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通識教育改革下科技大學通識教師之增權益能
作者:王順合
作者(外文):Shun-Her Wang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方德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通識教育改革教師增權益能科技大學通識教師General Education ReformTeacher EmpowermentTechnological University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6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探究通識教育改革下,三所公私立科技大學四名通識教師「增權益能」的覺知與經驗,透過為期一年六個月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觀察重點在於受訪教師受到四大改革層面的外在激發後,透過內在覺知與經驗建構,所產生個人專業權能不斷成長的過程,以及在過程中形塑出何種主體化與客體化的權能圖像?再者,受訪教師所累積自我變革的能量,是否足以反饋於學校與整體教育環境之革新。亦即,本研究嘗試建構一歷程模式,以梳理通識教育改革、通識教師增權益能、以及其專業權能圖像三者的關係建構。
研究結果發現四位受訪教師,有關通識教育改革、通識教師增權益能、以及其專業權能圖像三者之間,除了增權益能與專業圖像之間存在彼此互動關係以外,其他則呈現出來的是由上而下的單向影響。
此外,本研究亦發現關於通識教育改革的推動,受訪教師多視為行政業務,並且安於扮演被動的改革追隨者,接受改革客體之位置,對改革的觀感既密切又疏離。
其次,有關受訪教師增權益能之發展歷程中,「結構性增權益能」普遍重於「心理性增權益能」,其經驗建構逐漸偏向「實利取向」的核心價值,而增權益能的結果則偏重內在能力之「益能」,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到各校並未重視兼任通識教師增權益能的現象。
最後,有關受訪教師之專業權能圖像,本研究發現受訪教師主體化圖像之內涵從概括抽象轉為務實取向,與專業科系教師之區隔趨向模糊;受訪教師主體化圖像之「理想我」比較偏向個人層面的理想價值;客體化圖像的參照標準不夠多元,主要集中於受教學生之回饋,其內涵並以自我肯定類型較為顯著。
至於本研究之建議則分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1.有關未來研究建議:建議擴及兼任通識老師為研究對象,兼採參與觀察法以及敘事探究法,探索通識教育改革、通識教師增權益能、以及其專業權能圖像三者由下而上之互動關聯。2.有關科技大學通識教育改革實務作為:於法制層面建議提高科技大學通識教育評鑑的重要性與主體性,建議教育部成立「通識教育處室」,以及開放兼任教師自費申請升等。實務層面以鼓勵學生重視通識課程與活動,以及發展突破傳統的生活化通識課程與教材。知識層面建議國科會成立通識教育學術類別,專責通識教育之各項研究案,並建請教育部每年編列有關通識教育專案研究計畫之申請。3.有關增進科技大學通識教師增權益能策略:計有結構性與心理性增權益能共七項策略。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mpowerment awareness and experiences” of four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from three public or privat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under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It is based on the thoroughly interviews from each of these teachers during successive 18 months and developed the results by adop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observation focused on : 1.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 empowerment process through self-awareness and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2.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the professional image . Can the accumulated energy of self-transformation provide feedback to the reform of schools and overal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at i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process model to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 among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 empowerment and the professional image.
In fa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these three abov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nly exists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 empowerment and professional image, whereas others do one-way influence with top-down connection instead.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suggestion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1. Future research :
To care about the down-top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mong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general teacher empowerment and professional image. To use th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narrative inquiry method and concern about part-time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2. Four dimens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To upgrade the status of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legal aspect.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set up a “General Education Office” and give the opportunity for part-time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apply for promotion at their own expense. On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it is recommended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valu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activities with life-oriented general curriculum and materials. On the dimension of knowledg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set up the classific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which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projects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budgets funded for general education research.
3. The strategies about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 empowerment:
There are seven strategies of structural or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壹、 中文部分

104人力銀行(2011)。2011大學評鑑出爐:成大蟬聯冠軍寶座,臺科大打進前四。取自http://www.104.com.tw/
丁興祥、王勇智、曾寶瑩、李文玫、張慈宜(譯)(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原作者:J.A.Smith)。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1997)。北京大學二十周年紀念冊序。載於蔡元培全集第三卷:1917-1920(頁306)。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尹祚芊、沈美真、黃武次、馬秀如(2010)。監察院專案調查研究報告:提升技職教育水準增強就業能力專案調查研究。臺北市:監察院。
天下遠見(2011)。遠見:2011年兩岸大學入學指南特刊。臺北市:天下遠見。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原作者:P. Freire)。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70)
方國權(2006)。技職教育的雙璧—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通識在線,3,9。
方雅慧(2009)。「我」與「我們」--女性社區工作者社群意識的修鍊軌跡(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方榕吟(2008)。補校教師知覺組織支持、角色模糊、授權增能與創新教學結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元仁、陳美玲、李分明(2004)。技術學院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的看法─以遠東技術學院二技部學生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73-93。
王永琳(2001)。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授能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立文(2009)。《大學》一書對開授通識課程的啟示。第五屆兩岸高等教育論壇「人文、管理與高等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桃園縣:元智大學。
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楊振昇(1999)。教育行政。高雄市:麗文。
王秀玲、林新發、康瀚文、梁玟燁、蔡麗華(2008)。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權能、知識管理對教學創新行為影響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29,23-56。new window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1999)
王明鳳、黃誌坤、陳晏禎、姚淑吟(2009)。青少年志願服務充權方案實施~以育幼院院生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5,394-407。new window
王俊秀(2000)。通識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連結:議題與展望。環境教育季刊,43,8-17。new window
王俊秀(2001年4月)。通識教育脈絡下的永續發展教育:共鳴的創作。「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俊秀(2003年6月)。有機思維與永續發展的對話-典範轉移與盤長思潮。「人文價值與生命關懷通識課程實施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王俊秀(2006)。回首「通識」來時日。通識在線電子報創刊號,取自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uploads/epaper/01-04/zhtw/epaper1-21.html
王俊秀、楊啟航(1996)。臺灣後通識時代的挑戰及因應:高技「技引模式」的探討。華人地區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王俊秀、楊啟航(1998)。技職體系通識教育新典範:技術花蕊,通識花瓣。技職教育雙月刊,45,12-15。
王首茗(2010)。微型企業創業之研究─臺中市一中商圈服飾零售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王修曉(譯)(2007)。研究方法概論(原作者Janet M.Ruane)。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5)
王毓芳(2008)。主管授權賦能領導行為對部屬工作績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王道還、錢永祥(譯)(1994)。典範。載於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原作者:T. S.Kuh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62)
王魯梅(2006)。運用充能概念探討多媒體互動式光碟對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照顧、無力感及生活品質促進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英科技大學,高雄市。
王麗雲、潘慧玲(1999年10月)。教師增權擴能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行政論壇」第五次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new window
王麗雲、潘慧玲(2001)。以彰權益能觀點檢核學校教師會運作。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革新研討會手冊暨論文集(頁31-4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麗雲、潘慧玲(2002)。種子與土壤:校長與教師在學校革新中的角色與作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1-40)。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王艷蕉(2011)。國民中學教師賦權增能與學校組織氣氛知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丘立崗(2003)。通識教育的意義與沿革。取自http://s14.ntue. edu.tw/general_education/advance.../thesis_04.doc-
包凡一、王湲(譯)(1994)。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原作者:C. H.Cooley)。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02)。
卯靜儒、張建成(2004年12月)。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解嚴後臺灣課程改革論述的轉變與文化認同問題1987-2003。2004年臺灣社會學年會「走過臺灣─世代、歷史與社會」發表之論文,清華大學。new window
任孟淵、許世璋(2007)。培力社區之農村環境教育:一個社區型自然教育中心的初步發展歷程。環境教育研究,4(2),23-58。new window
朱建民(2010年6月)。通識教育的理念定位。「高等教育理想與目標反思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世新大學。
朱嘉穎(2006)。尋找課堂真諦的另類思考:教師學習要兼顧「教師」和「學習」。取自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5482/2006_ 08_15_01.pdf.
