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我國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轉變與制度發展之社會學分析
作者:鄭瓊月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g , chon-yueh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培村
王政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轉變制度發展社會學分析成人教育德惠法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functional shift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sociological analysisadult educationdelphi meth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6)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5
論文提要內容:
在時代的變遷下,各種教育的功能與制度都在不斷的變化與革新中,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建構的全球思潮影響下,其最大的特色在於成人學生數量的激增,使得教育的角色功能也隨之改變。本研究為了解成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高等成人教育所能擔負的責任,乃以大學成人教育為範圍,探討其功能面的轉變與制度面的發展狀況,並且以社會學觀點為思考的架構和分析基礎,來進行各層面的詮釋、批判與反省。
本研究對大學成人教育之名詞界定,乃以大學進修教育與推廣教育為範圍,共分成三大重點,第一部份是探討我國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轉變狀況;第二部分是了解我國大學成人教育制度發展的情形,第三部份則是以社會學觀點來分析大學成人教育功能面到制度面的各種問題與現象。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含了德惠法、訪談法與分析研究法。德惠法歷經學者專家三次的調查,而訪談法則以各大學的實務工作主管為主進行訪談。期能達到以下的研究目的:一、瞭解並從社會學分析我國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內涵、功能定位與功能轉變。二、探討並從社會學分析我國大學成人教育在組織、政策、課程、人員、財務、評鑑等方面的制度發展情形。三、整合研究結果,提出我國大學成人教育在制度面與功能面的啟示、困境、策略與趨勢。四、初步建構以我國大學成人教育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分析架構,以做為成人教育社會學理論研究之參考。以下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發現、結論、與建議:
壹、主要研究發現
歷經半年的德惠法調查與訪談,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功能內涵部分
1.由德惠法得知: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內涵,依其重要性排序為: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發展人力資源、增加學校財務及資源、提供博雅教育、推動大學國際化、促進社會改造。
2.由訪談法得知:大學進修教育的主要功能為學歷的獲得;大學辦理推廣教育的主要功能為提昇人力素養與提高國家競爭力。
二、功能定位部分
1.正面贊成的大學成人教育之功能定位依序為:成人終身學習、成人繼續教育、大學課程推廣、成人學術進階、大學社區服務、大學研究成果的推廣、對弱勢團體的補償教育。
2.負面反對的大學成人教育之功能定位為:大學的公共關係、大學的校務基金籌措、大學日間部的補償教育。
三、功能轉變部分
1.大學成人教育的固有功能依序為:發展人力資源、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提供博雅教育。
2.大學成人教育的衍生功能依序為:增加學校財務與資源、促進社會改造、推動大學國際化。
四、在制度發展部分
(一)大學成人教育最佳的組織型態:學術與行政單位兼具的一級獨立部
門。而各校組織的沿革:呈現分-合-分-合-分之歷程。
(二)目前各校負責單位的名稱以「進修」「推廣」居多;也有「終身教育」、「社會教育」、「公企中心」等特殊的名稱。整體而言,大學成人教育的行政組織名稱以「進修推廣」和「終身學習」為最佳。
(三)大學成人教育的現有法規是不足的。最大的法規問題:學習成就採認、帶薪學習制度以及累積學習時數問題。
(四)大學成人教育政策自主性仍嫌不足,較有自主的為:活動規劃、課程開辦以及招生方式;較無法自主的為:人員遴聘、經費運用、學習成就採認。
(五)大學成人教育課程決定的主體:大都由系所會議、課程委員會、推廣教育審議委員會及市場調查來決定。
(六)各校開設的熱門課程為:資訊、管理等之與工作進階和證照有關的課程。
(七)各校對公共領域與多元文化課程的開設稀少,因其無市場性,只依賴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委辦,其存在著眾多弔詭的問題。
(八)大學成人教育的學費依據理論,最受支持的依序為:能力負擔說、教育投資說、成本效益說。
(九)大學成人教育的經費來源,其主要來源依序為:學員繳費、大學自行負責以及工商企業委託機構提供。
(十)大學成人教育行政職員能力以規劃能力、行銷能力以及服務精神為主。需再加強人員的專業化訓練與教育。而大學成人教師素養以「能設計成人學習的課程」、「了解成人學習需求」、「使用成人教學技巧」為主。
(十一)大學成人教育效能評鑑指標,其重要性依序為:有優良師資、使用適當的成人教學方式、充足設備、具有素養的成人教育工作者、有選課諮詢輔導服務、提供就業市場的知識與技能、給予成人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等為主要的評鑑指標。
貳、結論
一、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與制度發展在歷史變遷中的啟示
1、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與制度發展隨著高等教育的改變而調整。
2、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與制度發展符應社會的主流價值。
3、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與制度發展反應在行政、學術系統與學員對學習的目的上。
4、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定位在於高等教育的終身學習角色,顯現終身學習是高等教育與成人教育的共同目標。
5、大學成人教育的教育機會均等功能,在德惠法的專家意見中是相當重要的,但在訪問調查中的實務工作者並不重視;兩者的落差,乃是理論與實際的差距。
6、大學成人教育的發展人力資源功能,一直深受重視,顯現其為核心功能
7、大學成人教育的市場財務功能,因時代的變遷而益形重要,也衝擊著未來的發展路徑。
8、大學成人教育博雅教育功能有逐漸衰退現象,顯現教育核心功能的轉變。
9、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與制度發展存在著應然面與實然面、社會性與個人性的矛盾和弔詭。
二、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與制度發展的困境
1、大學成人教育逐漸重視市場教育模式,使進修與推廣教育不再是「公共服務中心」,而被視為「商業活動中心」。
2、大學成人教育所強調的教育機會均等功能,無法兼顧「優勢團體」與「弱勢團體」的均等。
3、大學成人教育所重視的人力資源發展,有著「職業教育取向」與「通識教育取向」的兩難選擇。
4、大學成人教育的社會改造功能,其存在著「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價值衝突。
5、大學成人教育的博雅教育功能,迷失在「人文素養」與「資訊科技」的矛盾中。
6、大學成人教育的國際化功能,面臨著「全球化」與「本土化」教育型態的發展困境。
7、大學成人教育的組織型態,陷入「模糊混亂」與「單一定位」的發展迷思中。
8、大學成人教育的學費制度,有著「學校營利」與「社會責任」的兩難情境,並且逐漸存在教育商品化的危機。
9、大學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規,在「管制」與「開放」中搖擺不定。
10、大學成人教育的課程規劃,有著「國際學生」與「本地學生」的文化差異。
11、大學成人教育的評鑑,有著「質化或個別性」與「量化或整體性」之不同準則的評估困難。
三、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與制度發展的策略
1、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與制度發展要連結水平與垂直系統,並建立其清晰的結合脈絡。
2、大學成人教育功能建構的策略,應同時兼具教育的「素養內涵」與「學歷形式」的功能達成。
3、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建構的取向,應同時注重教育「個人性目的」與「社會性目的」功能的達成
4、大學成人教育的組織型態必須多元發展,設置各種型態的學習站,以能接近市場與資源。
5、大學成人教育的法規問題中,有關學習成就採認、入學條件與方式以及課程教學等方面,可因時因地制宜,採權變方式改進。
6、大學成人教育的高學費制度,要同時提供學習者、教育產品以及學校財務三方面的高品質成效與服務。
