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少子女趨勢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自我效能、專業承諾與創意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
作者:陳治豪
作者(外文):Chih-Hao Chen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指導教授:廖錦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少子女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自我效能教師專業承諾教師創意教學行為Low FertilityTeachers'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eachers' self-efficacy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itmentTeachers' creative teaching behavio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6
本論文旨在探討少子女趨勢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自我效能、專業承諾與創意教學行為之關係。
本論文基於探究之需要以相關文獻為基礎編製調查問卷。以問卷調查法對臺灣本島公立國民小學103學年度專任教師進行分層隨機叢集抽樣,共計抽取62所國民小學,1,200位教師,回收有效問卷962份,有效回收率為80.2%。所得資料應用SPSS及AMO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經各項資料分析後,獲得以下結論:
壹、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自我效能、專業承諾與創意教學行為之現況良好。
貳、不同背景變項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自我效能、專業承諾與創意教學行為上大部分具有顯著差異。
參、少子女趨勢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自我效能、專業承諾及創意教學行為,彼此間具有顯著正相關。
肆、少子女趨勢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自我效能、專業承諾對創意教學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
伍、少子女趨勢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自我效能、專業承諾及創意教學行為之結構方程模式適配度良好。
依據結論提出對國民小學教師、國民小學教育行政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aiw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gnitive, self-efficacy,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creative teaching behaviors under the trend of low fertility.
This study adopts methods of document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Randomly selected sample from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mong 62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for 2014 academic year were invited for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 total of 1,2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96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with the recovery rate at 80.2%.
After collecting questionnaires and compiling data, we used SPSS and AMOS for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aiw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gnitive, self-efficacy,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creative teaching behavior were above the middle degree.
2.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gnitive, self-efficacy,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creative teaching behavior wer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3. Taiw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gnitive, self-efficacy,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creative teaching behavior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4. Taiw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gnitive, self-efficacy,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creative teaching behavior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5.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had a good adaptation of the Taiw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gnitive, self-efficacy,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creative teaching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to teachers,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provided.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2009)。區分化教師評鑑及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啟示。中等教育,60(2),8-19。new window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丁崇寶、吳和堂(2008)。高雄市國小學校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學實施領域為例。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6,27-48。new window
丁鳳珠(2008)。國小校長魅力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尤春美(2011)。高雄地區國民小學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成效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王仁勇(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心玫(2009)。幼稚園園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王怡文(2009)。日本政府因應少子化對國小衝擊的教育政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巿。
王衍力(2011)。臺北市國民中學特教教師專業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王佩雯(2014)。創意角色認定、工作動機及創造力教學技巧與創意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巿。new window
王瑞(2002)。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臺灣教育,614,24-28。
王瑞壎(2009)。變革領導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推動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79,33-44。new window
王瑞壎(2012)。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多元視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7),3-9。
王韋程(2008)。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智杰(2013)。臺東縣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師情緒勞務負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內政部(2013a)。人口政策白皮書: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臺北巿:內政部。
內政部(2013b)。人口政策資料彙集。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14)。內政統計查詢統計資料動態查詢主目錄戶政人口。內政部統計處內政統計查詢網。取自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史倩玲(2010年1月25日)。少子惡化 臺灣生育率急降。臺灣立報,12版。
田議中(2008)。屏東縣國小教師的組織公平知覺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以專業承諾為中介之衡量。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行政院(2012)。行政院院會通過「教師法」修正草案。中華民國行政院即時新聞網。取自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2.aspx?n=F8BAEBE9491FC830&;s=F1838CAD76CC1343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臺北市:經建會。
朱宗志(2014)。高雄市國中小特教教師專業承諾、自我導向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巿。
朱芳梅(2013)。新北市立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陳翰思(2002)。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伍姿綺(2013)。屏東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信念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江秋玫(1998)。國小教師專業承諾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踐行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巿。
江澈(2007)。私立高級中學校長競值領導、教師專業承諾、組織創新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私立高中有效經營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呂仁禮(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成效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學校行政月刊,63,131-153。
