昭(2003)。アメリカにおける「自律的な学校経営
(School-Based Management)」の制度論的考察。Research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6,1- 20。
牛渡淳(2010)。初任者研修の効果的・効率的な進め方。 教育開
発研究所教職研修,38(7),34-37。
市川昭午(1987)。教育の效果。東京:東信堂。
市川昭午(2002)。90年代--教育システムの構造変動。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 70 , 5-20。
出井雄二(2006)。初任者研修段階で養成すべき小学校教師の体
育の「実践的指導力」。日本体育学会大会予稿集,57,47。
石村卓也(2007)。制度設計の視座からみた新たな教職員評価制
度 : 京都府の教職員評価制度。Doshisha Women''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nual reports of studies 58, 93-105,
2007 。
石村卓也(2008)。教員評価制度と職務グレード制度-都道府県の
教員評価制度の事例研究から。Doshisha Women''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nual reports of studies ,59,129-
139。
田中博之(2008)。自分力・関係力・実現力を育てる21世紀の学
校とは。The Annual repor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Japan, 47 , 195-197。
玉野井敬治(2009)。東京都とA県からみる教員評価の現状と課
題。日本社會教育訊息年会論文集,25,184- 187。
吉崎静夫(2007)。初任教師を育成する方策。教育調査研究所:
Education outlooks,53(5),12-19。
宇都宮明(2010)。初任者研修の充実をめざして--行政と事務研
の一本化。School business management , 61(9), 16-
20。
佐竹勝利(1995)。教員人事の評価。Journal of JASEA ,
(37),24-33。
村田俊明(2009)。一部自治体・教育委員会による「教師塾」の
開設と教員養成改革。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f Setsunan University,5,65- 82。
森川輝紀(1998)。小学校教師にななには。東京都:ぺりかん
社。
牧昌見(2001)。特色ある学校づくりと学校経営の課題。児童学
研究:聖徳大学児童学研究紀要,3,57-64。
門脇厚司、森上史朗(2002)。子どもの危機と保育・教育の基
本。日本保育学会大会研究論文集,55,20-21。
松崎保弘(2003)。特殊教育諸学校の初任者研修における養成課
程の影響:特殊教育専攻群と非専攻群の意識の比較。The
Japa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 41(1), 3-
13。
岩田康之(2007)。教員免許制度の改革動向。日本教育学会大會
研究発表要項,66,154- 155。
岩田康之(2008)。日本の教員養成と公教育システム:教員養成
改革における「公」性と「私」性。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75(4) , 368-380。
岡敬一郎(2008)。2007年の教育改革案・調査報告等。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75(1) , 55-65。
河野和清(2009)。2008年の教育改革案・調査報告等。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76(1) , 52- 63。
服部晃(2009a)。「法定研修」としての教職初任者研修の現状と
課題。教育情報研究:日本教育情報学会学会誌,25(3),3-
14。
服部晃(2009b)。教員免許更新制と指導改善研修。日本社會教育
訊息年会論文集,25,232- 235。
若井彌一、牛志奎(2006)。日本と中国における「教育改革」の
動向と理論的課題 : 1980年代以降に焦点を当てて。
Bulletin of Joetsu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25(2),
581-603。
若井彌一(2007)。「新たな教員評価」施策展開の実践的課題を
中心として。Journal of JASEA , 49 , 136-140。
桑原敏明、手塚武彥、大坂治(1989)。新教育制度論。東京:明
治図書。
宮崎和夫、原清治、森 郎(1997)。教員の生涯学習ニーズに関す
る実証的研究。日本教育社会学会大会発表要旨集録,
(49),249- 252。
柴田義松(2001)。「基礎・基本」の確実な習得が危ない。現代
教育科学,44(2),5-7。
荒川紘(2010)。教育基本法と儒教教育。Journal of Toho
Gakuen , 39(1), 37-52。
清水正樹(2004)。昨今の教育環境に対応する教員の養成・確保
について。Bulletin of Higashiosaka College and
Higashiosaka Junior College , 1 , 49-52。
椙山正弘(1975)。ァメリヵ教育の現實。東京:福村出版株式會
社。
曾我雄司(2008)。社会科初任者研修報告。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
附属中高等学校紀要,52,124- 131。
新堀通也、沖原 豐編(1984)。現代教育ハンドブツク。東京:
東信堂。
葛上秀文(2006)。教職専門性向上を図る教師教育に関する一考
察:教職大学院のカリキュラム構築から見える可能性。
Research bulletin of Naruto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21, 68-76。
熊谷一乘(1985)。現代の教育原理—人間教育を求めて。東京:
東信堂。
増田健太郎(2001)。教職員文化と学校教育相談機能との連関に
関する考察:ソトとの連携に焦点を当てて。Research
bulletin of Education Cource Graduate School
KyushuUniversity , 創刊号,67-84。
増田健太郎(2003)。学校改善過程に関する事例研究:学校評価
の分析から。 Research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6 , 67-74。
増田健太郎(2006)。学校における支援的アプローチによるアク
ション・リサーチの有用性の検討。Journal of JASEA
(50), 158-164。
穐山守夫(2010)。新自由主義的行政改革。Chiba University
of Commerce review , 47,(2), 185-250。
藤田英典(2008)。教育改革とソーシャル・キャピタルとしての
「信頼」のゆくえ:「信頼感に関する調査」結果を踏まえ
て。日本教育学会大會研究発表要項, 67,126-127。
藤田英典(2009)。子どもの生活環境・教育機会の劣化・格差化
と国家・社会の責任。日本教育学会大會研究発表要項,68,
78-79。

英文部分
Abiko, T. & Fukaya, T. (2008). Cyuugakkou Gakkouryoku ga
UPsuru Shinkyouikukatei Management (New National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Empowerment of
Management), Tokyo: Meijitosho.
Bandura, A.(1977).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 Psychological Review , 84
(2), 191-215 .
Bandura, A.(1982).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 American psychologist , 37(2), 122-147 .