7、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教育發展策略,必須整合與聯繫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相關政策,以形成具有領導性與前瞻性的最高政策。
8、由學校部門支付相當比例經費,以加強公共議題與多元文化等課程,以免於社會責任、文化保護與尊重之功能的喪失。
9、大學成人教育評鑑指標的明確建立,並輔助個別性特色指標的形成以及質化指標的重視。
10、建立大學成人教育行政人員專業訓練中心,以落實專業化的成效產生。
11、教育部應依學校性質,補助相當比例的經費,以推展大學的社區服務、大學與產業聯盟、大學彼此間合作聯盟以及大學的公共服務發展。
四、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與制度發展的趨勢
1、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與制度發展,將朝向多元多層面的發展路徑。
2、大學成人教育功能更具有自由市場性與國際競爭性;其發展策略將隨著變革路徑,更加重視教育產品的包裝與行銷,以滿足學習消費人口。
3、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轉變,將形成一股功利性的學習風潮,並且制度化
成為學習意識與社會結構,高度壓迫著個人的學習樂趣;然而反功利性
學習、反結構壓迫的另類聲音,也將連結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
4、大學成人教育的高學費政策走向,使得平等受教權的聲音將因勢而起。
5、以市場利基導向的大學成人教育之私人部門模式逐漸發展,呈現多元歧
異的組織型態。
6、國際繼續教育課程的逐漸重視,各大學更加重視內部經營與外部競爭。
7、國際間教育策略聯盟與市場區隔的合作趨勢。
8、教育提供者不限於學校單位,工商企業組織可自行授與工業大學與
商業大學之學位以及提供各種學習認證。
9、以資訊科技之遠距教育為主流的趨勢
五、成人教育社會學可能發展的社會學分析架構與主題
(一)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分析觀點
1.以社會學概念為分析觀點
(1)社會結構(2)社會體系(3)社會制度(4)社會組織(5)社會階層化(6)社會文化 (7)社會互動(8)意識型態(9)社會變遷。
2.以社會學思潮為分析觀點
(1)全球化理論(2)後現代化理論(3)批判理論(4)知識社會學(5)課程社會(6)依賴理論(7)世界體系理論。
(二)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分析方法(1)詮釋(2)批判。
(三)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分析領域
由大範圍而言:(1)成人教育各種實施對象(2)成人教育各項實施型態。
(四)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內容
由中範圍而言,本研究以大學成人教育為主:(1)大學成人教育的問題(2)大學成人教育的現象。
(五)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分析主題
由小範圍而言,本研究以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面與制度面為主:(1)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轉變(2)大學成人教育的制度發展。
參、建議
一、對台灣地區大學成人教育發展的整體建議
1、從大學成人教育發展的啟示中,建立起新的功能意義,迎向卓越與平等的制度發展。
2、從大學成人教育發展的困境中,穿過矛盾與混沌,邁向平等、自由、社會、人性與倫理的教育理想。
3、在大學成人教育發展的趨勢中,適應未來的多元性、市場性、國際性、合作性與科技性的教育結構。
4、由社會學的分析架構與主題,初探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建構基礎。
5、由社會學分析的詮釋與批判,來解決大學成人教育在功能面與制度面的發展問題。
二、教育學術單位的建議
1、成人高等教育與成人教育社會學等相關領域,值得學術單位的重視與投入研究。
2、教育功能與教育制度的研究是基礎的教育研究,學術界要有教育的理想與責任。
三、對教育主管行政單位的建議
1、適時修正「終身學習法」與「終身學習法施行細則」,使大學成人教育之學習成就採認、帶薪學習制度等相關政策法規能見諸於其中,以結合高等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發展。
2、有關大學成人教育中的兩岸教育問題以及進入WTO的國際教育問題,要有一套因應的方案措施,結合大學與產業,使台灣更具有教育競爭優勢,以智慧和信心來面對。
四、對大學行政單位的建議
1、大學成人教育的任何組織與機構,必須有足夠的自主性與功能性,透過教育的普及與均等,使學習與知識能夠溫暖人群,而不是一種知識暴力與階級壓迫。
2、大學成人教育的課程設計,可採多元型態來包裝與行銷,並結合實用性與人文性之課程;同時也能設計建立社區意識與市民素養的課程,以及多元文化尊重的相關課程。
3、大學成人教育的推展要更重視人員的專業化,可成立成人教育專業訓練中心,頒發短期訓練證書。
4、大學成人教育的效能評鑑,要能建立各校特色與對社會服務的貢獻指標。
5、大學成人教育的學費政策要能自給自足,但非以營利為目的;並要建立獎學金制度,以照顧教育不利者的學習權利;發展一套合理的管理之道。
五、對成人教育界的建議
1、成人教育的功能要再度澄清與強化,其角色任務也須加以釐清與建立。
2、 成人教育的制度要與各種教育制度統整,並積極規畫各項成人教育方案。
3、成人教育的學者要開放視野與步伐,與其他領域合作與聯盟。
六、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研究主題的建議
2、研究內容的建議
3、研究對象的建議
4、研究文獻的建議
5、研究者分析立場的建議
6、研究方法的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學法修正草案總說明(民89)。教育部大學法草案工作小組。
大學校院校數暨學生數統計資料。2003年7月9日,取自網址:http://www.high.edu.tw/white paper /content/
大學推廣教育實施辦法。2003年4月16日,取自網址:http://www.high.edu.tw/06106.htm/
大學學雜費調整方案(民88)。教育部學雜費諮詢小組。
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民87)。 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國際研討會 。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印行。
中國教育學會(民82)。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編印。
中國教育學會(民84)。教育評鑑 。台北:師大書苑。
天野郁夫譯(民65)。高等教育的構造變動。輯於高學歷社會的大學,東京大學出版會。
天野郁夫(民88)。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結構變動。教育研究資訊 ,7(3),22-41。new window
方永泉(民85)。現代與後現代-後現代主義對比較教育研究的挑戰及啟示。輯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之 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 ,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方德隆(民83)。 學校影響因素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學校效能的社會學分析。高師大學報,5,41-58。
方德隆(民84)。教育的社會學基礎。 輯於 教育導論,台北:麗文。
方德隆(民89)。班級社會體系。 輯於現代教育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比較教育學會(民85)。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 。台北:師大書苑。
比較教育學會(民87)。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揚智。
比較教育學會(民87)。終身全民教育的展望。台北:揚智出版社。
比較教育學會(民87)。邁向二十一世紀之教育改革 。台北:師大書苑。
王 方(民90)。性別與勞動的社會學分析:台灣女性勞動者的福利與權益問題。 勞資關係月刊,19(12), 736-746。
王文科(民86)。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王文瑛(民87)。 近二十年來台灣的社會學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6(1),124-133。new window
王文瑛(民89)。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推動校外學習成就認可之研究。台灣師範new window
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王世哲(民91)。全球化現象的成人教育出路─哲學的省察。輯於全球化與成人教育(99-122頁),台北:師大書苑,。
王佳煌(民89)。資訊社會學 。台北:學富。
王政彥(民84)。我國專業繼續教育的再出發 。成人教育雙月刊,28,32-39。