朱嘉穎、黃顯華(2005)。探討課程領導的內涵及其在學校課程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載於黃顯華、朱嘉穎等著,課程領導與校本課程發展(頁5-26)。北京:教育科學。
江宜樺(2005)。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4,37-64。new window
江朝利(2001)。故事教學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質性研究──以五股國小四年級美勞科為例。教育部九十年度行動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江銘鉦(2003)。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江慧儀(2004)。臺灣民間環保團體的環境教育現況與社會實踐一個批判的環境教育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牟宗燦(2003)。大學評鑑的實踐與挑戰,通識教育季刊,10(3),151-162。
何秀煌(1998)。從通識教育的觀點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臺北市:東大。new window
何思函(2009)。新移民草根組織之發展模式與充權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春蕤(2001)。自我培力與專業操演:與臺灣性工作者對話。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1-50。new window
何麗君(2005)。國中學生自我效能、集體效能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但昭偉(2010)。美國通識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Daniel Bell的觀察。通識在線,26,33-35。
吳正成(1999)。臺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授能行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佩真(2010)。風險社會與通識教育:台灣博雅書院興起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吳幸蓉(2007)。女性社區工作者增權展能歷程之研究--以高雄縣婦女館婦女教育方案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ew window
吳明清(1992)。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明儒、王仕圖(2009)。區公所培力社區的創新方案及其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協力各區開啓社區願景實施及續力計畫」爲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3(2),113-132。new window
吳武典(2004)。臺灣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分析。第一屆香港校長研討會主題演講。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 Q. Patton)。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6)。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原作者: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吳建興(2002)。Empowerment理論的實踐及反思--以九年一貫教育改革能力教育教師工作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臺北市。
吳思達(2004)。技專學校科技通識課程發展模式之規劃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3,211-222。new window
吳政達(2001)。國民小學教師授能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吳美宜(2005)。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德懷術研究法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吳敏欣(2010)。受暴婦女充權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全人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3,76。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吳靖國(1998)。哈伯馬斯的科技意識形態批判對技職通識教育之啟示。技職及職業教育雙月刊,48,38-42。
吳靖國(1999)。技職通識教育之理論建構與現況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吳靖國(2000)。迎接技職通識教育的到來。技職簡訊,103,2-5。
吳靖國(2001)。技專校院實施通識教育之現況調查。教育研究資訊,9(3),120-141。new window
吳錦勳(2008)。街頭智慧VS.學院智慧何者管用?商業週刊,1064,166-170。
吳靜宜(2010)。學校組織氣氛、教師權能、教師集體效能與學校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公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璧純、詹志禹(譯)(2010)。通識教育課程改革(Changing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教育部通識教育譯著系列叢書)(原編者:L.Ratcliff James, D. Kent Johnson and Jerry G. Gaff)。臺北市:政大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6)
呂書碧(2003)。國民小學教師賦權增能知覺與學校衝突知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宋文里(譯)(2001)。教育的文化(原作者:J. Bruner)。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6)
宋麗玉(2006)。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2),49-86。new window
宋麗玉(2008)。增強權能策略與方法:臺灣本土經驗之探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2(2),123-194。new window
李本燿(2005)。教育部94 年度提昇技職校院通識教育發展專案計畫執行簡述。「全國技職校院通識教育課程發展會議暨觀摩會」發表之論文。臺中市:中臺科技大學。
李亦園、黃俊傑、許榮富、陳德華、李珮琳(1994)。日本的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通識教育季刊,1(4),77-97。
李佳慧(200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資深教師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奉儒(2002)。P. Freire 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9(3),1-30。new window
李怡穎(2000)。建構我國科技大學專業系組教育品質指標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李欣慧(2006)。教師情緒智慧、教師權能與教師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李員如(2007)。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賦權增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曼麗(1999)。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貴生(2007年12月)。通識教育的根本缺憾:一個前現代的考察。「新世紀通識教育改革之趨勢國際研討會---哈佛改革經驗的東西對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通識中心。
李隆盛(2007)。大學通識教育該更關照職場需求。通識在線,12,10-11。
李羅權(2007年12月)。通識教育改革之落實—以中大為例。「新世紀通識教育改革之趨勢國際研討會---哈佛改革經驗的東西對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通識中心。
李政翰(2004)。桃園縣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杜炯烽(1999)。技職教育的通途大道一沒有專業,沒有前途;只有專業,前途有限。載於教育部(主編),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107-110)。臺北市:教育部。
沈君山、黃俊傑(199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大學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2(1),1-5。
沈姍姍(1995a)。教師專業與教師權力關係之探討。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頁173-185)。臺北市:師大書苑。
沈姍姍(1995b)。教師增權的意義與條件剖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權力與責任(頁137-148)。臺北市:師大書苑。
沈姍姍(1996)。專業主義、教師權力與教育行政體制關係:教師權力消長的動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9,103-128。new window
沈珊珊(1997)。區域醫院部門主管溝通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嘉南學報,23,79-95。
沈珊珊(1998)。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教師增權益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沈翠蓮(2005)。建構技職校院通識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指標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3-2413-H-150-001)。雲林:虎尾科技大學通識及教育學程中心。
沈君山(1993)。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的展望。通識教育季刊,1(1),75-90。。
沈宗瑞(2007)。通識教育的結構性課題─下一波的通識教育改革重點。通識在線,8。取自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epaper/08/V08-5-2.htm。
谷家恆(2007)。以通識教育來強化學生之職場競爭力。通識在線,12,8-9。
谷家恆、王俊秀﹙1999﹚。技職院校通識教育的契機與創新---高雄技術學院個案探討。載於劉安之、黃俊傑(主編),大學理念與實踐(頁173-191)。臺中市:私立逢甲大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阮凱利(2002)。理論與實踐的辯證—國小教師實踐知識之敘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周尚枚(2002)。社區大學自主性社團參與公共事務歷程中彰權益能要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周金城(2011)。弘光科技大學課程地圖與通識教育推動之成效。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9,65-88 。new window
周洪宇、諶啟標(2003)。中國大陸與臺灣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比較。載於古鼎儀、胡少偉、李小鵬(主編),教育發展與課程革新:兩岸四地的變革與創新。香港:港澳兒童教育國際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ong Kong & Macau)出版。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周梅雀(2004)。尋找心中的那朵玫瑰花:一趟教師課程意識的敘事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周淑卿(2001)。課程決定的賦權迷思--集中化與離中化的探討。教育研究集刊,47,91-106。new window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原作者:E. D. Gagné,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林仁煥(2008)。賦權增能內涵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啟示。竹縣文教,37,23-26。
林天佑(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研究月刊,12,57-63。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資料與研究,132,70-86。
林世慶(2007)。國民中學認輔志工方案評鑑之個案研究:彰權益能評鑑取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玉體(1988)。西洋教育史專題研究論文集。臺北市:文景。
林玉體(1997)。西洋教育史。臺北市:文景。
林孝信(1993)。 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台大通識教育通訊,1。取自www.phys.nthu.edu.tw/~colloquium/5-19-04-3.pdf。
林孝信(2005)。紀念愛因斯坦談教育。科學月刊,424。取自http://sci.nctu.edu.tw/index.php?now=comment&page=show.php&article_id=51。
林孝信(2006)。什麼是通識?新世紀的通識教育目標為何?通識在線,1,14-15。
林孝信(2007)。哈佛大學通識改革初探。通識在線,11,26-30。
林孝信、黃俊傑(1996)。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啟示。通識教育季刊,3(4),117-132。
林廷華(2008)。兩位資深幼兒教師實際知識及其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new window
林志成、劉藍玉(譯)(2000)。兩種文化(The Two Cultures)(原作者:C. P. Snow)。臺北市:貓頭鷹。(原著出版年1998)
林秀真(2002)。國立技術校院通識課程「音樂欣賞」教科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臺北市。
林秀聰(1998)。賦能策略應用於機關組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京霈(2008)。新教師專業主義意涵之檢視。中等教育,59(1),36-55。new window