呂蓉致(2014)。新竹縣國小教師進修動機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巿。
呂曉媛(2014)。社會資本、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金門地區新移民女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金門大學,金門縣。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金針、唐璽惠(2006)。少子化趨勢對幼稚園經營之衝擊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43,242-252。
何欣怡(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團體動力對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技術學院,臺中巿。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30頁)。臺北:師大書苑。
李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宛臻(2014)。從少子化的觀點來談國民中學校行政工作之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4),100-102。
李冠儀(2000)。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李國印(2013)。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雯智(2010)。國小教師自我效能、工作特性、工作滿足、工作倦怠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巿。new window
李雅婷(2014)。少子化下的積極性差別待遇-談差異化課程與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5),81-86。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李瑞媛(2012)。戲劇教學與創意方法應用。輔仁外語學報,9,177-194。new window
李新民、周俊良(2007)。南部地區學前特殊教育人員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5,31-55。new window
李新民、陳密桃(2007)。實用智能、目標導向、自我效能對工作表現之影響探析-以幼兒教師為例。教育學刊,28,63-99。new window
李新鄉(199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巿。new window
李嫦孺(2007)。臺北市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德元(2013)。臺北市國民小學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個案研究-以富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李藹慈、洪瑜珮(2009)。師徒功能與房屋仲介業務人員工作績效的關係-自我效能之中介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95(1),23-43。new window
吳宗立、徐久雅(2010)。屏東縣國小教師教學快樂感與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2,29-61。new window
吳和堂(2007)。教師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金聰(2013)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實施問題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0),51-55。
吳金香、陳世穎(2008)。國民小學教師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調查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53,211-253。
吳明雄、黃文振、許春梅(2008)。提升職校學生技術創造力可行作法之剖析。研習資訊,25(5),11-17。
吳明清(2005)。讓專業成為教育改革動力。臺灣教育,637,24-29。
吳明珠(2005)。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巿。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巿:五南。
吳明隆(2013)。結構方程模式(二版):AMO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巿:五南。
吳宗立、徐久雅(2010)。屏東縣國小教師教學快樂感與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2,29-61。new window
吳若芬(2010)。影響國小教師「創意教學」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美玲(2013)。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雪華(2005)。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俊憲(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三化取向理念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俊憲(2012)。縣巿層級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困境與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7),10-13。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new window
吳清山、林天祐(2005)。人口少子化。教育研究月刊,135,155。
吳柳儀(2006)。教師創意教學之剖析。臺東特教,23,17-21。
吳啟璋(2009)。高雄市國小因應少子化組織變革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榮偉(2008年9月2日)。黃昭順呼籲注重國民教育經費。臺灣時報,11版。
吳惠林(2010年3月6日)。少女化 VS. 少子化。大紀元時報,A2版。
吳偉全(200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錦惠、張育銓、吳俊憲(2013)。影響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願的原因。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4),80-85。
吳麗君、楊先芝(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文化故事。教育資料與研究,89,89-118。new window
吳璧如(2000)。教師效能感之內涵分析。研習資訊,17(5),57-66。
吳鳳珠(2013)。臺南市國民小學校長競值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及專業發展評鑑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巿。
沈翠蓮(2007)。創意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
沈雅雯(2011)。與兒少座談 馬總統少子化是國安問題。雅虎新聞網。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8
%88%87%E5%85%92%E5%B0%91%E5%BA%A7%E8%AB%87-%E9%A6%AC%E7%B8%BD%E7%B5%B1-%E5%B0%91%E5%AD%90%E5%8C%96%E6%98%AF%E5%9C%8B%E5%AE%89%E5%95%8F%E9%A1%8C-091500847.html
沈敏慧(2007)。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教師自我效能感、學校行政支援與創新接受度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余友文(2014)。高雄市國中參與專業發展評鑑教師之自我效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巿。
余昆旺(2007)。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珍琬(2001)。創意教學-理論與想法。國民教育研究,5,1-7。
邱珍琬(2002)。國小教師創意教學實際。初等教育學刊,12,247-272。new window
邱淑媛(2010)。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2011)。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市:雙葉書廊。
邱國峰(2012)。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以臺中市國中體育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邱馨儀(2006)。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教學檔案管理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天祐(2000)。教育行政革新。臺北市:心理。
林圻翰(2012)。雲林縣高中職教師領導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玲(2005)。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巿。
林青雅(2010)。運用創意教學提升國中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進財(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彩雲、林啟超(2012)。國小教師組織承諾、教師自我效能與知識分享之關係研究。東海教育評論,12,74-101。
林勇輝(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和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彥妤(2010)。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清江(1981)。我國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集刊,23,99-181。
林國樑(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自我效能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巿。
林靖雯(2008)。人口衝擊下的校園轉型藍海策略。國教之友,59(2),36-44。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巿。new window
林惠苗(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歷程中的教師賦權增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慧敏(2014)。臺東縣國中小教師自我效能感之研究-背景變項透過中介變項對自我效能感之影響。學校行政變月刊,87,98-122。
林寶琴(2007)。學習型組織運作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施宏彥(2005)。強化幼兒教育政策減緩少子化衝擊之研究。嘉南學報,31,476-492。new window
施宇謙(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紀金山(2012)。少子化的結構緊縮與教育政策因應的行動想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8-14。