王政彥(民85)。終生學習的理論。輯於成人教育學會編之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王政彥(民90)。成人教育政策與知識社會。載於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台北:
師大書苑。
王政彥(民91)。全球化與成人教育國際合作。載於全球化與成人教育,台北:
師大書苑。
王紅宇譯(民88)。William E.Doll原著。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
王家通(民70)。高等教育制度比較研究。高雄:復文。
王家通(民86)。論教育機會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1(1),21-43。new window
王雅玄(民88)多元文化師資培育之社會學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5 ,249-269。new window
王德威譯(民82)。Facault,M.原著。知識的考掘。麥田出版社。
卯靜儒(民89)。台灣近十年來課程改革之政治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創刊號,74-101。new window
田培林(民77)。教育與文化。台北:五南。
伊慶春&章英華(民86)。私立大學與社會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部研究計劃。
成人教育學會(民83)。大學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成人教育學會(民84)。成人教育辭典。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編印。
成人教育學會(民90)。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成群豪(民91)。我國大學財務經營機制之研究。高雄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朱柔若(民8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
朱柔若譯(民89)。W.Lawrence Neuman原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 。台北:揚智。
羊憶蓉(民83)。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new window
何青蓉(民85)。終生學習與個人發展。輯於成人教育學會編之 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何青蓉校訂,王世哲等譯(民91)。Mattias Finger & Jose Mamuel Asun原著,面臨十字路口的大學成人教育。台北:巨流。
何信助(民74)。我國台灣地區大學教育目標之研究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明烈(民86)。回流教育與終生學習。輯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回流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儒(民84)。美國社會安全制度與變革----政策回溯分析與反省。經社法制論叢,16,167-196。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Michael Quinn Pattor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 。台北:桂冠。
吳思達(民 89)。高職學校全面品質管理系統建構之研究 。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吳根明譯(民77)。批判理論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民81)。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new window
吳清山(民83)。美國教育改革焦點。教師天地,73,56-59。
吳清山(民87)。學校教育行政。台北:心理。
宋明順(民85)。邁向學習社會與終身教育─從社會變遷看我國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模式(319-358頁)。輯於 二十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台北: 師大書苑。
李奉儒(民90)。英國教育:政策與制度。台北:濤石。new window
李青芬等譯(民90)。Stephen P. Robinns原著。組織行政學。台北:華泰出版。
李建興(民78)社會變遷與教育發展 。台北:幼獅。
李建興、白秀雄(民76)。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
李茂興等譯(民87)。Joan Ferrante原著。社會學的全球性觀點,台北:弘智。
李家宗(民89)。教育市場化對成人教育的影響與啟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主辦之 二十一世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家宗(民90)。英國教育改革法案中的市場機制。李奉儒主編 英國教育政策與制度(39-42頁)。台北:濤石。new window
李康 譯(民88)。布魯斯(Steve Bruce)著,社會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
李德顯(民89)。 教師課堂行為違紀行為的社會學分析。 教育研究 ,70,87-98。new window
李錦旭(民80)。一九八O年代英美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趨勢─兩份教育社會學期刊的分析比較。現代教育,6(2),3-14。
李錦旭(民87)。Bowles與Gintis再製理論之研究 。台師大教研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沈姍姍(民84)。台灣的教育選拔制度與社會流動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8,85-113。new window
沈姍姍(民87)。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之式微─自教育改革趨勢探討。 輯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教育學會編之 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29-53頁),台北:揚智。new window
周祝瑛(民87)。行到水窮處,展望大學之道。新世紀大學教育。前衛。
周淑卿(民84)。美國公元2000年教育目標法案。教育研究資訊,3(3),143-147。new window
林文達(民75)。教育財政學。台北:三民。
林生傳(民62)。我國大學教育革新途徑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5,1-5。
林生傳(民89)。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孝信、黃俊傑(民86)。美國現代大學的理念與實踐─以芝加哥大學為例。輯於黃俊傑主編, 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印行。
林秀麗等譯(民91)E.C.Cuff等著。最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
林明地譯(民87)。數位競爭時代的高等教育:新興的組織模式。遠距教學,6,5-20。
林美和等(民82)。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輯於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主編,成人教育研究摘要第三集(31-32頁)。教育部社教司印行。
林振春(民83)。 法國大學的成人教育。輯於大學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民89)。社會調查。台北:五南。
林清江(民61)。教育社會學。國立編譯館。
林清江(民65)。 我國大學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師大教研所集刊,18,100-122。new window
林清江(民70)。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清江(民79)。各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現代教育 ,7(21),3-29。
林清江(民82)。大學與成人教育的關係。成人教育雙月刊 ,11,10-15。
林清江等(民81)。成人教育師資培育及進修制度之研究。教育部專案研究報告。new window
林清江(民83a)。成人教育的社會功能。成人教育雙月刊,18,2-5。
林清江(民83b)。我國大學教育的再解釋。成人教育雙月刊 ,23,36-41。
林清江(民85)。學習社會的高等教育型態。成人教育雙月刊,30,2-4。
林清江(民86)。學習社會中的公務人力發展策略。成人教育雙月刊,39,20-25。
林麗惠(民90)。論析學習社會中高等教育之發展。社會科學學報 ,9,131-152。new window