林坤佑(2006)。探究社區發展協會持續推動發展的影響因素-以新竹巿福林社區發展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怡呈(2002)。教學歷程中多元評量之迷思、神話、與活化—以一個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怡呈(2009)。敘說探究及其在教師研究的發展。研習資訊,26(6),135-142。
林怡呈、吳毓瑩(2008)。多元評量的活化、迷思、與神話—教學歷程的個案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47-172。new window
林明地(1998)。從同僚專業互享氣氛的建立談教師功能的發揮。教師天地,94,17-23。
林欣怡(2006)。公共衛生人員之組織充能,心理充能與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欣誼(2003)。通識教育的歷史沿革及其社會基礎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信榕、李柏毅(2010)。我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變革與現況。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9,37-64。new window
林彥宏(2009)。民間社工員之增強權能感、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思伶(2011)。我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實施現況調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9,1-36。new window
林思伶、蔡進雄(2007)。我國技專校院通識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全人教育學報,1,209-241。new window
林美姿(2007)。大學教育發展的六大趨勢。載於遠見:2007最新大學入學指南(頁18-23)。臺北市:天下遠見。
林香君(1998)。變的知識建構與建構知識的變(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林香君(2005)。應用敘事探究於教師教學經驗的轉化:以一位實踐統整課程教師的教學意義建構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5,125-134。new window
林素芬(1998)。教師專業實踐知識的發展歷程:一位研究生/國小教師的自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林純暖(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認輔志工社會支持、心理賦權增能感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舫如(2010)。文化保存、社會網絡與社區充權—以佳興部落自主數位典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財丁、林瑞發(譯)(2006)。組織行為(原作者:Stephlen P. Robbins)。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原著出版年1996)
林從一(2009)。全校型計畫實施經驗分享。取自http://hss.edu.tw/ doc_detail.php?doc_id=2031&plan_title=通識教育中綱計畫&class_plan =163
林雪雲(2009)。校外實習產學接軌,明志科技大學培育企業最愛的大學生。高教技職簡訊,30,2009.6.10。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 news030/2009060811.asp?c=0700&vers=030
林惠苗(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歷程中的教師賦權増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編),熱情卓越新典範(頁67-76)。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學淵(2008)。住屋節能改善實作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樹聲(2000)。大學通識教育中科學課程其科目內容之設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林蕙質(1996)。教師會—校務經營的助力?阻力。北縣教育,15,30-31。
林耀堂(1991)。全人教育的哲學基礎-兼論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觀。臺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林耀堂(2001)。全人教育的教育哲學基礎─兼論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觀。哲學雜誌,35,32-52。
林志成(2006)。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的困境與對策。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6,1-48。
林思伶、蔡進雄(2007)。全國技專校院通識教育現況調查分析計畫。教育部通識教育先導型計畫研究成果報告(95年10月1日~96年3月31日,無編號),未出版。new window
邱冠璋(2006)。主題式冒險計畫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生自我覺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麗屏、陳淑芳、劉奕蘭(1999年5月)。學前幼兒自我概念之探究。「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頁160-172)。臺東市:國立臺東師範學院。
金耀基(2000)。大學之理念。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金耀基(2010)。從大學之道談通識教育。載於熊思東(主編)。通識教育與大學--中國的探索(第一輯)。北京:科學出版社。
施秀青、張素惠、饒達欽(2009)。日本高等學校技職教育課程改革。教育資料集刊,43,143-165。new window
施盈廷, 劉忠博, 張時健(譯)(2011)。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Reflexive methodology : New vista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Second Edition)(原作者:Mats Alvesson and Kaj Sköldberg)。新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9)
柯志恩(2003)。教師專業之反思--專業自尊之觀點。臺灣教育,623,54-57。
洪孟華(2003)。教師「增權賦能」(empowerment)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專業主義的觀點。中等教育,54(5),84-95。new window
洪瑀韓(2006)。九五高中歷史課綱修定脈絡下高中歷史教師主體性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嘉鴻(2003)。國民小學教師增權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洪麗珠(1996)。通識教育藝術課程之理念與規劃─為理工大學而設計。通識教育季刊,3(4),27-41。
研究誠信新加坡聲明(2010年7月)。科學通報,2010年Z2期。取自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TB2010Z2021.htm
紀博棟(2006)。大學通識經濟教育課程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以臺灣北部國立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胡幼慧(編著)(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夢鯨(1989)。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學通識教育與改革芻議。淡江學報,27,133-155。
胡榮、王小章(譯) (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原作者:G. H. Mead)。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34)。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new window
范信賢(2009)。協作敘事的教師學習社群。研習資訊,26(3),27-34。
范信賢、黃茂在(2003)。課程改革中教師關心什麼?-教師敘說探究。國教學報,15,149-171。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new window
孫長祥(2008年5月)。專業與通識融合的理念與實踐。「第20屆全國通識教育教師研習會/通識教育學會年度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弘光科技大學。
孫長祥(2009)。變遷社會中的通識教育改革。通識在線,25。
孫善豪(譯)(2010)。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Cultivating Humanity: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教育部通識教育譯著系列叢書)(原作者:Martha C. Nussbaum)。臺北市:政大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席榮維(2007)。國民中小學校長工作價值觀、重要他人支持、自我效能感對其工作選擇的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8(2),65-86。new window
徐光台(1994)。從科學史的觀點來看通識教育中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會通問題,科學與人文平衡研究規劃協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83-0111-S-003-017),未出版。
徐光台(1995)。從科學史的觀點來看通識教育中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會通問題。通識教育季刊,2(2),1-21。
徐光台(2003)。通識教育與現代世界。發表於2003年10月8日臺灣師大教務處主辦:臺灣師大通識教育講座。取自http://www.ntnu.edu.tw/aa/ aa5/92.1.4article.doc
徐振邦、吳曉青、梁文蓁、陳儒晰(譯)(2006)。最新教育研究法(原作者Louis Cohen、Lawrence Manion、Keith Marrison)。臺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徐振雄(2002)。通識教育與我們的未來:萬能技術學院發展通識教育的現況與願景。通識研究集刊,2,71-90。new window
徐聖汶(2008)。苗栗縣女性創業者的培力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
秦屹安(2006)。徘徊在複製與社會轉化之間:教改脈絡下國小教師意識覺醒的條件與可能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秦夢群、吳勁甫(2009)。國民中學教師彰權益能、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2(1),1-28。new window
翁政義(1999)。通識教育之理念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校刊,191,2-8。
翁瑞霖(2006)。技專校院通識教育實施模式之探討─「高雄地區五校通識教育聯盟」之個案。中興大學博學期刊,4,17~44。
翁葶榆(2008)。我國技職校院通識教師專業發展需求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耿慧玲(2009)。文化、傳統與通識教育。止善,6,3-30。new window
袁中新、梁定澎、劉維琪(2002)。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之理念與架構。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53-66。
袁銳鍔(2002)。外國教育史新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
馬家媛(2004)。員工對授權賦能的認知對其工作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貓頭鷹。
高佩君(2010)。一個國中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高昌平(2000)。中美大學通識教育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高明士(1994)。傳統中國通識教育理論。通識教育季刊,1(4),67-75。
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2008)。大學教育對學生就業與學習之成效。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28,2008.12.31。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 epaperi/history/view.php?no=28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國立中央大學(2004a)。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九十二學年度自我評鑑報告書(87-92學年度)。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2004b)。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自我評鑑報告。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研究中心(1999)。技職校院之定位、目標與功能之規劃期中報告。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委託之專題研究期中報告(無編號),臺北市:教育部。
崑山科技大學(2009年12月)。深度會談【三】通識教育整體行動建議~我們可以馬上做什麼?「第3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發表之論文。臺南市:崑山科技大學。取自www.nge.ksu.edu.tw/.../pdf/深度會談【三】通識教育發展行動建議.pdf。
張 玨(2003)。充權導向之婦女健康促進:以更年期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1-2516-S-002-006-),未出版。
張一蕃﹙1999﹚。人文關懷與專業素養---技術學院的通識教育理念。載於劉安之、黃俊傑(主編),大學理念與實踐(頁151-162)。臺中市:逢甲大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張一蕃(2006)。教育不是訓練—通識是專業先決條件。通識在線,3,5-6。
