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縣市國教輔導團領域召集人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作者:黃玉鳳
作者(外文):Yu-Feng Hu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林新發
林海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縣市國教輔導團知識領導學習社群創新教學效能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Knowledge LeadershipLearning Community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each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4
本研究旨在瞭解縣市國教輔導團領域召集人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創新教學效能之現況、差異及其關係。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編製「縣市國教輔導團領域召集人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調查問卷」進行問卷。以100學年度全國22縣市國教輔導團成員為研究對象,共發出57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8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3.9%;蒐集的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與線性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處理。
根據研究結果,獲致以下主要結論:
一、縣市國教輔導團領域召集人知識領導整體及各分層面呈現高度表現,各層面中以「知識創新分享」得分最高,而以「展現創新行動」得分最低。
二、縣市國教輔導團輔導員知識領導整體及各分層面呈現高度表現,各層面中以「知識創新分享」得分最高,而以「整合知識資源」得分最低。
三、縣市國教輔導團領域召集人學習社群整體及各分層面呈現高度表現,各層面中以「人際互動」得分最高,而以「自我反思」得分最低。
四、縣市國教輔導團輔導員學習社群整體及各分層面呈現高度表現,各層面中以「目標願景」得分最高,而以「自我反思」得分最低。
五、縣市國教輔導團領域召集人創新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分層面呈現高度表現,各層面中以「創新科技運用」得分最高,而以「創新多元評量」得分最低。
六、縣市國教輔導團輔導員創新教學效能整體及各分層面呈現高度表現,各層面中以「創新科技運用」得分最高,而以「創新教學策略」得分最低。
七、不同輔導團成員在整體知識領導的「性別」、「年齡」、「學歷」、「現任職務」、「縣市輔導員總人數」、「擔任各領域之輔導員總人數」等變項具有顯著差異;在「服務年資」、「輔導員年資」、「服務縣市地區」、「團務專屬辦公室」、「擔任領域階段別」等變項無顯著差異。
八、不同輔導團成員在整體學習社群的「服務年資」、「服務縣市地區」、「縣市輔導員總人數」、「擔任各領域之輔導員總人數」等四變項具有顯著差異;在「性別」、「年齡」、「學歷」、「現任職務」、「輔導員年資」、「團務專屬辦公室」、「擔任領域階段別」等變項無顯著差異。
九、不同輔導團成員在整體創新教學效能的「學歷」、「服務縣市地區」、「縣市輔導員總人數」、「擔任各領域之輔導員總人數」等變項具有顯著差異;在「性別」、「年齡」、「現任職務」、「服務年資」、「輔導員年資」、「團務專屬辦公室」、「擔任領域階段別」等變項無顯著差異。
十、領域召集人知識領導、學習社群、創新教學效能三者具有密切的正相關。
十一、領域召集人知識領導、學習社群對創新教學效能具顯著預測力;其知識領導對「整體創新教學效能」之預測力,以「展現創新行動」層面具有高度預測力,對「整體學習社群」之預測力,以「知識創新分享」層面具有高度預測力;而學習社群對「整體創新教學效能」之預測力,以「自我反思」層面具有高度預測力。
十二、輔導團領域召集人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創新教學效能的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性檢定獲得支持,能解釋主要的變項間的關係。
十三、領域召集人知識領導、學習社群對創新教學效能具有相互影響的關係,且學習社群具中介效果。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俾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縣市國教輔導團、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in counties and cities learning area leader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eaching.
This study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researcher designs the questionnair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learning area leader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eaching to survey. The objects of the study are the membe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in 22 counties and cities in the 101 school year. There are 573 participants, returning. The effective sums are 481, the effective returning percentage is 83.9. The researcher uses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process statistical data.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makes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learning area leaders’ knowledge leadership reach the high degree in the whole and every individual dimension, and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sharing dimension gets the highest degree, the showing innovation action dimension gets the lowest.