邱天助(民85)。成人高等教育參與的社會學解析模式:空大學生教育參與分析 隔空教育論叢 ,7,215-247。
邱顯鴻(民88)。高等教育改革與人力資源競爭力的提昇。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2(5), 50-54。new window
姜旭岡(民88)。應用Holmes與king 之比較教育理論檢視教育優先權政策。輯於教育研究與政策之國際比較,台北:揚智。
姜添輝(民86)。教育的功能:三個社會學派的觀點。花蓮師院學報,7 ,215-240。new window
洪鎌德(民87)。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
胡夢鯨(民85)。成人推廣教育。成人教育現代化與專業化,台北:師大書苑。
胡夢鯨(民87)。成人教育理論與模型─國中補校文科教學的一項質性研究。new window
台北:師大書苑。
范賢媛(民85)。大陸地區成人高等教育之研究 。台師大社教學系碩士論文。
夏光華(民90)。大學推廣教育行銷策略探討。大葉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孫一塵(民76)。戰後新加坡社會變遷與教育制度的關係。台師大教育博士論文。new window
席汝楫(民88)。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 。台北:五南。
徐有守(民73)。中外考試制度之比較。台北:中外文物。
秦夢群&黃貞裕(民90)。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論 。台北:五南。
秦夢群(民87a)。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民87b)。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翁福元(民87)。準後福特主義社會中教育機會均等理想之實現─解嚴後台灣教育改革的反省 。輯於比較教育學會、教育學會編之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揚智。new window
馬湘萍(民90)。高等教育功能之變遷及機構分類策略之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宣揚(民87)。當代社會理論。台北:五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民88)。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台北:揚智。
國立教育資料館(民83) 我國大學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參考資料叢書。
張一蕃(民90)。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教育的新典範。通識教育季刊, 8(1), 79-92。
張方全(民88)。教育政策分析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張光甫(民81)。美國高等教育的理念:簡介Hutchins‚Grisowld‚Kerr‚Bok四位大學校長的看法。教育文粹,21, 26-34。
張鈿富(民85)。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 。台北:五南 。
張佃富(民90)。教育指標理想簡介。輯於簡茂發、李琪明編之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台北:學富。
張秀雄(民87)。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純(民85)。台灣小商店交易行為的社會學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芳全(民88)。教育政策理念 。台北:商鼎。
張芳全(民90)。教育政策導論 。台北:五南。
張金鑑(民70)。各國人事制度概要。台北:三民。
張家銘(民89)。理論與實踐:社會學理論教學與台灣社會的關係。東吳社會學報,9,1-30。new window
張德永(民90)。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 。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張慶勳(民87)。學校教育與行政。高雄:復文。
張瓊瑩(民81)。從社會流動的觀點探討成人教育的涵義。成人教育,9,11-24。
張鐸嚴(民83)。從高等教育機會之功績化分配論開放教育之平等主義精神。new window
社會科學學報 ,2,1-20。
張鐸嚴(民89)。政治、經濟與教育。教育社會學(127-137頁)。空中大學用書。
教育大辭編纂委員會(民89)。教育大辭書(948-949頁)。台北:景文。
教育部(民80)。發展與改進成人教育五年計畫綱要。
教育部(民83)。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成人教育中程發展計畫。
教育部(民85)。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成人教育中程發展計畫。
教育部(民87a)。建立高等教育回流教育體系實施方案。
教育部(民87b)。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
教育部(民91)。九十一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2003年3月10日,取自網址:http://www.high.edu.tw/
教育部(民89)。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具體途徑─建立高等教育回流制度 。
教育部(民90a)。中民國大專院校概況統計。
教育部(民90b)。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
教育部進修學士班二技班資料。2002年5月12日,取自網址:http://www.high.edu.tw/0313190-sumary.htm
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相關資料網站。2002年5月12日,取自網址:http://www.high.edu.tw/hi-asp/
教育部高教司資料。2003年6月2日,取自網址: http://www.high.edu.tw/
教育部高教法規資料。2003年6月2日,取自網址:http://www.high.edu.tw/hiedu-asp/
教育部統計資料。2003年2月12日,取自網址:
http://www.edu.tw./statisics
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民79)。二十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體制、功能與學校組織。台北:師大書苑 。
終身學習法資料。2003年10月30日,取自網址:http://www.nou.edu.tw/
許雅惠譯(民91)Peter Javis原著。成人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許慧卿(民89)。我國大學回流教育之研究。台師大社教所碩士論文。
郭昭佑(民88)。高等教育辦學取向政策之探究:集群分析在大學表現指標之應用。教育政策論壇, 2(2),69-97。new window
陳光中等譯(民83)。尼爾史美舍原著。社會學。台北:桂冠。
陳伯璋 (民76)。課程、教學與意識形態。輯於課程設計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 (民77)。政治社會化與教育:從政治權力的時空觀談起。中國論壇,27(4),18-22。
陳伯璋(民82)。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民90)。新世紀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前瞻。台北:麗文。
陳伯璋、薛曉華(民90)。全球在地化與教育發展的趨勢分析。理論與政策季刊,15(4),20。new window
陳伯璋、薛曉華(民91)。大學理念的知識觀反思與大學實體的社會建構:一種對大學的知識社會學反省。思與言,40(4),51-113。new window
陳君山(民80)我國勞資衝突處理模式之社會學分析─系統理論取向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名(民86)。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學探討。教育研究,5,221-236。
陳奎憙(民89)。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民90)。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益興(民87)。建構我國社會教師制度之研究。台師大三研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啟光、黃聖凱(民89)。大學評鑑指標選取模式之建構─考慮外部競爭環境與模糊群體決策之情況。管理與系統,7(3),343-364。new window
陳惠邦(民90)。德國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德華(民89)。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之趨勢 。教育研究資訊,7(3),1-12。new window
陳麗珠(民82)。我國中小學教育財政公平性之研究。高雄:復文。