張一蕃(2007)。職場競爭力必頇建立在通識教育基礎上。通識在線,12,5-6。
張一蕃(2010)。再論通識教育與技職教育。通識在線,29,24-25。〔Chang, I. F. (2010). Further discussion 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 Online, 29, 24-25.〕
張心怡(2001)。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心美(2000)。觀光旅館員工授權、服務行為與服務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北市。
張文雄、鄭定國(1998)。科技大學落實通識教育的經驗及做法。通識教育季刊,5(2),17-26。
張佳琳(2003a)。專門教育與通識教育的三種關係—從混合、結合、到融合。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8(1),37-46。
張佳琳(2003b)。課程改革與科技校院發展方向。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9,30-32。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張芬芬(2002)。質性研究中引出結論的技術。初等教育學刊,30,79-128。new window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素真(2009)。這裏有玫塊花,就在這裏跳舞吧—永和社區大學組織者培力的實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張浣芸(2002)。在大學校園推動通識教育的發展策略--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為例。藝術學報,70,225-237。new window
張國聖(2002)。科技時代下的通識教育使命。通識研究集刊,1,1-16。new window
張媛甯(2005)。高等技職教育體制改革之探討。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31-154。new window
張菁媛(2009)。屏東縣國小校長授能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張鈞惠(2006)。社區保健志工充能程度、組織承諾以及服務工作績效評估量表之編製及其應用之先驅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雲輝、沈瀅(2006)。日本通識教育改革對我們的啟示。遼寧行政學院學報,8(7)。取自http://d.wanfangdata.com.cn ›學術期刊›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6年8卷7期。
張鈿富(2000)。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臺北:五南。
張壽松、徐輝(2005)。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問題與建議。課程‧教材‧教法,1,80-83。取自http://www.pep.com.cn/200410/ca630106.htm - 28k -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張憶中(2009)。軍訓教官彰權益能與角色功能定位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縣。
張麗春(2006)。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充能教育歷程與介入成效評價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麗春、李怡娟(2004)。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84-90。new window
戚樹誠(2007)。組織行為。臺北:雙葉書廊。
教育部(1984)。臺(73)高字第一一九八六號函及附件「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
教育部(2000)。技職教育白皮書。取自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網站history. moe.gov.tw/important.asp?id=38 -
教育部(2006)。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第一年 / 96-99年度)---通識教育領航、行動與整合計畫,審議編號:96-1201-05-0003。
教育部(2007)。教育部補助及輔導大學校院推動以通識教育為核心之全校課程革新計畫要點(編號:0960005752C)。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0)。施政理念與政策。取自http://www.edu.tw/index.aspx
教育部(2011)。參與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取自http://pm.rdec.gov.tw/ grpmis/mids/教育部(All).doc
教育部技職校院南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2009)。97年度第3次指導委員暨諮議委員聯席會議-會議紀錄。取自sttlrc.kuas.edu.tw/main.php?mod= adv_efile&func=do
教育部顧問室(2011)。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成果報告。取自http://hss.edu.tw/doc_detail.php?doc_id=2021&plan_title=通識教育中綱計畫&class_plan=163
曹秀明(2001)。技職通識的理念基礎。育達研究叢刊,2,164-171。
曹秀明(2009年12月)。道學文化對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理念可以有的開拓。2009中山醫學大學「迎接99年醫學通識教育理念與實務發展趨勢」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山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社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曹莉(2007)。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理念與現實。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8(2),79-100。取自http://www.cuhk.edu.hk/oge/rcge/publication/ bulletin/0806/05-caoli.pdf
梁玟燁(2004)。臺北縣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權能、教學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梁美儀(1996年11月)。比較文化與通識教育。「華人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辦公室。
梁家祺(2009)。臺灣公私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規劃現況分析。通識教育與跨領域研究,7,79-92。new window
梁福鎮(2003)。改革教育學內涵探究。教育科學期刊,3(1),1-26。new window
梁文蓁(2001)。中學女性校長權力運用之研究:以兩位女校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梅貽琦(1941)。大學一解。清華學報,13(1)。取自http://www.edu.cn/ 20011010/3004348.shtml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new window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31-91)。臺北市:三民。new window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北:學富。
莊朝淵(2005)。國中生同儕關係之自我覺察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莊筱玉(2006)。教師專業知識建構、轉化及發展之研究----一位技術學院英文教師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new window
莊錦堂(2004)。國民中學教師參與決定方式與彰權益能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玉佩(1995)。諮商員對諮商歷程中情緒的自我覺察與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如菁(2001)。教師權能的描繪與分析:一所國民小學及其學校教師會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許安琦(2007)。美國大學通識教育之研究—以St.John’s College、Harvard University、U. C. Berkeley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許育光(2005)。切斷與復合—一段治療關係的敘說、反思與探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7(2),33-52。new window
許育典、紀筱儀(2006)。社區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反省。教育政策論壇,9(2),45-76。new window
許佩玲(2001)。技職校院工程科系通識教育課程內涵之探討 。亞東學報,21,頁(20)1-(20)8。
許美華(2005)。你我的故事國小六年級學生學校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許雅涓(2001)。一個國小教師「課程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許雅惠(2004)。國小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0。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0/40-12.htm -
許嘉恬、吳佳綺(2008)。新移民女性的賦權與培力:影像與故事。婦研縱橫,86,120-131。
許潔英(主譯)(2000)。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衝突的世紀(原作者:Hayhoe, Ruth,即許美德)。北京:敎育科學出版社。(原出版年1996)
許籐繼(2000)。學校組織權力重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許籐繼(2001)。學校組織權力重建。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郭 旭(2007)。論大學通識教育。文教資料,32。取自中國科技論文在線http://www.paper.edu.cn
郭為藩(1996)。技職教育的轉型與革新。技職雙月刊,31,2~7。
郭逸瑄(2003)。高級中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賦權增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郭隆興(2005)。大學校院跨校通識教育整合課程教學意見之調查研究--以高屏地區五校「行為科學概論」巡迴講座為例。教育部第二梯次「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大學校院通識教育巡迴講座計畫成果展暨教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桃園縣:中央大學。
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為例。公共事務評論,8(2),97-129。new window
郭嘉韻(2006)。女性成為領導人的歷程之研究:一個增權賦能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郭維文(2010)。大專院校通識課程應用數位學習平臺進行校園環境議題探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可慧(2005)。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幼慧(2009a)。政大通識教育現行制度與發展評估研究計畫書,取自http://www3.nccu.edu.tw/-yu-hui/計畫緣起與方案說明0508.pdf
陳幼慧(2009b)。核心課程之改革: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通識教育學刊,4,39-61。new window
陳立言(2007年3月)。技職校院推動生命教育之重要性及策略。「大學生命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大專院校生命教育學術與教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new window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陳向明(2006)。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7(3),64-68。
陳向明(主編)(2003)。在行動中學作質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南宏。
陳伯璋(1994)。大學課程結構的知識社會學分析,載於黃政傑、歐陽教(主編),大學教育的革新(頁3-31)。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陳伯璋(2001)。新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目標與課程的改革方向。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編著。新世紀大學教育(頁1-29)。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陳伯璋(2009)。大學追求卓越政策的「實」與「虛」。2009年3月18日北大教育論壇(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Forum)。取自http://web5. pku.edu.cn/jyxy/xwgg/jzxx/3175.htm -
陳君武(2006)。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對教師彰權益能提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志和(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彰權益能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沛嵐(2005)。析論臺灣課程研究之本土化~以博士論文層級為例。課程教育,8(1),49-68.new window
陳佩英(2008)。從培力的對話觀點探討教師的專業成長。高師大學報,24, 21-48。(NSC 93-2413-H-211-002)new window