Bandura, 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 Eng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 Hall .
Bayrakci, M.(2009).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in Japan
and Turke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4(1), 10-22.
Bereday,G.Z.F(1958).‘Editorial’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3),1-3.
Bereday,G.Z.F(1964).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New
York:Holt, Rineehart and Winston.
Clandinin, D. J. (1986).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er
Images in Actio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Cohan, A. & Honigsfeld, A.(2006). Incorporating ''Lesson
Study'' in Teacher Preparation. The Educational Forum 71
(1), 81-92.(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Covington,M.V.(1984).The self-worth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 Finding andimplications.
Elementary School Learning ,85, 5-20 .
Darling-Hammond, L. & Ball, D.L. (1999). What Can
Policymakers Do To Support Teaching To High Standards?
CPRE Policy Bulletin. (ED 468989).
Darling-Hammond, L. & McLaughlin, M. W. (1995). Policies
that suppor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n era of
reform. Phi Delta Kappan, 76(8), 597-604.
Delanty, G. (2000).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Knowledge, Power and the Self .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Diaz-Maggioli, G.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isuke, S., Atsushi, T.,& Yoshitaka, T.(2008). Problems
on Primary School-Based In-Service Training in
Vietnam: A Case Study of Bac Giang Provi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0
(2) p136-144. (EJ863651)
Farrell, T. (1995). Reflective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um (36)4. Retrieved November 6, 2007,
from
http://exchanges.state.gov/forum/vols/vol36/no4/p10.htm
Fernandez, C.; Cannon, J. & Chokshi, S. (2003). A US–
Japan Lesson Study Collaboration Reveals Critical
Lenses for Examining Practice,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2),171-185.
French, W.(1994).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
Hage, J. & Powers, C. H. (1992). Post-industrial Lives :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
Howe, E. R.(2005). Japan’s teacher acculturation:
critical analysis through comparative ethnographic
narra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31(2),
121–131.(EJ691273)
Howe, E. R.(2008). Teacher induction across the Pacific:
a comparativestudy of Canada and Japa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34(4), 333–346.(EJ817815)
Hurd, J . & Licciardo-Musso, L .(2005).Lesson Study:
Teacher-L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Literacy
Instruction. Language Arts 82(5),388-395.(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Iwanicki,E.F.(1990).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Millman.,& Darling-Hammond,L.
(Ed.),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158-
174).Newbury Park.California:Sang.
Joyce, B., & Showers, B. (1988)Student Achievement
through Staff Development.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Lease, A. & Garrison, L.F.(2008). Improv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 Through Focused Graduate Education.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30(3),11-22.
Lewis, C.C. (2006).Lesson Study in North America: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Matoba, M., Krawford, K. & Sarkar
Arani, M.R. (eds.) Lesson Stud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Policy and Practice (pp:7-36),Beijing:
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Lewis, C.; Perry, R. & Murata, A. (2006). How Should
Research Contribute to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5(3), 3–14.