陳麗珠(民85)。我國國民教育財政系統公平性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ew window
傅肅良(民83)。人事行政學。台北:三民。
喜多村和之(民88)。 現代大學:教育、制度、機能 。東京部:玉川大學。
彭敏松(民87)。我國技職回流教育體系之建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民88)。 性別平權教育與女性主義的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 ,7,32-51。new window
游鴻裕(民88)。台灣高等教育經費與人力資源之研究。三民主義學報,19,251-274。
湯 堯(民86)。教育市場導向探討與省思:市場模型建立與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3),74-85。
湯 堯(民89)。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台北:五南。
黃月純(民87)。英國一九九七年「學習社會中的高等教育」報告書及啟示。成人教育,45,40-44。
黃世鑫(民87)。高等教育高學費─經濟問題還是社會問題。當代,129,58-68。
黃永和(民90)。科學典範的後現代轉向及其課程意涵之研究 。政治大學教研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黃光雄等譯(民90)。質性教育研究。台北:濤石。
黃政傑&歐陽教(民83)。大學教育的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4)。成人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民79)。二十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之展望。輯於二十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民83)。大學成人教育的意義源起及實施。輯於大學成人教育(1-24頁)。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民84)。成人教育與社會學。社會教育學刊,24 ,27-41。
黃富順 (民86)。 從大學成人教育的發展論我國師範學院推廣教育功能的發揮。輯於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民89)。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黃富順(民91)。全球化與成人教育。輯於全球化與成人教育(1-28頁)。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琪等譯(民85)Lewis Coser原著。古典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黃嘉雄(民85)。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觀點。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德興譯(民85)。Ellen,M.D.原著。學科規訓制度導論。香港:牛津大學。
黃毅志(民91)。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 台北:巨流。new window
楊 瑩(民8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 駿(民85)。社會學。台北:高點。
楊巧玲(民89)。課程與教學的社會學分析─三所小學教育實際之比較。教育學刊,16,193-209。new window
楊巧玲(民90)。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社會學分析:英、美與台灣的教育改革策略之比較。教育學刊,17,199-217。new window
楊思偉(民89)。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資訊,8(4),17-32。new window
楊桂杰(民88)。我國教育立法歷程及其模式建構之研究。台師大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楊國德(民83)。英國大學院校的成人教育。輯於大學成人教育(209-258頁),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民84)。大學成人教育與大學教育改革 。成人教育雙月刊,23,20-25。
楊國樞(民84)。從廿一世紀的人與社會談教育目標的釐訂。教師天地,74,4-8。
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編(民90)。新世紀大學教育。台北:前衛。
楊國賜(民82)。社會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民87a)。我國大學成人教育的政策及發展方向。輯於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政策與實施,中正大學成人教育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楊國賜(民87b)。高等教育改革與國家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3,149-169。new window
楊深坑(民88)。知識形式與比較教育。台北:揚智。new window
楊景堯(民72)。高等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楊朝祥(民89)。前進卓越的大學之道。師友,400,40-43。
葉至誠(民90)。社會學概論。台北:揚智。
葉至誠譯(民91)。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台北:揚智。
葉坤靈(民84)。羅騰的『社會學、知識與課程』一文引介--知識社會學傳統與楊格的知識社會學觀點評析。台灣教育,529,52-57。
葉季幸(民91)。林清江高等教育思想之研究。台東師範教育學院碩士論文。
葉忠海(民87)。跨世紀人才素養與成人高等改革。成人教育學刊,2 ,219-230。
詹中原主編(民88)。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
詹惠雪(民88)。我國大學課程自主之研究, 台師大教育學博士論文。new window
詹棟樑(民83)。德國大學院校的成人教育。輯於大學成人教育(189-208頁),台北:師大書苑。
廖仁智(民86)。美國教育改革政策學校本位經營的社會學理論分析。教育研究,5 ,55-66。
廖榮利、藍采風(民81)。台灣社會工作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教師、學生、教學之社會學分析。輯於華人社會的社會工作教育回顧與展望會議論文集。new window
廖榮裕(民88)。大學推廣教育績效影響因素之研究─系統化觀點的探討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蓋浙生(民78)。教育財政學。台北:東華。
蓋浙生(民82)。教育經濟與計畫。台北:五南。
蓋浙生(民84)。公辦民營到公校私營。師說,119,12-14。
齊力譯(民81)。 Ralf Dahrendorf 原著。走出烏托邦:社會學分析的重新定位。思與言,30(1), 152-175。
劉伶姿(民81)。我國大學校院成人教育之研究。台師大社教所碩士論文。
劉伶姿(民83)。我國大學成人教育的實施現況。輯於大學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劉昭志(民88)。影響我國成人教育政策執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中正教研所碩士論文。
劉昭志(民88)。影響我國成人教育政策執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發展與改進成人教育五年計畫綱要』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珍譯(民87)。Collin, Randall原著。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台北:桂冠。
蔡秀美(民86)。回流教育與推廣教育。輯於大學成人教育(179-202頁),台北:師大書苑。
蔡秀美(民87)。成人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功能。成人教育雙月刊,46,40-46。
蔡秀美(民88)。由終身學習論析大學推廣的教育之推展。成人教育學刊,3,117-144。
蔡秀美(民89)。成人教育社會學。 中正大學上課網要。未出版。
蔡明昌,吳瓊如(民88)。成人教育收費制度合理化初探─以高雄市市民學苑為例 。教育研究資訊,7(1),108-121。new window
蔡保田(民77)。教育行政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蔡祈賢(民89)。我國公務員終身學習制度之研究 。台師大三研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蔡美華(民87)。我國大學推廣教育課程規劃之研究 。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培村(民89)。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省思。成人教育雙月刊,57, 2-10。