陳岱吟(2008)。高雄縣高齡學習者自我效能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幸仁(2008)。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微觀政治分析:一所小學之個案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0,23-54。new window
陳昇飛(2002)。自傳文本的課程論述與批判。教育研究期刊,48(3),211–236。new window
陳欣民、劉嘉茹、柳賢(2010)。機率課程中教師彰權益能之敘事探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4,177-210。new window
陳金燕(2003)。自我覺察在諮商專業中之意涵:兼論自我覺察督導模式。應用心理研究,18,59-87。new window
陳俐雯(2006)。POWER教師:對國小女性教師權力與權威的思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俐瑾(2007)。成年前期失戀者情緒調適歷程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政宏(2010)。大學課程之重新分類:擺脫通識與專業課程二分法的問題。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3),257-288。new window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new window
陳美玉(2000)。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2),80-99。new window
陳美如、郭昭佑(2001)。教師如何從事課程評鑑:從賦權增能評鑑理念談起。教育研究月刊,88,83-93。new window
陳美惠、陳至瑩(2009)。社區林業計畫主要執行者的被培力狀況與情緒智慧對於計畫執行成效關係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42(2),193-205。
陳逢申(1998)。戰時大學課程的重要變革。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1,287-326。
陳惠釧(2003)。我國技專校院成本效益指標與標竿比較之分析-以四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皓薇、林逢祺、洪仁進(2004)。課程統整與教師知識的轉化: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9(1),103-122。new window
陳舜田(2007)。良好規劃的通識課程能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通識在線,12,14-15。
陳舜芬(2000)。東海大學早期實施的通才教育及其啟示。通識教育季刊,7(2 & 3),5-46。
陳舜芬(2001)。臺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檢討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47,283-299。new window
陳舜芬(2006)。從Core到Distribution?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最新改革方向。通識在線,6,51-55。
陳舜芬(2007)。核心課程與分類選修的比較:從哈佛大學通識改革談起,載於「新世紀通識教育改革之趨勢國際研討會—哈佛改革經驗的東西對話」手冊(頁53-61)。取自http://140.127.202.253/aj/meeting/word13.pdfnew window
陳舜芬(2008)。核心課程與分類選修的比較—從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談起。通識教育學刊,1,51-65。new window
陳雅雯(2008)。用心傾聽一段永不停止的關係---一位大學傑出教師與學生關係之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陳源湖(2007)。成人識字教師教學認知、實踐與影響因素之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陳夢妮(2010)。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對教師彰權益能提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滌清、黃藿(1995)。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之改進。通識教育季刊,2(2),101-112。
陳瑩達(2004)。社區林業計畫參與組織之研究─充權理論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陸有銓(譯)(2004)。民主社會中教育上的衝突(原作者:R. M. Hutchins)。臺北市:桂冠。
淩 俐、陸昌勤(2007)。心理授權研究的現狀。心理科學進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4),652-658。
粘容慈(2003)。重新發現力量--高齡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充權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傅篤誠(2003)。政府耕耘、民間收成—論政府培力非營利組織從業人員。研考雙月刊,27(6),22-30。
彭堅汶(2002)。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的課程規劃與運作:以成功大學為例。通識教育講座,高雄:輔英技術學院。
曾志朗(2002年1月20日)。從今日世界危機談通識教育座談會發言稿。聯合報,13版。
曾美蕙(2006)。課程革新中的教師角色之探討:以臺北市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曾倫崇、王元仁(2006)。「專業倫理」作為通識教育之教學理念與課程設計。遠東學報,23(2),I-45至I- 61。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市:心理。new window
曾翌維(譯)(2003)。愛因斯坦的智慧(Bite-Size Einstein)(原作者:約翰何姆斯John P Holms , 傑瑞梅爾Jerry Mayer編著)。臺北市:圓神。(原著出版年1996)
曾富明(2005)。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彰權益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賢熙(2010)。均衡科學教育與人文素質的理想—以大葉大學的通識課程改革為例。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5,69-79。new window
游象昌(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賦權增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湯 堯(2003)。後現代主義對臺灣教育改革的衝擊與啟示。載於古鼎儀、胡少偉、李小鵬(主編)。教育發展與課程革新:兩岸四地的變革與創新。香港:港澳兒童教育國際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ong Kong & Macau)出版。取自http://www.acei-hkm.org.hk/Publication/2003-10/NNN15.pdf
湯志民(2002)。校園文化藝術環境的規劃。教育研究,95,43-56。
馮 蘋(1996)。從教師法談教師專業自主與學校教師會。教師實習輔導季刊,3(2),33-36。
馮朝霖(2002)。自我賦權、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臺灣近十年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反思。亞洲研究,42,53-74。new window
馮琬婷(2008)。桃園縣國中教師彰權益能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中壢市。
黃 力(2007)。社會運動脈絡下的教育實踐-記南洋臺灣姐妹會在「新移民女性在南方澳」研習營中的培力模式。婦研縱橫,84,77-84。
黃 哲(2004)。質化研究的效度問題。教育趨勢導報,9,64-70。
黃 維(譯)(2003)。實踐社群:推動學習組織之輪(原作者:B. Wenger, R. McDermott, & W. Synder)。臺北市:天下。(原著出版年2002)
黃乃熒(2002a)。以教師彰權益能觀點探究學校權力生態—以一所國中教評會為例。師大學報,47(1),59-82。new window
黃乃熒(2002b)。以教育彰權益能觀點重建學校權力生態的機會之窗:教評會運作之論述。教育政策論壇,5(1),62-90。new window
黃乃熒(2003)。後現代思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1-23。
黃子騰(2004)。我國科技大學課程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玉幸(2009)。通識課程結合服務學習之敘說研究-以「心理學:理念與應用」教學為例。載於2009明新科技大學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98-215)。新竹縣:明新科技大學學務處服務學習中心。
黃光國(2004)。理性的呼喚:走出臺灣知識份子的困境。臺灣教育,627,25。
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 An int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原作者: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嘉義市: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
黃光雄(審閱)(2004)。教育研究法。Franekel(2003)著。高雄市:麗文。
黃坤錦(1994)。羅索斯基論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通識教育季刊,1(1),53-64。
黃坤錦(1995)。美國大學的發展及其通識教育的演進。通識教育,2(2),73-100。
黃坤錦(1999)。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怡鈞(2009)。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賦權與組織創新氣候對學校教師教學創新行為之影響-以臺中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市。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新北市:左岸文化。
黃武雄(2003)。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載於黃武雄著,學校在窗外(頁132- 151)。新北市:左岸文化。new window
黃俊傑(1996)。〈大學通識教育理論的探索〉,文章發表於華人地區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
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0)。論大學的知識社群特質。通識教育季刊,7(4),1-17。
黃俊傑(2002a)。臺灣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施策略。中山通識教育學報,1,23-52。
黃俊傑(2002b年5月)。邁向二十一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境界:從普及到深化。「21世紀通識教育的未來─從普及到深化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世新大學。
黃俊傑(2003)。大學通識教育探索:臺灣經驗與啟示。中壢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5)。「臺灣大學共同與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計畫報告書。臺北: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
黃俊傑(2006)。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中壢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6)。臺灣各大學院校通識教育現況:對於評鑑報告的初步觀察。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1),183-224。new window
黃俊傑(2007)。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互動與融合。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2),1-28。
黃俊傑(2008)。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傳承:問題與方向。通識學刊,1(3),1-13。new window
黃思婷(2006)。草山生態文史聯盟進行社區環境行動之學習及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哲彬(2004)。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黃哲彬(2010)。國中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第九屆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99年11月27日new window
黃哲彬、簡夙蓮(2005)。論提升教師賦權增能之策略。南投文教,22,53-56。
黃淑華(2001)。從我國通識教育政策探討師範學院的通識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琪崴(2010)。文化公民權之賦權與實踐-以桃園客家文化節回應性評估。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瑞祺(1994)。馬克思論方法。臺北市:巨流。new window
黃瑞慧(2000)。教師增能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黃譯瑩(1999)。從實務理論與典範的觀點初探教師更新之原理、內容與管道。教育研究資訊,7(4),117-45。
黃瀞瑩、黃哲彬(2010)。從教師賦權增能(Teacher Empowerment)析論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趨勢導報,37,110-114。
楊凡、李蓓(2009)。哈佛通識教育改革的步驟方法及其借鑒意義——以21世紀哈佛大學新一輪本科生課程改革為例。教育與現代化,4。取自http://www.docin.com/p-55124575.html
楊子慧(2008)。北京大學通識教育改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楊巧玲(2008)。教育改革對教師專業認同之影響:五位資深教師的探索性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1),25-54。new window
楊永良(2005)。交通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規劃之我見-五大學群的建立。通識教育,12(2),85-92。
楊叔卿(2010)。通識教育之理念與實踐:以臺灣清華大學為例。載於熊思東(主編)。通識教育與大學-中國的探索(第一輯)。北京:科學出版社。