2.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counselors’ knowledge leadership reach the high degree in the whole and every individual dimension, and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sharing dimension gets the highest degree,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resources dimension gets the lowest.
3.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learning area leaders’ learning community reaches the high degree in the whole and every individual dimension, and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dimension gets the highest degree, the self-reflection dimension gets the lowest.
4.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counselors’ learning community reaches the high degree in the whole and every individual dimension, and the goal vision dimension gets the highest degree, the self-reflection dimension gets the lowest.
5.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learning area leaders’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eaching reach the high degree in the whole and every individual dimension, and the innovative use of technology dimension gets the highest degree, the innovation multiple assessments dimension gets the lowest.
6.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learning area counselors’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eaching reach the high degree in the whole and every individual dimension, and the innovative use of technology dimension gets the highest degree,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dimension gets the lowest.
7. The membe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knowledge leadership dimension because of gender, age, education degree, current position, total number of counselors in the county or city, number of counselors in the learning area, and show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rving years, counselor years, school location, , having group exclusive office, serving learning stage.
8. The membe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whole learning community dimension because of serving years, school location, total number of counselors in the county or city, number of counselors in the learning area, and show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age, education degree, current position, counselor years, having group exclusive office, serving learning stage.
9. The membe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whol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eaching dimension because of education degree, school location, total number of counselors in the county or city, number of counselors in the learning area, and show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age, current position, serving years, counselor years, having group exclusive office, serving learning stage.
10. There are high-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advisory group learning area leader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eaching.
11. The advisory group learning area leaders’ knowledge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community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ability to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eaching. The knowledge leadership shows high predictability to the whol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eaching in showing innovation action dimension, and to the whole learning community shows high predictability in knowledge innovation sharing dimension. Learning community to the whol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eaching shows high predictability in self-reflection dimension.
12. The assessment of proper fit is supported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mong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learning area leader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eaching , and be able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main variables.
13.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learning area leader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rning community interact with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munity has mediating effect.
Finally, to bring up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utcomes as references for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 for educatio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dvisory group in counties and cities, and correlated study in the future.
壹、中文部份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丁增銓(2006)。屏東縣教育人員對國教輔導團組織架構與組織效能知覺之研究:以數學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臺北市。
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王如哲、黃月純譯(2004)。教育的知識管理(E.Sallis and G. Jones 原著)。臺北市: 五南。
王如哲等人譯(2004)。教育行政研究手冊(Joseph Murphy,Karen Seashore Louis著)。臺北市:心理。
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王秋錳(2004)。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王國賓(2007)。澎湖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運作系統之研究─系統理論與組織再造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嘉新(2011)。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創新教學之研究─以六上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聰宜(2005)。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創新環境與教師教學創新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石娟(2010)。國小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朱榮芳(2007)。花蓮縣國教輔導團之探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江彥廷(2007)。Etienne 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羽慈(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何文純(2007)。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志中(1999)。臺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何欣怡(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團體動力對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技術學院,臺中市。
何榮桂(2001)。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亞太地區(臺、港、新、日、韓)資訊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資訊與教育雜誌,FEB:1-6。
吳子宏(2002)。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專業能力內涵之因素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99-114。new window