蔡培村(民90)。全球化趨勢與成人教育之發展。成人教育雙月刊,64,2-8。
蔡清華(民85)。美國師資教育學程的發展。屏東師範學報,9,1-32。new window
蔡清華(民89)。美國初任教師輔導制度分析。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 2(1),79-102。
鄭小池(民81)。成人參與繼續教育之社會結構障礙研究。社會教育學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21, 317-331。
鄭彩鳳(民87)。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
鄭啟川(民80)。 成人學習理論應用於人力資源發展教學策略之研究。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勝耀(民88)。學校效能的新準。輯於學校變遷與學校革新(443-461頁),國立台灣大學印行。
鄭博真(民88)。從社會學觀點論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國民教育研究集刊,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7, 109-125.。new window
鄭瓊月(民91)。 知識社會中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轉變 輯於教育部二00二年知識社會與終身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印行。
鄭瓊月(民92a)。論析我國大學成人教育的制度發展─從變革趨勢到因應策略,人文與社會學報,2,176-190.new window
鄭瓊月(民92b)。變遷社會中的高等回流教育。輯於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81-106頁)。台北:師大書院。
鄭瓊月(民92c)。我國大學成人教育制度發展的變革趨勢與因應。輯於E世代成人教育發展任務與省思(127-140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學術論壇。new window
鄭瓊月(民92d)。我國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轉變的社會學分析。輯於教育部二00三年國際成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成人暨繼續教育研究所印行。new window
鄧進權(民87)。瑞典回流教育之社會政策分析。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嵐蘭譯(民85)。Norman Goodman原著。社會學導論。台北:桂冠。
蕭崑杉(民84)。大學推廣教育的解釋。成人教育,23, 23-41。
賴銀奎(民91)。我國解嚴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研究─新馬克思主義分析。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撲(民90)。教育社會學產生的社會動因分析。教育研究資訊,9(1),91-106。
龍冠海(民78)。社會學。台北:三民。
戴玉綺(民80)。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公平性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22, 39-46。new window
戴明國、邱俊宏、陳明珠、陳修平(民89)。我國試辦綜合高中之社會學理論分析研究與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1),179-203。
戴曉霞(民89a)。高等教育的擴張與結構的轉變:兼論西德經驗。 教育研究資訊,8(2),61-83。new window
戴曉霞(民89b)。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44,35-60。
戴曉霞(民89c)。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new window
薛伯英(民80)。教育投資分析。台北:五南。
謝文全(民87)。教育行政學。台北:空中大學。
鍾錦祥(民83)。學校教育目標的探析。東南學報,17,239-250。new window
簡茂發等(民90a)。我國教育指標系統之發展與建構。輯於簡茂發、李琪明主編之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371-462頁),台北:學富。
簡茂發等(民90b)。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教育指標系統。輯於簡茂發、李琪明主編之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185-220頁),台北:學富。
藍采風(民89)。社會學。台北:五南。
顏素霞(民74)。大學教育功能之研究─我國大學生對大學教育功能之態度取向 。 高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厥安(民87)。論高等教育學費政策─競爭機制與平等受教權。國策專刊,5,7-10。
魏哲和(民88)。企業與大學。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
魏惠娟(民84a)。大學在成人教育的角色。成人教育雙月刊,23,11-19。
魏惠娟(民84b)。成人教育專業化的內涵與實施。輯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協會主編 成人教育專業化(80-84頁),台北:正中。
羅汀蘭(民80)。從社會學理論觀點淺論社會秩序與社會進步。復興崗論文集,13,109-128。
羅家德(民85)。高等教育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歐美研究,26(1),35-60。new window
羅清水(民88)。論教育機會均等意涵與做法(上)。研習資訊,15(2),5-10。
蘇峰山(民91)。象徵暴力與文化再製---布爾迪厄的反思。載於其主編之意識、權力與教育,南華教社所。
蘇雅惠(民87)。大學推廣教育的批判。輯於 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政策與實施(43-62頁),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二、英文部分
Adult, Career and Vocation Education(2003). Adult Education Top Ten . Retrieved
May 22 , 2003, from :http://ericacve.org/fulltextresource.asp
Allen, M(1986) The Goals of British University, Milton Keynes:SHERE & Open University Press.
Allport, C.(2000). Thinking globally, acting locally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university staff.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Management . 22(1), 37-46.
Altbach , P. G. (1991) University reform. in Altbach(Ed.)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An Encyclopedia(pp.261-273). London:St. James Press.
Apps, J. W.(1988)Higher education, in a learning society:Meeting new demands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 .
Bamber, J. & Tett, L.(1999). Opening the doors of higher education to working class adults:a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8(6), 465-475.
Ball, S. J.(1994) Education markets ,Choice and social class: the market as a class strategy in Uk and the USA. In Education reform: a critical and post structural approach(pp.103-127). Buckinghum Open University Press.
Barlas ,C(2000)Towards a changing paradigm:Transformation learning and social change action,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San Francisco:CA.
Barnett, Ronald(1997) Th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 Open University Press.
Bell, D.(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Basic Books.