楊喬涵(2007)。高職教師賦權增能知覺與專業成長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楊朝祥(2005)。臺灣技職教育變革與經濟發展。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1733new window
楊朝祥(2007)。從技職教育論通識教育與職場競爭力之關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096-012 號)。取自http://www. npf.org.tw/post/2/3639。
楊雅婷(2006)。臺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彰權益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楊雅婷(譯)(2010)。社會科學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entennial Reflections on th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教育部通識教育譯著系列叢書)(原作者:Martha C. Nussbaum)。臺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2)
楊雅雯(2009)。焦點解決團體督導對高中職輔導教師之賦能內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坤靈(2004)。美國高等教育之重要發展階段與論題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葉啟政(1995)。臺灣社會的人文迷思。臺北市:東大。new window
董家寧(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決定方式與教師賦權增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董家寧(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決定方式與教師賦權增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詹秀員(2009)。建構社區能力之研究-社區成人教育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詹佩容(2007)。我國技職校院實施通識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詹惠雪(1999)。我國大學課程自主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賈馥茗(1999)。中庸釋詮。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2001)。先秦教育史。臺北市:五南。
賈馥茗(2005)。教育的真諦-教人成人。教育資料與研究,62,213-225。new window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1988)。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鄒川雄(2006)。通識教育與經典詮釋:一個教育社會學的反思。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廖惠珍(2009)。國民小學教師彰權益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廖運楨(2002)。臺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賦權增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熊思東、張揮(2007)。教育之現實與通識教育之探索。載於新世紀通識教育改革之趨勢國際研討會—哈佛改革經驗的東西對話手冊(頁39-46)。高雄:高雄大學。
甄曉蘭(2000 a)。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44輯,61-90。new window
甄曉蘭(2000b)。批判俗民誌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369-93)。高雄市:麗文。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new window
甄曉蘭、簡良平(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權力重整問題之批判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8(1),65-93。new window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國民中小學校園規劃。臺中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趙 剛(1998)。跳出妒恨的認同政治,進入解放的培力政治──串聯尼采和工運(或社運)的嘗試思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0,117-161。
趙曉美(2010) 。自我概念之發展與改變策略。臺灣教育發展論壇期刊,1,31-53。
齊力、林本炫(主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劉先翔(2010)。教育改革下大學體育教師轉變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new window
劉金源(2002)。本校通識教育改革之回顧與展望以及我的一點感想。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67-74。
劉金源(2006)。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現況、問題與對策。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1),1-30。new window
劉金源(2009)。大學通識教育實務:中山大學的經驗啟示1996-2006。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
劉金源、蔡順美(2005)。一項兼具核心基礎與深化內涵之通識課程改進方案-中山大學通識教育改革的另一里程碑。通識教育,12(2),61-72。new window
劉金源、蔡順美、唐文慧、葉麗貞(2006)。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評鑑結果之剖析暨檢討與改進。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1),261-301。new window
劉阿榮(1999)。臺灣地區通識教育之變遷:批判與反思。通識教育季刊,6(2),17-37。
劉建男(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賦權增能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振維(2004)。通識教育本質芻議。朝陽學報,9,367-392。new window
劉根正(2009)。論高職學院通識教育的策略要求。第五屆兩岸高等教育論壇「人文、管理與高等教育」學術研討會。桃園縣:元智大學。
劉德龍(2008)。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全人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麗薇(2008)。探討臺灣地區大學的職業倫理課程對畢業生工作態度之培養。止善,4,93-113。new window
劉淑慧、林怡青(2002)。國三學生選擇甄選入學學充之抉擇歷程與其影響因素。中華輔導學報,11,71-124。new window
歐用生(1996a)。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b)。開放與卓越—臺灣師資培育的改革與發展。初等教育學報,36(42),1-10。
潘安堂(2002)。國民小學教師授能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潘雅惠(2007)。技術校院通識課程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雲林縣三所技術校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潘慧玲(2006)。彰權益能評鑑之探析。當代教育季刊,14(1),1-24。new window
潘慧玲(主編)(2006)。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運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王麗雲(2000)。我國國民中小學學校成員權能感現況與成因調查研究—以教師會作為研究焦點。「新世紀育發展願景與規劃」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辦。
潘慧玲、王麗雲(2001)。學校彰權益能組織之研究-以教師會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9-2413-H-003-F19),未出版。
蔡小婷(2007)。大學通識教育的潛在課程分析:以兩所大學的兩門通識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英芳(2008)。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變革關注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蔡敏玲(2004)。我看教育質性研究創塑意義的問題與難題:經歷、剖析與再脈絡化。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93-518。new window
蔡進雄(2003)。授權抑或授權賦能?論校長如何運用授權賦能領導。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3(5),62-79。
蔡輝龍(2001)。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結構之研究。載於2001全國全人技職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29-44)。苗栗縣: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主辦。
鄭美華(2006)。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與校園文藝復興。通識研究集刊,9,91-122。new window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鄭燕祥(2004)。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臺北市:高等教育。
操太聖、盧乃桂(2006)。教師賦權增能:內涵、意義與策略。課程、教材、教法,26(10),78-81。
蕭玉玫(2007)。三位婚姻暴力受暴婦女之賦能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揚基(2008)。企業菁英與公民意識:大學生應該接受什麼通識課程。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235-249。new window
蕭麗華、王文霞(2010)。第三章「人文與通識」議題探討。載於教育部(主編),教育部全國大學院校人文教育體檢計畫年度報告系列叢書:行政資源與整體環境六大議題之關注第四輯(頁54-92)。臺北市:教育部。
賴孟俞(2007)。教師專業中教師角色之轉變。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4。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賴怡帆(2008)。彰權益能評鑑取徑之應用:兩所國民中學的實踐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羿蓉、鍾任琴(2003)。「專業的通識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與需求。載於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71-186)。苗栗縣:育達商業科技大學。
賴羿蓉、鍾任琴(2005)。「通識化的專門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蘊涵。南華通識教育研究,2(2),85-105。
薛曉華(2006)。現代性到後現代性中的「知識轉型」課題及其在大學課程上的蘊義(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薛曉華(譯)(2003)。高等教育中的經典與課程─多元文化革命與傳統主義者的反撲(原作者:John K. Wilson)。載於王九逵、王麗雲、林玉體、周志宏、張雪梅、陳舜芬、…蘇錦麗(譯),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原編者:Philip G. Altbach, Robert O. Berdahl & Patricia J. Gumport)(頁477-502)。臺北市:高等教育。(原著出版年1999)
謝文英(2001)。通識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謝明珊(譯)(2009)。傳統與創新:大學的通識教育與再整合(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Reintegration of the University)(教育部通識教育譯著系列叢書)(原作者:Robert L.Belknap Richard Kuhns)。新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77)
謝明珊(譯)(2010)。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教育部通識教育譯著系列叢書)(原作者:Harvard Committee,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ames Bryant Conant)。新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45)
謝青龍、鄒川雄、葉裕民、林明炤(2006)。以經典為核心的通識教育──南華大學通識教育改進方案。南華通識教育研究,3(1),1-16。
謝朝鐘(2006)。通識核心課程三種實施方案的哲學基礎。通識教育季刊,12(2),73-84。
謝朝鐘、宋秀娟、蕭揚基、黃迎春(2008)。大葉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之理念與實施—以「能力本位」建立的新制課程。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1-26。new window
謝傳崇、李芳茹(2008)。臺灣中小學實施校本管理策略之研究。香港教師中心學報(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7,86-106。
謝慶順(2005)。臺北市國小體育教師賦權增能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鍾任琴(1997)。國小教師權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157-186。
鍾任琴(1998)。中小學教師權能及其相關變項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鍾任琴(2000)。教師專業權能之研究:理論建構與實證分析。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鍾任琴、黃增榮(1998)。國民中學教師權能之分析。朝陽學報,3,183-213。new window