吳芳容(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信忠(2010)。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動機及其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南市。
吳思華 (2005)。知識經濟要以創新為引擎。天下雜誌, 9,40。
吳春助(2009)。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科技領導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吳春梅(2006)。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組織及運作概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映賜(2007)。社會學習領域召集人課程領導之行動研究-以認識卑南社區教學活動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政鴻(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召集人角色實踐之探討-以台中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台北市。
吳茵慧(2003)。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召集人角色實踐與角色期望之研究-以桃園縣
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吳婉甄(2010)。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new window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知識經濟、知識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37,100-101。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new window
吳清山、黃旭鈞、高家斌、賴協志、林佳宜、陳亮君(2006)。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模式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 NSC-2413-H-133-003),未出版。new window
吳清山、黃旭鈞、高家斌、賴協志、林佳宜、陳亮君(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問卷之建構與運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2413-H-133-005),未出版。
吳清山、賴協志(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之研究:角色知覺與踐行。教育與心理研究,30(2),1-31。new window
吳清山、賴協志(2009)。知識領導:理論與研究(Knowledge leadership :theory andresearch)。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吳清基(2003)。臺北市議會第九屆第一次大會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工作報告。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雪華(2005)。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筱莉(2010)。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吳讚麟(2010)。新竹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之關連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49-80。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淑屏(2002)。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推動教學創新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李正(2010)。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new window
李芃葵(2010)。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知識領導對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成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李昭瑢(2007)。高雄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運作與輔導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高雄市。
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咏吟(1998)。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縱貫研究。教育研究資訊,6(3),1-25。new window
李國印(2013)。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雅淇(2006)。臺灣地區軟體專案經理領導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李新民(2000)。學校本位經營推動多元智慧教學的研究─以高雄市獅甲國小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李誠(2001)。什麼是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臺北:天下文化。
李嫣鳳(2009)。彰化縣幼稚教育輔導團輔導現況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李瑩涓(2008)。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與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以嘉義縣資訊種子學校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濟慈(2001)。線上家教網:國中生數學學習社群(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沈翠蓮(2005)。創意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阮志偉(2007)。臺中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參與實務社群之程度、工作滿意與行政效能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旭霓(2004)。校園中的數學研究社群-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 5(2),79-111。
林定蔚(2008)。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教師人格特質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佩英(2012)。台中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召集人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信志(2006)。國民中學行政團隊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林奕民(2002)。創新教學-從教師專業倫理出發。中華教育雙月刊,53(4),36-49。new window
林彥宏(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科技領導與行政管理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思伶、蔡進雄(2004)。從科層體制到學習社群:建構活躍的教師學習社群。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之「第三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新北市,頁29-44。
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香君(2011)。花蓮縣國教輔導團進行專業學習社群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海清(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元照。
林海清(2006)。知識經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林淑美(2008)。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策略、分享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黃秋鑾、顏如芳、鄧珮秀(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探討─以臺灣北部地區四縣市為例。載於澳門大學11月22-27日舉辦之「華人社會的教育發展系列研討會-課程與教學精進」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97-198。new window
林新發、黃秋鑾(2007)。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探討─ 文獻分析與評述。載於北京教育學院8 月10-13 日舉辦之「首屆教師培訓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暨第12 屆中美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58-159。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95 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叢書-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慶順(2007)。南投縣國民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覺知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靜怡(2006)。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與創意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寶琴(2007)。學習型組織運作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金尚屏(2008)。高雄市高中職校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教學輔導創新與教學效能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姜菁華(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創新教學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洪志林(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洪坤森 (2003)。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及運作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政策規劃方案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叢書。臺北:臺北市政府。
洪明洲(譯)(2000)。知識管理與創新(原作者:J. B. Quinn, K.A. Zien,&J. J. Baruch)。
台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1997)。
洪婉琳(2011)。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計惠卿(2004)。數位學習網站的社群知識轉化機制。T&;D飛訊,7,1-8。
唐有毅(2005)。花蓮縣深耕種子教師到校輔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6, 4-18。new window