Lyotard , J. F. (1993). Toward the Postmodern . NJ:
Humanities Press.
Maklad, A.S.(2008).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Egypt and Japan.
NU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
3 ,107-112.
Maslow, A. H(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 Row.
Maslow, A. H(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and Row.
Murphy, J. (2003). Teaching practice conversations. Plans,
action and performance.Singapore:Pearson.
Paisey, A., Kobayashi, H., &Li, J.(2007). Behavioural
strategies of teachers in Japan. Research in Education
77 ,77-91. (Peer Reviewed Journal)
Sagor, R. (1997).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In A.
Hargreaves (ed.) Rethinking Educational Change With Heart
and Mind ,169–191.
Sarkar Arani, M.R.(2001).School-Based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in Japan: Perspective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World Congres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
Sarkar Arani, M.R.(2004).Policy of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Focus on Japan and Persian Gulf Reg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tudies,11(3), p101-130.
Sarkar Arani, M.R. & Fukaya,T.(2009). Learning beyond
Boundaries: Japanese Teachers Learning to Reflect and
Reflecting to Learn. From
http://www.childresearch.net/RESOURCE/RESEARCH/2009/ARANI.H
TM
Shiina, M. & Mitsuo, C.(1993). Trends in the Reform of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in Japan: Introduction of
the Beginning Teachers'' In-Service Training System.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68(3), 38-52.
Shimahara, N. K. (1998). The Japanese Model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sCraf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4(1),33–52.
Stufflebean,D.L.(1971).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ndiana:McGraw-Hill.
Sturko, P.A. &Gregson, J.A.(2009).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on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 Qualitative Multi-
Case Study.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45
(3),34-60.
Stumpf,S.A.,Colarlli,S.M.&Hartman,K.(1987).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exploration survey. Journal of Vocation
Behavior , 22 , 191- 226 .
Vallance, M.(2008). Using a Database Application to
Support Reflective Practice. Tech Trends: Link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to Improve Learning 52(6), 69-
74. (Peer Reviewed Journal)
Weiner, B.(1972).Attribution Theory , Achievement
Motivation , and the Educational Prosess.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 42(2), 203-215 .
Weiner, B.(197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attribution theory. Morristown N.J. : General Learning
Press .
Weiner, B.(1979).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71(1), 3-25 .
Williams,J., Shibanuma,A. , Matsuzaki,Y. , Kanayama.A., &
Ito,A.(2008).Developing a''feedback cycle'' in teacher
training: local networking in English education at
Keiwa Colleg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34
(4), 307–318.(EJ817806)

網路資料
中文部份
王威(2007)。日本新的《教育基本法》在爭論中出台。中國教育
報,4。2009年11月5日,取自:
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4b/t20070129_62975.
htm
王正清(2008)。論比較教育研究國際視野與民族立場的辯證統
一。比較教育研究,6,8-12。2009年12月6日,取自:
http://0-cnki50.csis.com.tw.lib1.npue.edu.tw/kns50/detail.aspx?QueryID=357&CurRec2
行政院(1994)。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設置要點。2009年9月13日,
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
reform/farea8/j01/4.html
李名洋(2005)。中小學教師擬評鑑分級。聯合報。2009年12月1
日,取自:http://www.taotc.org/epaper/epaper61.htm
李協京(2007)。日本修訂《教育基本法》意味著什麼。每日甘肅
教育時評。2009年11月5日,取自:http://edu.gansudaily.com.cn/system/2007/01/29/010251349.sh
tml
吳堅、趙楊(2008)。日本教育基本法的修改與其教育憲法地位探
討。高等教育研究,12,96-10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線上資料
庫。2009年11月5日,取自:
http://0-
cnki50.csis.com.tw.lib1.npue.edu.tw/kns50/detail.aspx?