柯安南(2005)。國小教師專業能力知覺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教師資格檢定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姜建年(2006)。國民小學資優班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洪久賢、洪榮照、林麗娟、蔡長艷(2007)。影響教師創意教學因素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2(2),49-71。new window
洪宏蔚(2009)。澎湖縣國小教師數學學習領域有效教學行為、自我效能及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洪榮志(2011)。影響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願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洪惠娟(2014)。學校組織氣氛、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師創新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立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巿。new window
范慶鐘(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ew window
高志輝(2013)。臺北市公立國中教師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同度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巿。
高強華(2002)。學校組織與課程革新。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高博銓(200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念與實施。國立編譯館館刊,35(1),85-96。
徐久雅(2008)。國小教師教學快樂感與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徐宇瑩(2010)。國民中學教師自我效能、幸福感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徐巧芳(2013)。彰化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同理心與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徐明珠(2006)。少子化時代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編號:教文(研)095-003),未出版。
徐恩容(2015)。國小教師玩興與復原力在快樂感與創意教學關係間的中介效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徐偉原(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徐惠東(2013)。從市場行銷概念談國中小因應少子化之道。臺灣教育雙月刊,681,30-34。
徐新榮(2011)。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徐藝華(2006)。與時間賽跑的學校。師友,466,1-6。
唐維璘(2014)。國中英語多元智能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馬世驊(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馬偉娜、徐華(2006)。中學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與焦慮抑鬱情緒的關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4(3),303-305。
留淑津(2010)。臺中縣國小教師知覺少子化壓力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巿。
孫志麟(1993)。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巿。new window
孫志麟(1995)。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學系。教育與心理研究,18,166-191。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育心理學報,34(2),139-156。new window
孫志麟(2007)。理解與回應:教師評鑑試辦政策的實施。發表於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聯合主辦之「教師評鑑:挑戰、因應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孫志麟(2009)。建立信心:教師自我效能七部曲。臺北巿:學富。
涂淳益、簡名卉、葉霖蓉(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8,192-207。
梁福鎮(2005)。教師專業倫理內涵與養成途徑之探究。教育科學期刊,5(2),61-77。new window
梁福鎮(2006)。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的現況、問題與對策。教育科學期刊,6(2),77-90。new window
教育部(2004)。學齡人口減少對國民教育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研討會實錄。臺北縣: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教育部(2005)。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訂定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及選用評鑑工具注意事項。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取自web1.wses.tp.edu.tw/assess/data/d4.doc
教育部(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參考手冊。臺北巿: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人員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推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中華民國100年11月4日台研字第1000188606C號令修正第五點、第六點、第七點。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整合體系網站。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MAIN/index.aspx。
教育部(2012a)。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參考版)。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輔導支持網絡專案計畫網站。取自http://tepd.moe.gov.tw/index.php
教育部(2012b)。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修正規定。中華民國102年1月1日台研字第1010235346B號令修正。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取自http://edu.law.moe.gov.tw/NewsContent.aspx?id
=1687
教育部(2014a)。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103~118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b)。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修正規定。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取自http://tepd.moe.gov.tw/chinese/05_download/01_list.php?fy=1&;id=88
教育部(2014c)。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與學校人數統計。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取自http://tepd.moe.gov.tw/
index.php
教育部(2014d)。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輔導支持網絡專案計畫。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取自網址http://tepd.moe.gov.tw/index.php
教育部統計處(2014)。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查詢網統計分類項目各級學校。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查詢網。取自https://stats.moe.gov.tw/
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new window
郭建興(2013)。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態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郭銘茜(2010)。目標導向對創意自我效能與教師創意教學表現之影響-團隊學習行為的跨層次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ew window
郭添財(2013)。少子女化危機 vs.教育創新策略。師友月刊,552,9-14。
許文光(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信念。中等教育,53(4),29-31。
許文雄(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巿。
許富泓(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振家、吳秋慧(2014)。偏遠地區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突破。學校行政雙月刊,90,140-158。
許貴珠(2011)。雲林縣國民中學因應少子化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縣。
許惠英、蔡慧敏(2013)。新北市國小健康與體育教師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之關係。中原體育學報,3,68-75。new window
張文馨(2009)。教師評鑑試辦政策下的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火燦(1990)。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評鑑的觀念及模式。人力資源學報,1,17-26。
張火燦、紀乃文(2006)。護理人員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多元構面交互作用對離職傾向與離業傾向的影響:離職傾向與離業傾向的中介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2),111-133。new window
張火燦、劉淑寧(2007)。人力資源領先指標對研發人員敬業貢獻之影響:中介模式的測試。人力資源管理學報,7(3),1-24。new window
張如莉、陳淑美(2011)。創意教師的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教師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75,83-103。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臺北市:學富。
張世旺(2012)。少子化的教育政策因應-論國民中小學校長對少子化知覺及學校經營策略-以苗栗縣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7),47-54。new window