容淑華(2004)。教育劇場是學習社群的典範?。美育雙月刊,142,70-77。
徐昌男(2007)。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達海(2006)。桃園縣國民教育教學輔導團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涂郁敏( 2005)。國語文領域輔導小組之運作與困境研究—以花蓮縣國小國民教育輔導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涂家彰(2002)。淺談「學習社群」的基本概念。高縣文教,34,45-50。
翁瑞隆(2010)。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馬世驊(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馬恬舒(2010)。臺北縣國小數學科輔導團發展電子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苙騰(2008)。桃園縣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高強華(2003)。論主題統整的教學創新設計。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 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119-130)。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高惠玲(2007)。高職資訊科專業實習課程應用LegoMindstorms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高傳晃(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0。new window
張力源(2011)。彰化縣國小教師的專業學習社群知覺與科技學科教學知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文權、范熾文、張臺隆(2010)。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9,27-58。new window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充炫(2010)。新北市客語魔法學院創新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張玉成(2003)。教學創新與思考啟發。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31-48)。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吉良(2011)。中彰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志豪(2004)。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召集人角色與職責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明輝(2002)。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41,10-12。new window
張國強(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基成、唐宜蔚(2000)。知識分散式網路學習社群知建構與評估。遠距教育論叢,13,18-37。
張淑珠(2008)。輔導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 —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張博裕(2011)。國小校長專業學習社群與省思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湘瑜(2008)。運用學習社群及知識管理建構學習型組織實施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雅妮(2008)。臺北市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89。new window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許世卿(2001)。中國式領導行為模式在我國製造業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ew window
許陣興(2011)。高級職業學校校長知識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許富泓(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木山、陳慧芬(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郭美滿(2012)。多人共榮的教育之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郭敏娟(2010)。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今珍(2005)。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世修(2004)。國民小學學習領域召集人課程領導運作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new window
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陳佩英(2009)。教師領導之興起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71,41-57。new window
陳其俊(2007)。連江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運作與功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陳亮君(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與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建銘(2009)。國民小學校長策略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陳美如(2009)。國民中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數學領域專業知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美杏(2006)。家政議題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素貞(2010)。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淑君(2009)。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慧娟(2009)。科技大學學生英語課程能力分級授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曉媚(2004)。組織中知識分享行為之因果關係研究─從實務社群之信任機制觀點切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new window
陳豐漳(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輔導團組織運作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新北市。
陳雙財(2009)。澎湖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麗惠(2006)。學習社群應用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寶山 (2002)。重起學生創造力的創意教學。教師天地,121,13-20。
傅凱鍵(2004)。組織氛圍、實務社群、員工滿意度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單文經 (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53(4),4-25。new window
彭添星(2011)。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曾志朗(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2009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tw.org/newwaves/63/1-1.html
曾家禎 (2004)。實務社群之創新績效研究-以研發部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游戈姍(2007)。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創新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游家政 (2003)。創新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評鑑-以統整主題單元為例。載於國立臺灣海洋 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179-209。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32-34。
馮鈺娟(2009)。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金池(2004)。高雄市教育人員知覺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變革策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冠鳳(2007)。新北市國小數學領域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運作與功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黃淑婷(2008)。知識生態、知識管理風格對實務社群績效效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智偉(2009)。兩岸前期中等教育階段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和南京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琳珊(2011)。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模式推動班級共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雅琳(2009)。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黃曉菁(2009)。臺中縣市國民教育輔導團教師專業知能與知識分享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new window
黃瓊香(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馨瑤(2007)。高雄市國中組藝術與人文領域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運作與推展現況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永年(2002)。數位領導之研究。T&D 飛訊,3,1-12。
楊茂壽(1998)。臺灣省縣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振富(譯)(2002)。第五項修練:學習型學校。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new window
博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楊深耕(2001)。學校成為學習社群的發展途徑。師友月刊,407,40-43。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新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楊朝祥(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新主張。教育資料與研究,41,13-18。new window