鍾任琴、黃增榮(2000)。中小學教師權能量表編製之研究。朝陽學報,5,345-372。new window
鍾怡慧(2007)。我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實施架構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良平(2001)。中小學學校課程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簡明忠(2005)。技職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紅珠(1992)。教學研究發展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析。高雄市:復文。new window
簡茂發(19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進研究計畫報告。載於全國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17-178)。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暨共同學科。
顏素霞(2001)。大學通識教育理論、實踐之挑戰與回應。載於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285-300)。主辦單位: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魏千金(2001)。授權賦能與工作態度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魏惠娟(2002)。學習型學校:教育改革的終極完成?成人教育學刊,6,267-293。
羅雲辰(2004)。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教師增權益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羅文秀(2005)。臺北縣市國中學生智力信念、自我效能、自我保護策略與學習策略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嚴祥鸞(2007)。充權(Empowerment)社工工作權-先談社工教育的充權。社區發展季刊,119,268-278。new window
蘇富美、陳瓊珠、劉貴雲(2003)。教師自我成長與充權--對話參與導向的教師研習。中等教育,54(4),122-135。new window
蘇慧貞(1996)。思考、判斷、應用、想像-從環境衛生教學談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3(3),101-114。
饒見維(1997)。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教育革新。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教育革新專輯(頁41-6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龔素丹(2009)。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專業權能與學校教育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龔鵬程(1993)。通識教育與人文精神。載於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通識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市: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new window
龔鵬程(1998)。教育與意義世界的開啟。通識教育季刊,5(3),1-19。

貳、 西文部分

Addi-Raccah, A.(2009). Between teacher’s empowerment and supervision: A comparison of school leaders in the 1990s and the 2000s.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23(4), 161-167.
Aitken, F. B.(2006).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teacher empowermen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Retrieved from http://gateway.proquest.com/
Anderson, J. L., Levis-Fitzgerald, M. R., & Rhoads, R. A.(2003). Democratic learning and global citizenship.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2(2), 84-107.
Babbie, Earl(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 Wadsworth.
Baillie, L. (2000). Using communicative action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ncer.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27(4), 442-453.
Bandura,A.,(1997).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Freeman.
Barksdale-Ladd,M. A.(1994). Teacher empowerment and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thre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5(2),104-111.
Billingsley, B. S. & Cross, L. H.(1992). Predictors of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 to stay in teaching: A comparison of general and special educators. Journals of Special Education, 25, 453-471.
Blase, J., & Blase, J.(1997). The micro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facilitative school principals and its effects on teachers’ sense of empower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5(2), 138-164.
Blase, J., & Blase, J. (2001). Empowering Teachers: What successful principals do.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Boonyarit,I., Chomphupart, S. & Arin, N.(2010). Leadership, Empowerment, and Attitude Outcomes.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5(1), 1-14
Bredson, P. V.(1989). Redefining leadership and the roles of school principals:Responses to changes in the professional work life of teachers. High School Journal, 73(1), 9-20.
Browder, J. L. H.(1994). Exploring the meanings of teacher empower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3 (2), 137-153.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484869)
Bruner, J.(1992).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H. Beilin & P. Pufall (Eds). Prospects and Possibilities. Hillsdale NJ:LEA.
Chen, C. Y.(1988). Chinese culture and counseling in Taiwan: A counseling model based o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ilwaukee.
Coble, Barbara Smith(2010). Mixed Metho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eacher Empowerment in Georgia Schools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Legisl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pid. emory.edu/ark:/25593/83w74
Conger J A, Kanungo R N. 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 13(3), 81-105.
Cooley, C. H.(1902).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order. North Highlands, CA: Best Books.
Cornett, J.W.(1992).Earnedpowerment not empowerment of teachers: The role of teachers’ systematic reflection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 Social Science Record, 28(1), 71-77.
Duval, S. & Wicklund, R. A.(1972). A theory of objective self-awarenes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estinger, L.(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 117-140.
Firestone, W. A. & Pennell, J.R. (1993). Teacher commitment, working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ial incentive polic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3(4),489-525.
French, J. R. P., Jr., & Raven, B. H.(2001). The Bases of Social Power.In Ira Asherman & Sandy Asherman(Eds.) ,The Negotiation Sourcebook(pp.61-74). Amherst, Mas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ess.
Gamoran, A., & Porter, A. C.(1994). Teacher empowerment: Can it help teaching and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72031)
Goyne, J., Padgett, D., Rowicki, M., & Priplitt, T.(1999). The Journey to Teacher Empower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4384)
Guba, E. G., & Lincoln, Y. S.(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105-117). London: Sage.
Guba, E. G., & Lincoln, Y. S.(1988). Naturalistic and rationalistic enquiry. In J. P. Keeves(Ed.),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easurement: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Gudykunst, W. B. & Kim, Y. Y.(1984).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 Addison-Wesley.
Habermas,J.(1968).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Boston: Beacon.
Harvard Committee (1945).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Cambridge, Masschv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uck A., Quinn Griffin M. T. & Fitzpatrick J. J.(2011) .Structural empowerment and anticipated turnover among critical care nurses. 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 19(2), 269–276.
Heller, G. S. (1993). Teacher empowerment-sharing the challenge: A guide to implementation and success. NASSP Bulletin, 77(550), 94-103.
Higgins, E. T.(1987). Self-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94, 319-340.
Hixson, J.(1990). Restructuring schools: Exploring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d empowerment issues: A National perspective. 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 Oax Brook.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69157)
Howard, J.(1991). Introduction: The self-society dynamic. In J. Howard & P. Callero(Eds.), The self- society dynamic: Cognition, emotion, and action (pp.1-17).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brahim Hakkı Öztürk(2011). Curriculum reform and teacher autonomy in Turkey : The case of the history teacg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 4(2), 113-128.