Bell ,D.(1987) The world And United States in 2013 , New York:Basic Books.
Best, S. & Kellner(1991) Postmodern theory, London:Macmillan.
Blyth ,J.A.(1983) English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 , 1908-1958: The unique tradition. Dover ,N.H.: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Bowl, R.(1992)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Backwards or Forwards?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 24(2), 199-217. Database:Academic Search Elite . http:/web8.epnet.com/citation.asp.
Brown , J.Q.(2001) The portfolio:A reflective bridge connecting the learner , high education , and the work place.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 49(2), 3-11.
Cervero , R. M. & Azzaretto , J. F.(1991) Visions for The future of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 Dept. of Adult Education , College of Education Georgia Center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Press.
Clark , B.R.(1983)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lark , Burton(1976) Structure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S.P.S. Yale University.
Collis ,D (2001) When industries change: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Review , 65 , 7-23.
Cross , K.P.(1989) The changing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 , 18(1), 1-14.
Cruikshank , J.(1997) Economic globalization:Implications for university extension practice in Canada.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 , 29(1), 2-10. Database:Academic Search Elite (http:/web8.epnet.com/citation.asp).
Cruikshank ,J. (1993) The role of advocacy:A critical issue in Canadian University extesion work. Studies in Education of Adults, 25(2), 172-183.
Cruikshank , J. (2001)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new economy:A great leap backwards. Canadian Journal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33(2), 61-78.
Duck, Chris(2002) Adult learners manifesto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Adults Learning, 14(3),25-27.
Duck, Chris (2003)White Paper offers chance to enhance adult learners share of the wealth of higher education, Adults Learning, 14(6),6.
Edwards , Richard(2000) The subject of citizens: Developing social justice.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s , 32(1), 1-5.
Eggleston, J.(1977)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Londe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Elsey, B.(1986) Social theory perspectives on adult education. Nottingham: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Press.
Estler,S.E.(1988)Decision Marking, i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pp.305-340), Norman Jboyan,(ed),New York: Longman .
European Solidarity Towards Equal Participation of People(2003)Civil society activists from south call for Europe’s social values to drive its external policies.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03, from: http://www.eurostep.org/
Findsen, B.(2001)A Road Traveled Too Far?A case study of the restructuring of university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23(1), 71-94.
Flexner, A(1960) Abraham Flexner : An Autobiography.NewYork:Simon and Schuster.
Flude , R(1979) Education and the challenge of change:A recurrent education for Britain. Milton Keynes,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Forman, T. A.(2001) Social change, social context and white youth racial attitudes.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Frost , Nick & Taylor , R.(2001)Patterns of change in the University: The impact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world of work.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s , 33(1), 49-59 .
Frain, J.(1993)The changing culture of college. Burgess Science press.
Fuller.A(2001)Credentialism, adults and part-tim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an account of rising take up and some implication for policy, Education Polity , 16(3) , 233-248.
Furth, D.(1992) Short-cycle higher education. In B. R. Clark & G. R. Neave(eds)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Oxford Peramon Press.
Gerwirtz,S.&Bowe, R. & Ball,S.(1994) Choice, competition and equity :Lessons from research .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pp.4-8).New Orleans, LA.
Giddens,A.(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Polity Press.
Goetz, J. P, & LeCompte, M. D.(1984)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New York: Academic.
Hage, J. & Garnier & Fuller, B (1988) The active stat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nd economic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53, 824-837.
Haggis , S. M(1990)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 Paris:UNESCO.
Harris , W. J.(1980) Comparative adult education: Practice , purpose and theory London;New York: Longman Press.
Hein , L. I.(1993) The purposes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41(3) ,14-20.
Henry, A. G. and Myrsiades,K(2001), Beyond the corporate university and creating true higher learning, Beacon Press.
Hirst, P. and Thompson, G(1996).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uebner , E.(1990) How continuing education is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 38(1) , 9-11
Huntington, S. P. (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d order.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IMD(1997), Higher education cannot escape history :Issues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in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Jackson , J. (2002)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a global perspective .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50(1), 10-12.
Jarvis,P(1993) The university and the adult in late modern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 , 32(3), 70-89.
Jarvis,P(1995)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 London : Routledge.
Jarvis, P.(2001)Twentieth century thinkers in adult & continuing education .Great Britain:Biddles ltd, Guildford .
Jenkins(1992) Restructure for a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NASSP(ED 350697).
Jones ,G.R.(1991) Make All America a school: Mind extension university , the education network. Englewoos , Colo: Jones 2lst Century ,Inc.,press.
Jones, P.(1998)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sm:Democratic prospects for world education , Comparative Education, 34(2) , 143-155.
Jones, R. K.(1985) Sociology of Adult Education. Great Britain:Gower Company press.
Juster, T.(1978)Education ,income ,and human behaver. New York : McGraw-Hill.
Kennedy, P.(1987)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New York:Basic Books.
Kenneth, N.E(2001)Training capitalism foot soldiers: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undergraduate business education, in Eric Margolis(eds.) Hidden Curriculum in HigherEducation.
Kerr, C(1963).The Uses of a University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rr, C(1994).The California master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of 1960:An extant view. California State Coordinating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press.
King , E. J. (1992) Introduction:A context of unprecedented change and challenge. Comparative Education, 28(1),3-7.
Knox, A.B & Mcleish, A. B. (1989).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In C. J. Titmus(ed.),Lifelong education for adult: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pp.373-378). Oxford: Pergamon Press.
Kulich , J.(1996)University and educ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 European and Baltic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 , 35(2) , 1-20.
Lasonen , J(2003)Promotion of intercultural diaogue and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News Letter , 9(1),4.
Lauzon , A.C.(2000) University extension and public service in the age of economic globalizatuion:A response to Thompson and Lamble. Canadian Journal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 26(1), 80-94.
Lawler, P. A. & King, K. P. (2000) Facul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r success.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 48(2), 13-20.
Lamble , W.(2000) Reconceptualizing university extension and public service:A
response to Lauzon. Canadian Journal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26(2),111-121.