楊靜宜(2006)。高科技產業知識領導、員工知識活動行為與學習成效關係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翁瑞隆(2010)。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董大綱(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教師觀點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葉連祺、張鈿富(2002)。知識型組織理念在臺灣教育行政之應用。載於教育部(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551-572)。臺北市:教育部。
詹志禹(2002)。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小學階段。臺北市:教育部。
廖俞青(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new window
廖英足(2003)。提升生活品質的家政教學與輔導團運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熊召弟(1996)。真實的科學認知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9,3-12。new window
趙宜微(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臺北市。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new window
齊祿禎(2006)。國小環境教育課程實施與環境教育輔導團運作現況研究-以臺北市永續校園夥伴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玉蓮(2012)。桃園縣國民小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劉金山(2002)。學校轉型為知識型組織之探討。教育趨勢導報,2,60-66。
劉秀枝(2012)。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社群互動、職場希望感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劉清揚 (2006)。綜合活動輔導團專業功能之研究─以南部某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文鳳(2004)。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輔導團組織與運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
蔡孟宏( 2004)。臺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運作與功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孟芳(2008)。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蔡清田(2006)。課程創新。臺北市: 五南。
蔡舜玉、丁惠民(譯)(2002)。社群行銷:加速成長、減低風險、提高忠誠度的網路商業社群。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02 年)
蔡進雄(2003)。學校行政與教學研究。高雄市:復文。new window
蔡進雄(2010)。。論學校轉型為專業學習社群的校長領導作為。教育研究,194, 44-53。
蔡進雄、林思伶(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 99-109。new window
蔣華容(2008)。國小自然領域輔導團教學視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鄭怡慧(2009)。以創新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以乘法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鄭惠月(2009)。《國語日報》語文專欄與國小語文教學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鼎耀(2002)。國民小學英語教學輔導團功能與組織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小英語教學輔導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志展(2010)。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臺中市。
蕭佳純(2007)。創造力人格特質、領導風格、組織結構與知識創新關係之研究:以成人教育機構為例。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3,5 4 。
蕭素芳(2006)。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輔導團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賴姿蓉(1997)。組織創新對人力資源管理角色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駱奕穎(2011)。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學習社群與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薛淑芬(2008)。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金城(2004)。臺北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再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傳崇、蕭輝勳(2011)。國民中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中等教育,62(1),50-70。new window
鍾以俊(2000)。創新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抉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簡妙娟(2006)。透過國教輔導教學領導以提升探索教育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簡明慧(2006)。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輔導員角色期望與角色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3-27)。臺北市:師大書苑。
韓桂英(2007)。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領導教學團隊之經驗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Busot, T. (1999, septmember). Global reach,virtual leadership. Fast Company, 80.
Cavaleri, S., Seivert, S., & Lee, L. W. (2005). Knowledge leadership: The art and Science of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 London: Elsevier Butterworth Heinemann.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lins.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Gardner, H. (1988). Creativity: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 8-26.
Hausman, C. (1984). A discourse on novelty and creation. Albany, NY: SUNY Press.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New York: Basic books.
Giselle, O. (2004). Developing learning communities through teacher expertise. CA: Corwin press.
Graham, P., & Ferriter, W. M. (2010).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t work: A guide to the first year.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Hewlett, R. (2006). The cognitive leader: Building winn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Knowledge leadership. Lanham, MD: Rom&Little field Education.
Holsapple, C. W., & Singh, M. (2001). 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 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 77-98.
Holsapple, C. W. (2004).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don: Springer.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p.23-42).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Lakshman, C. (2005). Top executive knowledge leadership: Managing knowledge to lead change at general electric.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5(5), 429 –446.
Ritchhart, R. (2004). 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ndards. Independent School, 63(2), 32-40.
Roberts, M. S. & Pruitt, Z. E. (2003).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Robbins, S. P. (200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Romig, D. (2002). Side-by-side leadership. NY: CRC.
Sallis, D. (2002).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Enhancing learning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Schein, E.H. (2004).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leadership (3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Y: Currency Doubleday .
Sergiovanni, T. J. (1994). 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rgiovanni, T. J. (2000). 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me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Free Press.
Tichy, N. M., & Cohen, E. (1997). The leadership engine: How winning companies build leaders at every level. NY: Harper Business.
Viitala, R. (2004). Towards knowledge leadership. Leadership&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25 (5/6), 528-544.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England University Press.
Wenger, E., McDermott, R.& Snyder, W. M. (2002). 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