張世慧(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張明輝(2008)。學校經營的新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65,40-52。new window
張美莉(2010)。國小學校本位視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張新仁(2004)。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92-130頁)。臺北市:心理。
張振成(2001)。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與策略。菁莪,12(4),66-99。
張錦弘(2013年6月13日)。中小學初任教師每年評鑑一次。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mag.udn.com/mag/edu/
storypage.jsp?f_ART_ID=460608
張秀群(2011)。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與教學創新之關係-以國中國文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素貞(2004)。接軌-課程、教學、評鑑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巿:東華。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臺北巿:東華。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巿:東華。
張德銳(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2006)。形成性教師評鑑系統的研發、推廣、研究與實施展望。初等教育學刊,23,1-26。new window
張德銳(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習資訊,26(5),17-24。
張德銳、李俊達、周麗華(2010)。國中實施形成性教師評鑑歷程及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2),65-94。new window
張德銳、周麗華、李俊達(2009)。國民小學形成性教師評鑑實施歷程與成效之個案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2(3),265-290。new window
張鎬穎(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面對少子化衝擊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陳文富(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文龍(2013)。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new window
陳木金、謝紫菱、邱馨儀(2006)。國民小學的學校學習文化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51-82。new window
陳立平(2011)。基隆市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與教師專業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陳玉樹、郭銘茜(2013)。四向度成就目標對教師創意教學表現之影響:創意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與團隊學習行為的跨層級調節效果檢定。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3),85-120。new window
陳至中(2015)。教師不敢冒險難鼓勵青年創業。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edu/
201504220151-1.aspx
陳利銘(2003)。降低班級人數的論辯:實施小班之論證基礎及其爭議-少子化現象對國民小學教育發展影響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5,229-252。
陳品云、王維康(2011)。軍事飛行員工作滿足知覺對離職傾向之影響。空軍軍官雙月刊,156,31-46。
陳妍秀(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同程度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金鈴(2014)。新北市國民小學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巿。
陳信木、陳玉華、蕭乃沂(2012)。我國人口生育政策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編號:RDEC-RES-100-005)。臺北巿: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淑君(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以賦權增能評鑑觀點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巿。
陳坤生(2010)。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教師專業成長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巿。
陳俊龍(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下的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月刊,66,188-207。
陳恆聰(2010)。南投縣國民中學推動與實施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素秋(2006)。臺灣主體性教育之研究:政策與行銷(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美惠(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公平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美惠、鄭定洲、田憲樺(2006)。教師教學評鑑對衡量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國防管理學院為例。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4,243-265。
陳秀如(2009)。焦點解決諮詢對高中職教師自我效能影響之初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桂美(2013)。屏東縣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壓力與教學快樂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忠賢(2014年10月2日)。50年後臺灣人口剩7成。人間福報,2版。
陳勝福(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靖娥(2012)。國民小學校長故事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new window
陳藝分(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有效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巿。
陳鴻賢(2003)。偏遠地區學校的發展與展望-古德曼的迷你學校。教育研究,53,55-60。new window
陳慧蓮(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教學快樂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巿:心理。
曾介妤(2011)。國民中學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專業承諾與資源班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巿。
曾兆興(2012)。國小校長創新領導、教師創意教學與學校績效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巿。new window
曾信榮(2010)。高中職工業類科學校教師教學效能、教育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ew window
曾美蕙(2011,6月)。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趨勢與展望。「校務評鑑與教師專業發展改革脈絡」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巿。
曾素秋(2012)。少子女化、尼特族與教師專業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34-37。
曾望超(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憲政(2006)。老師的鏡子在哪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取自http://tepd.moe.gov.tw/chinese/06_about/
00_overview.php?tids=3
曾憲政(2012)。務實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7),1-2。
彭永青(2013)。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巿。
彭玉琪(2012)。臺灣中學生的補習時數、自我效能與數學成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童雪珍(2011)。基隆市國中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黃文堯(2012)。彰化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對工作壓力與教師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介政(2013)。教師知覺少子女化壓力與教師專業承諾及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地區公立高職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玉麟(2011)。少子女化趨勢下宜蘭縣國民小學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民凱、黃素雲(2013)。尼特族到非尼特族的生涯適應力之研究。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26,103–127。new window
黃芳銘(2006)。結構方程理論與應用(四版)。臺北市:五南。
黃炳文(2014)。曾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雲林縣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政傑(2004)。建立教師專業評鑑制度。師友,447,12-15。
黃幼幸(2006年5月)。少子化問題的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55。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
e-j/55/55-35.htm
黃能堂(2007)。臺灣人口結構變遷對技職教育的衝擊與其因應。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97-114。new window
黃琇屏(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9,71-88。new window
黃福賢(2009)。新竹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榮貴(2001)。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黃惠君(2006)。國中教師人口變項、玩興、教學動機、快樂感受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國隆(1986)。中學教師的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3,55-84。