QueryID=15&CurRec=8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4)。教改總諮議報告書。2009年12月5
日,取自: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
reform/farea2/#all
教育部(1996a)。教育改革行動方案。2009年9月13日,取自:
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383
教育部(1996b)。教師進修獎勵辦法。2009年9月13日,取自:
http://lbs8510.loxa.edu.tw/new_page_58.htm
教育部(2004)。中小學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2009年9月13日,
取自: http://www.isu.edu.tw/upload/25/8/files/dept_8_lv_2_1622.
htm
教育部(2005)。師資培育法。2009年9月13日,取自:
http://tn.ncu.edu.tw/data/newsdata/TN-Way.pdf
教育部(2006)。師資培育素質提升方案。2009年9月13日,取
自: http://www.edu.tw/files/regulation/B0037/5668950307.doc。
教育部(2009a)。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方案。2009年9月13日,取
自: http://inservice.edu.tw/EPaper/ep2/File/238lawcontent.pdf
教育部(2009b)。國民教育社群網。2010年5月10日,取自:
http://140.117.12.91/about/about.php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教師甄選儲訓遷調及介聘辦
法。2010年9月1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
PCode=H0020027
教育部(2010)。國中小教師具有研究所學歷之比率。2010年5月10
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50.xls
陳品璇(2007)。臺日幼兒教育師資培育制度之比較研究。2009年
10月10日,取自:http://www.ced.ncnu.edu.tw/proposal/%
E9%99%B3%E5%93%81%E7%92%87.pdf
張德偉(2009)。日本新《教育基本法》。外國教育研究,36
(225),95-96。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線上資料庫。2009年12月
6日,取自:http://0-
cnki50.csis.com.tw.lib1.npue.edu.tw/kns50/detail.aspx?
QueryID=15&CurRec=3
楊思偉、高新建、陳木金、魯先華、何金針、張淑姬(無年代)。
建構臺灣教師在職進修體系之研究。2009年11月3日,取自:
http://www3.nccu.edu.tw/~mujinc/conference/4-27.pdf
新華網(2007)。日本新的《教育基本法》在爭論中出台。2009年9
月15日,取自:
http://learning.sohu.com/20070129/n247909415.shtml
新華網(2010)。努力實現城鄉教師資源配置均衡化。2010年9月10
日,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
tics.shtml
楚艷芳、王世忠(2009)。日本教師專業化制度對我國的啟示。現
代教育論叢,7,93-96。2009年12月7日,取自:
http://0-
cnki50.csis.com.tw.lib1.npue.edu.tw/kns50/detail.aspx?
QueryID=723&CurRec=1
維基百科(2009)。後結構主義。2009年11月3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E5%BE%8C%E7%B5%90%E6%A7%8B%
E4%B8%BB%E7%BE%A9
總統府(2009)。地方制度法。2010年9月1日,取自:
http://www.mocs.gov.tw/law/main_law_list_a.aspx?
ln_id=nam04112400001

日文部份
文部科學省(2006)。教育基本法。2009年3月25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b_menu/houan/kakutei/06121913/0612191
3/001.pdf
文部科學省(2007a)。教育職員免許法。2009年3月25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b_menu/houan/an/166/07040501/006.pdf
文部科學省(2007b)。教育公務員特例法。2009年3月25日,取
自:http://www.mext.go.jp/b_menu/houan/an/166/07040501/006.pdf
文部科學省(2007c)。教職経験者研修実施状況調査結果(平成19
年度)について。2009年4月2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kenshu/1244833.htm
文部科學省(2007d)。教員の長期社会体験研修。2009年12月6
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kenshu/1244834.htm
文部科學省(2008)。地方公務員法。2009年12月6日,取自:
http://law.e-gov.go.jp/htmldata/S25/S25HO261.html
文部科學省(2009a)。10年経験者研修の流れ。2009年8月5日,取
自: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kenshu/1244830.htm
文部科學省(2009b)。教員研修の実施体系。2009年8月5日,取
自: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kenshu/1244827.htm
文部科學省(2009c)。日本取得教師執照最低的必要條件(2009年
資料)。2009年8月3日,取: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kenshu/index.htm
《每日新聞》(2007a)。教員免許法改正:「有效期間は10年」中
教審が了承。國立教育資料館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9
年11月28日,取自:
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AB/2007/0037J
.PDF
《每日新聞》(2007b)。教員免許:10年更新ごと、初の講習は
35、45、55歲対象—09年4月から。國立教育資料館國外教育。
2009年11月28日,訊息全文資料庫,取自: 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AB/2007/0224J
.PDF
《朝日新聞》(2007a)。教員免許更新、管理職は講習免除 教育
2法案ほぼ固まゐ。國立教育資料館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
2009年11月28日,取自: 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AB/2007/0045J
.PDF
《朝日新聞》(2007b)。教育改革…具体策巡激論必至。國立教育
資料館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9年11月28日,取自:
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AB/2007/0058J
.PDF
《讀賣新聞》(1998)。先生を大学院で再教育。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外教育訊息全文資料庫。2009年11月28日,取自: 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AA/1998/0064J
.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