Lenski , G.& Lenski, J.(1987) Human societies:An introduction to macro-sociology. New York:McGraw-Hill.
Levin , H.& Schutze, H.G.(1983)Financing recurrent education: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employment, job opportunity and productivity. California:Beverly Hills.
Levine , D.V.& Havighust , R. J.(1989) Society and education. New York:Allyn & Bacon Co.,Press .
Lyotard , J. F.(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 Minnesota: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Marks , Andrew. (2000)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breadwinner ideology :Addressing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participation by adult, working-class males in higher education on Merseyside , Educational Studies, 26(3), 303-320.
Marks, Andrew.(2002),‘2+2’=’Access’:working towards a higher education and further education overlap to facilitate greater adult participatio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l7(1), 113-116.
Martin , A. L. (2001) The global university:A perspective from Australia.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 65 , 25-37.
Matkin , G. W.(2001) Note on financing university distance education.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Review , 65 ,89-97
Max van der Kamp & Meintdert. S. &Barry. H. (2002)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lifelong learning:The Dutch case.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51(1),37-44.
McNair, S.(1995)Commentary:Adults in a changing higher education ,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 , 27(1), 1-8.
McNair, S.(1998)The invisible majority:Adult learners in English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 52(2) , 162-178
Middleton , C.(2000) Models of State and market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1(4), 537-554. Database:Academic Search Elite (http:/web8.epnet.com/citation.asp)
Miller, P. A.(1997)Strengthening civil society : Adult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hallenge in the 21st century. Convergence , 30(1), 15-24.
Miller , R. J.(1991) Persist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 of literature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 39(1) , 19-22
Munger , P. D.(1986) Challenges to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 34(1), 5-7.
Murphy , J.W.(1989) Postmodern social analysis and criticism. New York:Greenwood Press.
Murphy , M. & Fleming, T.(2000) Between common and college knowledge:explor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adult and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22(1),77-92.
Murphy , Mark(2000) Adult education ,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end of political economy.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 , 32(2), 166-180.
Nagel,S.S.(Ed)(1987). Research i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Greenwich, CT: JAI.
OECD(1973) Recurrent Education:A strategy for lifelong learning . OECD Publication Printed In France.
OECD.(1995).The OECD jobs study:Facts, analysis , strategies. Paris :OECD Publications.
OECD.(1996).Implementing the OECD jobs strategy : Lessons from member countries’experience. Paris: OECD Publications.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2, from :http://www.oecd.org
Pearce, D(1992)Surviv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Deans, perceptions of external threat.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40(1),2-7.
Perkins , H.(1991) History of universities. in Altbach(Ed) .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 Encyclopedia.(pp.169-203).London:St. James Press.
Peter, C. M(2000) Globalization and its effect on higher education beyond the Nation State.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5(2),251-258.
Petersen , N.(2001) Align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Units and Universities:Survival strategi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Canadian Journal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 27(1) , 29-59.
Portney , K. E.(1986).Approaching 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policy and program resear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untnam , R. D.(1995)Fondations of democracy.The Responsive Community, 5, 18-33.
Raivola , R.(1996) The Changing Framework for academic professio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ducational Reform--From Tradition to Post-modernity. Chinese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Taipei.
Rose(1994)Moving into the mainstream. Adult Learning, 6(1), 6-29.
Safman , P. C.(1997) Legislative challenges to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benefit adult learners. Adult Learning .8 , 5-6
Sarup, M(1998)Post-structuralism and postmodernism. N.Y.: Harvester .
Scott , P (1993) Toward 2000-A British 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 , 32(2), 65-78.
Scott, Lash(1996)The sociology of postmodernism. New York: Routledge.
Scott, S. M.(2000)Adult educ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52(3), 251-252.
Selby , D.(2000)Civil global education: Relevant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nvergence , 33(1) , 138-149.
Shanahan(1992)Toward a knowledge democracy ?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unemployed persons. 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 , 24(1) , 26-50.
Shupe , D. A.(1999) Productivity , quality , and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 47(1), 2-13.
Simerly , R. G(1997)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 45(2), 38-49.
Slattery, P.(199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 New York:Garland.
Sorensen , A.(1998) Linking the university campus with the global villag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 46(2),3-7.
Stanley, A.(2001)The knowledge factory:Dismantling the corporate university and greating true Higher Learning , Beacon Press.
Strosinder , K.(1997) An aggressive , for-profit university challenges traditional colleges nationwid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 43, 32-33.
Stufflebeam , D. L(1971) The relevance of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for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2),44-53.
Taylor , R.& Rockhill , K. (1985)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The USA:A reappraisal of liberal tradition. London;Dover; N.H.: Croom Helm Press.
Thompson, G. (2000) Reconceptualizing university extension and public service. Canadian Journal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 26(1) , 53-76.
Tight, M.(1994) Alternative models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6(2) , 191-193.
Tom, S(1992 )University adult education into the mainstream .Adults Learning, 3(9), 245-246.
Trow , M(1974).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OECD (ed.) Political for Higher Education . Paris: OECD.
UNESCO(1995)Policy paper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Paris :UNESCO.
UNESCO(1996)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 Paris :UNESCO.
UNESCO(2003)The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Vision and Action . Retrieved May 7, 2003, from:
http:// www.unesco.org/education/
UNESCO(2003). Education reform&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
Retrieved October 9,2003,from:http://portal.unesco.org/education/ev.php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extension service Retrieved October 9,2003,from:
http:// www.extension.umn. Edu/
Us Department of State’s Bureau of Internal Information Pragrams(2003)Higher
education,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trieved October 12,2002,from
http://usinfo.state.gov/topic/eco/wto/educaton
Vandervert , L. R.(2001) Cybereducation:The future of long distance education. Larchmont , NY:Mary Ann Liebert ,Inc., Publishers.
Walshok , M. L.(2001) Thinking more strategically about funding lifelong learning programs.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 65 , 77-87.
Weaver , W. T.(1986) Education beyond our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 , 168(1) , 20-25.
WEF(1997)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Switzerland: Geneva.
Williams, G.(1977)Towards lifelong education: A new rol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Paris: UNESCO.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