黃臺生、王進添(2008)。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探討:以苗栗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玄奘管理學報,6(1),25-80。new window
黃麗燕(2014)。競值架構應用在校長領導效能、教師專業承諾及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巿。
馮莉雅(1997)。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馮莉雅(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單小琳(2000,9月)。教師成長檔案與專業發展。學校行政雙月刊,學校行政論壇第五次研討會,46-57。
楊先芝(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的專業對話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宜涓(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教學效能與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楊忠斌、曾雅瑛(2007)。臺灣人口結構變遷的教育哲學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23-36。new window
楊家倫(2013)。少子化衝擊下的學校面相。臺灣教育雙月刊,681,35-37。
楊怡婷(2008)。知覺他人創意期待對創意教學表現的影響:創意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與內部任務動機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振昇(2003)。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87-318。new window
楊豪森(2008)。綜合高中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ew window
葉又慈、吳和堂(2007)。國小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4,25-48。new window
賈馥茗(1979)。英才教育。臺北:開山。
趙佳芬(200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趙雅慧(2014)。國中體育教師自我效能、工作投入與創意教學之關係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巿。
詹雅帆(2011)。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廖勻華、廖錦文、高昭煌(2013)。高(中)職進修學校面對少子女化之學校經營困境及其因應策略研究。明新學報,39(2),73-88。new window
廖素梅(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以臺中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廖淑妙(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琬欣(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熊秀蘭(2010)。技專校院因應少子化創新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巿。new window
劉世閔(2012)。績效與平等之風雲又起:小校裁併之我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4),1-4。
劉欣怡(2007)。健康與體育教師專業能力、工作動機與創意教學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new window
劉秀枝(2012)。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社群互動、職場希望感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奕禎(2012)。國中、高中(職)體育教師心理資本對工作壓力與創意教學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巿。
劉琮閔(2013)。高中職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參與專業發展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及教師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ew window
劉敏惠(2006)。國小教師創意教學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劉福鎔(2006)。高中職輔導教師專業承諾影響因素模式驗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new window
劉福鎔、林清文(2008)。高中職輔導教師知覺角色壓力、工作滿意度和專業承諾之關係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3,213-248。
劉耀桐(2013)。國中教師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與專業承諾之關係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宜宏(2011)。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校組織結構、教師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巿。
蔡宜貞(2005)。組織創新氛圍、教師工作內外在動機對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行為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蔡昀庭(2014)。幸福感對工作績效之關係-以自我效能和工作滿足為中介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巿。
蔡英芳(2008)。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變革關注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蔡培村(1996)。我國實施中小學教師職級制度的基本構想。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155-189。高雄巿:麗文。new window
蔡淑娟(2013)。國中教師知覺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蔡進雄(2004)。學校行政領導與教師專業展。研習資訊,21(1),55-59。
蔡婉儀(2009)。高雄市國中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銘津(2008)。少子化趨勢對教育體系的衝擊與因應。教育與發展,25(5),101-108。
蔡銘津(2012)。少子女化的教育政策走向與應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1-7。
蔡承翰(2010)。彰化縣國小教師教學自我效能對專業發展評鑑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潘道仁(2004)。少子化時代學校經營之探討。師友月刊,449,40-42。
潘筱芸(2015)。論有效教師評鑑的基礎:教學視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83-89。
潘義祥(2007)。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承諾關係之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0,37-55。new window
潘慧玲、江惠真(201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結合校務發展之推動歷程:一所高中個案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90,140-158。
鄭文實(2007)。國小組織氣氛、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評鑑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鄭文實、陳志賢、連廷嘉(2010)。國小組織氣氛、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評鑑意願之相關研究。大仁學報,36,61-81。
鄭名晏(2012)。知識管理、創意教學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臺中市幼兒園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巿。
鄭仰芳(2014)。澎湖縣國民中學教師個人玩興與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巿。
鄭依琳(2004)。國小教師教學創意與家庭作業安排創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鄭英耀(1994)。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思考與教師自我效能、控制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與高雄市教育局合編。教育與生涯發展研討會專輯,147-198。
鄭英耀、黃正鵠(1996)。教師自我效能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2,219-244。new window
鄭淑玲(2014)。工作倦怠與幸福感的關係-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修平科技大學,臺中巿。
鄭鈺靜(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翠蓉(2010)。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工作壓力與專業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new window
鄭靜芬(2013)。近年各級教育概觀與趨勢研析。數據分析,8(4),33-51。new window
鄭毓霖(2004)。少子化現象在教育上的因應之道「日本經驗」。臺灣教育研究資訊,630,14-20。
親子天下(2014)。2014年縣市教育力大調查。親子天下。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
article.action?id=5060040
薛承泰(2007)。2030年的臺灣-少子化的挑戰。主計月刊,617,49-56。
鍾舒萍(2008)。臺中市國中教師教學動機、學校組織文化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盧思玲(2013)。臺南市國小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與意願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巿。
盧宛秀(2008)。彰化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專業發展對教師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賴淑娟(2010)。國小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教學信念對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new window
龍興強(2007)。少子化衝擊對於公立高中教師自我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
戴韋嘩(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彰權益能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巿。