Irwin, J. W.(1996). Empowering ourselves and transforming schools: Educators making a difference.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James , W.(1950/1890).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gy. New York: Dover.
Keedy, J. L. & Finch, A. M.(1994). Examining teacher-principal empowerment: An analysis of power.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7(3), 162-175.
Kirby, P. C. (1991). Shared decision making: Moving from concerns about rest room to concerns about clas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Kirika, John Irungu (2011).Empowering teachers : The influence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Christian schoo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Liberty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 digitalcommons. liberty. edu/ cgi/ viewcontent.cgi?...
Kirkman, B. L., & Rosen, B.(1999). Beyond self-management: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eam empower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2, 58-75.
Klecker, B. J., & Loadman, W. E.(1996). Dimensions of teacher empowerment: Identifying new roles for classroom teachers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5304)
Klecker, B. J., & Loadman, W. E.(1998). Defining and measuring the dimension of teacher empowerment in restructuring public schools. Education, 118(3), 358-370.
Kondrat, M. E.(1999). Who is the “self"in self-aware: Professional self-awareness from a critical theory perspective. The social service review, 73(4), 451-478.
Kreisberg, S.(1992). Transforming Power — Domination, Empowerment, and educat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Laird, Thomas F. Nelson, & Garver, Amy K.(2010). The effect of teaching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on deep approaches to learning: How disciplinary context matter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51(3),248-265.
Laschinger HK, Finegan J, Shamian J, Wilk P.(2001). Impact of structural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on job strain in nursing work settings: Expanding Kanter's model. The joural nursing administration, 31(5), 260-72.
Lather, P.(1991). Getting smart: Feminist research/pedagogy with/in the post-modern. New York: Routledge.
Lichtenstein, G., McLaughlin, M. W., & Knudsen, J.(1992). Teacher empowerment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A. Lieberman (Ed.), The Changing Contexts of Teaching. Ninety-first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p.37-58).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ghtfoot, S.(1986). On goodness of schools: Themes of empowerment.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63(3), 9-28.
Lintner, Jackie Daniel (200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teacher empowerment and principal use of power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Graduate Faculty of Auburn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etd.auburn.edu/etd/.../1067/Lintner_Jackie_ 55.pdf?...
Maeroff, G. I.(1988). The empowerment of teachers: Overcoming the crisis of confiden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McWhirter, E. H. (1991). Empowerment in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69, 222-227.
Mead, G. H.(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shra, Usha & Mishra, Yogesh (2011). Teachers' empowerment : A need for making excellent in academics. International Referred Reseach Journal,1(17),34-35.
Papalia, D. E., Olds, S.W. & Feldman , R. D. (2001).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Pinar, W. F.(1975). Sanity, madness, and the school. In W. F. Pinar(Eds.), Curriculum theorizing: The reconceptualists, 359-383. California: McCutchan.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ollak, Cristy J.(2009). Teacher Empowerment and Collaboration Enhances Student Engagement In Data-Driven Environments Master of Science in Educatio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Dominic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Rafael, CA.
Rahim, M. A.(1988). The development of a leader power inventory.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23(2), 491-503.
Rappaport, J.(1987). Terms of empowerment/exemplars of prevention: Toward a theory for community psyc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5, 121-148.
Rice, E. M.,& Schneider, G. T.(1994).A decade of teacher empower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eacher involvement in decision making, 1980-1991.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2(2), 43-58.
Riessman, C. K. (2008). Narrative Methods for the Human Sciences. CA, USA: SAGE Publications.
Robins, R. W., Tracy, J. L., & Trzesniewski, K. H.(2008). Naturalizing the self. In John, O. P., Robins, R. W., & Pervin, L. A. (Editor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3rd Edition) (pp. 421-447). New York: Guilford.
Romanish, B.(1991). Teacher empowerment : The litmus test of school restructuring. Social Science Record, 28(1) , 55-69.
Romanish, B. (1993). Teacher empowerment as the focus of school restructuring. The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 3(1) , 47-60.
Roseholtz, S, J.(1987). Education reform strategies: Will they increase teacher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95(4), 534-562.
Ruscoe, G. C., Whitford, B. L., Eggington, W., & Esselman, M.(1989) Quantiative and qualitive perspective on teacher attitude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Paper presented for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10068).
Samad, Sarminah (2007). So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ployee Empowerment: The Role of Proactive Personalit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Business Research Papers, 3(4), 254-264.
Schein, E. H.(1985).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leadership.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egedin, Lauren(2011). The Role of Teacher Empowerment and Teacher Accountability in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s and Action Research. Brock Education, 20(2), 43-64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hor, I.(1992). Empowering Educ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hort, P. M.(1994). Defining teacher empowerment. Education, 144(4), 488-492.
Short, P. M., & Rinehart, J. S.(1992). School participant empowerment scale: Assessment of level of empowerment with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52), 951-960.
Short, P., & Rinehart, J.(1993). Teacher empowerment and school climate. Education, 93(113), 592–597.
Short, P., & Rinehart, J.(1994).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owerment among teacher leaders, reading recovery teachers and regular classroom teachers. Education, 94(114), 570–581.
Short, P.M., Miller-Wood, D.J, & Johnson, P.E.(1991). Risk taking and teacher involvement in decision making. Education, 112(1) 84-89.
Short, Paula M., and John T. Greer(1997). Leadership in Empowered Schools: Themes from Innovative Efforts.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Somech, Anit(2005). Teachers’ Personal and Team Empowerment and Their Relations to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Contradictory or Compatible Construct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1(2), 237-266.
Sprague, J., & Hayes, J.(2000). Self-determination and empowerment: A feminist standpoint analysis of talk about disa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8, 671-695.
Spreitzer, G. M., & Doneson, D. (2005). Musings on the past and future of employee empowerment. Th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edited by Tom Cummings). Thousand Oaks: Sage.
Sweetland, S. & Hoy, W.(2000).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Toward an organizational model of student achievement in middle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6(5), 703-729.
Tam, F. W., & Cheng, Y.(2003). A typolog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primary schools: Productive, shaky, conservative, or hind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12(1), 2-25.
Tamir , Pinchas (1988). Subject matter and related pedagogical knowledge in teacher educa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2), 99-110.
Thomas, K. W., & Velthouse, B. A. (1990). Cognitive elements of empowerment: An interpretive model of 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5(4), 666-681.
Trow, Martin A. (2005).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Access: Forms and Ph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ies since WWⅡ. UC Berkeley: Institute of Governmental Studies.
Van der Westhuizen, P. C., Mosoge, M. J., Swanepoel, L. H., & Coetsee, L. D.(2005).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econdary schools. Education & Urban Society, 38(1), 89-109.
Vorauer, J. D., & Ross, M.(1999). Self-awareness and feeling transparent : Failing to suppress one's self.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5(5), 415-440.
Watts, Donald M.(2009). Enabling school structure, mindfulness, and teacher empowerment: Test of a theory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AT 3390602.
Weiland, J Sperna(1989). Higher Education and Europe after 1992 (I).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4(4), 371-380.
White, P. A. (1992). Teacher empowerment under “ideal” school-site autonomy.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4(1), 69-82.
Wicklund, R. A.(1975). Objective self-awareness Advances.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8, 233-275.
Wilson, S. M., & Coolican, M. J. (1996). How high and low self-empowered teachers work with colleagues and school principals. Journal of Education Thought, 30(2), 99-117.
Yonemura, M.(1986). A teacher at work: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Zembylas, M. & Papanastasiou, E. C.(2005). Modeling teacher empowerment : The role of job satisfac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11(5), 433-459.
Zimmerman, M. A.(1995).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 issues and illustr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3, 581-599.
Zimmerman, M. A., and Rappaport, J. (1988). Citizen participati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5), 725-75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