謝宜蓉(2009)。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動機、困境與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三所試辦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又齊(2014)。防弊與興利~淺談「不適任教師的處理」議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2),115-116。
蕭佳純(2015a)。教師人格特質、復原力與創意教學關聯之研究: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的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0(1),85-115。new window
蕭佳純(2015b)。初任教師創意教學行為之縱貫性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3(1),37-69。new window
蕭佳純、董旭英、黃宗顯(2009)。少子化現象對國小教育發展之影響及其因應對策。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1),25-47。new window
蕭嘉薰(2005)。高職教師人格特質、專業承諾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蕭慧君(2013)。學前融合教育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巿。new window
顏大凱(2009)。國民中學教師情緒勞務負荷、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顏國樑、洪劭品(2007)。國民小學教師對「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見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學校行政月刊,50,1-26。
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簡欣穎(2012)。因應少子化湧浪的學校體育政策。休閒與社會研究,3,97-106。new window
簡紅珠(2007)。教學創新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57,5-11。
羅良、沃建中、陳尚寶、王福興(2005)。中學教師歸因方式與自我效能感的關係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3(4),427-428。
羅清水(1999)。教師專業發展的另一途徑:談教師評鑑制度的建立。研習資訊,16(1),1-10。
羅珮芸(2011)。臺北市立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與創意教學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巿。
羅國基(2007)。竹苗地區國小教育人員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意見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譚筱薇(2009)。參與評鑑之教師其創意教學認知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巿。
鐘巧如(2006)。少子化趨勢下臺灣國民小學學校經營規模調整評估。學校行政,44,187-204。
蘇寶珠(2005)。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巿。

貳、英文部分
Aranya, N., Kushnir, T., &; Valency, A. (1986).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a male-dominated profession. Human Relations, 39, 433-448.
Arar, K., &; Oplatka, I. (2011). Percep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teachers’ evalua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in the Arab education system in Israel.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37, 162–169
Armor, D., Conry-Oseguera, P., Cox, M., King, N., McDonnell, L., &; Pascal, A. (1976). Analysis of the schools preferred reading program in selected Los Angeles Minority Schools. Santa Monica, CA: The Rand Corporation.
Ashton, P. T., Webb, R, B., &; Doda, N. (1983). A study of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Final Report.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ontract No.400-79-0075). Gainesville, FL: University of Florida. (ERIC ED231834)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Longman.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4-94.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2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 Jourden, F. J. (1991). The self regulatory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complex decision mar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941-951.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eghetto, R. A., &; Kaufman, J. C. (2011).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with disciplined improvisation. In R. K. Sawyer (Ed.) (2011). Structure and improvisation in creative teaching (pp. 94-10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ll, B., &; Gilbert, J. (1994). Teacher development as professional,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aching &; Teacher development, 10(5), 483-497.
Bembenutty, H. (2006, August). Teachers' self-efficacy beliefs,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Bryant, S. E., Moshavi, D., &; Nguyen, T. V. (2007). A field study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peer mentoring. The DATA 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38(2), 61-74.
Cavers, L. (1988). Teacher efficacy: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level 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 and teacher demographic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East Texas State University.
Chan, D. W. (200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m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3(5), 521.
Cherkowski, S. L. (2005). Teacher commitment: Toward a wholeness view. Canada,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Colomeischia, A. A., &; Colomeischia, T. (2014).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s Work in Relation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lf-Efficacy.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9, 615-619.
Corey, G. (2012).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9th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Cropley, A. J. (2003).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 London: Kogan Page.
Cross, L. H., &; Billingsley, B. S. (1994). Testing a model of special educators’ intent to stay in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60(5), 411-422.
Delvauxa, E., Vanhoofa, J., Tuytensb, M., Vekemanb, E., Devosb, G., &; Van Petegema, P. (2013). How may teacher evaluation have an impact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multilevel analysi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36, 1-11.
Diamantopoulos, A., &; Siguaw, J. A. (2000). Introducing LISREL: A guide for the uninitiat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Di Fabio, A., &; Palazzeschi, L. (200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lf-efficacy in a sample of Italian high school teachers.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6(3), 315-326.
Downing, J. P. (1997). Creative teaching: Ideas to boost student interest. Englewood, CO: Teacher Ideas Press.
Duke, D .L. (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8), 71-76.
Elias, R. Z.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ting students’ 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and their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cademy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Journal, 11(1), 81-90.
Erdem, E., &; Demirel, Z. (2007). Teacher self-efficacy belie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5(5), 573-586.
Evans, L. (2002). What is teacher development?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8(1), 123-137.
Feldhusen, J. F., &; Goh, B. E. (1995). Assessing and accessing creativity: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o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8(3), 231-247.
Fenga, L., Sub, Y., Hsuc, C.H., &; Yangd, C.C. (2013). How the Teacher E-evaluation System Enhanc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k-12 Teachers: The Case of Taiwa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06, 1357-1367.
Fenstermacher, G. D., &; Soltis, J. F. (2004). Approaches to teach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ryer, M. (1996). Cre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ondon: Paul Chapman.
Gibson, C.,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Gibson, S., &; Dembo, M. H. (1985).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chool improve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6(2), 173-182.
Giffords, E. D. (2003). An examination of 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mong public, not-for-profit, and proprietary social service employees.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27(3), 5-23.
Gilhooly, K. J. (1996). Thinking: Directed, undirected, and creative. London: Academic Press.
Glatthron, A. A., Boschee, F., &; Whitehead, B. M. (2006). Curriculum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Goroshit, M., &; Hen, M. (2014). Does Emotional Self-Efficacy Predict Teachers' Self-Efficacy and Empathy?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ies, 2(3), 26-32.
Grau, R., Salanova, M., &; Peiro, J. M. (2001). Moderator effects of self-efficacy on occupational stress. Psychology in Spain, 5(1), 63-74.
Ground, N, E., &; Linn. (1990).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 (5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Guskey, T. R., &; Passaro, P. D. (1994). Teacher efficacy: A study of construct dimens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3), 627-643.
Guskey, T. R. (1981). Measurem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teachers assume for academic successes and failure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2(3), 44-51.
Guskey, T. R., &; Huberman, M. (1995).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New paradigms&; practi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enson, R. K. (2001).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eservice teachers' self-efficacy, task analysis,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belief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50084).
Henson, R. K., Kogan, L. R., &; Vacha-Haase, T. (2001). A reliability generalization study of the teacher efficacy scale and related instrument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61, 404-420.
Herbert, W., &; Anastasia, K. (2007). Teacher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beliefs as predictors of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0(5), 303-310.
Hoover-Dempsey, K. V., Bassler, O. C., &; Brissie, J. S. (1987). Parent involvement: Contribution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4(3), 417-435.
Hoy, W. K., &; Woolfolk, A. E. (1990). Socialization of student teacher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7, 279-300.
Huang, S. Y. (2001). The relationship amongst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job involvement of external auditors in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2001).
Jamal, M. (2014).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mong nurses as a moderator of job stress and job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Middle East Journal of Nursing. 7(3), 3-11.
Jeffrey, B., &; Craft, A. (2004). Teaching creatively and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Distin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Educational Studies, 30(1), 77–87.
Jeffrey, B., &; Woods, P. (2009). Creative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Routledge.
Jenlink, P. K., &; Kinnucan-Welsch, K. (2001). Case stories of facilit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7, 705-724.
Jex, S. M., &; Bliese, P. D. (1999). Efficacy beliefs as a moderator of the impact of work-related stressors: A multilevel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4(3), 349-361.
Jones, J. M. S. (2000). The Impact of Hospital Mergers o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 to Turnover on Registered Professional Nurses on Medical-surgical Hospital Units. Unpublished Doctoral 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Kavanoz, S., Yüksel, H. G., &; Ozcan, E. (2015). Pre-service teachers' self-efficacy perceptions on Web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Computers &; Education, 85, 94-101.
Kurtz, S. (2005). Demographics and the culture war. Policy Review, 129, 27-40.
Kwon, I. G., &; Banks, D. W. (2004). Factors related to the 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of internal auditors.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19(5), 606-622.
Lau, K. W., &; Lee, P. Y. (2015).The use of virtual reality for creating unusual environmental stimulation to motivate students to explore creative idea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3(1), 3-18.
Leong, L., Huang, S. H., &; Hsu, J. (2003). An empirical study on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job involvement in Canadian accounting firms.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2(2), 360-370.
Maciejewski, P. K., Prigerson, H. G., &; Mazure, C. M. (2000). Self-efficacy as a 141 mediator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Differences based on history of prior depress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6, 373-378.
Matthew, H., David, S., &; Kim, L. S. (2005). Accountants' commitment to their professio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7, 89-109.
Nesje, K. (2015). Nursing students' prosocial motivation: does it predict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involvement in the job?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71(1), 115–125.
Newman, F. M., Rutter, R. A., &; Smith, M. S.(1989).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2(4), 221-238.
Newton, D. P., (2013). Moods, emotions and creative thinking: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8, 34-44.
Nir, A. E., &; Kranot, N. (2006). School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teachers' self-efficacy. Planning and Changing, 37, 205.
Peterson, K. D. (1995). Teacher evalu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new directions and practice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eterson, J. Z. (2009). Job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leave among new nurs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Porter, 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 73-93.
Quinn, R. E., Faerman, S. R., Thomson, M. P., &; McGrath, M. R. (2003). Becoming a master manager: A competency framework. John Wiley &; Sons.
Renzulli, J. S., &; De Wet , C. F. (2010). developing creative productivity in young people through the pursuit of ideal acts of learning . In R. A. Beghetto and J. C. Kaufman (Eds.), Nurturing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pp. 24-72).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enholtz, S. J. (1989). Workplace conditions that affect teacher quality and commit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9(4), 420-439.
Runco, M. (2004). Personal creativity and culture. In S. Lau A. N. N. Hui &; G. Y. C. Ng (Eds.), Creativity: When East meets West (pp. 9-22). River Edge, NJ: World Scientific Pub.
Rush, L. S., &; Scherff, L. (2014). Teacher Evaluations That Improve Teacher Practice. English Education, 46(2), 87-89.
Saks, A. M. (1995). Longitudinal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he moderation and 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efficac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ning and newcomer adjust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0(2), 211-225.
Sauvy, A. (1975).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New York: Basic Press.
Sawyer, R. K. (2004). Creative teaching: Collaborative discussion as disciplined improvis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3(2), 12-20.
Sawyer, R. K. (2011). What makes good teachers great? The artful balance of structure and improvisation. In R. K. Sawyer (Ed.), Structure and improvisation in creative teaching (pp. 1-2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annella, A., &; McCarthy, S. (2014). Teacher Evaluation Adversity or Opportunity? Principal Leadership, 14(5), 52-55.
Schumacker, R. E., &; Lomax, R. G. (1996). A beginner’s guid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chunk, D. H., &; Pajares, F. (2002).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In A. Wigfield &; J. S. Eccles (Eds.).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pp. 15-31).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Schwarzer, R., &; Knoll, N. (2007). Functional roles of social support within the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over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2(4), 243-252.
Sezgin, F., &; Erdogan, O. (2015). Academic Optimism, Hope and Zest for Work as Predictors of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Perceived Success.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 15(1), 7-19.
Shah, M., &; Abualrob, M. M. A. (2012). Teacher collegiality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in public secondary schools in Islamabad, Pakista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46, 950-954.
Sheldon, S. E. (1985).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absenteeism and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Simplicio, J. S.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 Education, 120 (4), 675-680.
Skaalvik, E. M., &; Skaalvik, S. (2010).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teacher burnout: A study of relation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6(4), 1059-1069.
Stufflebeam, D. L. (2003).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9, 31-62.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 197-26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Taut, S., Santelices, M. V., Araya, C., &; Manzi, J. (2011). Perceived effects and uses of the national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in Chilean elementary school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37, 218–229.
Teng, C. I. (2008). Moderating effects of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rnover intention and factors of job satisfaction. Chang Gung Nursing, 19(1), 24-40.
Teng, C. I., Shyu, Y. I., &; Chang, H. Y. (2007). Moderating effects of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on hospital nurses in Taiwan.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123(1), 47-54.
Tindill, A. S., &; Coplin, L. (1989). A rationale evaluating staf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ada, 29(1), 16-23.
Townsend, I. (1963). Reading achievement of eleventh and twelfth grade Indian students. Journal of 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 3, 9-10.
Tschannen-Moran, M., &; Hoy, A. W. (2001). Teacher efficacy: 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7(7), 783-805.
Tschannen-Moran, M., Hoy, A. W., &; Hoy, W. K. (1998).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and meas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2), 202-248.
Tuytens, M., &; Devos, G. (2011). Stimula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through teacher evaluation: An impossible task for the school leader?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7(5), 891–899.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Wang, H. H., &; Fwu, B. J. (2014). “Once hired, seldom gone”: The deliberation process of beginning teachers in Taiwan in deciding to stay in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37, 108–118.
Ware, H., &; Kitsantas, A. (2007). Teacher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beliefs as predictors of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0(5), 303-311.
Weber, P. S., Weber, J. E., Sleeper, B. R., &; Schneider, K. L. (2004). Self-efficacy toward service,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business student: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Dordrech, 49(4), 359-369.
Westoff, C. F. (1995).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policy. Society, 32(4), 11-15.
Wheatly, K. F. (2002).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Teacher Efficacy Doubt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1), 5-22.
Woolfolk, A. E. (199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th ed.). Needham Height, MA: Apyn &; Bacon.
Woolfolk, A. E., Rosoff, B., &; Hoy, W. K. (1990).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management students.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6(2), 137-148.
Yu, M. C., Lin, C. C., &; Hsu, S. Y. (2009). Stressors and burnout: The role of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and self-efficacy.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7(3), 365-37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